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1卷第 3期 原 子 能 科 学 技 术 V o l . 31, N o . 3 1997年 5月 A tom ic Energy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M ay 1997C MO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临潼 , 710600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 , 着重描述了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损伤机理 , 并介 绍了抗单粒子效应的加固技术 。关键词 单粒子扰动单粒子闭锁抗单粒子加固自从 1975年美国发现通信卫星的数字电路 JK 触发器由于单个重核粒子的作用被触发 , 出现随机翻转以来 , 又陆续发现陶瓷管壳所含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铀和钍放出的
2、 粒子以及 宇宙射线中的高能中子 、 质子 、 电子等 , 都能使集成电路产生单粒子效应 。 进一步的模拟试验和 在轨卫星的测试证实 :几乎所有的集成电路都能产生这种效应 。 这表明任何电路和由它们组成 的电子系统都存在着单粒子效应的严重威胁 。国外早就开展了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的研究试验工作 , 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我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单粒子效应问题 。 为此 , 许多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亦已开展了这种效应 的研究 、 试验和加固工作 。C M O S 工艺是在同 1个芯片上制备 n 沟和 p 沟增强型 M O S 晶体管 。 70年代早期 , RCA 把中小规模的 4000系列
3、的金属栅 C M O S 器件投放市场 , 后来又发展了硅栅 C M O S 集成电 路 。 目前 , 这种器件已逐步地代替了其他器件成为 RCA 等多家公司的产品器件 。C M O S 器件工作时总有 1只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 , 具有最低的直流静态功耗 。 这种器件 又由于抗干扰能力强 , 特别适用于条件恶劣的环境 。 加上工作速度较快 , 电源电压范围较宽 , 以 及可靠性好等优点 , 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 特别是宇航电子系统 。 正是由于宇航系统的广泛 应用 , 促进了对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技术的深入研究 。 未加固的 C M O S 器件抗 单粒子能力仅为中下
4、水平 , 经抗单粒子加固后 , 成为抗单粒子能力最好的器件之一 。 文章将着 重介绍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损伤机理和加固技术 , 希望能对单粒子效应和加固技术研究 起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1 C MOS 器件的单粒子扰动高能粒子注入 C M O S 器件可以引起该器件产生扰动 1。 图 1示出了 C M O S SRAM 单元内 收稿日期 :1996206204收到修改稿日期 :1996209206 图 1 C M O S SRAM 单元内的单粒子扰动 灵敏区和扰动离子径迹 F ig . 1 SEU 2Sen sitive regi on s w ith in a C M O S
5、 SRAM cell and SEU i on track s DR 耗尽区 ; 电荷收集结 ; 222 DR 边界 ; 电荷收集通路的单粒子扰动灵敏区和扰动离子径迹 。 图中灵敏区为 p 沟晶体管的源区和 n 沟晶体管的漏区 。 每个结面积周围都存在空间电荷耗尽区 (忽略了高掺杂 N +和 P +区的耗尽区 。 高能离子径迹 A 和D 通过 P +和 N +区中心 , 可以从耗尽区和由电荷聚集效应收集瞬态电荷 ; 而离子径迹 B 和 C 只通过耗尽区 , 由于离子径迹与高掺杂的 P +和 N +区距离的增加 , 则电荷的聚集效应降低 , 主要考虑耗尽区内的收集电荷 。 , +P +。 从 P
