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思1.1.1 (a图U ab二IR二5x10二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a指向 bo (b图U ab = -IR = -5x10= -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b指向a。 (c图U ab =IR = -5x10= -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b指向a。(d图U ab = -IR = -(-5xl0 = 50V,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均由a指向b。【思1.1.2】根据KCL定律可得(1 12= -I 1 = - 1A o(212 = 0,所以此时U CD二0,但VA和VB不一定相等,所以U AB不一 定等于零。【思1.1.3】这是一个参考方向问题,
2、三个电流中必有一个或两个的数值为 负,即必有一条或两条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是流出封闭面内电路的。【思1.1.4】(a图UAB二U 1+U2二-2V,各点的电位高低为VC > VB > V A o (b 图 U AB =U 1-U2 = -10V,各点的电位高低为 V B > VC > V A o(c 图 U AB 二 812-4x(1 二 0,各点的电位高低为 VD >VB(VA=VB> VC o【思1.1.5】电路的电源及电位参考点如图1-1所示。当电位器RW的滑动触 点C处于中间位置时,电位VC=0 ;若将其滑动触点C右移,则VC降低。【思1.1.6】 (
3、a当S闭合时,VB =VC =0, I =0e当S断开时,I = 1233+ = 2mA , VB 二 VC 二 2x3 二 6V。(b 当 S 闭合时,I = 63=2A, VB = 一 321+x2 = -2V o 当 S 断开时,I 二0, VB 二6 321+x2 = 4V o【思1.1.7根据电路中元件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可确定该元件是电源还是 负载。当电路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实际方向一致时,表示该元件吸收功率,为负 载;当其电压与电流的实际方向相反时,表示该元件发出功率,为电源。可以根据元件电压与电流的正方向和功率的正、负来判别该元件是发出还是吸 收功率。例如某元件A电压、电流的正方
4、向按关联正方向约定,即将其先视为“负 载模型”,如图l-2(a所示,元件功率P二UI。设U二10V(电压实际方向与其正方 向一致,I二2A(电流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一致,U、I实际方向一致,P二UI二 10x2二20W>0(P值为正,可判断A元件吸收功率,为负载。设U二10V(电压实 际方向与其正方向一致,I二-2A(电流实际方向与其正方向相反,U、I实际方 向相反,P 二 UI 二 10x(-2 = -20W < 0(P 值为负,可判断A元件发出功率,为电源。同理,元件B电压、电流的正方向按非关联正方向约定,即将其先视为“电源 模型”,如图l-2(b所示,元件功率P二UI,若P =
5、UI >0(P值为正,可判断该元 件发出功率,为电源;若P =UI <(a0(P值为负,可判断该元件吸收功率,为负载。6V BI6V(b图1-1思考题1.1.5的电路图图1-2思考题1.7的电路图【思1.1.8 A元件的KVL方程为U二El-IR1二10V, A元件电压、电流 的正方向按非关联正方向约定,PA二IU二-10W <0,可判断其吸收功率,为负 载(其电压、电流实际方向一致。B元件的KVL方程为U二E2 + IR2二10V, B元件电压、电流的正方向按关 联正方向约定,PB =1U = -10W <0,可判断其发出功率,为电源(其电压、电 流实际方向相反。若由
6、U、I的正方向及其值正、负先判定它们的实际方向,则元件A、B为发 出还是吸收功率是很容易判断的。【思1.2.1 (1错°因为有载工作状态下的电压源、恒压源、电流源、恒流 源,如果在其两端电压的实际方向与流过它的电流实际方向相反,则向外电路发出 功率,为电源;反之,则由外电路吸收功率,为负载。(2错。两个电源等效的条件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外特性(V-A特性,此题对任 意相同的外接电路都具有相同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如图l-3(a和(b所示的恒压源和恒流源电路,它们外接相同的1Q电阻元件, 尽管此时它们输出相同的U、I、P,但它们并非等效电源。例如将电阻1Q增大 到2Q,两个电源输出的U、I、
