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学年论文----崔欣_第1页
参考学年论文----崔欣_第2页
参考学年论文----崔欣_第3页
参考学年论文----崔欣_第4页
参考学年论文----崔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可参考本文的写法。文献评价请参考硕士论文部分。格式务必按照已上传的学年论文模板进行。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文中引用文献方法:一个作者的文献:Bruner(2002)两个作者的文献:Agrawal和Jeffe(2001)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文献:Healy等(1992)英文的作者只写出其“姓”,括号为中文状态。绩差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一、选题背景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是发挥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具体表现,其成长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1993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首例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深圳宝安集团收购上海延中实业股份,这起案例拉开了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施重组的序幕;1994年4月,珠海恒通收

2、购陵光实业,开始了国有股转让的先河,也从实践上打破了国有股以及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认识误区1。此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数量日益增多,形式日趋多样,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活动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瞩目的焦点,并成为中国经济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 重大资产重组从理论上来讲对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重组公司的绩效很有好处2。但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情况来看,存在着资产重组频繁发生,二级市场常借此炒作的问题,这大大影响了资产重组应有的绩效3。 中国证监会为此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规范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问题4。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究竟如何?从我国资本市场上演

3、第一幕资产重组热潮开始,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展开了对重大资产重组是否达到改善公司经营绩效等问题的探讨,而且是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选择“绩差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这个论题,针对绩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资产重组行为给绩差上市公司带来的绩效影响。 二、选题意义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和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实证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重大资产重组所带来的绩效。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资产重组中的目标企业定价问题、财务问题

4、、效应问题、整合问题及法律法规的制定问题等5。本文将对重大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分析, 虽然研究区间有限,对实证研究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只采取了基于财务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但这些财务指标的分析也足以说明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财务问题,为后来研究者奠定一些基础。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所产生绩效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排除非资产重组因素的影响,建立综合评价资产重组行为绩效的体系,对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所带来的绩效进行评估,将是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重大资产重组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为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5、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关于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长一段时间,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范围较为广泛。从已有的重大资产重组行为文献的研究领域看,主要是重大资产重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中资产定价问题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中超额收益与期望收益问题的研究以及重大资产重组类型的研究。 1. 重大资产重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 Dickersonetal(1997)使用1948-1977年2900多个公司至少10年以上的时序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重大资产重组导致公司业绩下降6。Agrawal和Jeffe(2001)研究

6、发现重组企业的股东在重组完成后5年内损失财富10%。Bruner(2002)对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研究文献作了全面汇总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资产重组过程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远高于重组公司股东收益。 Healy等(1992)运用财务数据研究发现重组公司在重组之后的生产力显著提高,公司的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与其他未重组的竞争对手相比,营运现金流人更高7。Deyong(1993)对384起资产重组进行检验,发现重组能够小幅度提升企业经营绩效。Weston总结1968-1984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的重组情况,对重组公司的研究成果后发现,被重组公司累计超常收益率高达35%,重组公司平均

7、累计超常收益率为1%。 2. 重大资产重组中资产定价问题的研究 20世纪初,Marshall、Mertzke建立了一个以成本法、比较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大评估方法为主的体系,成为重大资产重组中进行资产定价的先驱者8。 Hyder(1936)等人发展和强调了三种基本资产定价方法,设计了运用成本法、比较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的系统程序。至此,一套完整的非金融资产的评估方法及程序建立起来。 Schmuatz(1974)针对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中的不动产评估,建立了一个评估价值的模型。3. 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中超额收益与期望收益问题的研究Jarred等( 1988)研究了美国1962年到1985年633起成

8、功的资产重组,发现在成功的企业重组活动中,目标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溢价,并且收益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超额收益率在20世纪60年代为19%,70年代为23%,在1980年至1985年间为30%);而重组企业的超额收益率较小且呈下降趋势(超额收益率在20世纪60年代为4%,70年代跌至2%左右,在80年代为-1%左右,但没有统计显著性)9。作者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趋势的原因在于:从1968年起政府监管加强、增加了重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防御措施大量涌现;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增大了重组的难度,这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目标企业的收益率,但对重组企业的收益率起到了反作用。此外,作者还发现,延

9、长重组企业的事后分析期,其市场表现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宏观环境和政策面的改变,即使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也会影响证券活动的表现。Franks(1989)的研究却对上述原因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采用三种模型计算目标企业和重组企业的期望收益和超额收益,检验了英国1955至1985年间1800多起并购活动。实证结果证实了目标企业获得较大溢价,而重组企业超额收益非负的结论。作者把英国数据与美国的研究数据对比,发现两国的目标企业在1968年以后都呈现收益上升趋势,因而作者对美国学者认为1968年后目标企业超额收益上升是起因于威廉姆斯法案的颁布的解释提出质疑。作者发现,在重组方式一致时,两国目标企业的收益

