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江南六镇特征与价值解读_第1页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江南六镇特征与价值解读_第2页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江南六镇特征与价值解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江南六镇特征与价值解读摘要:作为江南水乡古镇典型代表的江南六镇具有典型的文化景观特征,本文在剖析江南六镇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景观的塑造,及景观对环境的影响力两个角度,分析解读了江南六镇文化景观特征及其价值。为古镇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可作为古镇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的参考。关键词:文化景观;江南六镇;解读一、研究背景(一)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概念“文化景观”概念在20 世纪初首先在地理学界广泛使用。 1906 年,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 0.Schluter)提出文化景观形态概念,认为景观有两类:一类是原始景观,一类是文化景观。 1925 年,美国地理学家(

2、索尔)在其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1925)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文化景观形成需经历长期过程,在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改变成了文化景观。1972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巴黎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遗产分为了文化和自然2 个大类,其中界限泾渭分明,自然和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随着遗产保护实践的深入,遗产保护的观念也不断深化和完善。人们认识

3、到一种自然与文化相交融的景观遗产,而混合遗产的概念也无法充分表达其自然与文化有机统一的特点。于是,在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 将“文化景观” 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是架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桥梁。2.文化景观解读角度文化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概念,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和文化环境对人类生存活动环境的共同塑造,以及人类对环境的主动利用和影响。在此,本文将根据文化景观的特点,用演绎的方法从景观的特征和景观的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江南六镇江南水乡古镇,是指处于江南地区苏南、上海和杭嘉湖地区,即太湖下游和长江

4、三角洲的水乡村镇,本文论及的江南六镇是江苏省的周庄、同里、用直和浙江省的南浔、乌镇、西塘。这六大古镇在太湖流域这一空间集聚,有着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有着广泛的物质和文化的互动,具有相似的整体特性。并且保存状况均较为完好。二、江南六镇文化景观的特征(一)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景观特征1.水环境塑造的景观特征( 1)总体布局。古镇的建置因水而成, 江南地区,河网稠密,港汊纵横,与河网的依存关系,决定了古镇的建置特征,古镇的整体布局依照河流的走向形成,河道的走向决定了古镇的总体布局。六大古镇的总体布局大致可分为带形、十字形、星形、团形四种。带形古镇,是以

5、一条明显的主河道为主轴,平面形态呈一字长蛇形的古镇。古镇主要的商业及公共活动的场所,沿河而建,形成古镇带型的基本空间脉络,它通过河、街、房的平行并置, 造成虚实相间的线型空间。以乌镇为典型代表。十字形古镇,是以两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为轴向四面发展,平面形态呈十字形古镇。十字交叉的十字港或十字街是全镇的中心,古镇沿交叉的道路或河流向四面扩展。南浔是典型的十字形古镇。星形古镇,是以多条河道为轴发展,主次不太明显,平面形态呈多触角式向外伸展的古镇。镇的形态以多条河道的交汇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古镇角直、西塘就是这一类型。( 2)建筑格局及形态。古镇因水网而建市镇,因水利而兴贸易,因水势而成风貌,川流不息的

6、河流与古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正是因为水网、河道的存在, 使得古镇空间呈现出独特的线型肌理,具体表现为:街随河走、屋沿河建,形成一种顺应河道的线型动势。四通八达的河道是古镇的血脉,而依傍河流的街市是古镇的骨骼。在这样的水环境背景下,六大古镇中形成了因河展开的街市建筑的两种格局。一种是河一街一屋并行的格局,街道的一面紧靠河岸,街道的另一面是房屋店铺;另一种是河一屋一街一屋并行的格局,房屋濒水而建,门前是街,门后是河,街的对面再是一排店铺、房屋。这里的民居建筑形态也因水的存在而极富个性。尤其是沿河民居有很多枕水而筑,临水开门开窗,设水埠或建筑内凹,纳水入内,形成了别具情趣的临水空间。( 3)特殊

7、构筑物桥江南古镇水网密布,为沟通河道两岸交通,桥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通节点。江南古镇桥梁数量众多,造型各异。除了功能上的作用外,还起到了重要的视觉景观作用,成为江南古镇的景观标志之一。2.气候环境塑造的景观特征。江南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江南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 35以上。 针对这样的多雨的气候特征, 古镇人发展出了特殊的建筑形式。(1)廊棚式。 在沿河的店或宅前加建廊棚, 廊下成街,不仅遮风挡雨为行人提供方便,也成为家务、休憩、交往、商业等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像西塘的廊棚有的甚至绵延几百米,更加强化了沿河地带的线型态势。 (