7、P不再相等。+6V Rq +6VAo(a(b图1-3思考题1.2.1的电路图(3对。(4错.电源只对外电路等效,对内电路则不等效。(5错恒压源与恒流源之间不可以等效变换。【思 1.2.2 UR = - 10x2= -20V ; PE = 10x2 = 20W >0,非关联正方向, 它发出功率;SIP二-10x2二-20W <0,关联正方向,它发出功率。第1章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思123 (alS二69=1.5A, RS二6G,电流源的IS正方向向上。(b I S =3-410 = 0.5A, RS 二 4Q,电流源的 IS 正方向向下。(cE 二 5x5 二 25V, R0
8、二 5Q,电压源的E正方向向上。(dE =3x6-3=15V, R0二3Q,电压源的E正方向向下。【思124】利用等效电压源和电流源化简方法,可把教材图128化简为图1- 4(a和(b所示。其中,IS1=5A, IS2 = 2010二2A, IS二5-2二3A,再利用并联电阻分流原理可得I 3=- 223+R R R xl S 二一10105+x3 =-2A(a (b图14思考题1.2.4的电路图【思1.3.1 (1对。(2错。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电压和电流的叠加运算,不适用于功率的叠加运 算。(3对。(4错。应用戴维南定理求等效电压源内阻R0时,凡恒压源应短接,恒流源应 开路。【思132】根据叠
9、加原理可得,I与US成正比,所以,当US増大到30V 时,I等于3A。【思133】根据叠加原理可得,当电路仅将恒流源断开后,电压表的读数为U V 二 12-8 二4V。【思134】当开关S断开时,其等效电路图如图l-5(a所示,Rab二R5(R1 +R3 (R2 + R4。当开关S闭合时,其等效电路图如图l-5(b所示,Rab二R5(R 1R2 + R 3R4。1 1(a(b图1-5思考题1.3.4的电路图【思135】其等效电路图如图1-6所示,Rab二(44 + 3 6二3011G。【思1.3.6其等效电路图如图17所示,R ab =8 +4 二 12G。图1-6思考题1.3.5的电路图图1
10、-7思考题1.3.6的电路图【思 137 】(aE UO 二 2+1x1 二 3V , R0 二 1G。(b E '二 U 0 二 24 24663-+x6 二 12V, RO 二 36 二 2G。(c E '二 U 0 二 1x4 + 10 二 14V , RO 二 4 + 4 二 8k(d E 1 = U 0 = 61030+xlO - 62040+x40 = -2.5V , R 0 二 30 10 + 2040 二 12562 由图 l-9(a 得 E' = U0=10-lx4 = 6V,由图 l-9(b 得 RO 二 4Q,由图 1- 9(c 得 I 二40R
11、RE+'二 642+二1A。【习题1.1【解】(1各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如图1-10所示。(2从图1-10中可知,元件1、3、5上电流的实际方向与电压的实际方向相反,故为电源。元件2、4上电流的方向与电压的实际方向相同,故为负载。电源1、3、5上消耗的功率分别为P 1 二U II 1 二5x1 二 5W , P3 二 U3I2 二 4x2 二 8W , P 5 二 U 51 3 二 3x3 二 9W。 负载2、4上消耗的功率分别为P2 二 U2I 1 二 1x1 二 1W , P4 二 U4I3 二 7x3 二 21W。【习题1.2【解】(1从电路图可得.流过回路ABCDA的电流为I二
12、111 AC r R E U +- = 411828+- = 2A。由此可求出 E 2 = U AC + I (R 2 + R 3 + r 2= 28+2x(2+6+l =46V。(2 V A 二 E3 二 5VVB = V A - IR 1 = 5 - 2x4 = - 3V V B 二 El+Irl-UAC + V A = 18 +2x1 - 28 + 5= - 3V VC 二 VB - El -Irl 二 -3-18 - 2x1 二-23V 或 VC = -UAC + V A 二一 28 + 5 二 一 23VVD=VC-IR2=-23-2x2=-27Vo!cVD=Ir2-E2 + IR3
13、 + VA=2- 46+ 12 + 5 二一 27V第1章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习题13】【解】利用电源等效变换法化简后可得图MKa和图I-H(bo(a(b图1-10【习® 1.1各电流、电压的实际方向图图1-11【习题1.3】的图在图 l-ll(a 中,E3 二 ISR3 二 3x1 二 3V , IS1 =11RE 二252.二 1.25A。在图 l-ll(b 中,R0 =2121RRRR +二 56 二 1.2G, E 0 二 I SIR 0 二 1.25x1.2 二 1.5V。所以,I 二 5430320R RRREEE +卄+ = 7538112111351.+二 2A
