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纯word版-含答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化学反应的是()EB.粮食酿C型创昨D.铁电洽号"凰区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T77状态 表示O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状态I士一。c/表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和。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
2、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I一状态m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PPV的反应:nCH2=CH催化剂2PP=C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成PPV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H2CHC.为同系物和苯乙烯互D.通过质谱法测定PPV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o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12制备:Cl2+2OH=ClO+CI+H2O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C1O+H2O-_一HClO+OHC.该消毒
3、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12:2H+C1+C1O=Cl2f+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Fe表面产生大量无院噎二:黑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I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 n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比I、n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田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25. (17分)"张一烯焕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Reactions&
4、#187;收录,该反应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r_r?hcRRC卜CHH2C(R、R'、R表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催化剂 酯化反应L储催化剂O-2HC =C /CH.OO11已知:一CH+CHCHA属于焕烧,其结构简式是。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B的结构简式是。C、D含有与B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试剂Ib是0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26. (12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
5、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I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一一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力口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06 : 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反应n:2H2SO4Q)=2SO2(g)+02(g)+2H20(g) H = + 550 kJ mol 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Q
6、)=SO3(g)+H2O(g)AH=+177kJmol111. SO3(g)分解。L(Li、L2)、X可分别代表压强和温度。下图表示L1O%率随X的变化关系。(KS03(g)的平衡转化转衡平0LiX代表的物理量是。判断Li、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27. (14分)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海洋COqHC?1 ICaCO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只来自于H2O。18。标记物质
7、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光能(CH2O)x+x18O+xH2O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zmL海水(未酸化)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在用xmolL1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的浓度=molf1o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
8、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28. (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l2”反应中Fe3+和 Fe2+相互转化,实验如下:实验实验3 mL 0.005 mol - LKI溶液-13 mL 0.005 mol LFez(SQ)3溶液(pH 约为 1)数7商0.01 mAgNO溶液产生黄色沉淀,溶液褪色m molFeSO溶液溶液变浅,,1 mL H2O溶液变浅,比略ii深| Kba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0,01阙可!摧测 ki 溶披 f xy_y-=-中 Fe2B1盐桥0.005 mol -Fe2(SO4)3 溶液(pH约
9、为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n,目的是使实验1的反应达到iii是ii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造成的影响。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胸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1)降低导致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极。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1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按照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转化的原因是。与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实验I中,还原性:厂>Fe2&quo
10、t;而实验n中,还原性:Fe2+>IO将和、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答案6C7.D8A9C10.D11.B12.C25. (17分)CH3c三CHHCHO碳碳双键、醛(4。CH=CH=OtOH-CHNaOH醇溶液BrOH3O三CCH2OH(6KHoHc/3cOC三c/C*JC三9fCOOCHH/C3H26. (12分)SO2+I2+2H2O=H2SO4+2HIa、c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HI层,颜色浅的是H2SO4层H2SO4层中含有少量HI压强LlVL2SO3(g)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3(g)=_.一2SO2(g)+02(g)H=+196kJmol1,当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27. (14分)CO2+H2O=H2CO3、H2CO3=H+HCO32HCO3+Ca2+=CaCO3(+CO21+H2OxCO22xH218OH2SO溶a室:2H2O4e=4H+O2l,通过阳离子膜进入b室,发生反应:H+HCO3=CO2l+H2Oc室的反应:2H2O+2e=2OH+H2I用c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pH28. (15分)化学平衡状态溶液稀释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能培训专题工业机器人行业解说
- 玻璃清洁器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34起叉车事故解析
- 塔吊可视化管理
- 数字电子技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 2024年安全生产月-主题宣贯及基本安全知识培训
- 双体系建设培训
- 《PKP患者的护理查房》课件
- 企业培训之承包商管理30条
- 2024年模具设计师考试建议和意见试题及答案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2022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 东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
- 3力浮力答案第1讲难题型密度计
- 地下车库交通标志标线及地坪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专题一电磁感应与电路ppt课件
- 植物界分类检索表种子植物分科检索表
- GDFJ005修改个人信息申请表
- JJF 1363-2019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型式评价大纲(高清版)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概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