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修行五要素 上达下照法师开示于广州元音古寺录音选自10月1日上午的开示,开始时间为16:23整个佛法的修道次第它是有个规律的,如果你没有修行的基础,那我们需要培养这个基础,基础不牢往往急于求成。重视听闻、重视打坐、重视实修,而基础不牢的人,打坐境界越高,越容易出问题。因为你基础不牢、德行不牢、没有德行、品行不够、动力不强、目标不明确,这都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得少为足。所以楞严的缘起就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修行基础须具备五个要素:一、对三宝的信心即三皈依17:51我们大家以为自己是三皈依的三宝弟子,我已经皈依过了,皈依过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这个不一定的。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皈是反黑为白,依是依靠、
2、信赖,皈是归宿。就是我们整个生命都归宿在三宝当中,你凡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宝来解决,把身心都溶入在三宝当中。这样的量有没有,108:00不要说遇到大的打击.?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仪式就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在每时每刻当中要达到这个量。你举行一次仪式,确定自己是三宝弟子,这只是如法,如法还不够的,还是要如量,就像煮饭一样,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火烧起来,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你这个饭是没法吃的。我们皈依三宝也是如此,看你心中是否把三宝作为你生命的归宿和依靠。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有没有把三宝作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觉者,我有没有觉而不迷;法
3、是正者,有没有正而不邪;僧是净者,净而不染,有没有把清净的心、不污染的心作为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的依靠。如果达到了这个量我们皈依三宝已经做到,这实际上不是想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因为我们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串流,像洪水一样冲过来,我们必须时时地看到苦海当中的灯塔一般,三宝始终是我真正的皈依。有这么一个心生起来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很不舒服,痛起来的时候我们心里想这个痛很难受,我要更精进地来持这个咒,因为这是法,我就依靠这个法,而不是去感受这个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这个痛就对你没有任何障碍。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也好,你只有这个心生起来,这个量才具足了。106:00大家记住:安住三宝一切
4、灾难马上消失.,我们如果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的心,我们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会茫然,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前面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如果你的心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那你的事情还很多啊。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面,这是我们的灯塔,方向,你看到灯塔,你心就安了,无论你做得好、做得不好;你进步是快、还是慢,但是那个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个成佛的灯塔永远不要放弃,只要这个不放弃,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什么障碍,你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
5、修行路上来。二、发心就是发勇猛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们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这个心。决定了生死就意味着,我们在心中要舍弃现实的这一切生死烦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看到现实的这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心中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这个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办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模拟,长期的训练,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我这颗心。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对这个世界贪著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我所贪著的是世间的哪一种法呢?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还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山河大地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
6、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那我们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生灭法。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在轮回当中确实有很多的苦恼,就像一个小孩子.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你觉得它好,然后觉得快乐,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实际上有没有快乐呢?一点快乐都没有。那我们大家看一看,如果我们现实的,修行的这颗心,这个基础建立起来了,把现在对于世间的这一切万法的贪著全部舍弃,强行地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个灰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你留住它这一个妄想,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的就是那一个灰尘
7、。你贪著色相,就是这个色相会让你留住继续轮回;你贪著一种情绪,就被这个情绪束缚住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就是这颗妄想的心。所以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不是嘴巴说一说,想到一下说:我要了生死的,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脑子里面根本就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我们怎么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认识到世间一切,特别是不为自己去求世间的这一切。这要成为一种感受,而不是理论、也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是我们心里面要生起这种感觉。就觉得:我不要这个世界,也不要所谓的一切思想。你们不要说:那经书我是要的,经书讲的那个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体会的经书和经书里面的这个语言、这个文字、这个思想全部都是生灭凡夫的理
8、解,经书真正的意思是没有生灭的,是必须舍弃凡夫的受、想、行、识一切分别。那我们现在如果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是跟出离心相应。如果有这么一种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训练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世间束缚的人。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你遇到任何的灾难、任何的困难,你同样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脱离。虎口脱身,老虎张着嘴巴要咬住你了,因为你舍弃了这一切而这个老虎咬下来只是空的,而不是你。如果你有正在痛苦当中,你现在就可以观想一下,这个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咬住你了,可是你心里面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尘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回光反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在这个时候
9、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多大的压力,压下来只是自然而不是你。这就是我们生起出离心的量,如果生起这个出离心的量,你不会被情感纠缠,感到痛苦;更不会被其它的欲望感到痛苦;也不会被为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其它的知识而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出离心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如果你没有这种想出离的这种认识,我们会对世间很多的习惯产生执著,其实际上世间的五欲只是一种习惯。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出离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静安然,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我们大家如果发起了慈悲心,你对一切众生看上去都不会不顺眼,但是你不会被一切众生
10、所干扰,所以第二个心就是菩提心。发心是我们真正的修行的动力,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了现实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我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个痛苦,把自己这个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的众生身上。我们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观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时此刻,当下你观照一下自己,没有任何想追求世间的这个心,已经全部舍弃了。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轮回的这种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都舍弃五欲六尘的生死轮回烦恼。当你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知道所有众生都需要解脱生死痛苦,这叫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而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应该感受到空灵。这个觉受力量非常强大,哪
11、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点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爱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的贪欲,因为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而这种情感在你观察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成为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与众生都舍弃我执,这个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地发起来了。所以大家要安住在这种菩提心当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一种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队排得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那我们现在就是让自己的心念,念头也像排队一样,排着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来要成就菩提,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记菩提心和出离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会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