10、相似,因而作者认为,虽然两国制度和监管环境不同,但在公司控制权市场都十分发达的情况下,重组效应是相似的。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企业规模会对重组收益产生影响。重组企业的收益几乎不受双方规模比例变动的影响,而被重组企业的规模相对于重组企业越小,它在重组活动中获得的超额收益率越大,但回归分析的结果并没有证实这一点。 4. 重大资产重组类型的研究针对企业重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是Hapeslagh和Jamison(1991),他们认为,重组是对企业能力进行更新的一种手段,他们把企业的能力定义为一组有机联系的管理和技术职能,这种技能是企业从实践积累而来的,是可以相互转移和传播的,他们找出了在重组中对技能进行传播

11、的不同方式:在吸收式兼并中,是将两个企业的资源和业务完全整合在一起,在保全式并购中,被重组企业保留自主权,但要接受管理;在共生性重组中,是在两个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关系使双方能力能够彼此传播10。不管在哪种形式的重组中,能力的传播和拓展使用都是很重要的,这依赖于对企业各种能力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企业重组后的整合其实质是企业间优势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使重组企业创造预期的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重组方式,重组后企业经营业绩也会有明显的差异。理论上,横向重组和纵向重组在短期内比混合重组更易产生重组后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Elers和Clark(1980)发

12、现混合重组的重组公司的收益高于非混合重组。Agrawal等(1998)的实证检验则说明重组后一定时间内混合重组的重组公司收益并不低于非混合重组。5. 其他Datta(1991)实证研究证明:高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差异对企业重组后的绩效有不利影响;韦弗和斯通认为,文化差异能够导致重组失败或使重组潜能无法得以发挥,而Crtwright和Cooper(1993)研究认为,处理文化差异的最好办法是控制双方整合程度,尽量保持被重组企业的独立性,组织学派的理论是对金融经济学家和战略研究者重组观点的一种补充,但却过分强调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上来进行整合,把组织看成是比战略更重要的一个问题。Birkinshaw等

13、(2000)通过对瑞典3家跨国公司研发部门整合过程的研究,将整合区分为任务整合和人的整合两个维度,并认为3家公司的整合过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两阶段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任务整合速度较慢,而人的整合快速展开以便创造和谐的气氛,当人的整合基本结束,整合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再度启动的任务整合的速度大大加快,通过快速的任务整合实现协同能力与知识的转移,将重组看作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充分考虑了战略依赖性和组织独立性的有机结合,但对重组整合的机理未作深入研究。 (二)国内研究动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资产重组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从研究领域的范围来看,主要有重大资产重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重

14、大资产重组行为中重组动因以及信息披露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类型及其绩效的研究以及重大资产重组绩效改善情况的研究。 1. 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 邱岚等(1997)通过对医药行业重组前后几年的绩效变化进行比较,表明,绩效得分在重组后存在大幅波动,最终回复至重组前水平,这说明,重组没有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正的长期收益11。 徐永超和经朝明(1998)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总体上还处于低效率状态。可以说,多数重组行为不能形成协同效应,导致了重组后的经营绩效呈现下滑的态势。 陆国庆(2001)发现经验判断与统计结果相反的现象是没有实质性重组的股权转让不但没有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反还使企

15、业业绩大滑坡。刘海云认为2002年的重组活动并没有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得到改善。相反,还使之有所下降12。 田敏和高柳(1999)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重组后公司的绩效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非ST类重组后绩效的改善比ST类明显。无偿划拨类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比有偿转让类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牟俊(2001)认为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增幅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孙铮和王跃堂(1999)对1997年资产重组的211起事件研究得出了资产重组能够大幅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结论。张艳和李书锋(2004)实证研究显示重组后业绩得到提高的样本公司占全部样本比例的52.73%,资产重组整体上能带来公司绩

16、效的提高。王悼(2005)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上市公司重组后短期内绩效显著改善,但持续性不足;从重组类型上看,收购兼并类公司短期内业绩改善缓慢,长期收效明显。股权转让类公司短期业绩好转,长期业绩下滑。张秀兰(2004)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公司在三种类型的重组中都存在显著的正的超额累计收益,吸收合并类的重组企业在短期内的超额累计收益为负,但没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另外,重组后两年内目标公司的业绩会有明显改善。吴育平(2002)采用会计指标法,经过实证检验分析得出重组后公司的业绩不具有持续性,并认为重组的投机性较大13。周文泳等(2006)以 2001-2003 年进行各种形式资产重组为总样本,选取了

17、7项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就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没有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2. 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中重组动因以及信息披露的研究 关于资产重组的动因,傅依和张平(2001)认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一条总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资源联合互补效益、融资优势、税收减免等。官以德(1999)则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整合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是资产重组带来的直接好处。对于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许多学者提出了看法。高凤莲等(2002)认为当前存在着上市公司有关资产重组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运作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导致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难

