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气动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_第1页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_第2页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_第3页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_第4页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二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液压气动技术作业2姓名:学号:得分:教师签名:第4章参考答案、填空题1 液压马达是将转换为的装置,可以实现连续地旋转运动。液体压力能机械能2 液压马达的额定转速大于 500r/min时,称为液压马达,额定转速小于500 r/min时,称为液压马达。高速 低速3 对于液压马达来说,实际流量总是 论流量,实际输出转矩总是 论上输出的转矩。(填写“大于”、“小于”)大于小于4. 液压缸的缸体组件由 、 口连接件等组成。缸筒、端盖、导向套5液压缸的活塞组件由 、 口连接件等组成。活塞 活塞杆6.常见的液压缸排气装置有和。排气孔 排气阀、判断题1液压马达与液压泵从能量转换观点上看是互逆的,因此所有的液压

2、 泵均可以用来做马达使用。 ( )X2双杆活塞液压缸又称为双作用液压缸,单杆活塞液压缸又称为单作 用液压缸。( ) X3 作用在活塞上的流量越大,活塞运动速度就越快。()24单杆液压缸的往返速度相同。 ( )X5双杆活塞缸两端的活塞杆直径通常是相等的,因此,活塞两个方向 的推力和运动速度相等,适用于要求往复运动速度和输出力相同的工况。( )26对缸筒内壁的精度要求很低,缸筒较长时可以采用柱塞缸。()27相同流量、压力下,双叶片摆动缸的角速度和转矩均是是单叶片摆动缸的两倍。( )X8缓冲装置的作用是排出混入液压缸中的空气,保证液压缸的运动平稳性。 ( )X三、单选题.随转速变化.随实际流量变化.

3、单杆活塞液压缸.上述各项结构的液压1液压泵或液压马达的排量 。 CA.随理论流量变化BC决定于结构尺寸D2能实现差动连接的油缸是 。 BA.双杆活塞液压缸BC.柱塞式液压缸D缸均可3单杆活塞式液压缸缸筒内径为 D,活塞杆直径为d,输入液压缸的油液压力为P,流量其差动连接时作用力为 。BA F 二 p Id2B. F = p d24 4C. F = p (D2 -d2)D . F = p D2424. 已知单杆活塞式液压缸的活塞直径 D为活塞直径d的两倍,有杆腔通油使其快退。若采用差动连接,则此时的快进速度等于有杆腔通油快退速度的o CA. 1倍B. 2倍C. 3 倍D.4倍5.可输出回转运动的

4、液压缸是o CA.摆动缸B.柱塞缸C.齿条活塞缸D.伸缩缸四、计算题1 液压马达排量 V= 250ml/r,入口压力为 9.8MPa,出口压力为 0.49MPa,其总效 率n =0.9,容积效率n v=0.92,当输入流量为22L/min时,试求:(1)马达的机械效率;(2)马达的输出转矩;(3)马达的输出转速。 解:(1)求马达的机械效率(2)求输出转矩Ap V理论转矩Tt9.8-.49 106 250 曲=370.4N m输出转矩T 二Ttm =370.4 0.978 =362.3Nm(3)求输出转速由 qT =Vn2.如图所示,液压泵驱动两个并联液压缸。已知活塞A重10000N,活塞B重

5、5000N,2两活塞面积均为100cm若输出流量为 q= 5L/min。试求:(1)两液压缸的动作压力及运动速度;(2) 若溢流阀的调整压力为2MPa试求液压泵的最大工作压力。解:(1)并联液压缸,因FaFb,故B缸先动作,B缸行程结束后A缸开始动 作。对于 B缸Pb 二匕 5 4 =0.5MPaAB 1000对于A缸FaPa = A10000100 10*= 1.0MPa(2)若溢流阀调定压力位2MPa泵最大工作压力为2MPa一、填空题1 .液压阀按其机能不同可分为 、和三大类。方向阀、压力阀、流量阀2 .将三位换向阀中间位置时的内部连通形式称为 。中位机能3 .压力阀的共同点是利用作用在阀

6、芯上的和相平衡的原理工作的。液体压力弹簧力4 .压力继电器是一种将油液的转换成的电液控制元件,当油液压力达到压力继电器的调定压力时,即发出电信号,以控制、 元件动作。压力 电信号 控制电磁铁 电磁离合器 继电器5. 如图所示的液压回路,若阀1的调定压力Py=4MPa阀2的调定压力 Pj=2MPa试回答下列问题:(1) 阀I是阀,阀2是阀;溢流阀 减压阀(2) 当液压缸运动时(无负载),A点的压力值为 、B点的压力值为;(3)当液压缸运动至终点碰到挡块时, A点的压力值为 、B点的压力值为。4MPa 2MPa6 流量控制阀是通过调节阀口的 改变通过阀口油液的 从而控制执行机构 勺元件。开度 流量