14、。由 KCL 定律可得 I R3 二 I S -I =3-2= 1A , 所以,u 二IR3R 二(IS -IR3 二(3-2x1 二 IV。【习题1.4【解】根据弥尔曼定理可得Uab =4321332121111RRRRRERREE +-二 2324102012+-二 236104+4-= 12二2V【习题1.5】【解】由题可知,因本电路中有三个电源,故应用叠加原理解题分三步进行, IS2、IS1、E1单独作用时的等效电路分别如图l-12(a、(b、(c所示。由图 l-12(a得 U 1=321312SRRRRRI+ 由图 l-12(b得 U2 = 321211SRRRRRI+ 由图 l12
15、(c得U3 二-321321 (RRRRRE+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 U 二 U1+U2 + U3 二321312S R R R R R I + + 321211S R R R R R I + - 321321 (R R R R R E +二 321321211S 312S(RRRRRERRIRRI +-+6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a图1-12 (b【习题1.5的图(c【习题 16【解】根据叠加原理可得Uab可看成为三个电源(E、IS1、IS2共同作用时, 在ab支路上产生的电压之和。当电压源E单独作用时的等效电路如图l-13(a所 示,可求得 二UabR3xE二1 X16二4VR1 R2
16、 R3 R44所以,将理想电 压源除去后,仅剩下两个电流源作用时的等效电路如图M3(b所示,+ Uab,即 U ab = Uab - U ab =12-4 = 8VO 根据叠加原理可得 Uab = U ab (a图1-13【习题1.6】的图(b【习题1.7】【解】首先求出支路R3的电流13。根 据戴维南定理,可把支路R3划出,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动势E 和内阻R0的等效 电路分别如图l-14(a和图l-14(b所ZF。最后得到如图l-14(c所ZF的电路图。化简 和计算过程如下:(a图1-14 (b【习题1.7】的图(c第1章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分析方法-7-IRE1 SI 1 RR1 R2由图1 -
17、14(a 得 E 二 U0 二 4=1OV11 R4R1 R2 由图 l-14(b 得 RO 二由图 l-14(c 得 13 二 R4(R1 R2 4 = kHRl R2 R4 3 10E15 = = mA 4 8 RO R3 43 所以,VA二I3R3二【习题1.8】 15x4二7.5V8【解】要求出支路R4的电流I,根 据戴维南定理,可把支路R4划出,其等效电压源的电动势E 和内阻R0的等效 电路分别如图l-15(a和图l-15(b所ZF。最后得到如图1-15(c所ZF的电路图。化简 和计算过程如下:在图M5(a中,先用叠加原理求通过R1的电流II,其电压源 U和电流源IS单独作用时的等效
18、电路分别如图l-15(d和图l-15(e所示。U 16 1 由图 l-15(d 得II 二二二 ARI R2 R3 84202 二由图 l-15(e 得Il ISR3 205 = = ARI R2 R3 84208 二所以,II = I 1+ II 159 + = A2889-lx3 = 4V8(R R3 R1 2 4 由图 1 -15(b 得 R0 二 R5 + 2 二 3 + 8x 二 9QR1 R2 R3 32 E 4 1 由图 l-15(c 得 I二二二 A RO R4 9 3 3 由图 l-15(a 得 E =UO = U-R1I1 -ISR5= 16-8x (a (b (c8电工技
19、术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d图1-15【习题1.8】的图(e【习题 1.9【解】要求出支路R3的电流I。根据戴维南定理,可把支路R3划出,其等 效电压源的电动势E 和内阻R0的等效电路分别如图l-16(a和图l-16(b所示。 最后得到如图l-16(c所示的电路图。化简和计算过程如下:ER ( E E2 R2 15 134 1 由图 l-16(a 得 E 二 U0 二 1 +E2 34 二 + 13-二 12VR1 R2 R5 R4 1 1 1 1 由图 l-16(b 得 R0 二由图 l-16(c 得 I二 RRR1 R2 + 54 = 1QR1 R2 R5 R4E 12 = = 1.1AR0 R3 110 (a 图 1-16 (b【习题 1.9】的图(c【习题1.10【解】要求出支路R4的电压Uab,可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