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_第1页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_第2页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_第3页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_第4页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将湍流猝发理论用于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基于湍流猝发的时空尺度得到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床面泥沙上扬通量,然后根据连续律,建立了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表达式。进而根据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模式,推导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经过黄河口实测资料的验证,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 关键词:湍流猝发 挟沙能力 波浪掀沙 潮流输沙  1 前言长

2、期以来,人们对床面附近泥沙交换的力学机理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即使对于较为简单的二维恒定均匀流,国内外学者处理其底部泥沙边界的方法亦有六类之多1。相比之下,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床面泥沙运动就更为复杂。正因如此,一般采用经验分析、因次分析、明渠水流挟沙能力公式的移植和能量平衡等方法建立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以回避床面泥沙交换的微观机理2。床面附近的泥沙交换主要表现为重力作用下悬沙的沉积和床面泥沙颗粒在湍流运动作用下的上扬。以往传统的做法是采用扩散理论确定上扬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穿过单位截面的扩散量应与浓度梯度成正比,等于浓度梯度与扩散系数的乘积,扩散系数的大小决定于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动力

3、-涡体的脉动。在输沙平衡的情况下,在床面附近单位时间内穿过单位截面的上扬通量和沉降通量相等,则有Sb+sdS/dz|z=-h=0(1)式中Sb为近底含沙量。因此,要使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突破传统的扩散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随着对湍流猝发现象研究的深入,加之泥沙起动的间歇性和突然性,使一些学者联系到湍流(或称紊动)猝发现象。自Sutherland3提出泥沙起动与湍流猝发有关的论点以来,湍流猝发与泥沙运动相互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412,主要是通过可视化的试验研究近床区湍流卷挟悬扬泥沙的机理。Jackson13通过野外观测分析,认为冲积河流中自由表面经常出现的沸腾状

4、的浑浊水花是紊动猝发卷挟泥沙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床面泥沙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紊动猝发作用下的泥沙上扬和重力作用下悬沙的沉降。截至目前,紊动猝发理论主要集中于水槽和河流泥沙运动的研究,较少用于河口海岸泥沙运动的研究。事实上,河口海岸地区由于波浪和潮流的作用,近底床面更易发生紊动猝发现象。因此,本文引入紊动猝发理论,研究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床面泥沙上扬通量,然后根据连续律,当悬移质处于不冲不淤的平衡条件下,泥沙上扬与沉降通量相等的条件,建立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表达式;进而根据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模式,推导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2 平

5、衡近底含沙量的确定2.1 泥沙上扬通量泥沙上扬通量为单位时间、单位床面面积从床面扬起的泥沙颗粒的总质量。曹志先14,15基于湍流猝发的平均时间、空间尺寸构造了可自由冲刷床面泥沙上扬通量函数,即E=sd3/6AN/TB(2)式中E为泥沙上扬通量,kg/m2s;TB为湍流猝发的平均周期,s;A为单位面积内对泥沙颗粒上扬有贡献的湍流猝发的平均面积,无量纲;N为可冲刷床面单位面积内所包含的泥沙颗粒数,N可由下式计算16N=6S    2007-04-23        Vm/d2(3

6、)式中SVm为单位面积床面层的极限体积含沙量。黄河口床面淤积物中值粒径d50基本在0.010.05mm之间,本文SVm采用下式计算17SVm=0.511+0.0357logd50(4)单位面积上使泥沙颗粒上扬的湍流猝发的平均面积A与单位面积上发生猝发的平均面积、湍流猝发对床面作用的剪切应力b和床面泥沙临界扬动剪切力e有关,则A=b/e(5)对于泥沙颗粒比较细的河口地区,泥沙的起动往往是直接的扬动18,因此,在这里用临界起动剪切力k代替临界扬动剪切力e,故A=b/k(6)单位床面上的平均猝发面积由猝发的空间尺度确定。根据已有的单向流大量实测资料表明19,猝发的平均流向尺度为40/u*(u*为摩阻

7、流速,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横向尺度为1520/u*,相邻两个猝发带的平均流向间距为500/u*,横向间距为100125/u*。考虑到波浪和单向流共同作用较单向流独自作用更易发生湍流猝发现象,故笔者取猝发的横向尺度的上限为20/u*,相邻猝发带的横向间距的下限为100/u*。因此,单位床面面积内的平均猝发面积为=40×20/500×100=0.016(7)已有的大量实测资料表明近壁区的低流速带无因次间隔分布大致有相同的数值,即TB+=TBu2*/100(8)则 TB=TB+/u2*(9)将式(3)、(6)和(9)代入式(2),整理后得床面泥沙上扬通量的计算式E=s

8、/TB+dSVmu    2007-04-23        4*/u2*k(10)2.2 平衡近底含沙量在重力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穿过近底边界单位面积的泥沙沉降通量可以表示如下D=sSvbs=Sbs(11)式中s为浑水中泥沙颗粒的沉速;Svb为近底体积含沙量;Sb为近底含沙量。在河口地区,细颗粒泥沙在盐水中易于发生絮凝,因此,必须考虑絮凝的作用。如以s和分别代表絮凝团粒及单颗粒泥沙在水中的平均沉速,两者之比值F称为絮凝因子,根据我国河口淤泥沉降试验有如下关系20F=s/=7