7、 速度二、判断题1 普通单向阀选用较硬的弹簧,使阀的开启压力达到0.20.6MPa,可当背压阀使用。()22液控单向阀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一般用于液压执行元件长时间的 保压和锁紧。()23. 换向阀借助于阀芯和阀体之间的相对移动来控制油路的通断,或改变油液的方向,从而控制执行元件的运动方向。()24. 电液动换向阀的动作可靠、平稳,速度易于控制。()25. 溢流阀阀芯随着压力变动而移动,常态下阀口是常闭的,进、出油口不相通。()26. 直动式溢流阀可以作卸荷阀使用。( )x7. 不工作时,减压阀的阀口是常开的,进、出油口相通。()28. 顺序阀的出油口直接通往油箱。( )x9. 不工作时,顺序

8、阀的阀口是常开的,进、出油口相通。( )x10. 单向阀、溢流阀和减压阀都可以当背压阀使用。( )x三、单选题1. 在工作原理上,所有的阀都是通过改变 的相对位置来控制和调节油液的压力、流量及流动方向的。AA.阀芯与阀体B .阀体和阀盖 C .阀芯和阀盖D .阀芯和弹簧2. 下图所示的液控单向阀,控制口 K接通时,油液。DA.仅能从A 口流向B 口B.不能在A 口和B 口间双向自由流通C.不能从A 口流向B 口.能在A 口和B 口间双向C.流量稳定性好。 C结构简单,成本低最小压差的限制较小自由流通3若某三位换向阀的阀心在中间位置时,压力油与液压缸两腔连通、回油封闭,则此阀的滑阀机能为 。 A

9、A. P型B. Y型CK 型DC型4下列三位换向阀中位机能中,能实现系统卸荷的是 _。 AA. H型B. P型C O 型DY型5在液压系统中,减压阀能够。 DA.用于控制油路的通断B使油缸运动平稳C.保持进油口压力稳定D保持出油口压力稳定6对压力继电器叙述不正确的是: 。 CA.压力继电器是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电液控制元件B压力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液压控制开关C改变弹簧的压缩量可以调节流量D.是靠液压力和弹簧力的平衡来工作的节流阀与定压差式减7调速阀是用 组合而成的。 DA.稳压溢流阀与节流阀串联B压阀并联C压阀串联稳压溢流阀与节流阀并联D节流阀与定压差式减8与节流阀相比较,调速阀的显着特点

10、是A.调节范围大B四、计算题1. 如图所示回路。负载F=9000N液压缸无杆腔面积Ai=50cm2,有杆腔 面积人=25亦。调速阀的调定压力Pt=0.4MPq溢流阀2作背压阀,其调定压 力Pb=0.5MPa液压泵流量qp=30L/min,不计损失。试求:(1)溢流阀1的 最小调定压力;(2)若背压增大 pb,溢流阀的调定压力增加多少?解:答案参照书本第 360 页( 1 )活塞左移时,根据液压缸平衡式P1=Pb=0.5MPa所以溢流阀调定压力为 py=p1+pT=2.05+0.4=2.45MPa(2. 如图所示,已知溢流阀的调定压力 pY=4.5MPa两个减压阀的调定压 力分别为pji=3MP

11、a pj2=2MPa液压缸的无杆腔有效作用面积 A= 15cmL作用 在活塞杆上的负载力F=1200N不计减压阀全开时的局部损失和管路损失。 试确定:(1) 活塞在运动时,A、B、C点的压力;(2) 活塞在抵达终点后,A、B、C点的压力;(3) 若负载力增大为F=4200N A、b C点的压力。解:(1) P1=F/A=1200/(15 X 10-4)=0.8MPa所以 Pc=0.8MPa P A=PB=0.8MPa(2) 抵达终点, PC=P1=2MPaPA=3MPa PB=4.5MPa(2)负载为F=4200N要推动负载需要压力P1 =F/A=4200/(1 5 X 10-4)=2.8MPa由于FC最大为2MPa所以,不可能推动负载。PC=P1=2MPaPA=3MPa PB=4.5MPa第6章一、填空题1.过滤精度d0.005mm为 油器,d0.1mm为 油器。精 粗2常用的蓄能器是 、和重锤式蓄能器。弹簧式 、充气式3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