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_第1页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_第2页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_第3页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_第4页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旅游学刊2012年度优秀论文(颁奖词由本刊学术委员谢彦君教授和马波教授撰写,特表谢忱。)作者:左冰1,2,保继刚1(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2.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21)题名: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2012年第2期)摘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权利失败、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对于后两者,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而针对社区居民“无权”和“去权”的权利失败状况,学术界至今缺乏应有的关注。文章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起点,结合现代产权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剖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状态及其决定的旅游开发增值收益分配

2、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矛盾性,提出了“吸引物权”这一新型的产权权利,并指出我国农村社区参与权利失败的制度性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受限制支配、所有权主体“虚位”和吸引物权“缺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土地权利变革之路。颁奖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或者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向来都是一个并不能被彻底践行的原则。这不仅在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无法完全做到(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家),而且,在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这一关键环节,以及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这个目的性阶段,都往往会突出地显示出科学家的人文关怀情结和社会融入意识。在这一点上,生活于黑暗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

3、和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便是一个将科学纳入阶级社会视野的社会科学家。尽管今天在实证主义盛行的时代,抵制马克思学说的已经不乏其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是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富有责任感的一位科学巨擘。为此,他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冲突理论社会学,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审视阶级、阶层分裂现象的解剖刀。左冰、保继刚二人选择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当今中国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所涉及的土地权利问题,不仅为其立论建立了牢靠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彰显了其认同社会冲突范式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的独特关注,作者的努力,对于解释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开发和利

4、用当中所暴露的日益尖锐的矛盾,是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探讨。作为这一科学研究的当然结论,作者还提出了“吸引物权”这一核心概念,这一努力所昭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能都是不可小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已经获得了学界同仁的认同,同时也值得我们向相关的产业和政府部门予以推介。作者:张凌云,黎巎,刘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题名: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2012年第5期)摘 要: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但由于尚处于初级阶段,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或未达成一致,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这将会造

5、成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或工程建设的混乱、信息孤岛以及因工程建设失误而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基于此,文章在回溯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和现有概念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在此概念的理念下,提出了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智慧旅游的属性(attributes)以及智慧旅游的应用(applications)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该框架重点阐述了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信息系统的四大核心技术,以及智慧旅游针对旅游者、居民、政府、企业四大应用对象的价值供给。文章主要贡献在于:(1)在历史回溯和评述基础上,厘清了智慧旅游的概念;(2)提出了CAA三层次的智慧旅游构架体系;(3

6、)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4)阐述了基于多利益主体的智慧旅游价值供给。颁奖词:无须讳言,在旅游领域,无论国内国外,新概念总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遗憾的是不少新概念太多文学修辞色彩,缺乏本质性、内涵式的科学界定,只能飘散在时尚的风中。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强力概念的滋养下,“智慧旅游”一词诞生并立即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智慧旅游的魅力难以阻挡,然而,如果对其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体系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势必将导致实践的无序、混乱乃至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该论文在历史回溯和评述基础上,对智慧

7、旅游的概念加以廓清和厘定,提出了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智慧旅游的属性(attributes)以及智慧旅游的应用(applications)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信息系统的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四大核心技术,以及智慧旅游针对旅游者、居民、政府、企业四大应用对象的价值供给。可以说,该论文使用严密的逻辑工具剖析了智慧旅游的复杂结构,为方兴未艾的智慧旅游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认识的平台和深入的路径,其独特贡献显而易见,特颁此奖。作者:刘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632)题名:中国酒店业

8、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2012年第1期)摘要: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业虽然被认为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旅游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研究一直缺乏定量研究成果。文章以中国酒店业为例,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酒店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酒店业每万元的总产出需要消耗330.99千克标准煤。通过产业部门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酒店业整体仍然处于高耗能阶段,酒店业在节能减排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与本地居民能源消耗水平的比较,发现酒店住客的

9、日常能源消耗量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能源消耗量。最后,针对中国酒店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酒店业低碳化经营的发展路径。颁奖词:当公众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两型社会发展需要之时,一些严谨的研究者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此前,欧盟提出对进出航班征收不菲的碳税,引发人们对航空公司碳排放的警觉。该论文的研究则将警惕的视角聚焦于酒店业。作者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酒店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得出中国酒店业每万元的总产出需要消耗330.99千克标准煤。通过产业部门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酒店业整体仍然处于高耗能阶段,能源产品消耗系数不仅比全部产

10、业平均值高出52.6%,甚至比第二产业平均值也高出39.4%,表明在节能减排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与本地居民能源消耗水平的比较,发现酒店住客的日常能源消耗量远远高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能源消耗量。最后,针对中国酒店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酒店业低碳化经营的发展路径。评奖机构认为,该论文选题精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表达简洁,结论明确,富含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颁此奖。作者:赵红梅1,李庆雷1,董培海2(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保山学院经

11、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题名: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2012年第45期)摘要:麦坎内尔(MacCannell)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

