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备课计划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安排,共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古诗两首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以及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点做了详细的说明。蟋蟀的住宅讲述了“蟋蟀”这种动物的巢穴及其建造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语文天地”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五个栏目。整个单元中安排的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引导学
2、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过程与方法1.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2. 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学习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特点的写作
3、方法。3. 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和习惯。课时分配古诗两首2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3课时教法学法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培养学生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5 古诗词三首1.走近作者苏轼作者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
4、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作者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2.走近作者陆游作者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生平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峻关头。他的诗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作者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临安春雨初霁等。3.导入设计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西林寺有块石壁,看,石壁上还写
5、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名叫题西林壁。课文题目古诗两首课文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们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的道理。题西林壁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而且还告诉人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以一个“游”字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氛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大量
6、的古诗,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教学中对难以理解的字、词或诗句,应多加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到欣赏古诗,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并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采用“听、读、悟的情境激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听音乐,通过倾听让学生走进课文。读文本,让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感悟人物内心情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听曲、品文、悟情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情感之美。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3.理解重点诗句的
7、意思及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4.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感受诗人所要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积累古诗名句的学习素养。 2.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并有所启发,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多角度的对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养成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2.教师准备:相关道具或多媒体素材。如庐山的相关录像、图片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
8、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谈话导入,揭示古诗题目。(约5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大家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同学们有没有游览过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呢?2.揭示古诗题目: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走近庐山,看看它为什么被大家称赞为景色如画的名胜之地。(板书古诗题目)3.课件播放庐山风景录像。1.学生自由谈谈见过的风景名胜。2. 通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内容。3.学生观看录像,谈观后感。1.通过交流,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补充。2.播放录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庐山的壮观景象。二、初读古诗,理清脉络。(约15分钟)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9、2.引导学生读古诗标题,结合注释理解标题。3.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4.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标出不理解的字词。5.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大意。1.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其作品。2.学生聆听朗诵音频,划分出诗句节奏。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4.小组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标注不理解的地方。1.巧用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使学生快速掌握朗读节奏。2.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尝试自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精读古诗,体会哲理。(约15分钟)熟读古诗,思考以下问题:(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
10、: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4)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1.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2.用波浪线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诗句。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4.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探讨。1.互相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2.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题意识。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五、熟
11、读成诵,课外积累。(约5分钟)1.再次播放朗读音频,请同学朗读,注意停顿。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背诵古诗。3.课后搜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进行品读。4.课后搜集哲理诗,品读赏析。1.学生根据配乐读诗,体会朗读节奏。2.学生回顾诗句含义或抓住关键字,背诵古诗。3.同桌之间互相背诵古诗,交流背诵所得。1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2.课后搜集古诗,拓展学生知识面。四.课堂板书 写景 横看 侧看 变幻莫测 赞美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 庐山 不识 美景 明理 只缘寄意深远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引入,回顾“困难”。(约5分钟)1.背
12、诵(复习)导入指名或集体背诵第一首古诗。2. 谈话导入上一节课苏轼带我们欣赏了庐山这一雄起壮观。千姿百态的神奇之作,感悟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3,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走入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感受一片欢悦的乡间气象。(板书课文题目)4.引导作者了解作者,分析题目。1.学生背诵第一首诗,并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生浏览第二首古诗,思考这首古诗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4. 全班交流作者资料。背诵上节所学古诗,适时复习巩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约20分钟)1.请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含义
13、。3引导学生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5.请学生读前两句诗,想象意境。(1)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莫笑”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足”字又表现了什么?6.请学生读后两句诗,体会意境。1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2)这两句话描写出了什么?7.引导学生总结诗的主题思想。1.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古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3. 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4. 学生在朗读完古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此环节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
14、力和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字词,理解诗意,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自主解决,或与同学一起探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便于学生背诵古诗。三、品读意境,学以致用。(约10分钟)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加以分析。(课件出示:对偶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1.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对偶,对偶句有哪些特点,然后从诗中画出对偶句。2.小组交流这一对偶句在诗中的作用。3.小组互相交流,通过理解句子含义,领悟句子哲理。4.学生思考交流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柳暗花明”的感觉。 1.通过交流
