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1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2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3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 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二、内容与学情分析: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 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 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 不与世俗苟 同的内心情怀, 通过对自己的志趣、 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

2、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 和人生追求。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 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 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 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 两方面的学习重点: 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 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 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 性格、志趣、 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 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 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3、。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 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 解决字词工作的 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 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 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 况 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 预 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 为了考试 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三、三维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教学重

4、点: 教学目标 3、4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4 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 讨论 、朗读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树,一直是中国文学所歌咏的对象。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有莞者柳,不尙息焉”等诗句。历代的许多作家喜柳、咏柳。那已 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柳树为号的人是谁吗? 他就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二)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的故事: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 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

5、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 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 ”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 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五斗米”是多少: 晋朝给俸实行半谷半钱制,即一半粟米,还给一半钱。 晋百官表注载:县令岁俸 400斛,月钱 2500,米 15斛。 1斛是 10斗, 每月 15斛就是 150斗,按每月 30天计, 1天正好是“五斗米” (东晋时 1 斗约 合今天 3.2斤)。月钱 2500,也按 30 天计,每天大约 83 钱。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之后教师提炼要点:资源:(大屏幕)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

6、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 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 风气污浊, 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 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 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 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归园 田居等。(三)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 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四)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1、

7、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 (大屏幕)给下列字注音: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瓢 屡 娄 欤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4、学生齐读,理解文意。(五)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 请同学们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六)深入研析,体悟人物。师问:请大家结合

8、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明确: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大屏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论语 ?雍也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 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3、写文章的目的是 “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 可见淡泊名利。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 理解呢?生回答:陶渊明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大屏

9、幕)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因此,此处“闲静少言”不为刘氏著书立说,移居其二 明确:陶渊明生活在刘裕当权的时代,刘裕网罗了不少文人学士为其歌功颂德, 修国史,突出刘裕有仁有义和再造王室之功,达到“百工歌于朝,庶民颂于野” 的政治宣传目的, 陶渊明也被征为著书郎, 但他拒绝了。 表明的是陶渊明的政治态度,远离官场的纷扰。不谈国事, 宁愿“守默”“守穷”,也不贪图违背仁义的荣华富贵。(七)探讨交流,挖掘本质。不求甚解” ,常含贬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 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明确: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

10、功夫, 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 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 思乡情怀相交融。 真正把书读透, 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 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 神韵。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 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 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 古代很多 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 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 “娱情”。做到了“得意忘言”。 (大屏幕)“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 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 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

11、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 不为功名。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 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 ,他不想让别人知 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 的性格。也是对当时门阀制度的嘲讽。(大屏幕)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贱族 ”。 (世家士子,视郡望、门第、宗谱作安身立命的首要。 )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

12、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使用最多的是哪个字?生看书。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 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生读例句:“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明确:作者的用意: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 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 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

13、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突 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 现在我们自 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 “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 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八)师布置本课作业:1、背诵课文。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九)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 体到细节, 由分析到讨论, 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 这样的一 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 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 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 在语文 课中,老师对某篇课

14、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 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 但 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 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 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 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 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 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 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 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