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生物试题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n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n卷为非选择题。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第I卷60分,第n卷4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 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各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位置。1.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请根据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A. 甲和乙B. 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交配组合子代表现型及数目甲(黄色)X乙(黑色)12(黑)、10(黄)甲(黄色)X丙(黑色)8(黑)、9(黄)甲(黄色)XT (黑色)全为黑色2.孟德

2、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A. F2的表现型比为3 :1.Fi产生配子的比为1 :1C. F2基因型的比为1 : 2 :1.测交后代比为1 :13.“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 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4.5.A.B.C.1 :1D.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由F2出现了“ 3: 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若Fi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若Fi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贝y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

3、近 1 : 2 :1下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L,IA An咿甲乙向丁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A.甲、乙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1 : 1 : 1 :B.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 : 1 : 1 :C. 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1 : 2 :1正确的是D.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 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 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 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 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为 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WwYy勺A. 4 种,9:3

4、31 B种,10:3:3.2 种,13:3 C . 3 种,12:3:16如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 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B. 1、3A. 2、4C. 1、3 或 2、4.1、4 或 2、37对图中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B.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A. Y染色体上的基因.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C.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D.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9.一对色盲的夫妇,生育了一个XXY的色盲男孩,下列哪项不可能是致病来源A. 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D. 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8

5、.正常女人与一患某遗传病的男人结婚,所生男孩正常,女孩都是患者。他们的 女儿与正常男人结婚,所生子女各有一半为患者。决定这种遗传病的基因最可 能是A. 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B. 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同染色体未分幵C.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同染色体未分幵10 .如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川 o肉©63 7I H rafee*色盲致病基因来自于A. I 1D.C.I 311.下列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艾弗里将从S型细菌中分离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

6、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A.B. C.D .12 .如图为DNA分子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A.和相间排列,构成了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当DNA复制时,的形成需要 DNAffi接酶D. 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n次,则后代中含15N 的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和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依次13 .将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复制A. 1/2n 1/2nB. 1/2 n 1/2

7、n1C. 1/2n 1/2n+1D. 1/2 n 11/2 n14 .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 A占20%下列说法正A. 该基因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上B.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 + G)/(A + T)为3 :2C. DNA解旋酶能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D.该基因复制3次,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 800 个15.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 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

8、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决定的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16.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 链的碱基A与链的碱基T互补配对B. 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C. 如果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DNA聚合酶D. 转录完成后,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17 .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 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B.该过程的模板是tRNAC.最终合成的肽链的结构相同D.合成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合成的场所在细胞质18. 一段原核生物的

9、 mRNA通过翻译可合成一条含有11个肽键的多肽,则此 mRNA分子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及合成这段多肽需要的tRNA个数及转录此mRNA勺基因中碱基数至少依次为A. 331166B. 361272.123672 D . 11366619 .如图为中心法则图解。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NA 二D A. 过程只发生在含有逆转录酶的病毒中B. 般情况下人的造血干细胞中能发生过程C.过程中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时,遵循G C的原则ATC GGC CTG CTG &GAG TTC TAA147 1ft n100 103 10620 .野生型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

10、序列如下:大肠杆菌有两种突变型,甲第6位的C被替换为T,乙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与野生型相比,乙突变体性状的改变程度大于甲,原因是A. 甲可能只改变一个氨基酸,乙改变多个氨基酸B. 甲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乙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C. 甲变异属于不遗传的变异,乙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 甲变异属于有利变异,乙变异属于不利变异21 .下图为人 WNK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知WNKS因发生一种突变, 变是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 A T 一A T ®ltG c甘氨酸:GGGA .处插入碱基对G CB.正常蚩白质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1

11、1681 IfiD 1170处碱基 对WG- CD.处碱基对 G C替换为A TC .处缺失碱基对A T谷氨酰胺:CAG CAA22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 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 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23 .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图示各基因间不会发生自由组合C.

12、染色体上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D. 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24 .若图甲中和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和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AR eyeDhDELMINOI.MNOD A B C C K E乙CBC Hif DEDEc A '踐B 一DT丙LD DABC,MLN o Io虏表示着丝点,则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A.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B.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C. 重复、缺失、倒位、易位D.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在幼苗细胞中发现了12对染色A.单倍体,48B.二倍体,24 C .四倍体,48D .四倍体,2426.

13、下列细胞分裂图像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A.C .D.25.将某马铃薯品种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体,此幼苗个体属于几倍体,马铃薯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是多少27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2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B.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

14、传病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D.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正常囲杵0正常女件29 .如图是苯丙酮尿症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不10确的是A. 8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 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C. 若8与9婚配生了两个正常孩子,则第三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D.若10与7婚配,生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 30 .下列变异的原理一般认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B. 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血红蛋白病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D. 高产青霉素的菌株、太空椒等的培育

15、 31 .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和培育出的几种方法,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经过川和W培育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B.过程W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苗C. 由品种直接形成的过程要经过基因突变32.F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D. 由品种和培育能稳定遗传的品种的最快途径是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培育出无子西瓜获得新的品C. 诱变育种可以定向地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D.目前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33.F列关于限制酶和 DNA连接酶的理解,正确的是A.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 . DNA®接酶可以恢

16、复 DNA分子中的氢键C. 它们不能被反复使用D .在基因工程中可以用 DNA聚合酶代替DNA®接34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了视觉B. 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C. 鹿与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D.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3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 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17、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不变,不变;不变,增大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36.调查发现, 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 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 病孩子的概率是A. 33/10 000B. 1/404 C. 1/303D. 1/60637.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 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 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 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3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

18、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39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a1 和 a2,a1种群的部40.A.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 ai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D. ai中的外迁

19、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种群aft:的单怖a化的宾a現代生物逬化理论aft的结聚F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 是自然选择学说非选择题(4小题,共40 分)4PM?b和d是同一物种c和d是不同物种.是生殖隔离.是物种多样性非选择题(共40分)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书写作答。41.(12分)用表中四种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甲乙丙丁卷曲翅$卷曲翅?正常翅$正常翅?显性。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A、a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 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如下:选取序号为果蝇全为卷曲翅,雄果蝇果蝇作亲本进行

20、杂交,如果子代雌_,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 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实验如下:选取序号为果蝇作亲本,则存在显性纯合致进行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死,否则不存在。若已确定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选用都为卷曲翅 的白眼(XbXb)与红眼(Xy)果蝇杂交,子代 Fi中卷曲翅红眼果蝇的基因型 。卷曲翅红眼果蝇占Fi的比例42. (12分)刺毛鼠(2n = 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封闭饲 养的刺毛鼠繁殖中,偶然发现一只无刺雄鼠(浅灰色),全身无棘毛,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张教授为了研究无刺小鼠的遗传特性,让这只无刺雄鼠与雌性刺毛鼠交配,结果Fi全是刺毛鼠;再让Fi刺毛鼠雌雄交配,生产出 8只无刺小鼠 和25只有刺小鼠,其中无刺小鼠全为雄性。(1)张教授初步判断:该雄鼠无刺的原因是种群中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理由是 控制无刺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理由是o时产生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