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_第1页
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_第2页
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_第3页
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_第4页
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加快沿东陇海线开发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上)        内容提要徐州、连云港两市位于沿海经济带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成为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解放程度不高,未能及时抢抓机遇,以及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较弱,缺乏非农产业的强力拉动、改革开放的体制活力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省推进沿江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实现徐连两市“洼地崛起”,对于培育江苏区域经济北部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实

2、现“两个率先”,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提出,应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发挥沿线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一体化,构筑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高地,全力加速两市工业化进程,并形成良性互动的全省新型工业化合理布局。徐州、连云港两市现辖2市8县8区,东陇海线经徐州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徐州市区、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东海县和连云港市区,与沿海经济带交汇。长期以来,徐连两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呼应沿江开发,加快沿线开发,通过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快速振兴徐连经济,已成为全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苏北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所在。一、发展基础:区位与良好资源条件合成比较优势1、自然条件势能内联外引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连云港与山东海陆相接,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中原、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两市东临黄海、西依中原,既可联接亚欧,直接面向东亚国家和太平洋,又可北接北京,南联上海,是沿海经济带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腹地和发展空间。2、自然资源势能-农副产品、海洋、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相对丰富。2002年两市粮(33.4%)、棉(31.0%)、油(34.5%)、肉类(33.0%)和水产品(33.1%)总产量均占到苏北的三成以上

4、,分别占全省18.2%、28.8%、17.3%、16.9%和15.5%。东海的粮食产量、新沂、东海的油料产量、邳州的肉类产量均名列全省县(市)前茅。拥有162公里海岸线、44公里全省仅有的基岩岸线、129万亩沿海滩涂、400万亩浅海水域以及大量的海洋资源。煤、铁、钛、磷、硅、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田湾核电站工程将使这一地区成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两汉文化、山海风光为标志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3、交通运输势能-临港、沿线,依桥、托海,交通便利且组合条件好。两市境内有陇海、京沪、新长三条铁路,京福、京沪、同三

5、、连霍四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江苏唯一的大型海港-连云港,徐州、邳州两个内河港口,观音、白塔埠两个机场以及鲁宁输油管道,形成了相当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立体交通体系,南接沪宁,北连京津。徐州确立了高速公路主枢纽地位,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海港第八位。4、人口分布及技术经济势能-人力资源成本低,科教基础较好。2002年两市土地面积占苏北35.7%,年末总人口占到苏北42.9%;土地面积占全省18.2%,人口占全省18.6%。劳动力数量充足,价格低廉,为开发建设提供了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形成了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科教基础较好,共拥有普通高校10所,普通高校在校

6、生9.1万人,占到苏北65.5%,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23万人,占到苏北51.8%。二、存在问题:比较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自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徐连两市经济发展较快。1984-2002年,两市GDP分别年递增11.5%和10.1%,2002年GDP合计占到苏北地区46.8%;人均GDP分别由1984年的713元、673元提升至2002年的8763元和7582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与198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0个和2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9.0个和11.8个百分点。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具备了一

7、定的工业基础,1984-2002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年递增13.9%和15.1%,超出当期经济增速2.4个和5.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2.1个和12.4个百分点。产业发展以一般加工产业为主,以硅资源、农副产品、林木、海洋资源加工为主的资源加工工业体系和工程机械、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支柱行业初步形成,也培育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高附加值加工业。2002年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苏北地区28.4%。但囿于历史条件、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两市总体上看发展不快,整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横向差距相当明显,属于全省整体经济的相对”低洼”地带。(一)经济总量

8、:经济规模偏小,占全省的份额下降    表1徐连两市经济增速及比重变化    单位:%时期GDP年均增速徐州连云港全省徐州比全省±连云港比全省±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1984-2002年时间GDP所占份额徐连合计占全省比重徐州连云港徐连合计占苏北比重徐州连云港1983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表1数据显示,“七五”时期,徐连两市GDP年均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平均3.0个和4.9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低于全省平均0.5个和4.3个百分点。2002年

9、与地市合并时的1983年相比,两市GDP年均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平均1.4个和2.8个百分点。1983年以来,两市GDP合计占全省的份额呈逐步下降态势,由14.3%降至1990年的11.9%、2000年的10.9%,2002年为10.7%。2002年两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10.4%、6.2%、7.4%和7.3%,比1983年下降2.9个、2.4个、4.3个和5.8个百分点。出口比重由1995年3.8%降至2002年1.9%(见表2)。    表2徐连两市主要经济指标合计占全省比重   

10、; 单位:%指标1983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2年比1983年±  总人口- 土地面积-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财政收入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出口  - 实际利用外资额 - 相比之下,苏南地区城市由于抓住了发展乡镇工业等历史性机遇

11、,并加快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步伐,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进程中创造并不断创新全国闻名的”苏南模式”,推动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一些原与两市经济规模相近的城市由于经济增长更快而出现”追兵逼近、标兵更先”的格局。1984-2002年无锡、镇江、常州GDP年均增速分别达15.7%、14.4%和13.7%,远高于徐、连11.5%和10.1%的速度。2002年与1983年相比,镇江GDP在全省所占份额由与连云港持平,发展为超出连云港2.0个百分点;常州所占份额由低于徐州2.9个百分点,发展为仅相差0.3个百分点;无锡所占份额由高出徐州0.9个百分点,发展为是徐州份额的2倍。(二)经济均量:人均水平偏低

12、,富民进程迟缓由于人口基数较大而经济规模扩张较慢,两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2年,两市人均GDP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4391元)的60.9%和52.7%,其中连云港还低于全国平均(7997元)5.2%,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分别仅位居第9、11位。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725元、58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89元和1430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的36.0%和29.0%。铜山、新沂、东海、邳州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54个县(市)中均位居后列(见表3)。    表3沿东陇海线四县(市)指标居全省54县(市)位次指标铜山县新沂市邳州市东海县GDP15392534第一产业增加值918311工业增加值11393433第三产业增加值22402937人均GDP27374438财政总收入24413442人均财政收入304144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394049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