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审委会制度初探陈芳序【学科分类】诉讼制度【出处】本网首发【摘要】审判委员会作为我国特殊国情下建立的特殊审判制度,在长期的司法事件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基本审判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审委会制度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由于现行法律没有就审委会的各项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其裁判的公正性受到各方面的质疑。这种只判不审、秘密讨论决定的模式,一方面损害了程序正义,另一方面也易损害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关键词】审委会;性质;必要性【写作年份】2009年【正文】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基
2、本的审判制度也在不断新生与完善,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新的审判制度不断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建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与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不断磨合,渐渐形成真正适合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审判制度。 审委会制度就是在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当时特殊国情的情况下诞生的一项特殊的审判制度。 一、审委会的历史沿革 审判委员会(简称为审委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中规定,县以上裁判部(即法院)组织裁判委员会。该裁判委员会就是审判委员会的前身。建国后为了适应当时法治
3、建设不健全、司法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诉讼当事人诉讼能力欠缺等情况,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法院暂行条例规定,省、县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正式成立。1954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进一步确认了审判委员会制度,并且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1979年经修改后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至此,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基本确立。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将“完善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和程序,规范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和管理工作”确
4、定为司法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由此可见审委会在中国特色的审判制度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 二、审委会的性质和职权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针对于审委会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审判委员会是审判组织,理由是:独任庭作为
5、由职业法官一人组成的审判组织,有权对简单案件进行审判。合议庭则是根据合议制原则建立的审判组织,负责绝大多数案件的审判工作。审判委员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各级法院内部设立的机构,由于审判委员会拥有对案件进行讨论并进而作出决定的权力,因此尽管审判委员会并不直接主持或参加法庭审判,却实际承担着审判职能,成为一种审判组织。还有一种观点是审判委员会是凌驾于独任庭和合议庭之上的特殊“审判组织”。理由是:判定审判委员会的性质,既要看它是否具有审判组织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其实际上是否承担着审判的职能。根据诉讼法对审判委员会的规定,其职权、功能主要有三:第一,法院院长任审判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第二,
6、重大、疑难案件,院长认为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第三,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法庭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事实认定或者法律适用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还有学者认为审判委员会既是审判组织,又是法院内部集体领导组织。其理由为: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就其活动的性质,应当遵守的规则,都与审判组织的概念相符合,且审判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合议庭必须执行,因此它是一种审判组织。当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和讨论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时,其行为属于非讼性质,因而是对审判工作实行
7、集体领导的活动。笔者认为审委会是人民法院内部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首先,实行审判职权的仍是合议庭,因为即使是审判委员会的决定仍须由合议庭向外作出,审判委员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替代合议庭行使审判权。其次,审委会处理的范围仅仅限于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而对于其他案件,审委会无职权参与和干预。 三、审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违背庭审中心主义 审委会在接受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后,由审委会的委员们听取本次案件的具体承办人的汇报并查阅有关卷宗,来形成自己的心证,依此来作为裁判的依据。这种运作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具体承
8、办人员汇报案情多采取口头形式,并且每个人的诉述都存在差异,这样的汇报形式不免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其次,进入审委会的案件,通常都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距离案件的发生和承办都比较久远,具体承办人员局限于人类自身记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细节模糊或淡忘,会使案件事实一定程度上失真。再次,承办人员在汇报的同时会掺杂进自身的主观理性认识,不免会有失公允。最后,审委会委员们没有亲历案件的具体承办过程,仅凭承办人员一方诉述进行裁判,本身就会带来一定担心,审委会委员们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案情,作出公允的判决吗?因此,审委会制度的运作从根本上来说违反了庭审中心主义,没有参与案件的庭审过程,很大程度上不能