12、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颁奖词:综述性文章的撰写,经过近几十年的心态汇合和经验积累,终于已经在新生代的中国学术界达成了它现代新八股的模样:通篇都是张三如何言说、李四言说如何的样子。即便这些文章尽其所能求之于面面俱到,但也终未能让读者从中得窥作者的一管之见。这既是新时代网络文献检索工具大开综述文章写作方便之门的一个技术结果,也是中国现阶段体制化的因素导致学术界的初入道者便敢于撰写综述文章、编写大学教科书的一个必然景象。不过,这一状况终归要走向它的反面,因为科学的本质诉求会召唤

13、真正的综述文献从某个角落登上前台,并给它以闪亮的高光,从而让台下的观众得以一窥相关领域科学殿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的旅游学术界,曾有申保嘉先生所做的“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一篇大作,曾一解多少莘莘学子的学术饥渴!赵红梅、李庆雷、董培海的回望真实性一文,也是近年来少有的综述类文献中的一篇力作,值得关心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学子倾情一读。该文纵横捭阖、行止自如,纳百家之言于檐下,呈一得之见于堂奥,这样的综述文章,如果说有史家的气概、评论家的胸怀和预言家的眼光尚属于过誉之言的话,但最起码它呈现了一种“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的境界的起点,足以让后来者洞察真正的综述文章的价值所在。因此,值此回望本真性一文获

14、奖之际,我们不妨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综述文章面世,这或许也是旅游学刊多年来在这方面持之以恒的拳拳之意。作者:孙晓东,冯学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题名: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与展望(2012年第2期 )摘要:邮轮产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近几年达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文章基于国内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世界邮轮业的概况和

15、中国邮轮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学者对邮轮旅游业的研究成果;最后针对中国邮轮产业的问题,从产业集聚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颁奖词:近十多年来,邮轮产业受到我国东部滨海城市的普遍重视,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相对于热潮迭起的产业实践,学界对邮轮旅游的关注明显不足,亟需加强以引导现实发展。带着学术理性和经世致用的理念,基于对国内外邮轮旅游产业的整体把握,该论文比较全面地研读了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宏观审视和微观分析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学者对邮轮旅游业的研究成果,

16、为学界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现状图。可喜的是,论文并未就此停留,而是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的该有走向,提出并简要论述了从产业集聚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深化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研究的策略。综之,该论文虽属综述体裁,但视野开阔,述论结合,不乏个人见解,观点结论富有建设性,特颁此奖。作者:李晓琴1,银元1,2(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四川省遂宁市旅游局,四川遂宁629000)题名: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2年第3期)摘要: 何谓低碳旅游景区?如何评价低碳旅游景区发展水平?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评估因子多、涉及范围广、评估

17、标准难以量化等因素,但这方面研究无疑是景区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依据。文章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低碳旅游景区不能简单等同于节能减排,而是应该拓展到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5个层面上。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景区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景区指标核查、减排项目合作、建立排放补偿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颁奖词:在低碳经

18、济日渐成为舆论热词和营销热点之时,低碳旅游景区之名必然应运而生。尽管我们难以辨识眼下的低碳旅游景区开发者是出于环境责任担当抑或旅游市场推广的目的,但无疑会认同该论文的观点:我国尚无严格意义上的低碳旅游景区,因为我们尚无清晰的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更无严格意义上的低碳旅游景区评价标准。以此来论,该论文的创新性就不言而喻了。该论文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了低碳旅游景区的框架模式,本着在景区节能减排、经济可持续发展、游客体验质量提升三者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的基本思想,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

19、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了景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设计了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景区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景区指标核查、减排项目合作、建立排放补偿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鉴于该论文创新价值和科学严谨性兼具,特颁此奖。同时也期待该成果能很好地应用于四川甘孜海螺沟景区,为全国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范例。作者:宋振春1,纪晓君1,吕璐颖2,李允强3(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2.杭州市文化局, 浙江 杭州310014;3.章丘市绣惠镇政府, 山东 章丘250201)题名: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2012

20、年第2期)摘要: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旅游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旅游业产业结构的复杂性,所以产业内部创新行为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很大差异。文化旅游创新主要不是技术创新,而是要以文化创新为基础,达到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体系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二元复合体系,具有创新目标与成果的双重性、二元核心创新主体、双重价值导向,是双重核心模式。鉴于此,应注意文化创新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差异,建立协调市场机制和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颁奖词:这是一篇整体感强、论证充分、观点鲜明的研究成果。该文将有关观点和命题建立在比较扎

21、实的理论梳理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创新的框架体系。在这方面,其中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作者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带有厘清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混乱和观点牵强的意义。比如,作者特别地提醒:文化创新与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是不同的;针对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作者提出,尽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种提法对于旅游业整体结构来说未必精确,但对于解释文化旅游的结构来说还是恰当的。诸如此类的理论判断,彰显出作者在理论问题上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另外,本文的建设性意义还在于,它还试图描绘出文化旅游创新的实践路线图。借助于对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全面发掘,作者从该体系的性质和结构两个方面,给出了对旅游产业实践部门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文化旅游创新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因此,本文尽管缺乏实证意义上的方法论支撑,但却具备了思辨意义上的思想启蒙。从这一点来看,这也是近年来在文化创新诸多话题之下一篇难得的有比较系统的知性观点的一篇好文章。作者:戴斌1,周晓歌2,夏少颜1(1.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100005;2.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