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1.gif)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2.gif)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f5d835c8-c15b-4f2d-a4d5-6bace751cb62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人要练童子功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一)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3月31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 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 录手抄,不分昼夜。”这是江西名中医朱炳琳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对 “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的回忆。国医大师邓铁涛这样评价名老中医之路这本 书:“多姿多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引领成才的好书。是一部 20 世纪当代名 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 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是 21 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 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
2、究的重要著作。名老中医之路共收录 100篇文章,涉及 97 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 中医的成才之路、 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 但读书是其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读哪些书?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5年7月第 1版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 对 97 位医家读过的中医书 (主要是古籍 )进行了统计。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 述中,提及的书共有 320 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 、药性赋、濒湖 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 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 但
3、是,多未必善, 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 习中医应注意的。背哪些书?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 还要背书, 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中医学家 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之路 97 位医家 提及的书目共有 320 种,其中有 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 共计 37种。包括伤 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 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 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
4、。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 巧,别有会心。”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 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 因年轻记忆力强, 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 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 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 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 农本草经,都是二十
5、岁以前读背的, 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 朝斯夕斯地读和背, 基本把它记下来了。”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 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 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 。 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 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 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 硬
6、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 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 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 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 虽不理解, 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 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 这种背诵的童子功 ,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 必须坚持不懈。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1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
7、所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如袁 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 ,金匮浅注、 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 、本草 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 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 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 、金匮、 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 样才能较全面
8、、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 变通之妙。”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 家。如任应秋先生说: “首先要读好灵枢 、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 经典著作, 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 许多文献的结晶, 是中医学理 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 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 “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 法,强调立足点要高, 一定要从经典学起, 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 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 , 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
9、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 “投 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 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 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 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何 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 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
