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_第1页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_第2页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     重庆市是我国最年青的直辖市,也是面积最大,管辖人口最多、且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直辖市。深入分析研究其直辖前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探讨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及规律性,对于更好地缩短区域间经济差异,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具的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实现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后续保障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实际需要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1 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指标的选择与区域分类 1.1指标选择 研究

2、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众多,但由于区域差异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因而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度量指标也可分为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前者主要包括平均差、极差、标准差等,后者主要包括相对比率、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锡尔系数、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集中指数等。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人均GDP(人均GDP均通过年平均户籍人口数计算得到)及其衍生的相对比率、极值差率、标准差系数、集中指数等指标来分析研究。同时,为了保证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在选择对比指标的时间上更注重可比性。 1.2 区域分类 在研究区域划分上采用行政划分法和经济地理划分法,将重庆市划分为40个区县和三大经济

3、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其中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在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壁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

4、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西阳县、彭水县19个区县(自治县)。 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2.1 区县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表1:各区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及其与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的比值和相对发展率(Nich) 注:表1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而得 从静态指标来看,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1997年经济最发达的大渡口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58元,是同期最低区县巫溪县1323元的12.44倍;到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大渡口区是同期最低的酉阳县1573元的12.17倍;2003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

5、总值最高的渝中区达25500元,是同期最低的酉阳1986元的12.84倍;到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渝中区达40157元,是人均最低的酉阳2668元的15.05倍。从相对指标来观察,1997、2000、2003、2005年度各区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市水平的分别有15个、18个、16个、13个均不足50%。为了进一步反映各区县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采用Nich这一指标来测度各区县的相对发展速度,即各区县在某一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全市人均GDP的变化关系,其计算公式为:Nich=(y2iy1i)/(y2y1),式中y2i和y1i分别代表各区县在时间2和时间1内

6、的人均GDP,y2 和y1代表全市在时间2和时间1内的人均GDP,当Nich大于1时表示某区县发展速度比全市平均发展速度快,反之比全市平均发展速度慢。为了考虑相对可比性和合理性,在资料选取上选择直辖年、直辖前第五年、后五年和2005年4组资料来计算Nich。如表(一)所示,由Nich1、Nich2和Nich3比较可得,从1992年至1997年各区县发展速度达到和超过全市平均发展速度的有16个,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周边区县。发展最快的大渡口区是相对发展最慢的酉阳县的17.1倍;从1997年至2002年,各区县对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相对发展速度的只有15个,而且相对发展速度最快的九龙坡区是最慢的酉阳

7、县的18.5倍;从2002年至2005年,各区县对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相对发展速度的只有13个,而且相对发展速度最快的渝中区是最慢的酉阳县的19.9倍。相对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县的Nich2比 Nich1值大,而相对发展较慢的区县Nich2比 Nich1还要小,由Nich1到Nich2上升的区县仅有18个,而下降的区县则有22个;由Nich2到Nich3上升的区县仅有16个,而下降的区县则高达24个。这说明直辖后各区县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增大了。其中获得较大增长的有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铜梁县、壁山县、永川市、涪陵区、长寿区、武隆县,这些区县要么直接受益于重庆直辖后众多的投资带

8、来的经济增长;要么就是受主城区经济巨大发展的辖射,推动了其经济的较快速度发展。而发展速度相对下降较大的是北碚区、万盛区、綦江县、江津市、合川市、南川市等,这些区县因其主要是农业区县或工业基础相对较弱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速度出现了较大福的下降,而经济基础贫弱、地理自然环境恶劣的库区区县因远离主城区,无法享受直辖带来的主城区经济增长的辖射作用,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故使其相对发展速度比直辖初期更有下降。 2.2 三大经济区域及其内部经济差异分析 从表1的相对发展速Nich指标来看,都市发达经济圈,Nich1中的极差是(3.42-1.18)=2.24,在Nich2中9个区县的Nich2极差为4.26-0.