9、全面正确的知晓案件的全貌,很难作出可以令人信服的判决。 (二) 审委会成员资格受质疑 审委会的组成情况,人民法院组织法只是简略地规定,院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任免审判委员会委员,院长主持委员会会议,此外同级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会议。而具体的任职条件、任期、人数、资格审查程序等相关问题都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定。相关调查表明,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一般均由法院院长、副院长和主要业务庭长组成,除了即将退休不再兼任院长、庭长等行政职务的委员外,由普通法官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的情况十分少见;中级以上的法院也是如此。由此看来,审委会的成员一般都与行政职务挂钩,多由院长、副院长、
10、各业务庭庭长构成,除此之外审委会会吸纳政治部主任、纪检人员、办公室主任等人员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虽然不少院长、副院长不仅是在业务方面表现出色,而且还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其基本的专业水平足以应付疑难案例,但是不少院长、副院长等行政人员本身非科班出生,专业性不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行政管理,而不是进行裁判审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不能要求每一个法院的行政人员都是全才,因此只有真正建立具体规范对审委会成员的任职条件作出程序性的规范,才是可行之举。 (三) 审委会作出裁判能否贯彻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由于审委会的构成人员大多是具有行政职务,这些“等级”不同的同僚们聚集在一起对一起重
11、大疑难案件进行讨论,每个成员是否可以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成为审委会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若是院长提出了一个处理方案,其他的审委会成员是否可以真正凭着自己的心证提出其他反对意见。司法实践中,大部分审委会成员只是随声附和,没有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尽到自己的责任。毕竟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行政官员之间还是想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环境,即使其他的审委会成员对案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顾忌到行政关系这一层面,他们宁愿选择沉默以对。由此看来,想在审委会的讨论过程中贯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现在看来,还不太可能。 (四) 易受舆论、关系影响 审委会只判不审再加上构成人员行政化,会
12、带来很大的弊端。本身审委会的涉案范围是重大疑难案件,这些影响广泛的案件很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广大网民的言论,已经形成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扼住法官思想。而对于审委会,由于这些委员们身处行政要职,他们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一定会比普通法官来的猛烈,如何准确的定性,如何恰准的量刑,都受到无数视线的注视,是坚持司法独立,还是顺应民意,这道两难的选择题,审委会选择牺牲法律正义还是牺牲民意,笔者认为审委会大多情况下会顺应民意,而牺牲法律正义。毕竟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忽视人民的力量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尤其是行政官员深谙其中的缘由。除了舆论,再就是审委会成员极易受自身关系的影响,影响独立裁判。因为审委会制
13、度没有具体明确的回避制度,因此,各种关系便会成为又一束缚审委会成员的枷锁。由于某些层面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强烈影响到最终的判决,当事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决定他们命运,是违反程序正义的。 (五) 当事人辩论的权利受到限制 审委会是采用会议讨论的方式进行裁判,而且这种会议是秘密进行的。外界无从知晓其过程,虽然这有点类似于合议庭的讨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合议庭是进行的庭审过程,是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辩论后进行的非公开的讨论。而审委会没有经过审理而直接进入判决程序,没有给予当事人辩论的权利,没有给予他们为自己最终的命运作出辩护的机会,这样的判决颇遭非议。你有决定我命运的
14、权利,我却没有开口说话的权利,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四、审委会存在的必要性质疑 当今中国,法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从目前来看,法官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正规院校来的学法律的或非法律的毕业生,包括大学本科和专科,但这些人数很少,在绝大多数法院(指基层法院),这类人数不到总体的10%;二是从当地招考或政府其他部门调入法院的,这些人大概占30%;三是复转军人,大概超过50%。可见许多法官是从行政部门或是军队的专业军人转化而来,他们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法律教育,没有形成应有的法律逻辑思维模式,这些“半路出家”的法官们倚靠在司法实践中长期的磨砺和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法律
15、素养。不可否认,许多法官工作都相当出色,办案犀利准确。既于法有据,又合乎常理,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法官队伍中还是有较大部分不懂法,或不甚晓法的法官存在。因此,这些法律素养较低的法官,能否真正落实法律,依法裁决,还当事人一个公道,就需要各界的监督,就此许多学者认为审委会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想要真正落实法官独立还比较困难,不论是实质独立还是身份独立,在现行体制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对于法官受监督这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现今我国的法官已经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比如法院、检察院、人大、党委、政法委,还有新闻媒体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如
16、此多的监督先不谈效力和力度如何,就仅仅看这层厚厚的监视网,笔者认为监督力量已经相当强大了,再平添一个审委会是不是没有这个必要。 五、结语 审委会制度存废问题在学界讨论已有很多年了,但是审委会还依然存在,依然在行使其职能,一方面审委会的存在给合议庭成员有了逃避棘手案件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使得审委会成员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力,得到可以介入案件的机会。但是这种分配是否合理,如果一味给予审委会判决的权利,最终将至合议庭于何处?这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审委会难逃被取消的命运。【作者简介】陈芳序,生于1989年。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注释】戴敦峰:审委会存废之辩,南方周末法治版,2005-02-02。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3)。陈瑞华:正义的误区,北大法学评论,1998,1(2):381。周士敏:试谈提高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质量问题,政法论坛,1988,(2)。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考察及思考,北大法学评论,1998,1(2)。杜波:基层法院审委会定案效能的实际考量浅谈中国法院司法职权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