6、 阱结耗尽区收集的电荷并不对单粒子扰动产生影响 。在 n 沟晶体管通导时 , 离子径迹的等离子体通过P 阱连接 N +扩散区和外延层 , 形成离子分流通路 , 这时 , 离子径迹将不能引起单粒子扰动 。图 2示出 C M O S SRAM 用 B r 和 Fe 离子试验得到的单粒子扰动模型验证数据 。 用这些数据图 2 C M O S SRAM 用 B r 和 Fe 离子试验得到的 单粒子扰动模型验证数据 F ig . 2 SEU model 2V erificati on data ob tained fromB r and Fe i on experi m en ts w ith C M
7、O S SRAM Fe; B r可以进一步说明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扰动机理 。试验结果表明 :在 C M O S SRAM 存贮单元中最灵敏的区域是 p 沟晶体管的 P +源区A P 。在近 40M eV 离子注入下 , 开始产生单粒 子扰动 , 即能量阈值 E th =40M eV 。 随着离子能量增加 , 接下来的灵敏区域是 P +源区的耗尽区 。 此时 , 灵敏区的 P +源区的面积加上耗尽区面积 , 即图中的 A p 。当离子能量超过 60M eV , n 沟晶体管截止状态漏区收集的电荷超 过产生单粒子扰动的临界电荷 , 引起扰动 , 它的饱和截面为 A p +A n 。 其
8、中 A n 为 n 沟晶体管的 N +漏区面积加上耗尽区面积 。 粒子能量 超过 100M eV , 将引起通导的 n 沟晶体管产生单粒子扰动 , 它的饱和截面为 A p +A n +A n , 其中 A n 为 N +源区面积 。 2 C MOS 器件的单粒子闭锁C M O S 器件除了单粒子扰动外 , 单个重核离子还能引起闭锁 。 C M O S 器件固有 p np n 4层 结构 , 图 3示出了 P 阱 C M O S 反相器截面和寄生的 p np n 结构等效线路 。 图中 p 沟晶体管的 1 52第 3期宋钦岐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源区 P +2n 衬底 2P
9、 阱 2n 沟晶体管的源区 N +, 即为寄生的 4层结构 。 它的等效线路分别由寄生 的 np n 和 p np 晶体管以及衬底电阻 R s 和 P 阱电阻 R w 组成 。图 3 P 阱 C M O S 反相器截面 (a 和寄生的 pnpn 结构等效线路 (b F ig . 3 C ro ss secti on of a P 2w ell C M O S inverto r and egu ivalen t circu it of parasitic pnpn structu re 在稳态和瞬态触发条件下 , 假如使 P 阱电阻 R w 上产生的压降等于或大于寄生的 np n 晶 体管基极
10、 2发射极结的正向压降 , 从而引起 np n 晶体管通导 。 np n 晶体管一旦通导 , 就将有电流 流过 R s 电阻 。 如 R s 上的压降大于 p np 晶体管基极 2发射极结正向压降 , 将引起 p np 晶体管通 导 。 p np 晶体管通导又增加了 R w 电阻上的电流 I w , 使得 np n 晶体管进一步通导 。 如此循环 , 最 终导致寄生的 np n 和 p np 晶体管饱和 , 从而使 C M O S 反相器产生闭锁 。同样 , 如首先触发衬底电阻 R s , 使寄生的 p np 晶体管通导 , 也可引起 C M O S 器件产生闭 锁 。单粒子注入下的电荷收集情
11、况表明 :只有高能离子通过 P 阱 2n 衬底结的耗尽区 , 才有可 能引起 C M O S 器件产生闭锁 。图 4示出了 C M O S 芯片截面及其俯视图 2。 图中有 3条单粒子注入通路 。 其中通路 1没有 通过 P 阱结耗尽区 , 只能引起单粒子扰动 , 引起闭锁较为困难 。 通路 2只通过 P 阱结的耗尽 区 , 这种通路最容易引起单粒子闭锁 。 通路 3通过 P 阱结和 N +发射结 , 由于 N +发射结收集 的电荷产生的电流恰好与 P 阱耗尽区产生的电流相反 , 与通路 2相比 , 产生闭锁需要较高的阈 值 。单粒子径迹通过 P 阱结耗尽区 , 可以从耗尽区和通过电荷聚集效应
12、收集电荷 。 该电荷流 动形成的电流 , 恰好使得 P 阱电阻 R w 上的压降达到或超过 np n 晶体管的基极 2发射极结的正 向压降 , 从而引起该晶体管通导 , 最终导致 C M O S 器件产生闭锁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闭锁除了通过电荷聚集效应收集电荷外 , 还可通过离子分流效应收 集电荷 3。 图 5示出了 C M O S 截面的离子分流长度 。 离子分流电荷方向与 P 阱结电荷聚集电流 相同 , 可以引起寄生的 np n 晶体管基极 2发射极结通导 , 导致 C M O S 器件产生闭锁 。与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扰动相比 , 单粒子闭锁截面小得多 , 二者可以
