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2012-05-0811:49:32)转载标签:分类:师范技能杂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铺垫作用。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为后面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
2、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过程方法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教学重点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正确理解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
3、观,学好下一阶段的知识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这块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初步接触,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下面,我将着
4、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通过播放“中国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自主创新”的新闻报道视频,提问学生: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上的技术试验是一种什么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本框题的学习和对“实践”概念的介绍。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也就是本节课难点的教学-一、实践及其特点(板书)难点的突破首先多媒体展示荀子的一段话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设问探究:这里的“行”是指什么?进一步设问汉语中还有哪些词与实践的意思相近?教师再进一步设问:那么什么是实践呢?接下来呢运用讲授法,让学生理解1、实
5、践的含义(板书)并且设置判断题: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这里教师的讲授有助于学生系统科学把握含义,当堂练习有助于知识的强化)下面,另一个难点知识呢2、实践的特点(板书)用农民种庄稼的案例把实践的三个特点贯通起来讲解,以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设问:1“农民种庄稼”的实践中有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有什么特点?3在种庄稼的过程中要不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设问4农民种庄稼是盲目的还是有目的计划的?5农民是怎么学会种地的?现在的农民种地和过去有没有不同?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解决,逐步讲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
6、历史性(板书)(这里通过运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分析,层层创设情景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接下来,是重点的教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问题情境戴嵩的斗牛图问题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引导学生掌握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问题探究:列举一些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名言名句。学生列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等等。进一步讲解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板书)运用具体例子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来增强学生的理解。下面展示“打捞石狮子”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
7、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从而讲清知识点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板书)最后还将展示陶行知改名的一则材料问题探究:陶行知为何从“陶知行”改为“陶行知”?教师给与学生一定点拨,从而讲清知识点讲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T进行小结,并用选择题形式进行课堂演练。(这里重点的讲清主要运用一些材料,丰富学生视野,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表达能力。)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并布置简单习题(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
8、的分析概括能力。)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模拟上课: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戴嵩的斗牛图相传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精心绘制了一幅斗牛图,被人们视为珍品。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问他为什么发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
9、得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问题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牧童之所以能指出大画家的错误,是因为他是放牛的,亲身实践过。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所以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问题探究:列
10、举一些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名言名句。学生列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等等。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问题探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问题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学生:实践的力量。教师总结:回答得很正确。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人们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
11、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问题情境打捞石狮子(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前,河北沧州城南,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有一
12、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倒塌了。一对石头雕刻的大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过了十几年,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找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浑浊、湍急,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大家又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出动了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像篦头发似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找了十几里路远,还是没找到。在寺庙里教书的一位老先生听说了,走来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乃不明事理!石狮子非木头所刻,怎能被冲之下游?石狮坚固而沉重,河沙疏松而轻浮,石狮湮于泥沙之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反到下游去找,岂不枉费了工
13、夫?”大家听了老先生的话,觉得在理,就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挖掘。正在这时,一位看河守堤的老河工走过来,说:“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老先生一听,连连摇头,嘴里说着“荒唐,实在荒唐”,悻悻地走了。大家对老河工的话也只觉得好笑,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倔强的老河工,像是受了很大的屈辱,他只身一人,撑船下河。只用了吃顿饭的工夫,在石狮沉没的上游方向就找到了。这可出乎大家的意料。水往下流,一个石狮有几千斤重,自己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到上游去呢?问题探究: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正确。石狮子究竟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
14、游?石狮子自身不会告诉我们,这三种观点也不能说自己是正确的,只有经过打捞的实践,才能证明这三种观点中哪个是正确的。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
15、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问题情境陶
16、行知改名(多媒体课件展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去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呢?”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问题探究:陶行知为何从“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学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所以先有了行动,后有了知识。教师总结:是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代理服务合同定制
- 工业气体订购协议详解
- 互联网广告发布合同
- 肉禽购销协议格式
- 房屋买卖合同签订法律咨询
- 物资采购合同评审表
- 动画制作招标文件
- 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纠纷处理
- 2024哺乳期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 农业科研成果与农民知识产权保护考核试卷
- 医院标识标牌采购投标方案
- 动火作业审批表
- 《智能电表介绍》课件
-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单元提升卷(含答案)
- 16PF人格测试量表
-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 沪教版-三年级上-作文-菊花电子教案课件
- 综合布线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学英语短剧表演之评价表
- 消化内镜中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 2020版:高血压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