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_第1页
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_第2页
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_第3页
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_第4页
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行生克乘侮在临床中的运用(本人原创,首发于个人博客,后来部分发在爱爱医中医基础版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想侮的理解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

2、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

3、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首先谈:相生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其次谈相克: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10、金克

4、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再次谈相乘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再谈相侮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个人认为:如果熟悉了二十条的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将会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看清古代医家的用药思路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木生火"

5、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的形式释放。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的关系。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此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肝又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生发之气,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则神志清朗。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

6、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的体现。有“生的"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的情况,人体就会得病。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黄帝内经素云:“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木生火的临床运用,前提是出现了“火不足”,然后从“木

7、”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2、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西医称为胆心综合征。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第四讲:病

8、机第二条“火生土”的临床运用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

9、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的火生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的临床运用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

10、,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古人留下来的纲领性文字的确很有指导意义。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的临床运用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

11、是硬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其实通过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气机逆乱,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治病其实就这么简单。第七讲:病机第五条“水生木”的临床运用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五行相生的理论仍

12、然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在临床中经常运行“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养肾水,抑制肝木的亢盛。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的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肝火泻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啦,为什么我的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火的药,还是火大呢?”作为医者,当不同的病人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我们治疗的指导思想不对?是否考虑不周全?是否病机没有参悟透?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治疗

13、时要分清肝阳上亢与肝经湿热的区别,前者属于阴份不足,阳亢于上;后者属于湿阻肝经,阳气受阻,郁而化热。后者可别再使用上述养阴补水的药物,否则只会加重病情。第八讲:病机第六条“木克土”的临床运用。树根可以梳通土地,使土地不至于板结。类比如人,肝胆分泌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消化,两者相互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如果肝木的调达作用受到抑制,则脾胃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古人明确提出了“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作为医生,遇到肝病的患者,我们应当明了,肝病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一定要预先考遇到调理患者脾胃的脾胃功能。脾胃属土,主黄色。临床上碰到肝胆疾病的患者,面色大多带黄色

14、,这也进一步证实“治肝传脾”的道理。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癌,这些常见病的治疗中,兼顾脾胃,贯彻“木克土”的相克理论,运用健脾的药是非常关键的。本人曾治疗一例乙肝患者,采用疏肝健脾、解毒凉血的办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使小三阳转阴了,患者都不太相信这样的治疗效果。“见肝休治肝”的境界需要慢慢的体会。第九讲:病机第七条“火克金”的临床运用心属火,肺属金。临床上因“心病”而致“肺病”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心源性哮喘。大家可能会说,你讲的是中医的五行,将西医的诊断扯进来,是否会混淆不清。我认为,中医要发展,不能排斥一些现代的诊断和检测仪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是可以借鉴的、

15、促进中医发展的都可以使用。临床中因心脉淤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湿内停,甚则咳喘不得平卧的患者,运用“火克金”的理论,从火入手,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心脏活力,从而来治疗肺金病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如采用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源性哮喘就是很好的例子。心淤得解,火无以克金,金气自然恢复,宣发肃降得以展开,肺病不治自愈。小析:“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春

16、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秋冬养阴”之养生法: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

17、内虚之阴。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古人云:“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让我们在临证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人最近治疗一些风湿患者,总结出了“有一份湿邪就有一份热症”。此句话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体的湿邪偏重时,不论是寒湿还是暑湿,最终都会形成湿阻气机,阳气郁而化热,形成湿

18、邪夹杂内热的病机。对于暑湿和湿热的治疗,我们很容易想到清热除湿,但对于寒湿或风湿的治疗,我们常常想到的是散寒除湿或祛风除湿,而忘了配伍清热除湿的药物,所以临床效果不佳,有时寒湿为患的病人,我们采用大量散寒除湿药,结果病人病情没有立时减轻,反而出现周身疼痛加重,这是因为寒邪并没有因为温药立时减轻,而温药却立时加重了体内的热邪,病人的经络杜塞更严重了。这中辩证思路如同我们做人,不能全盘否定一个人,也不能完全赞同一个人,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变化规律永远没有绝对之分。借用阴阳转化的理论来看,阴邪达到一定程度会向阳的一方面转变,寒湿之邪达到一定程度,会向湿热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只是

19、各自所占的比例的变化,随着比例的变化,临床用药药物用量也要随之变化了!患者余某湖北十堰人自觉双膝关节发凉三年,加重两天。患者三年来自觉双膝关节发凉,疼痛,逢阴天气加重,平时感觉双下肢沉重,心中自觉发热,因冷饮后舒服,但饮后下肢不舒加重,自己按风湿治疗,经常服天麻丸,病情时好时坏,最近因天气原因,病情加重,周身不适,自觉发热,口苦,但体温正常,周身怕凉,恶风,前来就诊。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滑。诊断:痹证治疗:散寒除湿止痛,清热除风通络附子30 黄芪50 防风60 羌活15 薏米仁40 车前子10 怀牛膝20 鸡血藤30 桂枝20 三剂复诊:患者服用一剂后,周身轻松,双膝关节非常舒服,自述与以前别的

20、中医开的药服药感觉大不一样,三剂后口已不苦,继续三级巩固疗效。按:此方如果不加薏米仁和车前子来清理湿郁所化之热,药服后患者疼痛会立即加重,薏米仁用量大是因为患者已有明显热象,临床中风湿病人常常是怕冷,但稍i热了又不舒服受不了,寒热错杂的病情很常见,这都是湿邪作祟。所以说:“有一份湿邪就有一份热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我见这句至理名言时刻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很多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人体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本,居于主导地位。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

