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 绪论1、毒理学( 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2、现代毒理学 :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二 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2、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3、生物学标志(
2、 biomarker ):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4、暴露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xposure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5、效应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ffect ):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
3、信息。6、阈值( 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02029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020288、生物有效剂量( 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 靶剂量( 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 或 LC100 ):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81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 或 LC50 ):指引起
4、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 , LD01 或 MLC ,LC01 ):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02028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 或 LC0 ):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02029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02029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0202915、观察到
5、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0202916 、未观察作用水平( NOEL ):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0202917、毒性( toxicity ):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0201418、中毒( poisoning ):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0201419、毒物( poison )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
6、质。20、毒效应谱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非课本摘录)21、效应( effect ):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0202222、反应( response )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23、应用剂量( applied dose):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0202024、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 /内剂量( internal dose)
7、: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0202025、给予剂量( diministered dose) /潜在剂量( potential dose)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学物的量。0202026、送达剂量( delivered dose):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0202027、选择性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28、急性毒作用带 :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值。0203129、慢性毒作用带 :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
8、比值。0203130、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0201831、内源性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0201432、机体负荷 :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33、适应 :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0201734、受体 :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0202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半减期( half life):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
9、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030642、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3、生物膜( biomenmbrance)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如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等,不仅维持着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还参与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以及生化反应和生理过程030384、血/气分配系数( 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课本总结)5、膜动转运( cytosis):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
10、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030406、分布 (distribution)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030437、排泄( 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机体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8、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030479、代谢活化 (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11、。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0304710、相反应 (phase biotransformation) :经过氧化、 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相反应的底物。(课本总结) 03048-OH 、-NH2 、-SH、-COOH11、 相反应 (phasebiotransformation) :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12、脂 /水分配系数 (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12、0303913、吸收( 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03040四 毒作用机制1、自由基 (free radical) :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04079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 epigenotoxic carcinogens):化学物并不改变DNA 或诱发突变但在慢性进入机体后却诱发癌症,称之为非遗传性致癌物。 041003、终毒物( 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
13、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04078五 毒作用影响因素1、 联合作用 :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051162、 相加作用( addition joint action):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3、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4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05117六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是指机
14、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061202、蓄积作用 (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061283、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061284、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
15、为损伤蓄积。 061285、亚慢性毒性 (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七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1/10)接触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1、微核( 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微核。071512、遗传负荷 (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071453、Ames 试验 /细胞回复突变试
16、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071504、微核试验( 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受试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071515、染色体畸变分析(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071526、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0715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遗传多态性( 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071488、移码突变(
17、ft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 3 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确的氨基酸。 071409、突变( 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0713810、变异( variation)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中途差异。(非课本摘录)0713811、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它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07138八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1、癌基因( Oncogene2、细胞凋亡 ( apo
18、ptosis):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非课本摘录):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081683、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非课本摘录)4、化学致癌作用( chen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081605、癌( carcinoma):由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19、6、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指不作用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081727、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指进入细胞后与DNA 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其占化学致癌物的大多数并可利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检测。081728、间接致癌物( indirect carcinogen):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代谢产物采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间接致癌物在代谢活化前也称为前致癌物,在活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近致癌物进一步代谢活化生成的产物称终致癌物。071729、直接致癌物 :本身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
20、癌。0817210、促长剂 :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传毒性致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自发性”转化细胞发展成癌。 0817211、助致癌物( co-car-cinogen):有些化合物,本身既不具有引发作用,也不具有促长作用,但可以促进引发作用和增强促长作用,即能促进或增强全部致癌过程。 0817312、定量构效关系( QSAR ):是在利用理论计算和统计分析工具来研究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08173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010012、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01003毒理学既是
21、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观察和收集资料方面,而艺术性则体现在利用这些资料预测人群和动物种群的暴露结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前者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数据被用于外推并形成假设,以便对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进行解释。3、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01008从高度综合(集化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学科知识为一体)到高度分化(形成多个交叉分支学科);从体内试验到体外实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细胞、生化、分子)、宏观(环境)到人体(群体、个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4、替代法又称“3R ”法 ,即
22、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5、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其相互关系:01001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描述毒理学研究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也是管理毒理学工作者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关键内容;机制毒理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 药品、食品等