15、、朗读、举例,让学生明白诗句蕴含的哲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加以运用,将诗学活。2.运用诗句。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这时爸爸给了我一些提示,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我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四、熟读成诵,拓展积累。(约5分钟)1.指导学生朗读诗句。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诗句。4.课后搜集陆游的其他古诗,品读赏析。5.课后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品读赏析。1. 反复练习读古诗。2. 学生齐读,熟读成诵。3. 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字词,背诵古诗。4. 课后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搜集相关古诗,并了解
16、其含义。积累古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五、课堂板书 莫笑腊酒浑 叙事 留客足鸡豚 盛情待客 游山西村 景美人更美 山重水复 写景 柳暗花明 景色迷人六、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记录古诗两首课堂精彩片段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出不会读的字。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
17、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师: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生:“各”字!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生:(齐读)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生:(讨论,举手回答)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
18、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6 爬山虎的脚1.走近作者叶圣陶人生标签: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从事教育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作者作品: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小说集隔膜火灾等。2.导入设计同学们,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
19、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课文题目爬山虎的脚课文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适当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前搜集关于爬山虎的资料及图片,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给学生以
20、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身边事物观察的好奇心,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时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
21、心观察的方法。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和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重点难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 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2.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多媒体素材,如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及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情境导入,揭示文题。(约5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2.揭示课
22、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爬山虎)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3、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1. 学生简介自己收集的有关爬山虎的知识。2. 学生自由交流对于爬山虎的了解。3.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可组织“猜猜我是谁”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整体把握,轻叩文本。(约15分钟)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请学生圈出课文的生字词。4.请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5.引导学生理解不懂的字词。6.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1. 学生聆听老师配乐
23、朗读,注意辨正字音词义和语句停顿。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感悟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3.借助工具书,掌握不理解的字词。4.自读课文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自身的观察意识。 1.老师除了自己范读课文,也可以指定学生来范读,让学生参与进来,切身体会。2.扫除生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自然段。(约 15分钟)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叶子?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3.课件展示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叶子,想象画面。4.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在
24、什么地方?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5.在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叶子静态和动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7.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熟悉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3、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和同学探讨,再向老师请教。4.熟读第二自然段,分层背诵。5.画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1.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读书,教师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2. 可做小活动,让学生“赏析叶之美”。3.给学生播放搜集到的爬山虎图片,深入体
25、会爬山虎的美,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意识及能力。四,课堂小结。(约 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课时知识点和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内容。3.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爬山虎的感受。1.学生交流本课所得,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交流阅读感受。2.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并背诵。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引发疑问。(约5分钟)1.听写导入。听写生字词语。2.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叶子,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自然段,了解爬山虎地脚。3.背诵导入。指
26、名背诵上节课学习过的第二自然段;另指名说说该段大意。1.同桌互相评阅,最后对照课本,检查写错的字词,摘录在错字本上。2.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爬山虎的脚。3.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并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大意。1.检查所学,复习巩固。2.错字积累,巧记生字。二、导学第3自然段,认识脚的样子(约 10分钟) 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2.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对爬山虎的描写,简单画出自己认为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同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4.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读读。5.这
27、一段中的哪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茎上长叶柄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把每根细丝的样子比喻为蜗牛的触角。 )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句子。2.学生出示简笔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3.朗读、品味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4.在关键句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5.学生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1. 图文结合,让学生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能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2. 让学生画简笔画,增强了互动性,加深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3. 设计活动环节。 使用文段中的修辞书法说句子。三、讨论分析第4、5自然段(约 15分钟)默读第4、5
2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标出写爬山虎爬的动作的词。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画的词。3.请学生抓住重点词,来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5.引导学生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6.想想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是怎样的?7.第5自然段中的哪句话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8.让学生尝试用“要是休想”的句式来造句。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2.小组探究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采取做手势看课件的方法。3.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画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并思考其作用。5.小组同
29、学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讨论交流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6.熟读第5自然段,找出墙与脚的关系的句子。1.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趣味中理解课文内容。2.用自己的话叙述爬山虎爬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四、难点探究。(约5分钟)1.本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1.小组之间讨论交流。2.学生可以从观察方法方面进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五、拓展积累。(约5分钟)1.指导学生自由积累。2.课后搜集有关爬山虎的知识。3.