8、2)骑楼式。沿河住宅或商店底层向内凹人 1 3 跨(一般宽 1 23 0 m),形成楼下街形成的空间与廊棚相类似,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空间这种形式在周庄等地经常出现。 ( 3)过街楼式。此种形式是古镇街市最富于趣味的空间之一,通常是两侧房屋通过二层的连廊互相连通,底层中间为街,两侧为房。如周庄城隍过街楼。(二)与人文环境相联系的景观特征1.崇文重教的风气对景观的塑造江南水乡古镇的外部大环境是长期安逸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属吴越文化体系,相对于北方地区,较少受到严格的宗法礼制思想束缚,而是更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景观上的突出表

9、现形式为藏书楼。江南古镇虽小,却几乎每个古镇中都建有藏书楼。这些藏书楼都与当地民居建筑融合在一起,成为古镇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2.政治因素对景观的塑造稳定和谐的人居环境,吸引了大量城市中的社会精英人士、以及退职官吏、富商巨贾前往定居,他们所修筑的宅第常伴有私家园林。江南古镇私家园林作为古镇官宦巨商的退养之地,又有着不同于苏州园林的特点。它是古镇风雅的象征、富庶的证明,也是古镇地望之所在,是当地宦官商贾对抗官场商场污浊的精神高地,古镇园林相对于苏州园林更具有浑然天成的特点。同时,古镇园林还体现出古镇独特的水文化特征。最具特色的是同里的退思园,园内建筑紧贴水面,体现了人与水的密切关系。三

10、、江南六镇文化景观的价值(一)建筑规划本身的价值江南水乡城镇中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的观念、家庭的观念、人的心理与居住的窀问层次的契合等,都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古镇建筑多为洁白的马头墙, 黝黑的屋脊瓦, 参差错落,或毗连而建,或独立而筑,形成黑与白的自然对比。粉墙黛瓦的古镇民居建筑,给人以清爽舒适的视觉感受;黑与白的简单色调,构成了古镇简单的背景;配合上古镇院落式的单座建筑群体组合,具有独特艺术气息。(二)独特生活方式的载体江南古镇内,水街相依,水巷

11、和街巷是江南水乡城镇整个空间系统的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水巷既是作为水上交通的要道,是城镇与四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 也是人们口常生活中洗农、洗莱、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街市则是江南水乡富庶繁盛的表现,在主要街市两侧, 商店毗邻, 人流来往, 很是繁华。由于是步行的交通体系,因而街市的尺度便显得狭窄而随意,更兼两侧的商铺常常将活动领域扩展到街道上,使整个街市热闹祥和。水路与陆路决定舟行与步行两种变通方式,互不干扰,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与河埠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这些节点往往园地处水陆交叉处,是货物集散交易的地方,因而往往也是人们

12、活动密度是高的地方而成为水乡城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廊棚式、骑楼式建筑所形成的檐廊空间对于居民来说十分亲切,对于外人来说,则是一种不适宜久留的信号,因此还有助于保持住宅的安全和安静。(三)文学艺术传承六大古镇都拥有成套的著名景观。比如乌镇有“乌镇八景”:古山云树、香水风帆、双溪皓月、两镇苍烟、南郊春色、西林爽气、仙桥野笛、佛寺晨钟。西塘有“苹川十景”:西塘晓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东根古坝、福源精舍、环秀断虹、雁塔湾头、渔家栅口、斜瀵来帆、桐村书屋。这些景色名称,大多为历代文人所创。当地文人或是路过文人被秀丽景色吸引,即会击节赞赏,吟诗作画。这些地名承载了当地居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时传承了传统中

13、国文学中,简洁形象的文字特征。四、小结江南六镇典型的体现“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独特地缘风情和文化底蕴景观类型。 水环境、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和文教、政治等人文环境因素对古镇景观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而古镇独特的景观又在建筑艺术、生活方式、文学传承等方面发挥了它的影响力,体现了景观的价值。基于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江南六镇特征和价值的解读,可以为古镇的合理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以期以完整的联系的视角促进江南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阮仪三 .江南六镇 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 金其铭,董新等人文地理概论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3 韩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 (11):18-21.4 王林 .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J.广西民族研究, 2009, (1):177-1835 李和平,肖竞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 2009,25(2):90-94.6 阮仪三, 邵甬, 林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