21、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素问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发生疾病。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正虚感邪: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常见肺气虚,经常感冒。2.正虚生邪: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产生内生之邪,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还可导致内火、内寒、内湿、内燥、内风等内生五

22、邪的发生。3.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轻重与预后:正邪交争后,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来说,正气充盛的患者发病轻,病位浅,病程短,预后良好;而正气虚弱者,发病重,病位深,病程长,预后差。如正气虚甚,则不能消弱、中止邪气侵害,造成慢性病证迁延不愈,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病情恶化而死亡。正气不足导致的内生之邪,治疗上我们很容易想到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但对于外邪入侵,我们除了散邪、驱邪等办法外,常常忘记了扶正这一重要环节,最后导致外邪当时得解,没过几天又感受外邪,反反复复,形成慢性疾病,进一步加重体内正气的虚损,到后来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治疗上就费手了。常见的如风湿患者,患者基本上都有肾阳虚和气

23、血亏虚病机,治疗上常采用祛风、散寒、祛湿、清热、通络、止痛等方法,有没有效果呢,也有效,今天服药疼痛好些了,明天停药后天有发作,有时稍稍受风、受寒、受湿即发作,如果在驱邪的同时兼顾扶正,或者驱邪与扶正分阶段实施,或者驱邪与扶正侧重点随病情调整进行治疗,效果自然会很好,难的是现在病人病情稍好就不愿意再继续治疗,好像医生在骗他,其实前阶段的驱邪只是治标,后阶段的扶正或驱邪兼顾扶正才是关键,要想老寒腿彻底治好,温补肾阳、大补气血是很关键的,如果不能如此,则起不到根治的效果。风湿如此,寒邪、燥邪、火邪伤人也是如此。很多患者常常问我,医生啦,为什么我天天吃下火药,可还是上火呢?心里总发烧、牙痛、头也热烘

24、烘,手心脚心也发热,全身像个火炉子,这是怎么会事呢?我给病人讲,如果你家满屋子都是老鼠,用老鼠药毒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从厨房赶到卧室,卧室又感到客厅,赶尽之后屋子外面的老鼠又跑到家里来,咋办呢?养只猫,猫只要叫上几声,老鼠就不敢进家门了。为啥呢?猫是老鼠的克星,猫克老鼠。人体也是一样的,水能克火,补补水,自然就没火了,他们两是相互制约的,火怕水!病人似懂非懂,问是不是就多喝水?我说,喝水不是补水,我说的补水是补养肾水和体内的阴份!病人笑着说,我不是很明白,但我知到老鼠怕猫,水能灭火,你就补水吧,反正下火药我都吃过了,效果都只能管当时!此类病人于是采用滋养肾水和补养阴份的办法,收效很快,调理十天左

25、右,病人就可以康复了。想起98年在武汉读书时,夏天在长江边帮助抗洪,天气炎热,喝再多的水都不解渴,想起当时刚学的方剂学,来了个参麦饮泡茶喝,养阴也能抗暑邪啊!效果很好!治病如同看世界,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小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我见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

26、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

27、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

28、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2脾主升清。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从复习

29、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iframe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

30、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iframe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一些老慢支患者就是这样的情况,咳吐大量痰液,体温不高,炎症几乎没有,抗生素根本起不到作用。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

31、白莲子、苍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金匮要略对营卫之气不足引起的脉阴阳俱微,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如“风痹状”者,选用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主药,以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行”。诚如李士材所谓“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气足自无顽痹”。再如,中风乃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瘀阻经脉所致,治疗上亦守“治风先治血”之旨,

32、如三甲复脉汤加减治肝肾阴虚之风气内动,大秦艽汤治络脉空虚之风邪入中,莫不以治血为主,或育阴液、重肝肾,或养血为主,佐祛风以通络。过敏性紫癜与中医文献中描述的“紫癜风”、“发斑”相类似,多由风火湿毒侵袭腠理所致。治宜针对风热毒邪以祛风解毒之法,临床常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所治之血即指阴液,包括阴血、津液,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

33、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案例:丁某,女,47岁,教师,常年反复发作荨麻疹,诊时患者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全身可见搔痒痕迹,四肢部见红色疹点。通过脉证互参,该患者体弱血虚,诊断为风疹。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服药3周后病愈。按:本方由归、芎、芍、地四物汤加用补益疏风之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等组成。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蔡某,女,20岁,学生,该生参加高考后,面生丘疹如刺,严重时有脓疮,烘热疼痛,曾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丹参酮片、龙胆泻肝口服液等治疗未见好转。诊时颜面潮红,粉刺、结节、囊肿、破溃处留有橘皮

34、样疤痕和血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数。系风火湿毒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头面而发。用消风散减木通、苍术,加青龙衣、丹皮、紫草,服15剂而痊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青龙衣疏风透表,苦参、生石膏、知母、苍耳子、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丹皮、紫草养血、凉血、活血、滋阴润燥。肾结石中药治疗肾结石的病人很多,见多了,自然会想想其中的发病病机。许多中医古籍上都提到“炼液成砂”,而这其中的“炼”字如何解释呢?“炼液”得有火,肾脏本主水,相火藏于水中,相火炼液成砂似乎说不过去,况且现代人肾阳虚者十之八九,而且患肾结石的病人,肾阳虚的也常常见到通过临床中反复观察,发现肾结石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脉象上左关郁塞”。也就是说,肾结石的患者,基本上都有肝气郁结,肝胆火重的内因存在。再继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