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复习_第1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_第2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_第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_第4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重要的名词对1.侏罗纪与侏罗系侏罗纪:侏罗纪是一个地质年代,介于三叠纪与白垩纪之间。侏罗系:侏罗系是指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2.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并不是使洋中脊发生单方向的平移错位,而是反映了岩石圈的不均匀断裂。平移断层:指断层面直立、断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滑移的断层。3.节理和断层节理:节理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脆性断裂。断层:断层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4.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P波骤增,S波骤增)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古登堡面(P波骤减,S波消失)5.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在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内发生

2、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把人类有文字记录史至现代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古构造运动:新近纪之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6.整合和不整合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形成的时代是连续的。不整合:不整合包括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平行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形成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缺失若干地质时代的沉积的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地层形成时代不连续,接触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斜交的接触关系。(?书上240页:角度不整合简称不整合,什么鬼)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

3、,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递变的。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构造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平行不整合它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即发生过沉积间断),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图7-3)。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2)角度不整合它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

4、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图7-4);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上也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图7-5)。7.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地壳元素丰度)。综合题:简述中国氧化风化壳的类型及其特点和研究意义分析题:背斜、向斜、地垒等的看图题简答题:1、关于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的看图题 2、黄铁矿、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的识别特征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4、变质作用的

5、因素及其结果 5、石芽和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名词解释:1、岩石圈 2、温差风化 3、同质异象 4、层理 5、阶地 6、将古论今判断题:牙石是不是新生代的化石?夷平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沉积作用吗?阶地是从下往上数的哟罗盘仪上绕了铜丝的是南极;正长石是粘土矿物吗?矿物颜色可以与其条痕颜色不一致吗?花岗岩的酸性比玄武岩强吗?选择题:姜石的成分是碳酸钙;注意地球外部圈层的界限划分(电离层、散逸层分别是距离地表多少距离);“愚人金”是黄铁矿;由于地表流水作用形成的是崇明岛;石灰岩形成的土壤呈碱性;注意各类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强弱排序;会使用罗盘仪,掌握倾角、倾向、走向的数值转化关系;基性岩石中富含橄榄石;各类断层

6、会判断;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何种层理发育;名词解释:1. 层理构造;(3分)2. 金钉子;(3分)3. 泻湖;(3分)4. 岩石圈;(3分)5. 地层;(3分)6. 2:1型矿物;(3分)简答题:1. “河曲”的形成过程;(6分)2. 区分方解石、氟石、黄铁矿、正长石、石英、云母;(6分)3. 温差风化的原因;(6分)4. 风化壳的类型及特点;(6分)5. 变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过程的区别;(6分)综合论述题:1. V型谷;U型谷;雅丹地貌;石钟乳;沙丘;球状风化;(12分)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地质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性;(12分)地壳升降

7、运动: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 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纵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 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形成 几级阶地。从地质结构上判断地震。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其地质构造往往不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才认为与地震有关。从统计概率中推算地震。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

8、,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概率推算很难准确。从“异象”中得出地震先兆。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各种参数,以及地下水甚至某些动植物等的异常变化(可称为“异象”),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是经验性的,还没有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前兆。几乎每次地震发生后,都有人说感觉到了地震前的“异象”,这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了”。此次汶川地震前,华西都市报月日曾报道,日上午,四川绵竹城区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日的地震发生后,有人就想到蟾蜍“搬家”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这有待于专家分析,作出结论。都是地球内力引起

9、,一般说来,当断层两盘的地层相对韧性时,在断层发生的时候,由于摩擦力等作用,可能会导致韧性地层产生褶皱,例如同沉积断层,由于沉积作用与上盘下降同时进行,由于重力及摩擦力作用,就有可能使得上盘与断面接触的地方产生褶皱,即上盘地层与断面接触处由于受摩擦力影响向上翘起,沉积中心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凹陷,就形成了部分褶皱.而褶皱在形成时,往往伴随着地应力的释放,在地应力集中处,且地层相对较脆处,相对容易产生断层呵呵,楼上说的大体上对,但是比较简单,我来补充下,褶皱的形成主要是在挤压应力环境下,例如,楼主拿本书放在桌上,从两边挤,书就会拱起来,这就是大多数褶皱形成的机理。而断层则在张应力和挤压应力下都可以形

