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_第1页
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_第2页
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_第3页
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_第4页
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情与狂欢:浅析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作者:佚名      2011-9-25 8:46:41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 要 中国电影产业自步入21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中。好的作品经常在银幕中荡漾,因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来关注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观众的审美趣味研究,有利于正确指引中国电影市场的前进道路,也有利于消除观众与银幕之间的隔阂,使电影发展本身走向良性的循环发展之中,故关注观众审

2、美趣味,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研究当下国内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电影的前进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国内电影;观众审美趣味;定向期待;创新期待 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主体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也就是说,作为“他者”的审美主体可能参与不到某件艺术品或某项艺术表演的创作阶段,却可以影响到作品作者最初的构思走向。如何能使一件艺术成品获得大多数观者的认同,研究作为主体的观众的审美趣味,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电影艺术来讲,它自身的表现形式原本就存在着“

3、单向”灌输、作品只有在放映之后才能获得观众的评价等先天缺陷,所以,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便成为众多编导者们时刻关注研究的对象电影的商业性决定了这门艺术的大众性路线。于是,尊重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影习惯,对实现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杠杆作用。 一、电影观众审美的定向期待 (一) 对于“家”概念的推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常用来抒发情感的对象。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悲凉,有“低头思故乡”的哀伤,更有“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期待。“家”的概念,因糅合了血肉亲情,也把亿万华夏子孙紧密聚拢在一起。于是,出现在银幕之中的有关“家”文化的影像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有关“团圆

4、”的主题意蕴,被大多数电影观众推崇并关注着。同时,当观众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融入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之中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为电影中的主人公,将角色的命运夹杂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影片进行自我解读。所以,电影虽然是一种公众意识的产物,但是,对于个体观影者来讲,每一部电影都会折射出自己的小世界。 由“家”概念引申出来的各种主题经久不衰地出现在银幕上亲情是“家”概念中最直接衍生出来的情感表露。就拿票房已经超过6亿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来说,影片所取得的高票房与观众的高评价,不单单是因为片子本身所外显出来的那些数码技术,而是在冰冷科学技术包裹下的“亲情”内核。对于一部灾难片而言,唐

5、山大地震剥离了2012后天等同类国外影片的灾难场景的震撼模拟再现,而是将情感归置到影片最核心的叙事层面,同时也规避了近年来中国商业大片中容易出现的忽视叙事和情感的问题。唐山大地震颇具曾经也轰动大街小巷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情感气质,虽影片的叙事背景不同,但二者都高举“亲情”的旗帜,将时代变迁浓缩至某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中,将“草根文化”升华至人性共鸣层面,打动观众。 在银幕中,关于国家和民族统一主题的影片也常常以“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形态感动着观众。20世纪30年代史诗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将 “小家团聚”与“国家统一”两个主题交叉叙述,用反复出现的“圆月”强调“团圆”的主题,用此彰显“家国

6、统一”。中国银幕中编织出世间百态,儿女情长,甚至江湖传奇,也都交映着家国利益的述说。2009年的电影十月围城,是近几年中国银幕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商业佳作,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商业票房价值,更重要的是电影所沁透出来的是有关民族大义、小家大国以及 “草根文化”的主题。电影着重渲染市井小民牺牲的场景,升华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概念复述。在此,“家”的概念在十月围城中被反复提及,并从叙事角度,展露至电影内涵的各个延伸处,像女儿为父报仇,大和尚的除恶扬善,车夫的忠诚,还有甄子丹饰演的那个嗜赌如命、因而使得妻离子散的沈重阳,为了最终获得亲生骨肉的彼此相认,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老爷”的安全,最终在自己的

7、弥留之际,在幻影之中看到了自己渴求的家庭团聚。更为重要的是,十月围城所传达出来的核心内涵,是将温情的个体家庭利益与严肃的集体国家利益并列到同一权衡点上,没有宣教式的号召,通过普通人群的自我觉悟以及对“家”概念的一再强化,透析一段历史。 (二)对于“类型片”的不疲追捧 类型片,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好莱坞时期,强调电影创作上的程式化和模式化,风靡一时,虽间断性走向过衰落,却至今仍具有颇深的影响力。在当代电影银幕之中,不论国内国外,影片中虽往往是杂糅的类型,但是也不乏观众对其的热心追捧。 类型片创作的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点,符合了观众审美心理的保守性。所谓审美心理的保守性,是指人们的审美

8、意识或审美趣味往往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这恰恰是类型片所能直接迎合观众此类审美趣味的关键。故,类型片在当今的电影银幕之中仍旧活跃,甚至延伸至了电视荧屏之中。拿谍战电影风声来讲,影片不过是一个披着“福尔摩斯”风衣的颇显青涩的谍战推理电影。但是,它上映适时,赶上了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谍战题材”影视剧的大车,所以,这部在悬疑设置方面还不成熟的电影成功吸引了大把眼球。包括在银幕上大行其道的爱情喜剧片,电影的叙事模式其实大相径庭,不是“灰姑娘”便是“青蛙王子”的故事,大都以大团圆的结局来收场。即便是恐怖片,它们也总能按照一定的套路去造成观众内心的恐惧感,偶尔点缀些剑走偏锋的演绎,但也绝不会很过火