18、以保证,易于引发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因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谭慧芳(2001)认为上市公司当前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信息披露不充分,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滞后性,导致整个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乏有效性。 对重组中的资产定价进行研究的,如柯坷等(1998)和张世英和柯坷(1999)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资产定价进行了一个初步研究,王品(2007)从博弈论的角度讨论了企业重组定价及其策略。 3. 重大资产重组类型及其绩效的研究 对于重大资产重组概念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有关资产重组活动的分类不尽相同,檀向球(1999)把中国的重组分为五

19、类:兼并收购、股权转让、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与股权出售、资产置换、其他混合并购;林国春(1998)将其分为整体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股权投资、受让股权(资产)、资产置换、二级市场并购、包销股票(配股)、其他等八类;胡继之和王文立(1997)把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归纳为:整体并购、投资控股并购、股权有偿转让、资产置换、二级市场并购、股权无偿划转等六类;中国证券报则将其分类为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剥离或股权出售、资产置换等四种类型14。 李继志、李明贤(2007)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横向重组的绩效具有明显效益,纵向重组的绩效最差,混合重组的绩效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 雷辉、胡发基、郝艳艳、SIT小组(2

20、005)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横向、纵向、混合重组总体市场风险并购后先逐年上升,后期与市场平均风险值趋于一致,且三种类型之间无显著区别。样本公司业绩均先升后降,但从总体上看混合重组优于横向和纵向重组。 王诗才和牛永花(2007)实证研究表明,收购兼并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在重组当年显著改善。股权转让类上市公司绩效总体呈下滑趋势,资产剥离类在重组当年未改善公司绩效;重组公司的绩效比被重组公司的好。 4. 重大资产重组绩效改善情况的研究 姚禄士和李胜南(2007)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四方面的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整体重组样本在资产重组当年绩效提升,但资产重

21、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改善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王福胜等(2008)以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的九项指标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同样显示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后随时间的推移,其盈利能力指标不能长期维持,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也并未得到提升。赵息和周军(2008)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并没有稳定而持久地提升公司绩效,资产重组只是使企业摆脱困境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使企业在重组当年或第二年业绩大幅提高,但是决不会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因为企业的重组不光是资产上的整合,还需要在人员、文化及信息上全面整合15。 (三)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者关于重大资产重组问题做出了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22、以下几个方面:重大资产重组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中资产定价问题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类型及其绩效的研究、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中重组动因以及信息披露的研究以及重大资产重组绩效改善情况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股价变动法和财务指标评价法。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股市培育时间不太长,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时效性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市场投机行为较强,股票价格不能很好地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国内的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财务指标评价法。本文将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绩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数据找出绩

23、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影响绩效的主要指标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综合绩效函数模型,探讨“绩差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绩效分析”这个论题。参考文献格式:这个与上文没有关系,你们参考格式即可1 Jensen, M.C., W.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4): 305-360.2 DeAngelo, 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

24、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3(3): 183-199.3 陈艳萍. 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态势:完全竞争还是垄断竞争?J.会计研究, 2011 (6): 92-94.4 宋衍蘅,何玉润. 监管压力与审计市场竞争压力:注册会计师的权衡以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例J.管理世界, 2008 (5): 144-150.5 安青松. 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发展趋势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12): 18-24.6 常京萍,侯晓红.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特征与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5 (4).7 常京萍,侯晓红. 重大资产重

25、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师变更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 (4): 30-39.8 Abbott, L.J., S. Parker, G.F. Peters.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 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 23(1): 68-87.9 Carver, B.T., C.W. Hollingsworth, J.D. Stanley. Recent auditor downgrade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cli

26、ents' discretionary accruals 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11, 30(3): 33-58.10 李爽,吴溪. 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2): 28-36.11 杨鹤,徐鹏. 审计师更换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04 (1): 83-88.12 唐跃军. 审计收费、审计师变更与意见购买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5): 57-61.13 李爽,吴溪. 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思想、政策效应与学术含义基于2002年

2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措施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2 (11): 32-36.14 邓川. 审计师变更方向、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基于公司在内资审计师之间变更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1): 119-128.15 李爽,吴溪. 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现状分析J.审计研究, 2001 (3): 29-33.16 Griffin, P.A., D.H. Lont. Do investors care about auditor dismissals and resignations?: What drives the response? J.Auditing: A J

28、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10, 29(2): 189-214.17 Carter, M.E., B.S. Soo. The relevance of form 8-K repor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 37(1): 119-132.18 Schwartz, K.B., B.S. Soo. Evidence of regulatory noncompliance with SEC disclosure rules on auditor changes 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4): 555-572.19 Read, W.J., D.V. Rama, K. Raghunandan. Local and regional audit firms and the market for SEC audits J.Accounting Horizons, 2004, 18(4): 241-254.20 Ettredge, M., J. Heintz, C. Li, et al. Auditor realignments ac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