9、×10-4d50-1.9(12)对于细颗粒泥沙在清水中的沉速一般采用Stockes公式计算=1/18s-/gd2/(13)在挟沙水流中,一方面悬移质中一部分泥沙沉落到床面,另一方面波浪和单向流又自床面掀起一部分泥沙呈悬移状态。在平衡挟沙的情况下,穿过近底边界的泥沙上扬通量与沉降通量相等,由式(10)和(11)得Sb=s/TB+dSVmu4*/su2*k(14)上式即为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公式。    3 波浪和潮流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上面基于紊动猝发理论得出了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公式,笔者进而根据相对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关系可以得出沿垂线的平均含

10、沙量,在平衡的情况下即是水流的挟沙能力。河口地区水深较浅,波浪具有强烈的掀沙作用,对近底含沙量作出了主要贡献。由于波浪为周期性振荡,掀起的泥沙主要在潮流的作用下输移。大量实测资料表明,潮流输沙过程中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基本可以用Rouse公式表示S/Sb=(h/z-1/h/b-1)s/ku*(15)式中,b为近底某处距床面的距离,一般取b/h=0.010.05,这里取0.01;Z=s/ku*称为悬浮指标,实质上代表了重力作用与紊动作用的相互关系。悬浮指标越大,表示重力作用越强,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越不均匀;反之,悬浮指标越小,表示紊动作用越强,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越均匀。事实上,波浪的作用使含沙量沿垂线

11、的分布趋于均匀,具体反映在悬浮指标的变化之中。在潮汐河口地区,除憩流附近的较短时间外,基本属于单向流。已有的实测资料表明    2007-04-23        21,22潮汐水流的流速分布可以用一般的指数或对数分布,这里采用卡门-勃兰德尔的流速分布公式(17)式中=z/h.而(19)式(15)可以写成如下形式S/Sb=1/-1/1/b-1Z(20)式中 =z/h,b=b/h。在平衡的条件下,挟沙能力公式由下式求得(22) 令(23)将式(14)代入(23)即可得

12、到挟沙能力公式(26)Bijker给出=0.45,本文根据黄河口实测资料得到=0.18。um为床面波浪质点运动最大水平分速um=H/Tsinh2h/L(27) 图1 波流作用下边界层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Relation between drag coefficient and Reynolds number in combined action of waves and tidal current图2 挟沙能力公式(24)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Comparison between eq.(24) and measured data目前,关于波浪和单向流共同作用下的床面泥沙起动剪切力的

13、研究成果较少,往往是单独波浪或单向水流条件下的临界起动剪切力的计算。事实上,只要单向水流和单独波浪条件当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已达到临界起动剪切力,那么波浪和单向流共存时必然能达到临界起动剪切力。已有的研究表明波浪作用下的泥沙临界起动条件也符合    2007-04-23        Shields曲线24,临界剪切力可以表示为wk=1/2fwu2mk(28)式中umk为泥沙起动时床面水质点的最大水平分速;fw为摩阻流速,在波动紊流的情况下,Jonsson25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

14、Rewfw的关系曲线(图1),其中Rew为振幅雷诺数,即Rew=umka0/(29)式中a0为波浪水质点在床面的振幅。a0=H/2/sinh2h/L(30)根据Komar和Miller26的分析,波浪作用下床面泥沙的起动条件为wk/(s-)d=0.275fw(a0/d)1/4)(31)为验证公式的可靠性,本文收集了黄河口附近海域自1984年以来的多次同步测量资料2729,通过分析筛选出52组冲淤基本平衡条件时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水流泥沙现场资料,比较后可见,式(24)计算值与黄河口的实测资料符合良好(如图2所示),说明式(24)可比较真实地反映河口水域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规律。

15、0;   4 结语1.近年来湍流猝发与泥沙运动相互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多集中于水槽和河流泥沙运动的研究,较少用于河口海岸泥沙运动的研究。本文尝试将湍流猝发理论引入到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从湍流猝发理论出发,基于湍流猝发的时空尺度得到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床面泥沙上扬通量,然后根据连续律,当悬移质处于不冲不淤平衡条件下,泥沙上扬与沉降通量相等的条件,建立平衡近底含沙量的理论表达式。2.河口地区水深较浅,波浪具有强烈的掀沙作用,是近底含沙量形成的主要动力。由于波浪为周期性振荡,掀起的泥沙主要在潮流的作用下输移。因此,基于紊动猝发理论得出的平衡近底含沙量理论公式

16、,进而根据潮流输沙过程中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关系可以得出沿垂线的平均含沙量,在平衡的情况下,即得到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经过黄河口实测资料的验证,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参 考 文 献1 韩其为,何明民。论非均匀悬移质二维不平衡输沙方程及其边界条件。水利学报,1997,(1).2     2007-04-23        曹文洪,舒安平。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述评。泥沙研究,1999,(5).3 Sutherland,A.J., Proposed Mech

17、anism for Sediment Entrainment by Turbulent Flow. J.Geophys. Res.72,1967.5 Best,J., On the Entrainment of Sediment and Initiation of Bed Defects:Insights from Recants Developments within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Research. Sedimentology 39,1992.6 Clifford,N.J.,French,J.R. & Hardisty J., Turbulenc

18、e:Prospective on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rd.,1993.8 Kaftor,D.,Hetsroni,G. & Banerjee,S., Particle Behavior in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Phys. Fluids,1995.9 Mao Ye,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herent Structures and Sediment Movements in Open Channel Flow.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1998.11 Rashidi,M.,Hetsroni,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