9、。 虽然,现在在银幕之上演绎的各种类型片,与以往相比,已大有创新,但是,类型片之所以为类型片,它们终究逃脱不了“类型”的围框,观众的思维也会自然而然地被程式化,形成某种特定的观影思维。故,类型片的创作很容易在辉煌灿烂之时,一落千丈。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便极易导致某种类型的影片在银幕中销声匿迹。庆幸的是,类型片走到今天,不再是某一单一类型独挑叙事大梁,而是多种类型混杂在一起。这样乖巧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多类型的观众,并能时刻保持类型片的新鲜感,在观众与“类型”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支架。 二、电影观众审美的创新期待 中国当下的文化构成,是多元且杂糅的,有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衍生,还有随着

10、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的一拥而入的外来商业文化的驻扎渗透,随着外来文化迅速赚取了民众眼球并占领文化高地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了“产业化”发展。 对于在新千年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大片,之所以在最初能够将中国国内低迷的电影市场,一线拉伸到蓬勃发展的场地之中,除了国外分账式大片的引进等外围因素的影响,更深层的内核因素是由于观众的创新期待,即观众在进行影视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变异性的心理趋向。所谓审美心理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张艺谋的英雄为例,影片之所以在上映之初便取得过亿的票房

11、收入,如今看来,不仅仅是张导为此所作的种种宣传噱头,从观众审美趣味的角度来看,还应当归功于影片的“首创”性质。“新东西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于是,从未接触过宣传造势如此庞大的观众们,抱着“猎奇”的心理,纷纷走进影院。作为最前线的普通观看者们也许并不在意影片在叙事方面的漏洞,因为眼花缭乱的影像镜头,已经使观众应接不暇,这些也足以能够使啧啧的赞美之声从观众口中说出。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的时代,这也是中国国内电影市场走向辉煌的起跑线。能够筹集到大笔投资的导演们纷纷转身投入到商业大片的制造之中,于是,观众在自家的影院中,便能享受到了“好莱坞”式

12、的饕餮视听盛宴。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出现的中国大片之中,大都是以古装武侠剧的类型出现,在内容取材上,也大多是取材自历史题材或名著移植与改编。这正符合观众在接受新鲜事物上的“相对新异性”心理(各种以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这也表明了,在电影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必须将创新度与观众的接受程度与欣赏水平结合起来。如英雄的故事内核便是取材自“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夜宴是将莎士比亚的戏剧的主题故事加以改编演绎,故两部电影虽然在观众之中没有取得众人齐称赞的好口碑,但影片是在尊重观众传统审美的同时套用大片模式,故也没有像陈凯歌的无极那样糟。无极因它晦涩难懂的主题而极具后现代的色彩,让人联想起大话西游在上映

13、之初遭遇到的市场和评论界的冷遇,两者都属于“绝对新意”的影片,即超越了观众的可接受能力,故这种特立独行般的新意会遭到观众的冷漠,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也只能惨淡经营。但是,当观众的审美趣味历经了商业娱乐化的洗涤之后,当银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娱乐片的时候,当观众审美心理的创新期待逐渐演变成定向期待的时候,大话西游这部曾不被看好的电影,经历了时间的考究之后,如今已被奉为经典之作,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后来的观影者。 从事业到产业,从七八十年代中国银幕上的“轻商业性”到2000年以后掀起的一波波商业娱乐化浪潮,这其中除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所相应带来的文化领域的变化之外,电影观众的审美倾向和趣味更是引领电影

14、形式与内容走向的关键。浩浩荡荡的娱乐化大军逐渐占据了银幕中的大部分营地,且有长期驻扎之势。于是,便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为了“票房”而挣扎的电影。这其中不乏佳作,但是,至今看来,大多数的中国的商业电影认识缺乏原始的本土意识。于是,看上去很美的中国商业电影,表面上将观众推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至高位置,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观众的审美视听。当银幕之中,当四处都充斥着商业娱乐元素的时候,电影人也是否考虑到,观众对某一部影片的鼎力支持,是否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一种“没有别的可选择”的时候的“被选择”。 三 结 语 观众,作为普通大众,即便是在观影之时,都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对于影片的个人评鉴,但这里面毕竟存在着渴望影片通俗易懂的成分。作为消解日常生活压力的一项娱乐活动,大众所期待的是从电影中获得情绪的放松。于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抛弃了艺术电影的田地,转而开垦商业电影的荒山。而,若一味迎合或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很容易产生一批质量不佳的影片,不仅扰乱了茁壮成长的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混淆了观众的审美意识,若任其发展,也必将阻碍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 注释: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页,第366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