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思考及对策建议摘要: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区域也正在迅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当中,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发现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对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结构性障碍。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定量预测发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正在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演进若辅以国家的适当调控必将迅速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 协同发展 一、前 言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有着非常优越的自身条件和很强的综合实力。但其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落
2、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是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90年代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开放对于中国经济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各自成为了当时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反观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地区,其综合优势远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从经济发展活跃度和区域整合收益看,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效应要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仅以GDP为例,2013年京津冀国民生产总值只有长三角地区的57%,即使在京津冀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二、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分析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地
3、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在百余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更是有着世界罕见的人口均超过1000万的京津两个世界级的大城市。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为两个城市的各自发展和联合互动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与长三角的比较中,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关键挑战。 (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良性互动不同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较为相近,发展存在着渐次性特征,京津冀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相差悬殊。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2013年已经达到76.9%,其经济进入到“退二进三的后工业化阶段”,
4、已成为一个服务业为主的超级都市。天津市的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且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2013年二产所占比重为50.6%,三产比重为48.1%,天津经济进入到“接二连三的工业化高级阶段”。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表现是第二产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2013年二产所占比重为52.2%,三产为35.5%,其经济进入到“培二育三”的工业化中级阶段。在产业链条上,北京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且均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而天津经济正在由以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过渡中,处于产业链的中端;而河北除个别地区外,在制造
5、业和服务业中均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优势产业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不同的产业发展结构,造成了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路径,产业之间缺乏互动性、关联性。 (二)三地内部发展差距较大,促使要素单向流动京津冀不同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据统计,2013年天津和北京两市的人均GDP分别为元和93213元,均超过15000美元,据世界银行的标准,都已达到富裕国家水平。而作为京津腹地的河北省,2013年的人均GDP为38599元,甚至还不及全国平均的41804元,仅为北京的41.4%和天津的37.9%。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所做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更是指出,“
6、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发达的京津之间存在着如此大规模的贫困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京津冀之间以内部经济发展形成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固然可以使核心区通过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而进一步发展,但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集聚区与非集聚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了当前京津冀地区“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此外,京津两市与河北在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源投入上差距悬殊,导致了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使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作为龙头的北京缺少和天津及河北协同发展的动力
7、,三地协同发展更加艰难。(3) 京津冀三地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构建起基于平等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三地之间在产业结构、政治地位、相关制度以及自身努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导致优质资源和要素的单向流动,进一步限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三地之间协同发展的包括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以及利益保障机制等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不利条件第一,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12年为193.2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线;二
8、是土地资源短缺,土地供需矛盾相当突出,这充分体现于房价高昂;三是能源对外依赖性大。北京是国内第二大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上海市,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177.7万吨标准煤。但北京能源却极为有限,因此诸如电力、煤、天然气等能源都高度依赖外地。天津同样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12年为238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全国的一半,地力消退、生态环境维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滨海地区虽有土地资源可供利用,但存在大批的盐碱地。河北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在加剧,资源支撑能力减弱,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第二,经济增长动力问题。尽管天津目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存在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大项目投资和外
9、商投资拉动,消费驱动力和创新驱动力还不够等突出问题,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创新创业环境还需优化。河北省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比较多。首先,人才相对短缺,人才培育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次,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尤其是服务业水平低,其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许多产品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大,发展方式较粗放。三、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分析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在未来的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地区仍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京津冀地区应该按照“互利共赢