30、课后搜集作者叶圣陶的其他作品,品读赏析。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2.把搜集到的作品用心品读体会。课外搜集作者作品,锻炼学生的搜集信息、整体信息的能力,另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板书设计 位置:长在茎上 爬 样子 形状:细丝,像.触角,蛟龙的爪子山虎 颜色:嫩叶嫩红,大叶嫩绿 的 怎么爬 触、变、巴、拉、贴、爬脚没触着墙:萎,没有痕迹 样子 触着墙:灰色(牢固)六、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通过实物观察,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尤其是脚的生长变化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演示,思维紧跟问题,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问题记录爬山虎的脚课堂精彩片段师:现
31、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它是怎么爬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生:第四自然段。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关键句,用“”标出动词)你找的是哪个句子?生: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指名读,找到动词:触、变、巴、弯、拉、贴。动作演示:伸出你的胳膊,现在你的胳膊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五根手指相当于六七根细丝,手指尖相当于小圆片,同桌的后背就是墙壁。请你做一做,小组研究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原来如此,谢谢你给我们表演。让我们看看真正的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吧。(播放课件)师: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7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学生讨论)生:不行,假
32、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这一点。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1: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也知道它是怎么爬墙的。生2:写作文时用词要准确。生3:平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它的脚还会发生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7.蟋蟀的住宅1.走近作者法布尔生平简介:法布尔(18231915),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33、从小喜爱昆虫。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也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在他的昆虫学著作里,常常出现大诗人的诗句。有昆虫记10卷,也译作昆虫的故事。2.教学片段换角色,指导说法。(1)下面清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修建住宅的,它修建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课文题目蟋蟀的住宅课文分析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
34、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蟋蟀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学情分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对于昆虫,学生普遍喜欢,有研究的兴趣,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策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
35、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的题目比较新奇,可以用揭题来引起悬念。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这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充分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然后师生进行评议。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
36、兴趣。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重点难点1.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学习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昆虫记”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约 5分钟)1.结合课文内容,导入新课。导入法:(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个小家伙,小名叫“蛐蛐”,大名叫“蟋蟀”。这个小家伙虽然个头小,但是,它还有个称呼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它还有这样的称呼吗?2
37、. 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它的住宅就知道了。(板书课文题目)。3. 介绍法布尔的相关资料;分析题目。1. 学生交流有关蟋蟀的知识。2.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蟋蟀的图片,初步认识蟋蟀。3. 全班交流法布尔的资料。4. 阅读标题,理解“宅”的意思;根据标题猜猜课文可能写了哪些内容。 1.微课设计“我是蟋蟀”目的是让学生对蟋蟀有所了解。2.猜谜语激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2.认读词语,理解词语。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38、。4蟋蟀的住宅有多大?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5.指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画出蟋蟀住宅的样子。1.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学习情况。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句。3.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1.促进学生认真阅读,为理解课文内容扫除障碍。2.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读书,教师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三、精读赏析,深入感悟(约 15分钟)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1.第2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2.别的昆虫一般住在什么地方?结合生活实际说说。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中的“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
39、肯随遇而安”?4.引导学生抓住“慎重、一定要、并且、不利用、一点一点”等词语来体会蟋蟀在选址上不肯随遇而安,指导学生读出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来。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相关语句。2.回忆其他昆虫的选址。3.再读课文,找出表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词语,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小组交流谈论老师提出的问题。5.会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句子。1. 在教学时,将蟋蟀拟人化,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2.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体现其主体意识。3. 通过学习课文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四、课堂小结(约 10 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点和学习方法。2. 请学生思考:通过对前五的自然
40、段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学生交流本课所得,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可以借助板书来引导和总结。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复习导入(约 5分钟)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纠正。2.过渡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蟋蟀在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而是慎重选址。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建成的?听写生字、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评阅,整理写错的字。听写完后,可以由各组长选出最好的听写单和错误率最高的词语。二、剖析蟋蟀住宅的特点(约 15分钟)1. 学习第5自然段,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外部有什么特点。2.
