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_第1页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_第2页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_第3页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_第4页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2006-12-7摘要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引人关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

2、分点。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无论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都基本上支持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 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

3、动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1、近20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7%、79%、120%和83%。与此同时,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而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年份GDP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弹性系数 年份GDP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弹性系数“六五”期间10.73.30.308*1

4、9861989年8.82.60.298“八五”期间12.01.20.100“九五”期间8.30.90.10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数据推算 注:1990年数据由于根据普查数据调整与此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只计算“七五”前四年。 从1981-2000年二十年间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并不是逐年下降,而是表现为差异显著的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经济增长的高就业弹性阶段,“六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0.310,“七五”前四年平均为0.298。二是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进入低就业弹性阶段,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八五”期间平均为0.103,“九五”期间略有回升,平均为0.11

5、2。两个阶段之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在经济同样处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80年代从业人员同样保持了快速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在3%以上;而进入90年代,从业人员增长只有1%左右。也就是说,8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就业岗位的大量增长,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经济的特点;而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的急剧下降,反映了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以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如果数据反映的现象是客观的,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2、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奥肯定律依然成立 “八五”时期经济的加速发展并未带动就业规模的大幅度提高,说明奥肯定律在转型期是失效的。

6、但对每个阶段内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依然显示了与奥肯定律相似的变动趋势:“七五”期间经济增长较“六五”有所放缓,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也相应下降;90年代后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伴随着就业岗位增长趋缓(见附表1)。 3、低就业弹性阶段的两种互动类型 就业弹性的变动受制于两个因素: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八五”和“九五”时期虽然都表现为较低的就业弹性,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八五”期间从业人员增长趋缓,年均在1.1-1.4%之间。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出现超常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2%,最高年份达到14.2%,导致就业弹性系数由80年代的0.3急剧下降到0

7、.1左右。可称这种经济增长为主要诱因的弹性下降过程为“经济过热型”。“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年均为8%,而从业人员增长速度的下滑更为显著,特别是1998年、1999年、2000年三年年均增长率不到1%。因此,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虽然有所回升,但仍然保持在0.11左右的较低水平。可称这种就业滑坡为主要诱因的弹性下降过程为“就业渗出型”。 可以说,“八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超常偏高而没有产生相应的就业需求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导因素;“九五”时期从业人员增长超常趋缓是就业弹性保持在低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哪些因素促成了就业弹性模式的转变 1、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模式转变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8、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产值结构数据看,20世纪80年代第一产业总值的份额变动不大,保持在28%左右。到2000年则迅速下降到15.9%;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在80年代迅速增加,由1978年的23.7%上升到1990年的31.3%,在90年代则变动不大。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从1978年的48.2%下降到1990年的41.6%,之后回升到2000年的50.9%(见表2)。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50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分别由1978年的17.3%、12

9、.2%上升到2000年的22.5%、27.5%(见表2)。从产业变动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来看,高就业容量的第一产业、高就业弹性的第三产业在90年代的增长趋缓以及低就业弹性的第二产业在90年代的高速反弹,都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见附表2)。 2、宏观制度变迁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体制转型时期,其间的经济增长除了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 (1)市场化过程。卢中原等人的研究表明,1979-1992年间,我国GDP增长的14%来源于市场化改革的贡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1978年国有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一半,1988年这

10、一比例降至10%左右,1998年进一步降至不足5%。其他领域如劳动就业、物资流通、价格决定等,情况也有大体类似的变化。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市场化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表2历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一产二产三产 年份一产二产三产产值构成就业构成产值构成就业构成产值构成就业构成1978年28.170.548.217.323.712.21980年30.168.748.518.221.413.11985年28.462.443.120.828.516.8

11、1990年27.160.141.621.431.318.51995年20.552.248.823.030.724.82000年15.950.050.922.533.227.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2)对外开放。根据有关部门专家测算,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2.5%,在某些地区贡献率甚至更大一些。有的研究还表明,进出口总值每增长1%,GDP增长0.524%,其中,进口的GDP弹性为0.388,出口弹性为0.411。国内各类市场的国际化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就业规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四、就业弹性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 我国目前较低的就业弹性系数是

12、否还有反弹的可能?反弹空间有多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互动模式的转变是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必然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其次,由于受到一些偶然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就业弹性水平有低估的可能。第三,随着我国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弹性系数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1、我国目前的就业弹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至少有三个因素的存在,需要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1)农村转移劳动力,这是被忽视的双重就业贡献。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体现在一产产值增加和非农产值增加两个方面。1992-

13、1997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全国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却下降到1%左右,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就业增加。除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导致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因素外,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逐年增加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劳动统计中并未计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值中,从而低估了实际就业岗位的增加。 1992年有2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以后逐年增加,到1998年达到8000万人左右,之后逐步趋于稳定。保守估计,这些农村流动劳动力的50%左右在劳动统计中被作为一产从业人员,那么每年约有1000万新增非农就业岗位被漏统。根据以上假设调整从业人员数据,“八

