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12中李莉_第1页
《项脊轩志》12中李莉_第2页
《项脊轩志》12中李莉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 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二、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四、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 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 8岁丧母,仕途不顺, 35 岁中举人, 八考进士不第, 60

2、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 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姚鼎认为, 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 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 并把它视为唐宋 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2. 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 以明中叶的唐顺之、 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 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 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被 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 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 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

3、张 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3 教师范读4 读准字音渗漉(she l u)修葺(q i)栏楯(shtn)偃仰(ydi)啄食(zhu o)异爨(cu m)老妪(y u)迨(d ci)呱呱而泣(g u)象笏(h u)长号(h ao) 妣 (b i) 扃牖(ji eg y cu)垣墙(yuan)栖息(qi)阖门(he)5 串讲翻译雨泽下 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垣墙 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东犬西 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凡再 变矣 再:两次。先 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而 母立于兹 而:你。大母过 余曰 过:探望。久不见若影

4、若:你。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轩凡 四遭火 凡:共。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第二课时1 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 脊轩”。可 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 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 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 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 无论写景、 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2 两种情感悲和

5、喜。文中第 2 段是过渡段, 承上启下, 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 引起下文。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 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 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 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 令人留恋之处, 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 不漏和

6、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 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 从新开的四扇窗户 反射到室内; 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 桂树、修竹而增添 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 自端坐, 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 庭院前幽静的环境, 吸引 着小鸟常来觅食, 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 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 皎洁的月光照亮 了院前半截墙壁, 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 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 而 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

7、丽可爱之极。(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 反映家庭的败落, 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 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 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 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 无不紧扣“亦 多可悲”来写, 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 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对自 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

8、火未焚的事情, 是写“悲” 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 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 以“喜”衬“悲”, 衬托 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 念之情。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 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

9、迁的沧桑。 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 象描写中加以分析。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反映 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 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 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 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 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

10、寺 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 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慈爱的母亲 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 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 (画线部分由学生完成) (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作者 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 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 作者共记叙 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

11、妪怀中呱呱啼哭, 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 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 “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 来分析。(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 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

12、则可待 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 “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 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 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 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 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 35 岁才中举人, 8 次参加殿试, 60 岁才中进 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 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

13、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 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 面。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 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 “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 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 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 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 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

14、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 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 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 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 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 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 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 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 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 已“亭亭如

15、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 缠绵不尽。作者 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五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 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1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 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 请看最近一位同学的一封“非典 时期非常家信”的一个片段: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片段)想家思亲之情悄悄地爬上心头。往日在家的情景一幕幕掠过脑海。早晨,是妈妈您早早起来,煮好牛奶和鸡蛋,摆好在餐桌上,再细心慈爱地关望 着我;是妈妈您成天问我想吃什么,设着法子把每一餐变成我最好的享受; 是爸 爸不

16、论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我在家,总要找时间陪陪我,关注我的学习、生活; 是你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别玩得太久,当心着凉感冒”而这一切, 在家时,我为什么没能细心体会到这些琐碎生活小事背后那浓浓的亲清,有时, 甚至不以为然,如今,在这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日里,在对你们的深深思念中, 我深切感悟到了,原来这些,都是爱;这些,都是幸福。记得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当爱像空气般围绕你身边,也许你并未细心觉察到它的存在, 可是,就在你蓦 然回首去追寻它的那一刹那,你才发现,原来那感动的泪水已经在心中流下。 ” 2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

17、文章的主题;(2)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声、易、顾、加、遇、记、明”;掌握本文重点 虚词“之、其、而”;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 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掌握课文中“痛 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 感叹句的表达作用。(3)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顾”从容赴难的原因和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 确的生死价值观。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

18、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二、题解及背景介绍(1)五义土。颜佩韦(商人, 为人慷慨, 喜打抱不平) 、杨念如(阊门外鬻衣) 、沈扬(牙侩)、 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 除周文元外, 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 在周顺昌被捕时, 他们完全是出于 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 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 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 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

19、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 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 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 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 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 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 (详 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张博与复社。张博( 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 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 “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

20、, 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 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复社是文社, 但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 之名即来源于此)。 18 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 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 1627 年冬)之后,当是崇侦 元年( 1628年),其时他 26 岁。(3)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教师简介周顺昌: 曾任吏部主事, 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 1625 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

21、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 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 “若不知世间有不畏 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 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 时年 43 岁。 2. 学生口述苏州市 民暴动经过。(略)。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 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 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 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 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 阳守陵,行至

22、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蓼州周公(蓼:音li d o,蓼洲是周顺昌的谥号)以旌其所为(旌,音j 1 ng,表扬湮没不足道者(湮,音yd n,埋没,磨灭)独五人之皦皦(皦,音j d o,光明显耀的样子)缇骑按剑而前(缇,音t i,帛丹黄色)抶而仆之(抶,音chi,击溷藩(溷,音hu n,厕所)傫然在墓(傫,音I e i,聚集的样子)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繯,音hua n,绞索)以老于户牖之下(牖,音 沙u,窗户)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

23、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 的情况。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 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 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第一段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由来; 第二段议论五人

24、之死的不同寻常; 第三、四段追 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的经过和五人慷慨就义的情景; 第五、六段转而论述苏州 暴动和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 如果具体分析各段, 则叙述中又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有记叙、抒情。前者如第一段在叙述修建五 人墓的缘起之后, 以“呜呼, 亦盛矣哉”结尾; 后者如第五段在论五人“激昂大 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 插入有关事实的叙述, 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 五人死义的巨大影响。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 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 初步揭示五人”激于 义而死”的意义。

25、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使读者领会到五人 的死同高官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 也更 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 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 就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 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一起,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 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 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这个评价还是很恰切的。(在这一过程中

26、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 概括,目的在于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1第 1、2 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 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 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 湮没不足道”,与草木

27、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 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2第 3、4 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这两段以叙述 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3第 5、6 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 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 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 议中有叙。第 5段共有三层, 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 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 6 段用 “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 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 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 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抒腕(于)墓道4第 7 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七、写作特点: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