41、画出第5自然段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3.让学生概括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4.看课文插图,结合文中句子,为它画一张住宅的平面图。5.引导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说出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6.请同学们默读第7、8、9自然段,画出蟋蟀建造住宅过程的句子和蟋蟀挖掘时的动词。7.引导学生表演蟋蟀挖掘时的动作。8.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内外部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小组交流蟋蟀住宅的特点。3.观看插图,进行绘画。 4.展示作品,简介作品。5.学生画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6.小组之间,表演蟋蟀挖掘时的动作。1.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42、绘画蟋蟀的平面住宅图,将娱乐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表演蟋蟀挖掘时的动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活跃的气氛。三、难点探究(约 15 分钟)1. 蟋蟀具有怎样的精神?2.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的工程了”?1. 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能说明蟋蟀精神的句子,然后概括蟋蟀的精神。2. 学生熟读第6自然段,总结第二道题的答案。拓展探究,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5分钟)1.今天我们认识了蟋蟀的住宅,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2.播放音乐秋虫音乐会。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下来。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昆虫的
43、好词好句好文章。1.学生自由思考发言。2.聆听音乐,感受昆虫世界的美好。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 课外拓展搜集,增加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基础。五、课堂板书7、蟋蟀的住宅特点:向阳 弯曲 隐蔽内部:简朴、清洁、卫生建造:扒、搬、踏、推整修:冬季不断整修六、教学总结教学反思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在教学中,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问题记录
44、蟋蟀的住宅课堂精彩实录师: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怎么能建造如此伟大的工程呢?请你读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动的句子。生:“蟋蟀盖房子时,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这句话使我感动,因为蟋蟀盖房子时把所有的工具都用上了。生:蟋蟀工作疲劳时,就地休息一会儿,然后又继续,连看的人都不耐烦了,蟋蟀却十分有耐心。生:从秋季到冬季,蟋蟀一直在盖房子、在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干一点,直到冬季。蟋蟀终生都在劳动。师:蟋蟀盖房子,真让人感动。同学们,你们从中悟出什么了吗?生:蟋蟀终生都在劳动,它很勤劳。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总是不断地整修
45、自己的住宅。生:建住宅虽然很累,但蟋蟀从不放弃。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蟋蟀的精神。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塑造。谁来赞美一下我们伟大的工程师?生:蟋蟀,你用柔弱的工具建造了一个惊人的工程,你不愧是伟大的建筑工程师!生:蟋蟀,你不肯随遇而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8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相关资料魏格纳(18801930) 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2.优秀导入(1)师:法布尔长期观察
46、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徳国著名天丈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规格纳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了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2)(师出示世界地图)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七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起去了解一下吧。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瓦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一一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题目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47、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他们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与本文有关的地理知识储备不足。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强,但是在本课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可利用
48、世界地图,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科
49、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重点难点1. 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2.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地理知识;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2.教师准备:相关道具或多媒体素材,如世界地图或世界地理的图片及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读题设疑(约5分钟)1.结合课文内容导入新课。导入法:(多媒体导入,世界地图):同学们看一下,就是这样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面对它,一位年轻的德国人却得到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发下究竟是什么呢?2. 揭示课文
50、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板书课文题目)3.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1.学生欣赏图片,了解世界地图。2. 阅读题目:思考世界地图引出了什么样的发现?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由地图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5分钟)1.引导学生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序号。3.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下课文的内容。4.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5.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2.与同学交流,介绍
51、课文内容。3.学生互相交流,为课文划分段落,并简单概括段落大意。4.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有关联的语句。让学生自读课文,简叙内容,梳理脉络,在对全文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三、探究课文,领悟道理(约 15 分钟)1.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奇想是什么?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漫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3.引导学生体会魏格纳的奇想是怎样产生的。4.有了这个奇想后,魏格纳做了什么?5.引导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体会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艰辛。6.请学生叙述魏格纳发现的重要证据。1.学生熟读重点自然段,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52、2. 学生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先小组探讨,再请教老师。3. 学生从文中的相关句子,总结魏格纳的精神品质。学生在充分读完课文后,相互交流,梳理魏格纳的论证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四、总结课文,迁移升华(约5分钟)1.让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启示。2.引导学生思考: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3.请学生摘录文中的好词。4.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得相关资料。1.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2.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3. 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讨论,品味魏格纳的认真观察、不懈探索的精神,升化情感。五、板书设计 假说的提出 寻找证据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善于发现 勇于求索 假说的验证 引起震动 六、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绿化施工承包合同范文
- 2025年度企业培训场地租赁及讲师派遣合同
- 2025年度个人对个人知识产权转让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国际贸易代理居间合同范本正规范本
- 研修总结报告
- 2025年度客车租赁与城市观光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国际旅游服务劳务提供合同
- 2025年度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维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定制化加油油罐车租赁及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绿化工程专用树木供应及养护服务合同
- SWITCH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1.6金手指127项修改使用说明教程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模拟英语试卷
- 节后复工培训内容五篇
- GB/T 33322-2016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
- GA 1051-2013枪支弹药专用保险柜
- 某水毁公路维修工程施工方案
- 家庭病房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8-0202
- 2022质检年终工作总结5篇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商务营销类(营销方向)技能考试测试题
- 国际商务谈判双语版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