14、五”期间就业增长将由目前的1.23%提高到1.97%,就业弹性也由0.103提高到0164。 (2)下岗人员,这是特殊时期的制度性失业。1997年之后,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下降到1%以上,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减缓是一个重要原因,更主要的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绝对减少,一个突出的反映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下岗(见表3)。1997年以来,每年下岗职工都保持900万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制造业是下岗人员集中的行业,“九五”五年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1700万人,仅1998年一年便减少1293万人,这也是1998年出现“有经济增长无就业增长”现象的根本原因。下岗人员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失

15、业的显性化。但是这种长期矛盾在短期内大规模、集中性排放,对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初步估计,就业增长会因此减少0.3个百分点,就业弹性损失0.04左右。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度性失业”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也会逐步减弱。       表3 1997-2000年全国下岗职工人数 年 份1997199819992000全国下岗职工数(万人)1151892937911(3)隐性就业,这是影响就业弹性的不确定性因素。依据目前我国的就业统计口径,隐性就业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口两类群体。据国家统

16、计局1998年调查,全国下岗职工总数为1008.8万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的下岗未就业职工数为709.8万人,再就业率为29.6%;经居民户调查估算的下岗未就业职工数为481.8万人,再就业率为52.2%。因此在国家劳动部门登记的下岗未就业国企职工中,有228万人口可处于隐性就业状态,隐性就业率达到32.2%。考虑到部分人群不愿公开其就业状态,或者并不认可其当前非正规就业方式,真实就业率可能会更高。在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口中,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也有部分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同时,从事有收入的经济劳动。同时,在我国就业统计体系以外,也存在隐性就业现象,如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劳动适龄人口

17、内的非经济参与人口就业以及第二职业和兼职等。隐性就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隐性就业被排除在就业统计之外的同时,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可能同时被忽略;另一方面,我们还无法准确把握隐性就业的规模及年度变动趋势。       确定经济增长就业弹性被低估的程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2000年的人口普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我们据此的一种乐观假设是,以普查数据为基数进行调整的2001年度从业人员统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以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7.3%的GDP增长速度下,从业人员年度增长1.3%,就业弹性系数回升到

18、0.18。笔者认为,0.16-0.18的弹性水平更能反映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有回升的空间。2、就业弹性仍然存在回升的空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的关键。当前就业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改革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而扩大就业的原动力在于经济增长。但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还取决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种转变的实质在于技术进步和经济质量的提高,表现为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但并不意味着一定用技术和资本密集经济取代劳动密集经济。我国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一

19、方面有就业难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劳动力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有效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有机结合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就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 (1)从产业类型来看,三次产业内部都有潜在的就业岗位可以挖掘,其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一产和二产,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其劳动密集程度更高。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扩大就业容量的关键 (2)从企业规模来看,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

20、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数量众多(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中小企业数量都在90%以上)、劳动密集度高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快、上马快、建设周期短,因而相对于大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约75%的已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来自中小企业。随着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容量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3)从就业形式来看,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就业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各种全日制工作等正规部门和正规渠道的就业,也包括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及其他弹性工作制等各种灵活

21、就业形式。90年代以来,灵活就业人数在多数发达国家呈上升趋势。1997年荷兰非全日制就业比例为37.9%,澳大利亚为26.3%,美国为13.2%。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但无论劳动者、政府和社会都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真正的就业形式看待,因而大多以隐性就业状态出现。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有关部门应该着力调整和完善就业登记、劳动关系处理、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以形成有利于灵活就业形式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 3、就业增长潜力很大的行业和领域 在具体分析各个行业的就业容量时,要对两个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方向都给

22、予足够的重视。一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就业弹性,其实质是提高劳动密集程度;二是在就业弹性不变甚至缩小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其实质是通过规模扩张来抵消技术或资金替代劳动的影响。在进行行业就业分析时,主要着眼于就业规模的变动。 “九五”时期,就业岗位有大幅度减少的行业是采掘业,五年减少307万人以及制造业减少1720万人。另外,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就业岗位也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就业岗位增加较多的行业主要有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 从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来看,“九五”期间服务业领域就业增长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业为23.3%,房地

23、产业为19.1%,金融保险业为11.9%。其次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6.6%,教育文化艺术和电视广播业为3.44%以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为3.88%,也有一定的增长。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为4.23%及电煤水制造和供应业为4.03%。而就业规模下降速度最快的行业主要采掘业,下降了33.8%,制造业下降17.6%,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下降14.7%。 有三个行业的变动值得关注:农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虽然在“九五”前期有较多的就业增长,但在2000年都出现较大的下降趋势;制造业虽然在“九五”时期就业规模大幅度下降,但入世后将面临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机遇。        附表1: 不同时期GDP和就业增长速度(%) GDP一产二产三产从业人员一产二产三产“六五”平均10.78.21015.23.31.36.18.6“七五”平均7.94.299.42.64.35.67.2“八五”平均124.217.4101.2-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