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隧道环境保护实施方案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1.2. 工程地质1.3. 水文地质1.4. 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 2、环、水保组织机构 3、环境保护要点 4、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5、水环境保护措施 7、噪音控制管理 8、竣工环境恢复措施 9、土地复垦保证措施隧道环境保护实施方案7隧道环境保护实施方案1. 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剥蚀低山,地形起伏大,坡陡,一般坡度大于 45°,植被发育,多为树林、灌木和竹林。隧道最大埋深约50m乌溪隧道进口段DK206+333.05,出 口里程 DK206+791.25,是全长 458.2m 的双线隧道。该隧道进口利用老205国道和乡村道路,
2、交通便利。隧道由进口到出 口设计为6.3 %0的下坡。1.2.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地貌特征为:,剥蚀低山,地形起伏大,坡陡,一般坡度大于 45°,植被发育,多为树林、灌木和竹林。隧道最大埋深约 50m地质岩性:表层为Qel+dl含砾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含10% 左右的砾石,粒径约为10-20mm厚约1-3m,下为Qel+dl粗角砾土, 杂色,含有卵石,角砾,饱和,稍密,厚约 2-4m含;下伏S3m泥质 砂岩:全风化,白灰色,岩芯呈砂土状,厚约1-3m;强风化,灰绿色,岩芯呈碎块状,厚约6-18m,下为弱风化,灰青色、灰绿色,节 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岩层产状100
3、76;-140 ° 18°-31 °。1.3.水文地质隧道线路所经地区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较发育;洞身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F1断层预测最大涌水量为251m3 /d,为强富水区,F2断层预测最大涌水量为314m3 /d , 为中等富水区;环境水无化学侵蚀性,仅根据氯离子含量判定,环境 水无氯盐侵蚀性,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 T2。1.4. 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测区内未发现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2、环、水保组织机构以本工程为对象,针对现场实际,成立本工程的环、水保组织机 构。对职工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教育,提高全员环境保护 和水土保持意识
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的要求,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清洁 适宜的生活、劳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环、水保组织机构见图1图1 :环、水保组织机构框图环保领导小组隧道架子六队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了解设计施工图中专门列入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工程内容。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设计 文件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要求。服从监理单位及监察单 位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的审查意见及地方性法规。3、环境保护要点乌溪隧道洞口开挖时会对原地貌进行破坏, 隧道施工中产生的污 水、粉尘、噪声、振动及弃渣对环境
5、影响较大,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落实相应措施。4、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施工区域内的植被、树木等尽量维持原状。需砍除树木和其它经 济作物时,事先征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部门、所有者和业主的批示 或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对施工区域外的树木、植被制定防护保护措施,严禁损害。永久用地范围内的裸露地表处理按设计和规划要求进行覆盖。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 其它土地按合同规 定进行复原或绿化。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 理,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按照设计提供的弃碴场地堆放施工弃方, 并提前做好围护和排水 沉淀设施,以减少地表裸露松土受
6、雨水冲蚀对地表水的污染。作业队驻地和施工现场的生活、施工垃圾,按环保要求运至指定 地点(垃圾场)或集中堆放掩埋。作业队场地、施工现场、便道在使 用完毕后立即恢复。工地厕所派专人清理打扫,并定期对周围喷药消毒,以防蚊蝇滋 生,病毒传播。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 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爆破作业时采取控制爆破,防止飞起物对附近林木、植物造成损 害。对有害物质(如燃料、废料、垃圾等),按规定进行处理,防止 对动、植物造成损害。5、水环境保护措施靠近生活水源施工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进行分离,避免污染 生活水源。施工中对地下水以堵为主,限量排
7、放,采取拦堵截流等措施以减 少水源的损失。施工废水经过隧道出、入口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合格,达到有关环 保要求后,排入附近的河流和渠道。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在污水处理厂内经沉淀、气浮工艺处理, 达到有关环保要求后,方可排入附近的河流和渠道。生活污水采取二级生化或化粪池等进行净化处理,经检查符合标 准后排放。施工区通过农田、河道时,要对既有的排灌系统、河道加以保护, 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渠、水管等,保证排灌系统的完整性和河道的畅通。严禁随意损害堤坝。6、大气环境保护及粉尘的防治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在运输细粉状和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 得超限运输。对散装
8、材料采用密闭运输、存放。隧道采取适当的爆破技术,减少粉尘的产生量,爆破后采用水喷淋,降低空气中粉尘含量。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 减 少扬尘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爆破作业采用水幕降尘,保证作业面粉尘含量不超标。搅拌场和弃碴场四周设隔挡建筑,以防止扬尘的扩散。7、噪音控制管理加强噪音控制管理,对噪音超标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加强维修 保养和正常操作,降低噪音。避免因施工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噪音和其 他原因造成对公众财产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伤害或防碍。机械车辆途经居住区域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在固定机械设备附近修建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
9、入频率,夜间施工 避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在居民区施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 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钢筋加工、砼拌合、构件预制等场地,尽量远离居民区。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音区和低噪音区的作业时间,并配备劳 保用品。制定噪音管理规章制度,对随意造成噪音损害和影响的单位、个人进行经济处罚。&竣工环境恢复措施工程完工后应将临时设施全部拆除, 可以利用的临时设施,可通 过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的同意,协议转让。对施工场地要认真清理并 收集施工垃圾运至指定的位置处理或就地掩埋。工程完工的同时,严格按照环保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对临时 设施、施工
10、工点、取弃土场及其它施作业工区域范围做好环保及生态 环境的恢复工作。9、土地复垦保证措施(1)使用临时用地要报经当地国土、水保等部门批准,使用临时用地要尽量少占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并签 定临时用地协议。(2)临时用地要严格按铁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工作的通知(铁建设2008104号)文件,加强土地复垦 工作。具体复垦措施为:主体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时,需要先剥离表层熟土,集中堆存、防护。施工结束后及时把剥离的表层熟土回填至周围的临时用地复垦区内,或用 作路基边坡和护坡网格内以及线路两侧绿化带的覆土改造。取、弃土场土地复垦先剥离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在砟场两侧,取弃土工作完成后,利用剥离的熟土进行复垦,并按设计修建土地复垦区的排灌系统。施工便道土地复垦施工便道应利用已有的乡村道路或其它道路, 减少新建施工便道 对土地的占用,对能复垦的施工便道进行翻松、平整,利用主体工程 表土或周边客土进行复垦。施工场地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番禺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物理高二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许昌平顶山物理高一下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断绝父子关系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版北京个人汽车租赁应急响应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北仑区老年活动中心租赁合同(含健康讲座)
- 2025年高性能复合材料采购与应用合作协议
- 2025版广州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样本
- 2025版敏感信息保密协议示范文本
- 间隙感染患者的健康宣教
- 体育行业体育赛事直播与转播方案
- 2025年执业兽医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附答案)
- 煤矿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工业互联网安全能力构建技术指南(2025版)
- 瑜伽红酒活动方案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 2025厦门辅警考试真题
-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英语试卷
-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真题2024
- 医疗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建设与持续改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