10、方书,诸如珍 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 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 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 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 ,要求背得烂熟,约用 3 个月。第二步学 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 3 个月,共 6 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 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 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 20种左右,金匮 注本 5 种左右。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 ,看伤寒、金匮;耳有听, 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 随时
11、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 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 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 要求重点熟记, 不要求全部背诵。 看注解时, 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 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 、金匮。这样循 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四部经典熟悉之 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 、本经疏证、本草 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 20 种左右。第三年是由约及博的阶段, 鼓励学生多读书,不仅大家、名家的书要读,即便是串雅内、外编也要读, 读得越多越好。读书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要用内经著作为尺度
12、,来分析 评价。这一年大约可看医书 40 种左右。第四年是继续巩固理论知识,从事临床 实践的阶段。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们的经验告诉我们, 无论是由浅入深, 抑或是由深而浅, 都可达到登堂 入室。至于孰先孰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相应地选择。应注意的是,两种途 径虽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点,即经典,即源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博与约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三)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6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古籍浩如烟海, 除了要选择读书入径之外, 还应注意处理好博与约的关 系。所谓博,是指读书宜
13、广博,数量宜多,种类宜宽,即博览群书。所谓约,就 是精,是指读书宜专精知守,不宜泛而无归。从学习中医的角度,既要博,又须 约,而关键在于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张赞臣说: “非博则无以专,欲专则必须 博,两者似相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也。 ”博览的好处是见多识广,不存门户之见。张伯臾认为: “中医治学之道,以 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但同时又必须撷采众长,这样才能增进学识, 提高医术。”魏长春说:“在熟读精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著作 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著作,更 应反复研读。但在学习时必须择善而从、摒斥门户派别之偏见。 ”但如果只知博 览,抓不
14、住重点,往往收效也就不大。张泽生说: “太多太繁,郢书燕说,泛泛 而过,印象不深,有时反滋其惑。看了丹溪书,则从痰从阴虚治;看了景岳书, 则从阳虚治;今天重用苍朴、二陈,明天又重用熟地、山药。这样治无定见,方 药容易变乱。当然在学医或初业医时,可以广采博搜,增加知识,诱使自己去探 索。”博览通常需要有一定基础, 尤其是经典的基础, 然后再博览群书, 这样才能 有博采众长之效。王静斋说: “学医要从四部经典著作入手,熟读以后,再博览 群书;经过认真临床,方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屠揆先说:“先叔父尝教导我 说: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各家学说,必须博览,相 互参证,方能逐步深
15、入。识见既多,思路既广,临证之际,自能应付裕如。 ”韩 百灵先生说:“若专精基于博览,博览必识主体之学,临证有所宗而有所舍,而 后必有独识而独得,必由博而返约。是学贵于专精,而放眼于宽,方不致一叶障 目,两豆塞耳,泰山不见,雷霆不闻,是为聋瞽,必无所为。 ”面对众多的中医古籍, 前辈们通常采取由博返约的方法。 杨志一认为 “由博 返约”有二层含义:“一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应该归纳出其中的要点和规律,要 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要有所发现, 否则就是死读书; 二是在有了宽广的基础和 全面知识之后, 应该定向发展, 应该在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上多下功夫, 深入研 究,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更上一层楼
16、。 ”张泽生说:“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 弃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可以泛 读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书籍,从此书到临床,从临床到此书,反 复数次,定型以后,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 的临床。”李克绍治学主张“要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约” ,认为“除了经典著作之外, 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 ,但“仅仅是读得博 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能真正学到手。 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资料之中, 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规律。 ”就一生的读书而言,既要由
17、博返约,又要由约返博,而且还要不断往复。周 筱斋说:“回顾学医经历,深感治学过程是:始于约进于博终于由博返 约;达到炉火纯青 ,犹不可以为峰极。 ”程门雪弟子回忆: “程氏治学,可分 三次变化:始则杂而不专, 仅是一般的从师与学校二个卒业, 奠定了做医生的基 础,而一无特长的时期;继则由教学而专于金匮 ,是为由杂而专的一变。 36 岁以后,则博涉群书,大约除千金 、外台、本草纲目等巨帙鸿编作 为备查外,其他名著及清代各家, 无不泛览,每读则多加笺批, 这是由专而博 的一变。 42 岁以后,则如上文所引, 书不求多,数种经典已足 ,而且缩为 五、七言歌诀,以便诵读 ,认为这样做,是他自己晚学之始
18、基,亦即补读之 一法。这第三变是由博而返约,由粗而入精 ,到了炉火纯青、无远勿届、无往匪适的程度。古人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这个道字是讲的为政达到至治,也可借喻为治学的最高境地了宁涩勿滑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四)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7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 “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 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 “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 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