23、进入市场足够安全。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选择性毒性有哪些不同的水平,简述其原因和意义?02018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2、生物学标志可以分为:暴露生物学标02019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3、毒理学一般将动物试验按染毒期限分成4 个范畴 :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 020214、 简述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的类型02017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毒效应谱:机体对
24、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超敏反应5、简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02027-表 2-36、为什么要研究剂量-反应关系,简述其前提和意义02022前提:所研究的反应是由化学物接触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剂量有关;要有定量测定毒性的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的手段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7、简述主要的
25、毒性参数和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02028毒性参数:致死剂量或浓度: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作用水平;阀值;安全限值比较剂量 - 反应关系的指标: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8、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阀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阀值?02029目前,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阀值的(非零阀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的剂量 - 反应关系是否存在阀值尚没有定论,通常认为是无阀值(零阀值)。9、剂量 -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
26、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02025竖直直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易感性完全相同;S 形曲线,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正态分布;非对称S形,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易感性成偏态分布。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方式 :03039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化学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过程,又称脂溶扩散, 是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一直的影响。易化扩散:不易同于脂质的化学物依靠载体有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滤过
27、: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流体静压和渗透压梯度,大量的水可以经膜孔流过,溶解于水的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随之被转运。膜动转运: 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胞吐,胞吞:吞噬吞饮。2、外源化学物的能够给生物膜方式分为:03039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吐作用和胞吐作用3、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代谢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
28、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排泄基本一致。4、生物转化反应类型?03049I 相反应的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醌还原脱卤还原;水解反应:酯酶酰胺酶环氧化物水化酶II 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 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胱甘肽集合甲基化反应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5、细胞色素P450 酶系? 03049因细胞色素 P450 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 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 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
29、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7、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030378、生物膜: 03038组成:脂质糖 蛋白质;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膜孔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功能:隔离功能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9、简单扩散条件:03039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化学物具有脂溶性;化学物呈非解离状态。10、细胞色素P450 酶系主要组成 :血红蛋白类;黄素蛋白;磷脂03050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1、容易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某些金属(无价砷)醛酮 二硫化物 N-氧化物亚砜烯烃卤代烃和含有消极、偶氮基和羰基的外源化合物。 0305412、吸收部位: 胃肠
30、道呼吸道皮肤其他途径胃肠道吸收 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通过简单扩散。外源化学物自身Pka 和胃肠道的 Ph 值起决定作用。胃液 pH=2 小肠 pH=6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肺,气体和蒸气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穿透阶段、吸收阶段。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 额部 手指 足底 0304112、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和亲和力 .0304313、外源化学物的蓄积部位可能就是其靶器官 ,也可能是他们单纯的存积部位.。0304314、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血浆蛋白质;肝脏
31、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0304415、组织外源化学物进入的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0304516、排泄最重要的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泄,其次是随粪便排泄,经肺排出的主要是气态物质。0304517、经肾脏排泄机制: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 0304618、肝脏是含有代谢外源化学物的内酶最多的器官,生物转化酶主要位于内质网(微粒体)和胞浆。0304919、外源化学物对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可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0306020、葡糖醛酸结合:是相反应中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由UDP- 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 )催化对毒物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葡糖醛酸结合中葡萄糖醛酸供体是来自胞液的
3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外源性底物包括羟基、羧基、胺基和巯基毒物。0305622、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03049细胞色素P450 酶系;黄素加单氧酶;微粒体外酶系: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钼水解酶、单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过氧化物酶23、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态和气溶胶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03041肺是呼吸道吸收的主要的吸收器官,由于肺泡数量众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解剖生理特点,以气态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
33、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2、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04078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1、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05116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2、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因素:05106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3、毒作用(毒效应)影响因素:05105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外源化学物与集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4、影响毒性的因素:05115一、接触途径: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首先到达的器官将有差别,中毒效应也
34、不尽相同。在相同化合物剂量下,接触途径不同, 其吸收速度、 吸收率也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 接触化合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 经皮。二、接触持续时间。三、接触频率。四、溶剂或助溶剂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06121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 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 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
35、步线索。2、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061213、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评价体重的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1、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07139主要有三种,包括: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 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2、.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07151原理
36、: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3、常用的致突变试验?07150a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b 微核试验:c 染色体畸变分析;d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 ; e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 显性致死试验;g 程序外 DNA 合成试验; h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4、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07149a.DNA 完整性的改变b.DNA 重排或交换c.DNA 碱基序列改变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5
37、、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可分为致死性突变和非致死性突变,有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071456、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损伤 -修复 -突变,只有修复功能饱和或能力不足时采会引起突变。7、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机制:07141一、引起突变的DNA 变化: 1、碱基损伤:碱基错位、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碱基类似物取代、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2、 DNA 链受损:二聚体的形成、DNA加合物形成、DNA 蛋白质交联物;二、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与微管上的硫基结合、已组装好的微管的破坏、中心粒移动受阻、其他作用;三、其他的改变:DNA 复制的高保真性、修复。8、 Ames 试验我国普遍采用 1983 年由Mar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1.2 水的三态变化(30课件)
- 20XX年1月华懋达集团年会庆典概念方案
- 2024年烟台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5.9-动态规划应用-最优二叉搜索树
- 2024年宣城客运资格证考试答题
- 2024年贵州客运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题目是什么题
- 吉首大学《结构试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当代中国电影》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机床夹具设计》试题4
-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文论写作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官方版)-上单选题汇
- 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化工公司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共1000题)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二年级语文)统编版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2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卷(附答案)
-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生物炭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中国融通地产社招笔试
- YDT 4565-2023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