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缩法的应用技巧Word版_第1页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Word版_第2页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Word版_第3页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Word版_第4页
放缩法的应用技巧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放缩法的应用技巧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是高考数学命题的热点和难点。所谓放缩法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对不等式的局部进行合理的放大和缩小从而向结论转化,其难度在于放缩的合理和适度。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从而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的基本策略进行分析。一、常见的放缩方法证题中经常用到的放缩方法法有:1.“添舍”放缩:对不等式一边添项或舍项以达到放大和缩小的效果;2.分式放缩:分别放缩分式的分子、分母或者同时放缩分子分母以达到放缩的效果;3.利用重要的不等式或结论放缩:把欲证不等式变形构造,然

2、后利用已知的公式或恒不等式进行放缩,例如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二项式定理、贝努力公式、真分数性质定理等。4.单调性放缩:挖掘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和函数内涵来构造单调数列或单调函数,利用单调性、值域产生的不等关系进行放缩。二、常见的放缩控制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放缩方法后,却往往会在放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失控,导致放缩的过大或过小,达不到欲证的目标。那么如何控制好放缩的尺度呢?例1求证:分析1:不等式左边不能直接求和,我们希望通过合适的放缩后可以求和。若采取“ ”的方法向右端放大,则左边很明显,放得有点大了,导致传递性失败,不等式链中断,放缩失败。那怎么办呢?【1】 调整放缩的“量”的大

3、小分析2:分析1中“放”的有点过大,因为所以可以通过调整放大的“量”来控制放缩的效果。在分母减少了n,我们可以把分母只减少1,即这样放的量就少了。证明1:左边<1+=1+<1+=【2】 调整放缩的“项”的起点分析3:分析1中从第二项开始放缩,放的最终有点大。可以调整放缩的项数,从第三项开始放缩。证明2:左边 由此可见,调整成功。显然从第三项开始放缩所得的结果比从第二项开始放缩所得的结果又更小些。以此类推,当放缩的项数越少,放缩后的结果就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逼近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调整放缩的次数,通过多次放缩的调整来达到效果;有时也可以根据欲证式子的结构特点,把相邻的项分组捆绑后进

4、行放缩,也可以达到控制放缩合理和尺度的效果。三、常见的问题类型数列型不等式的一边常与求和有关,所以可以通过放缩后求和(或求和后放缩)来达到欲证的目标。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典型例题来体会常见问题的处理手法。一. 放缩与“公式法求和”选择恰当的放缩方法,通过“通项”的适度放缩使之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从而求和达到简化证题的目的。例2,求证:证明:因为, ,即说明:分别利用“添舍项”和“均值不等式”把通项放缩为等差数列,然后求和得证。例3求证:证明:因为 说明:把分母适当变小,实现分式的放大,把通项放缩为等比数列,然后方便求和。例4已知,证明:证明:通项,不等式右边得证。,不等式左边得证。说明:不等式两

5、端的结构特点是本题证明的突破口,利用“添舍项”把通项放缩为与有关的形式,然后求和证明。其中不等式左边的放缩方法有数种,值得体会研究。二. 放缩与“裂项法求和”在例1中,不等式的左边无法求和,但通过放缩产生裂项相消的求和效果后,使问题解决。例2的右边也是利用放缩产生了裂项的效果,然后求和。下面我们再通过几道例题的证明体会裂项求和效果的运用。例5.求证:证明:说明:例1分式、例5根式的放缩后裂项相消求和的处理手法是很多灵活题目的原型,值得体会。例6.已知证明:证明:,() () 说明:对通项利用“分离变量”化简至()处是本题的关键,根据式子中各项的符号以及分母的幂指数决定放缩为()的形式,以实现“

6、相消”求和的效果。例7.已知求证:证明:,由已知可得 说明:对通项结构特点的分析,决定对已知等式的右边进行因式分解取倒数。然后再裂项、移项变形就是很自然的想法了。三. 放缩与“并项法求和”例8.已知证明:分析:通项中含有 ,捆绑并为一项,然后结合n的奇偶性进行适度的放缩。证明:当n为奇数时, 即当n为奇数时,且当m为偶数且m>4时: =当m为奇数且m>4时:为偶数,综上可知,对于任意整数m>4,都有例9.求证分析:观察分母的变化规律,把若干项“捆绑”并为一项后进行放缩,然后求和就很容易实现欲证的目标。证明:左边=四利用递推关系式放缩利用递推关系式本身蕴含的不等关系或放缩产生的

7、不等关系,在很多题目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放缩效果。例10.已知求证:分析:根据欲证不等式的结构特点,通过递推关系式构造关于的不等式,然后实现对通项的放缩。证明: 例11.已知,证明:分析:通过对的适度放缩产生关于的不等递推关系式,然后谋求对的放缩,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证明:, ,左边五构造和数列后进行放缩如果数列不等式没有直接的求和的形式,很多时候可以间接的构造和数列,然后进行放缩处理。例12.已知,正数列满足 证明:分析:根据已知构造关于的递推关系式,然后利用“累加法”把不等式的左边转化为和数列的形式。证明:, , , 例13. 已知函数,定义数列:,,若,证明:对任意都有:.分析:利用递推式构造关于的不等式,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把放缩为和数列的形式证明: 由得, , 当时,对, 上面介绍的数列不等式主要与“求和”的形式有关。如果不等式的一边与求和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辨析题目的结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譬如“构造单调数列”放缩;构造“二项式”展开后放缩;对不等式的局部换元,然后再谋求放缩等。限于篇幅,本文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