9、9=3.36,在Nich3中9个区县的Nich3极差为4.58-0.66=3.92,这说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内部差异在扩大。在渝西经济区内,Nich1的极差是2.02-0.65=1.37,Nich2的极差为1.79-0.25=1.54,Nich上升、下降的各有8个区县,Nich3的极差为1.10-0.60=0.50,且相对发展速度下降的区县达9个,上升的为7个,Nich大于1的区县由Nich1的6个降为Nich2、Nich3 各4个,说明其内部差异在缩小;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中,Nich1的极差是1.20-0.20=1,Nich2的极差为1.51-0.23=1.28,Nich3的极差为1.20-

10、0.23=0.97,Nich上升与下降区县基本一致,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差异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由此可以看出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在进一步扩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再根据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各年人均GDP及比值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中,都市发达经济区从1992年至2005年各年的人均GDP是渝西经济区的2.3倍左右,渝西经济区的人均GDP是三峡库区经济区的1.6倍左右,都市发达经济区大多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3.5倍以上,三个区域的经济差异极大。从动态来看,1992年至1994年三区差异扩大较快,1994年

11、达到最大差异,以后有所下降,到1996年差异达到最小,以后又有所上升,渝西经济区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在重庆直辖后的前三年差距又有所增大,但在2000年后就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差距。而都市发达经济区在1996年后,伴随重庆直辖市的成立,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其它两区域的差距相比表现出了稳定的增长扩大趋势,2002年后有加速的态势,这不仅表现在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扩大上,也表现在与渝西经济区的差距扩大上。 2.3 重庆直辖前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表3中的极值差率是指重庆市各区县人均GDP的极值差率;加权标准差系数是指重庆市各区县人均GDP的加权标准差系数;集中指数,是指集中重庆市GDP

12、一半的区县的人口占重庆市总人口的比重,反映重庆市的GDP在地域上的集中程度,其计算公式是C=(1-H/T)×100%,其中,C为集中指数,H为按人均GDP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占全重庆GDP半数的前面各区县的人口累计数,T为全市总人口数。从表3的资料来看,极值差率在97年直辖前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且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着说明直辖前各区县的经济差异大,但其差异明显在缩小;而直辖后,极值差率值表现有上下波动情况,但波动极小,而且明显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到2005年竟达到15.05。这说明直辖以来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差异在稳步扩大。 加权标准差系数是能较准确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经典指标。

13、从重庆市各区县的人均GDP的加权标准差系数来看,1994-1996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到1996年降到最低69.5%,这说明各区域间之差异在缩小。1997年直辖以后,加权标准差系数又有所上升,尽管上升幅度不及96年以前的下降幅度,但上升趋势明显可见,到2005年竟达到80.4%。这说明在直辖前几年中,各区县的差异在较快速的缩小,相反在直辖后,区域差异缩小趋势被打断,转而以稳定的小幅扩大所取代。这种变化也在人均GDP 的集中指数中得到映证。即1992至1996年的集中指数也是较大幅的下降,而1997-2003年则表现出较稳定的增长。 3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3.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14、异 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开发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到投资效益的大小和区域整体开发水平的高低。环主城区的区县由于受到主城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及带动效应,经济发展较好;而远离主城区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诸多区县,无法受惠于主城区的经济发展,加之众多区县自然环境恶劣,80%以上属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吸引外部投资能力差,进而与主城区的经济差异愈加扩大。 3.2 区域投资的不均衡 众所周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投资、消费与出口,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投资是地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的最重

15、要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重要影响。从社会投资中最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分析,根据重庆市1996-2001年统计年鉴,渝中区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全市最高的,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除1997年居全市第二外,其余各年均居全市首位。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发达经济区,人口总和仅占全市的17.5%左右,而从1996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0%以上,而2004年达到54.3%,2005年更高达54.54%。在利用外资方面,1997年都市发达经济区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53.7%,2000年占76.5%。加之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使其与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愈拉愈大。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