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_第1页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_第2页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_第3页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_第4页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读讲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中,如出我之心。钻研教材时教师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

2、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情不精不诚,就不能感人,因此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如此,须因教材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来不得半点勉强。思。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和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

3、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确实如此。在中学生学习兴趣上,实用性和肤浅性虽占一定的位置,但由于他们大脑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接触事物日趋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产生探讨的愿望,故而要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和发展。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认读文字形式开始,进入到思想内容的理解,须臾离不开思维,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教学时贵在阐发它们的个性,组织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学得愉快,学有所得,越学越要学。这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读、写

4、、听、说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最难的是写,也最害怕写。因此,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写作教学自有其规律,但如在广采、积累方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超越困难,主动而积极地训练。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好文章,学生脑子里应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库。仓廪充实,下笔就会汩汩流泻,否则,枯肠搜索,也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使仓廪充实起来呢?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精读的且不说,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博览的兴趣。要经常推荐文艺作品、科技读物,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举办读书会、读书经验交流会,指导书刊的购买与阅读,做读书摘记

5、和阅读卡。日常实用性的习作,从书面资料中取材料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加关心,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懂得怎样查阅工具书,怎样搜集与主题、与论题有关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实质。这条道路开通,学生兴味盎然,阅读的积极性、翻检材料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当然,博览不能烂,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消耗大量精力,就会得不偿失。要慎加选择,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的只须翻检,有的只是快速翻阅,了解而已。要培养学生读无字书的兴趣。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只要做有心人,细细观察,

6、处处留意,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为此,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菊展,参观灯展,参加文艺晚会等等;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并进行精彩的点拨。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中材料的交流会,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提高捕捉的兴趣和能力。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细致愈生动,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激发学生在广采、积累上有浓厚的兴趣,写作就有源头活水,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猎取,变苦恼为兴奋了。学生学有兴趣,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素质、能力、智力获得有效的培养与锻炼必然是不言而喻。三、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

7、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从事语文教学,当然不能采用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要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送给学生,使学生难以捉摸规律,把思维方面应有的锻炼转嫁到记忆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

8、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就会: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学习困难的同学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比如提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提,而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思考大大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学习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

9、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特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何根据?理由何在?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我经常的做法是:(一)激疑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

10、,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

11、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对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

12、的令人思索的问题。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了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整篇文间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文章注释里只说是晰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等等。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

13、,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阅读的深入。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比如教孔乙己时,我故意设疑,问:作品的主公人姓甚名谁?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阻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要学生产生疑问,思维积极,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3、抓住矛盾

14、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到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还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还漠然望了我一眼,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上碰撞,就能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二)辨疑、析疑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