13、相差几个量级 。 252原子能科学技术第 31卷 图 4 C M O S 芯片截面及其顶视图F ig . 4 C M O S ch i p cro ss secti on and its top view图 5 C M O S 截面的离子分流长度 F ig . 5 I on shun t length fo r a C M O S cro ss secti on 据报道 4, 以外延衬底制备的 C M O S 器件在单粒子注入下 , 同样出现闭锁 。3 C MOS 器件的抗单粒子加固技术为了提高 C M O S 器件的抗单粒子能力 , 必须对该器件进行抗单粒子加固 。 单粒子闭锁效应与一般的
14、C M O S 闭锁效应相比 , 除触发机理不同外 , 其他机理完全相同 。 因此 , C M O S 器件的一切抗闭锁加固措施都适用于抗单粒子闭锁加固 。311抗单粒子工艺加固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和工艺特性尺寸的减小 , 器件的抗单粒子能力下降 。 但若在工艺上采取一些措施 , 有可能提高特性尺寸小的 C M O S 器 件的抗单粒子能力 。 这些工艺措施包括 :双阱工艺 , 减薄栅氧化层厚度 , 增加 P 阱和 N 衬底的 掺杂浓度以及减薄外延层厚度等 。 这些工艺措施能增加结电容 , 降低聚集效应的电荷收集 。把 2m SA 324016K C M O S SRAM 的设计规则 , 改用 1
15、m 工艺 , 加上上述抗单粒子工 艺加固措施 , 制备出了 16K C M O S SRAM TA 6705。 表 1列出了 SA 3240和 TA 670两种工 艺的主要差别 。 结果发现 , 特性尺寸小的 TA 670器件比特性尺寸较大的 SA 3240器件具有更 好 的 抗 单 粒 子 扰 动 能 力 , 2种 器 件 的 L ET (L inear Energy T ran sfer 阈 值 几 乎 相 差40M eV(m g c m -2 。 表 1 SA 3240和 TA 670两种工艺的主要差别Table 1 I m portan t d ifferences of two k
16、i nds of process for SA 3240and TA 670 352第 3期宋钦岐 :C 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器件类型工艺特征 栅氧化层厚度 nm N 衬底的表面掺杂 c m -2外延层厚度 nm SA 32402m P 阱工艺 30 4×1015310TA 6701m 双阱工艺 21155×1015117图 6专门的 HM 6516器件的闭锁阈值数据 F ig . 6 L atch 2up th resho ld data of special HM 6516devices × 外延层厚度 9m ; 外延层厚度 12m 图 7阱
17、2源结构反相器的剖面图 F ig . 7 C ro ss secti on of w ell 2sou rce structu re inverto r 在外延衬底上制备的 C M O S 器件 , 外延层厚 度直接影响这种器件的抗单粒子能力 。 专门制备 了 4种类型 6的外延 C M O S H arris 16K SRAM 器件 , 外延层厚度分别为 5、 7、 9和 12m 。 7m 器件而言 , M K r M , L ET 阈值大于168M eV g c m -2 , 甚至更高 。 其他 2种厚外延层的 SRAM 在上述条件下皆产生闭锁效应 。 图 6示出了专门的 HM 6516器
18、件的闭锁阈值数据 。 从图中可以看到 , 外延层厚度 9m 存贮器的抗 单粒子闭锁能力优于 12m 的存贮器 。图中还示 出了温度的影响 。 随着温度上升 , 闭锁的 L ET 阈 值下降 , 抗单粒子闭锁能力下降 。312阱 2源结构阱源结构是 C M O S 器件抗闭锁加固的 1种 有效技术 7。图 7示出了阱源结构反相器的剖面 图 。 这种结构中 , N 阱中的 p 沟晶体管 P +源结的 电压通过 N 阱供给 , 即 P +结没有直接连接到外部的 V DD 。 这样 , 由于寄生的纵向 p np 晶体管 的发射极电位低于基极 , 则该晶体管的发射极 2基极结不可能达到正向偏压 , p
