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篇课程标准本体解读第一章课程目标解读一、课程目标制订的总体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并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重要条件。处于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
2、的传统课程目标。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在制订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时主要遵循了这样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1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历史课程目标。毫无疑问,课程目标要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与要求,但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不同于工厂生产中对物质产品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因为学校教育中所要面对的不是有形的、无生命与情感需求的物质产品,而是有思想情感、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准备还
3、不丰富,已有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等,都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降低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相对减少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理论内容就变得十分必要。2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格
4、外重要。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允许其拥有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学习的自主权,并且教师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
5、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3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则依靠考试来完成。现行的课程目标则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其效果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的效果,而且要从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向学生传授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历史学习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技能、了解哪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哪些情感
6、态度与价值观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历史,进而学会如何学好一门新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和“考试”,而是还要有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悉心指导与关注。4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课程目标力求历史课程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5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
7、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之所以把教育的社会目的说成是间接的,是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能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潜力得到开发,人性得以不断完善。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重视对历史知识理解能力的训练,重视对知识认知
8、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以此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因此,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成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二、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人类的产
9、生、文明的出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两次工业革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亚历山大大帝、阿基米德、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华盛顿、拿破仑、罗斯福、列宁、斯大林等。对这些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将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时,除了记忆最必要的知识外,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置疑的活跃状态中记忆最基本
10、的知识内容,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如确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在这些技能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处于全面的活跃状态,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效率和质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授进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之所以把三者分开来表述,只是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更明确地理解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三个主要目标,也就是为
11、了阐述的方便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三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时,一方面要掌握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和生平,同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学会全面评价秦始皇的正确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出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当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过于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影响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12、,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可取之处都要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而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
13、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教师不能对此进行任何的讽刺、批评以及斥责,而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力求学生自己形成纠正自己看法的愿望和能力,而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对于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的一些历史理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把理论的基本内容讲给学生,而不必苛求一定要用理论术语来表达某种理论内容。例如,在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时,可以选择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历史某一部分内容后,启发学生自己来总结,并形成这样一种基本认识,即后人总比前人在大部
14、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变得比前人更聪明、更富有才能,社会因此就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中国古代社会,而且也表现在古代以后的社会;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社会,而且也出现在外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种普遍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当然,在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时,会在某一部分,如“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等表述语句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抽象程度;有些学生甚至会以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的暂时倒退来否认这一规律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说明历史大趋势同历史曲折的关系,适时地进行引导,以在原有的知识和认识基础上引进新的和难度适中的新内容、新概念、新词句,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基
15、本理论的认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不负责任地把一些学生还无法理解甚至疑惑重重的艰深名词、术语和概念一古脑儿推给学生了事,不能以成人的理解能力来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更不能把一种理解的学习过程变成对理论知识和术语的死记硬背,而不管学生对某一理论内容是否产生了一些抽象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解。总之,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三、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过程要完成以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
16、,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叉、重
17、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惟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目的。教师则应在设计课型、把握教育重点、发掘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启发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全面、客观、公平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设计、示范和实施的主导作用。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含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
18、有效的学习方法。否则,不论教育者的愿望如何,这种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失败的。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诸多的主观因素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的唯一桥梁。一般来说,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欲望是朦胧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僵化统一的。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等
19、,都将是必然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标准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供正确的手段与途径。对历史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归纳、置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学习方法。如对同类、同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类识记,并在此基础上对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
20、问题。经过这种方法加工过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所谓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历史地图、准确指认和判断历史事物空间范围的能力,阅读古汉语文献的初步能力,收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初步能力,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到得出结论的能力,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在训练和培养这些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和积极实践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对公元前、公元年代的换算与计算,对历史地图的判读、识记、摹画,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的置换与指认,古汉语文献的阅读,个人的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教师
21、指导下,通过课堂与课下的练习而不断得到提高。至于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构建论据、推演结论等能力则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有关知识、概念、规则、步骤、文献出处等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地逐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三是史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要求。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22、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即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