19、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 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 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 办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 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 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钝”而“非速化” 。 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 苏东 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 ) 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 之术 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
20、或不完全 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 “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 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 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他常说:“学无止 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 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他读书首先是 “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 。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 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
21、性的东 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 ,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 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 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陈慎吾先生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 “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 应有阶段性。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 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 领。”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 “先师常 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 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
22、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那就太可惜了。 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 乃是古往今 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 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我是熬过这个关的。铁杵磨成针,只要 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 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 悟便没有顿悟。”刘季三先生“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 联 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 ”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 生诵读不废, 且须过三关,
23、 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 再回到原文 进行精读,他说: “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 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 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 配合。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 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 读书耐得 清苦,之后方能致远。读书笔记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五)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8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做笔记既是读书方法, 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古人讲 “不动 笔墨不看书”,养
24、成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积累学术 资料。前人读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所谓“手到”,就是记笔记。 尽管当今获取资料的方法简便、 高效, 但从读书的角度讲, 记笔记仍有不可取代 的意义。任应秋认为:“一边阅读,一边写笔记,是帮助我们领会和记忆文献内容的 一种读书方法。也是积累科技资料的一个重要方法。 ”岳美中也说:“读医书,还 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 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 读书时留意于此, 随时摘抄记录, 并部 别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 散漫的贯以条理, 怀疑的打上问号, 领悟的作出分析, 大胆地
25、附以己见。日积月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是会有好处的。 ”曹炳章在研读医籍时 “每有心得必随手录之; 即便在卧间餐时, 偶有所悟必 认真摘记。”他常说:“涓涓细流可汇成千里大江,磊磊泥沙能积为万仞高山。其 间寓意之深长, 很能启发后学。”他的学生回忆说:“先生阅读前人名著和同人撰 述时,一有所得,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录成卡片。 并告诫我们别小看这只字片言, 一旦用时方知字字值千金。因此,先生总把平时摘录的笔记,卡片,不论其内容 如何,文字多寡,一概珍视,并分类收藏。毕生持之以恒,及至暮年,虽几经战 乱,所藏卡片仍不下数万则。 ”赵金铎认为“记”是读书的三个重要环节之一, “记”除了背诵以外,还要 写
26、读书笔记。他说:“作笔记不单是照抄所涉猎的精辟论述,更重要的却在于将 所读所学的东西经过一番犹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一样的气化吸收过程,通 过综合、归纳、分析,变成自己的东西,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要点及体会。还有不 应忽视的一点,是记录读不懂、搞不通或有质疑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查考钻研, 请教研讨于师友。”记笔记必须勤奋,刘炳凡说: “每读一书,应将要点、疑点、难点简明标记, 获得解答即时笔录。 运用于临床后, 有所心得,又随时小结,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步入医林以来,我共写下学习笔记近一百万字。 ”沈仲圭说:“笔记可分两种: 一种是原文精粹的节录, 作为诵读学习的材料; 一种是读书心得, 这是已经经过消
27、化吸收, 初步整理, 并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 程度的加工的东西,比起前一种笔记来,进了一步。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笔记 都很重要,前一种是收集资料的工作,后一种是总结心得的工作。 ”关于做笔记的方法, 任应秋有专篇论述, 颇切实用, 笔者将其中要点加以概 括,以飨读者。概括和缩写: 把已读过的书的内容, 作一个非常概括而简短的叙述, 扼要说 明某一本书的内容, 主要讲的什么问题。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帮助自己抓住书里所 讲的要点,加深对所读书的理解。纲要笔记: 即按照书的先后内容, 或问题的主次来写。 一般是依照原文的次 序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复述, 体现出全书或全篇的逻辑性。 纲要笔记, 与我们常