19、np 晶体管不能 通导 。 因此 , 4层结构具有很强的抗单粒子闭锁能力 。用 以 下 4种 不 同 工 艺 制 备 了 64KSRAM :1 常规 C M O S 工艺 ; 2 常规工艺加 外延衬底工艺 ; 3 常规工艺加阱源结构设计 ; 4 常规工艺加外延衬底工艺和阱源结构设 计 。表 2列出了 73M eV A r 离子试验的闭锁 数据 。 从表中可看到 , 常规工艺制备的 64KSRAM 闭锁截面非常大 , 达到 0124c m 2, 相当于芯片面积的一半 。 这表明 :N 阱 2衬底结耗尽 区的收集的电荷触发产生了闭锁 , 因为 N 阱 的面积恰好约是芯片面积的一半 。 用外延衬底
20、虽提高了抗单粒子闭锁能力 , 但不能完全阻止 闭锁的发生 。 存贮器单元应用阱源结构 , 使闭 452原子能科学技术第 31卷第3期宋钦岐: CM O S 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 255 注: 1 V DD = 8 V 也未产生闭锁 - 2 L ET 阈值最低, 估计为 20 M eV (m g cm ; 450 k 8 的 64 K SRAM 为 30 M eV (m g k 8 反馈电阻的 64 K SRAM , 在 415 V 工作电 cm - 2 - 8 SRAM 在 415 V 工作电压和 90 工作环境下, 计算得到在轨单粒子扰动率为 3×10 。 锁截面下降到 712
21、 ×10- 4 cm 2。 这表明: 存贮器单元本身没有发生闭锁, 发生闭锁的是外围电 路。 采用外延衬底和阱源结构设计的 64 K SRAM 存贮器没有发生闭锁, 即使注入角 60° = 、 电源电压提高到 8 V 仍是如此。 如用较厚的外延层, 也不影响它的抗闭锁能力。 表273 M eV Ar 离子试验得到的闭锁数据 (V Cc = 5 V Table 2La tch- up da ta obta ined by 73 M eV Ar ion (V Cc = 5 V 制备工艺 0124 单个器件的闭锁截面 cm 2 113×10712×10 3 常
22、规工艺 加外延衬底 加阱源结构 ( 只存贮器单元 加外延衬底和阱源结构1 - 4 313加反馈电阻的 CMO S SRAM 反馈电阻愈大, 存贮器 CM O S SRAM 加反馈电阻可以提高存贮器的抗单粒子扰动能力。 的抗单粒子扰动能力愈高。 8 示出了用反馈 图 8 电阻 R f 的存贮器单元图 。 加 R f 可以提高 CM O S 存贮器的抗单粒子 扰动能力的原因在于: 存贮器单元中加大的电 阻, 提高了反相器之间反馈过程的时间常数, 从而明显地降低了从 1 种状态翻转到另 1 种 状态的灵敏度。 加入大的 R f , 可完全失去反相 器之间的耦合, 大大降低逻辑翻转的概率。 为 此,
23、反馈电阻也称去耦电阻。 用 1 工 艺 制 备 了 9 加 反 馈 电 阻 的 m 64 K 和 256 K SRAM , 用以进行单粒子效应 试验的粒子为 A r、 、 r 和 Xe, L ET 阈值范 Cu K 围为 20- 129 M eV (m g cm - 2 。 其中, 加 450 压和 90 工作环境下, 测得扰动的 L ET 阈 图8用反馈电阻 R f 的存贮器单元图 the feedback resistance R f F ig. 8Schem a tic d iag ram of m em o ry cell w ith 值为 30 M eV (m g cm - 2 ,
24、饱和截面为 115×10 - 2 cm 2。 A dam 的 10% 最恶劣环境下计算 在 得到单粒子扰动率 ( 以每位每天产生的错误数计 为 113×10- 7。 650 k 8 反馈电阻的 256 K 用 60 M eV (m g cm - 2 , 它具有最好的抗单粒子扰动能力。 图9 示出了与反馈电阻相关的 64 K 和 256 K SRAM 在90 的扰动截面与 L ET 的关 系。 测量的工作环境温度为 90 , 工作电压为 415 V 。 图中 R f 为 200 k 8 的 64 K SRAM 的 ; 650 k 8 的 256 K SRAM 为 30 M e
25、V (m g cm - 2 , 而 1 M 8 的 64 K SRAM 达到 < 1 ×10- 6 ( 60° = 256 原子能科学技术第31卷 图9与反馈电阻相关的 64 K 和 256 K SRAM 在 90 下的扰动截面与 L ET 的关系 1 Zou tendyk JA , Sm ith L S, So li GA. Exp eri en ta l Evidence fo r a N ew SEU M ode in a CM O S SRAM O b 2 m 2 H eilem an SJ , E isen stad t W R , Fox RM , et