10、、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牢牢抓住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立足比较优势,提升京津冀三地经济总体实力,实现区域共振。 (一)确立“互利共赢”发展思路。落实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遇到的首要障碍就是行政区划壁垒,树立“互利共赢”发展理念,是目前我国京津冀地区化解市场条块分割、盲目竞争等问题的重要措施。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确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建立起三地"互利共赢”的良好关系,有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京津冀地区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京津冀地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京津冀系统内1+1+1>3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11、京津冀地区间应该努力破除行政壁垒,提高京津冀区域的合作程度,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立足比较优势,彼此间通力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三地间合理流动;(二)确立“协同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是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不竭动力,协同创新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倍增效应。京津冀地区汇聚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较强的区域的创新驱动力,所以京津冀地区要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加快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雇的重大突破。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最佳形式,是提高都市经济圈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协同创新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企业、政府、科
12、研院所等核心要素间的深入合作、协同互动以及资源有效整合。协同创新系统里的各种构成要素间的集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聚集,而是表现出目标、功能统一的良性创新互动的动态过程。在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充分调动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幵展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跨度资源整合,加快产业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升整体的创新实力。四、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建议第一,要从严治理和保护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未来要从严治理和保护环境,钢铁水泥玻璃等产业应积极转型发展,向节能环保转变,要放开政府的手,让市场调节产能;区内要加大对低效燃煤锅炉等改造,应将
13、单位能耗水耗指标减少等变为总能耗水耗指标减少,应加大江河湖海水资源综合治理,应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在京津冀范围内合理引导人口分布。第二、要建立增量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发达地区带动后发地区的积极性。目前北京的工业经济规模有限,增加值只有亿元左右,远不及天津与河北,而在这些工业经济中,还包括大量的自来水,电力供给等城市必需型产业,因此即便北京的工业都转给天津或河北,其作用也非常有限。但必需看到,北京有很多科技型的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带动能力强,未来在不改变存量的前提下,对于这部分高新产业的增量部分可以进行调整,增加北京对天津,河北的辐射能力。第三,加大区域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产
14、业协作体系,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正处在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夕,但在基础设施配套和需求端支持方面,如果能选在京津冀这样一个大区域进行试点,既培育了区域内的产业,形成先发优势,又加强了三方协作,可谓一举两得。第四、加快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协作。加快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协作,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建设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在对接层面上,要注重项目、企业、园区、县区、城镇布局等五个层面上联动。另外要注重规划、交通体系、生态环境等产业对接配套环境的完善
15、,保障产业对接的顺利实现。第五、加快完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京津冀地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地域,三地制定的政策和制度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考虑各自利益优于整体利益,要使京津冀单个地区自觉主动地牺牲自身利益,促进整个区域的良性、高效率发展,在京津冀地区达成产业分工合作共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要从中央层面上规划、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并且能够有效率监督执行所达成的合作意向,是充分发挥三地产业协同效应的有力保障。在构建协调机制的进程中,首先要编制产业协同的思路以及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遵循平等互利的利益协调原则,搭建京津冀三地利
16、益协调对话的平台,让区域内各参与主体通过多种渠道来表达利益诉求,尤其要让相对弱势、落后的河北地区有机会优先表达他们的合作意向,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和补偿,使得京津冀三地都有平等的合作机会。第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内交通网络建设。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作为有力旳支撑,为京津冀地区产业有序高效的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为了缓解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带来的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京津冀地区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出资、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内的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流动渠道,降低生产要
17、素交易流动成本,全方位地实现京津冀地区“大市场、大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联动发展,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结 语 虽然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作方面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外的福射力增强,但区域内行政分割现象严重,缺乏跨域协作相关律法规的保障以及权威性的跨区域利益协调体制机制、导致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部流通不畅,产业互动难以形成,严重制约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和地区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促进三地间产业的优势互补。加快完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进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据图示饼》课件
- 沿海工程防护设备采购合同三篇
- 内部激励措施的年度优化计划
- 《通信技术原理》课件
- 冷拔钢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合结钢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食品加工合同三篇
- 《液压与气动》课件 1气动系统概述
- 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计划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
- QC080000培训讲义课件
- 《玉米合理密植技术》课件
- 科技兴国未来有我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 《不稳定型心绞痛》课件
- 房子管护合同范例
- 光伏施工安全措施
- 2024-2025华为ICT大赛(网络赛道)高频备考试题库500题(含详解)
- 汽车智能制造技术课件
- §5-5-6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ppt
- 制作拼音卡片-空心涂色A4版本
- 版图设计规则(最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