12、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我们打坐的时间。如果只有两个小时你在这里如法地安住,而二十二个小时却不如法安住,你这个队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人家二十二个人在那里排队,你两个人排一下,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再两个人排一下队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又两个人排一下队,这两个人有多少力量呢?!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这种动力,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法的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发心,要成为我每件事情的动力。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为我要成就众生,我要解脱生死这样的动力,现在听课,我们是这种动力,我们要明心见性,我们听经闻法是要见到真心要
13、成就菩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解脱,所以必须吃饭,也是这个动力;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为了他的解脱和我的解脱,为了帮助他,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义工;包括我们盖庙;包括所有的一切行为。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他结这么一种缘,让他以后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退转。很多人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拖拉机的动力是很小的,宝马的动力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宝马开得快,好开呢?动力好。那我们修行路上的你动力在哪里?你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出
14、离心和菩提心是真正成佛路上的动力。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当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但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就从此潇洒人生,就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当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解脱的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他一定是哪怕一个蚂蚁还没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种动力永远不会停歇。所以真正修道路上障碍多的,进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着坐着就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又不想学的,看到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增加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随时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没有用的,看
15、看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一旦你落实了,你有感受了,算你学到家了、闻思算到位了。你听来的,还没有落实到心行里面,你的心还沉迷在那种原来的野生的树上面一样,野生的支支叉叉很多的,我们开示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动力非常明确,看到轮回的苦,看到烦恼升起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要模仿着训练自己放下,有些人讲要放下谈何容易啊,那我们就要回光返照,就要看你当前这颗心,一天之间总有那么几分钟是没有事的,你哪怕上班之前,坐在办公室,坐在那里2分钟时间,让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离,你要解脱,你要利益一切众生,就这个菩提心与出离心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们都有仪轨,南无咕噜唄,南无
16、布达亚,南无达尔马亚,南无僧格亚,你看,皈依三宝,对三宝升起信心,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要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忯,为什么,你要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就要想,我皈依的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你的心就要这么大,所有的方向都要成为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赖,这就是菩提心呢。所以我随时要能感受到菩提心的存在。你看从座下来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回向文里面,又是让我们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我们要知道对三宝的归宿感和菩提心,就是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这两个是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的。上座的时候不能离开,下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也
17、不能离开,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基础。三、持戒持戒是保护我们的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面。我们修行就像是悬崖鸟道,没有保护栏,我们很容易就摔下去了。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让我们束缚的,持戒是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解脱,你在悬崖上走,有一个保护栏保护着你,你是得到了摔下去痛苦的解脱。你不会摔下去,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就因此解脱。如果你没有一颗持戒的心,特别是年青人,精力旺盛、妄想纷飞、索求的心非常强烈,从二十岁开始到五十岁,这三十年是人生索取的阶段。我们大家都在索取,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得地位、甚至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总是要去索取。你
18、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恶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尘,他必须去索取。所以如果没有这个保护栏,我们总要索取很多东西,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得地位、甚至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总是要去索取。所以这样一颗心如果没有戒律作为保护,出问题那是随时都会存在的。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它全身长满了刺,随时都会刺伤别人,你的言行举止,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你的爱欲的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杀人不见血的,是软剑,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持戒对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持戒,你的目标虽然明确,你的动力虽然很快,但是越快你越容易摔下去。没有持戒的人他发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一天到晚去跟别人说法,两说三说就
19、说回去了,日渐相亲,就是开始很清净,然后呢,渐相亲厚,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没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来是不长远的,他不能长期地保持菩提心的状态,凡夫的串习会串过来。见道的前提是你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来;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的心。这样才可以谈见道。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我们不离三宝,我们以三宝作为真正的生命归宿;时时刻刻不忘失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时刻刻以正常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持戒简单的说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居士有居士的五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每一条戒律都作为我们佛弟子行为的准则。74:00四、见地一定要有正知见,正确
20、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对正确的知见,处理的方法,描述的方式不一样描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落到实处一模一样,必须是见到空性,认识无我。哪怕净土宗,让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以后,我们一定要产生这种知见。同时他的这种出离心,就是让我们出离对世间的一切我执,跟空、无我相应的这种方法。所以净土宗,它处理我执的方法跟其它宗派大不一样,其它的就直接契入心性,让我们体会到五蕴皆空。所以空性见是正知见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共同的要素,就是无论学习哪个宗、哪个派,汉传也好、南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必须要有空性见。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空性见或者不用契入空性见。还是以凡夫的我执来印证你,让你这个我执继续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点。五、正修行即修道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各不一样,契入点不同,你念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速项目公司组建方案
- 高温防治对策措施方案
- 住宅拆迁补偿安置房产权转让协议
- 应急医疗物资运送方案
- 铁路安全面试题及答案
- 柑橘销售奖励方案
- 项目预测方案么
- 余杭社工面试题及答案
- 客户分类文件管理方案
- 产品实物生产定制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连接器行业供需策略分析及市场供需预测报告
- 2025年新高考1卷(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生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 直播带货主播用工合同范本
- 四川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本土品牌“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
-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企业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创新人才小升初试题及答案
- 2025年3月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模拟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