28、说的写作提纲很相似。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 引文、例证,新的材料、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摘记最好用卡片纸,将阅读发现 的材料随时记上。做资料卡片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科学分类;第二,要摘记 实实在在的东西;第三,同一张卡片所记资料必须属于同一分类;第四,要写明 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和出处,图书要写清楚页码、版本等。综合笔记:就是把不同书籍和若干资料中的相同内容, 综合到一个题目或专 题下,写一份笔记。综合笔记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做起来又不太费劲。心得笔记:在读完一本书、 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之后, 自己
29、有所收获、体会、 见解,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好处是能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的情况,使自己 心中有数。 如果在写心得笔记时, 发现对某一问题理解还不够深透, 不够清楚明 白,可再回过头来再读原文。 如果感到书中有讲得不够恰当的地方, 可在笔记中 提出来,做为以后继续学习的线索。读书与临证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六)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20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蒲辅周先生临终前曾告诫其子: “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 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谨
30、 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 。的确,读书与实践 ( 临证 ) ,二者不 可偏废,是学习中医必须终生坚守的原则。学医之初,通常是先读书、背书,打下基础,然后临证,这是大多数医家走 过的共同道路。张珍玉先生说: “背诵原著,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是基础。但理 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才能变成有用的活的理接触临床后,仍不能忽略甚至放弃读书,而是应养成边临证、边读书的习惯, 这也是大多数医家成功的共同经验。袁鹤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昼 以医人,夜以读书,锲而不舍”。曹炳章先生“清晨看书是起床后第一要事。中 年以后,凡诊务稍闲,便手不离卷,直至晚年,毫不松懈”
31、 。彭静山先生回忆自 己行医之路时说:“做为一个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治病不忘读书,读 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是我的经验。”路志正先生独立应诊 后,“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岳美中先生“几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 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即使六十岁以后,先生仍坚持“温 课”,并以“要有恒”、“有专一”、“要入细”等作为自我约束的“自律”。读书与临证,有时还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交替进行。蒲辅周先生刚开始应诊时, 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者,亦有不效者。尽管病号接踵,先生 还是决心停诊
32、,闭门读书三年,把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 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如此以后在临床上方能 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 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临证读书与初学读书有所不同,除了经典著作仍须钻研外,临床类及医案类 著作尤为重要。张伯臾先生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 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 翻阅”。后来,遇到疑难杂症增多,以平时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读千 金要方。随着阅历的加深,读起来就别有一番感受”,并探索出一些治疗疑难杂 症的思路。路志正先生除根
33、据临床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读书以外,尤其喜欢阅读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以 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前贤谓读书不若读案,确有一定道 理。”谭日强先生“每日利用诊余时间,或温旧课,或读新书。所谓新书,是指何 廉臣、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等所著的书及皇汉医学等,颇有新的启发。”张泽生先生“取精于宏”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他说:“当业医一段时间后就要有定见。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弃 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可以泛读 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书籍,从此书到临床,从临床到此
34、书,反复 数次,定型以后,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的 临床。这样实践功夫才能纯熟。这就叫做取精于宏。”推崇书目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七)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 4月22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名老中医之路凝聚了 97 位中医名家的治学经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中 医学习之路。就读书而言, 除了经典备受推崇外, 还有一些书受到部分医家的特 别推荐,今将与临证相关的部分书目列后,以资参研。内科方面董德懋先生回忆其师施今墨时说: “先生对孙一奎 赤水玄珠 和张石顽张 氏医通尤其推崇,认为是中医内科必读之书,每教吾等阅读。 ”张泽生先生受 到老师贺季衡的影响
35、,一生笃嗜张氏医通 ,他说:“行医之后,泛览了一些有 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包括近代名医的著作文章,而一生所笃嗜者,当推张氏医 通。我的老师对医通甚为推祟,认为张璐活了七十多岁,临床经验极见功 夫,足资借鉴。他的著作,既承灵 、素及各家论说,又参以自己的学识经 验,议病论方,朴实详尽,甚切实用,很少浮泛之词,并附有医案和医话。 ”陈 源生先生受叔祖父的影响,推崇医学心悟 ,认为“心悟一书,其精粹又 在医门八法篇中,务必要熟读、精思,最好背得。 确如其言,八法篇颇 切实用,我临证以来,立法处方得程钟龄先生益处不小。 ”陈耀堂先生回忆其师 丁甘仁:“他对李用粹证治汇补也颇推祟,谓李氏汇集古今医书,删其繁杂, 摘其精华,又补入自己的经验,证治独详,因此要求我们熟读。 ”李聪甫先生说: “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医门法律等书,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植物挥发物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桂西马雄锑(金)矿床锑、金成矿关系及成矿过程研究
- 复合型固化剂改良黄土物理力学特性与微观结构参数研究
- 2025至2030年直管陶瓷金卤灯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PEO基聚合物电解质结构设计与传输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木糖原料催化氢解制备二元醇的研究
- 基于深度学习的综合能源系统负荷预测算法研究
-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府际协同治理对策研究
- 核级阀门的抗震分析方法对比及部分规范研究
- 2025至2030年可伸缩棉纱拖把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船模制作教程(课堂PPT)课件(PPT 85页)
- 高一(4)班分科后第一次班会课件ppt课件(PPT 29页)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PPT、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育培训主题班会PPT模板
- JJG30-201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 小学英语微课ppt
- APR版制作流程
- 《C++程序设计》完整教案
- 美国LM2500舰用燃气轮机
- 《公共政策分析》课件.ppt
- RNA-seq研究方法与策略-zzz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