26、a l CM O S VL S I Sing le Even t T ran sien t Cha racteriza tion. IEEE . T ran s N ucl Sci, 1989,N S 236 ( 6 : 2287. T ran s N ucl Sci, 1986,N S 233 ( 6 : 1632. 3 John son RL , D ilh l2nag le SE , H au ser JR. Si u la tion A pp roach fo r M odeling Sing le Even t U p sets on A d2 m 4N icho ls D K, P
27、 rice W E, Shoga M A , et a l D iscovery of H eavy 2ion Induced L a tch 2up in CM O S EP ID evices . . 9Sex ton FW , Fu J S, Koh lo r RA , et a l SEU Cha racteriza tion of a H a rdened CM O S 64 K and 256 K SRAM. . IEEE T ran s N ucl Sci, 1989. N S 236 ( 6 : 2311. N ucl Sci, 1987,N S 234 ( 6 : 1322.
28、 of SEU M echan ism s in SRAM. IEEE T ran s N ucl Sci, 1987,N S 234 ( 6 : 1281. duced L a tchup T h resho ld fo r a CM O S EP i 16 K SRAM , IEEE T ran s N ucl Sci, 1987,N S 234 ( 6 : 1800. IEEE T rom s N ucl Sci, 1986,N S 233 ( 6 : 1696. 5 Fu J S, L ee KH , Koga R , et a l P rocessing Enhanced SEU T
29、o lerance in H igh D en sity SRAM. IEEE T ran s . 6 Sm ith L S, N icho ls D K, Co ss JR , et a l T em p era tu re and Ep i T h ickness D ep endence of the H eavy Ion In 2 . 7 Sh iono N , Sakagaw a Y, Sak iguch i M , et a l Sing le Even t Effects in H igh D en sity CM O S SRAM. IEEE . 8 eaver H T , A xness CL ,M cb rayer JD , et a l A n SEU To leran t M em o ry Cell D erived F rom Fundam en ta l . W . vanced CM O S SRAM s IEEE T ran s N ucl Sci, 1985,N S 232 ( 6 : 4122. ta ined F rom M odel V erifica tion. IEEE T ran s N ucl Sci, 1987,N S 234 ( 6 :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工程划分课件
- 华清宫介绍教学课件
- 广南一中初小数学试卷
- 健康类课件小脚印
- 2025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带锁起钉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蒜头破碎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中国无人机战争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淡菜干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中国甘氨胆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2023年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规划
- 品牌形象设计之辅助图形的操作
- 可用性控制程序
-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实验中学2024届八上数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抖音员工号申请在职证明参考模板
- 营养琼脂培养基适用性验证
- 食堂委托管理合同标准范本(5篇)
- 千米钻机操作规程
- (完整)双溪课程评量表
- 第四章-康复心理学-心理评估
- 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