10、成,张应力下形成正断层,挤压应力下形成逆断层,总的说来,断层和褶皱的区别从外观上来看就是有无地层的错断。有时候,在断层处也可以形成小的褶皱,例如地层在断裂时,再受到挤压,就会在断层的上下盘处形成小的褶皱。呵呵,不知道楼主明白没,没明白留言我再给你解答由于大洋板块较之大陆板块往往具有密度大、厚度小、位置低的特点,故大洋板块一般地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单斜:一翼明显地比另一翼陡峭的不对称的褶皱常流河指的是一种一年四季常流水的河流,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丰水季节,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这类河流通常流经高温干旱的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间歇河又称季节河,是仅在雨季或暴

11、雨后才有水流的河流。多分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河流又称间歇性河流、时令河,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丰水季节,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这类河流通常流经高温干旱的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但因暴雨、融雪引发的洪峰却很大.现时因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引水、截流会使常年河流变成季节性河流.内流河,内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发育在封闭的山间高原、盆地和低地内,支流少而短小,绝大多数河流单独流入盆地,缺乏统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数为季节性的间歇河.其水分作内循环,矿化度由上游向下游增加.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内流区域(或内流流域).内流河绝大多数满足季节性河流的要求.所以内流河常

12、成为季节性河流.机械:悬移,颗粒悬浮于水中随水流而搬运,其悬移物称为悬移质;推移,颗粒依附于床面,随水流作滑动或滚动,其推移物称为推移质;跃移,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颗粒时而被悬移,时而被推移,以跳跃的方式前进,其跃移物被称为跃移质。化学:1真溶液2胶体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流,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泉,其实就是地下水的一种。而地下水呢,又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泉,可以说是自流的地下水,地下水为什么会自流呢?那是因为承压水具有隔水底板和顶板,使之间的地下水有了高于地表的水头。打个比方,就好比注射器。只不过隔水底板和顶板是不动的,但是压力是存在的又仔细看了一下问

13、题。再回答一下地下水是怎么上去的。地下水在地下是赋存于含水层中的,可以把含水层想象成海绵,因此一般地下水的流动速度远远远小于河流速度,就不难理解水是怎么上去的了。井中的压力低于油层内部的压力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称为喀斯特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 、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含有CO2的水对碳 酸岩的溶蚀作用。其化学过程主要包括: (1)CO2溶解于水生成碳酸CO2+H2O H2CO3 (2)碳酸离解形成与碳酸氢根离子H2CO3 H+1 + HCO-13 (3) 氢离子与石灰岩反应使碳酸钙溶解H+

14、1 +CaCO3 HCO-13 +Ca+2上述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水中CO2含 量。正向反应是岩石溶蚀的过程,逆反应则是淀积的 过程,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则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 原因。岩石因素(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岩石能否被溶解和溶蚀,是喀斯特 作用能否发生的最基本的条件。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类: 1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芒硝等; 3卤盐类岩石,如石盐、钾盐等。(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决定水与岩石接触面积的大小,决定喀斯 特作用的强度。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作用越容易 发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则有可能越大。岩石的透水性 取决岩石的孔隙与裂隙发育的程度,与岩石结构与区域 构造有关。气候因素(1)降水量:水和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作用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降水量多少是影响岩石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2)温度: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但温度能加速水分子的离解度,促使水中氢离氢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大。(3)气压:气压越高,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越多,岩石的溶解度也越大例如在大洋赤道附近的海域,因风飘流作用,北赤道流和赤道逆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