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电力建筑用起重机的技术条件SD160—85_第1页
水利电力建筑用起重机的技术条件SD160—85_第2页
水利电力建筑用起重机的技术条件SD160—85_第3页
水利电力建筑用起重机的技术条件SD160—85_第4页
水利电力建筑用起重机的技术条件SD160—85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标准UDCSD 160 85水利电力建设用起重机技术条件1 总则1.1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水利电力建设用的塔式、门座、高架门座等起重机。 本技术条件主要规定上述类型起重机(以下简称起重机 )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1.2 起重机应按 GB 3811 83起重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1.3 起重机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进行制造和安装,并必须满足 本技术条件的规定。1.4 起重机允许在下列环境条件的地区使用:a.使用地区最低温度不低于 -40,工作环境温度为 -20 +40。b.当温度为 +20± 5时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 85%。 当工作环境条件超出上述规定时

2、,应经供需双方商定,进行特殊设计制造。1.5 起重机的工作级别应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规定。2 技术要求2.1 对主要构件和零件材料的要求2.1.1 起重机上所用的承载钢结构件及主要零件的材料均应有供应厂家的合格证明 书,否则须进行化验及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2.1.2 钢结构件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制造时, 对材料的要求应符合 表 1 的规定。表1钢号 A3F ,A3 ,C3应符合 GB 70079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的规定; 16Mn、 15MnTi 应符合 GB 1591 79低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的规定。2.1.3 锻钩、吊钩螺母的材料宜采用 GB 699 65优质碳素结构钢钢号和

3、一般技术条件规定的 20钢。当采用其他优质钢时,其常温冲击值(ak)和断面收缩率 ( ) 应不低于 20钢的规定值。2.1.4 板钩的材料宜采用上述 20钢或满足表 1中规定的 16Mn 或C3钢。2.1.5 吊钩横梁的材料宜采用 GB 69965中的 45钢。2.1.6 车轮的材料宜采用 GB 979 67碳素钢铸件分类及技术条件 中的 ZG55H 钢。2.1.7 焊接用焊条、焊丝与焊剂应与被焊接构件材料相适应, 手工焊接用焊条应符 合 GB 981 76低碳钢及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的规定 ;自动及半自动焊 接用焊丝应 符合 GB 1300 77焊接用钢丝的规定 。2.1.8 制造厂必须对首次

4、采用的钢种和焊接材料进行焊接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试 验,符合要求方可使用。2.2 对焊缝的要求2.2.1 重要焊缝不得有裂纹、未熔合等缺陷。焊缝必须符合GB985 80手工电 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和 GB986 80埋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的规定。2.2.2 钢结构件的焊缝质量检验分为 3级,各级检验项目、数量和方法见 表 2。 焊缝的探伤检验方法应按照 GB3323 82钢焊缝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法和JB115281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的规定进行。表2注: X射线检验质量标准见附录 BX 射线检验质量标准。2.2.3 外观检验: 普通碳素结构钢应在焊缝冷却到工作地点温

5、度以后进行, 低合金 结 构钢应在完成焊接 24h以后进行。外观检验质量标准须符合表 3规定。表32.2.4 凡属重要承载构件的对接焊缝采用 表2中的 1级标准进行检验,有特殊要求的焊缝必须在图样中标明。2.2.5凡是在现场安装时施焊的重要焊缝, 应在被焊构件处作出标记, 并必须进行 检 查。2.2.6对于所有的焊缝均不得有漏焊及烧穿现象。2.3 对钢结构件的要求 钢结构件制造的偏差不得超过 表 4的规定值。表4扳姚甜斟忡翼扳的水平愎斜*.】爭扳黑【扌板集買麻规的平面度帝瞎樂威】字舞11板前匯氏 度n幣聲或1字渠毒蜂板相对干架山心鏡的对林度*4ffi 图偏盂允许値(n»ELt

6、3;5O<iO 时0. U15x£>5000 时0.5 <A-5QDQ11000j£i L槌得栓虔 I ( 虫此值社长箭板或节点ittWit<5续表42.4 对热处理的要求零件经热处理后的硬度应符合 表 5。表5注:表中第 4项,行走机构作为工作机构时,必须满足此磺项要求;作为辅助工 作 机构时,允许经调质后硬度不低于HB200 。表中第 5项,在一对齿轮副中,相啮合的小齿轮面硬度必须高于大齿轮的硬度,其差值不得小于 hb25。表中 D-弹簧中径。2.5 对主要零件的要求2.5.1 起重机机构主要零件的制造偏差应符合表 6的规定。表6图 1 车轮轮缘

7、简图2.5.2 对车轮轮缘的要求 (见 图1)2.5.2.1 车轮轮缘的斜度 k=1 10。2.5.2.2 车轮轮缘高度:h=2530mm2.5.2.3 车轮踏面宽度 B与轨顶宽的间隙 S(当不设水平轮时 ):a.S=15 20mm;b.S=30mm 。2.5.3 对滑轮罩的要求2.5.3.1 滑轮罩用钢板厚度4mm2.5.3.2 滑轮挡绳罩与滑轮顶圆的径向间隙 C:C 0.2d(d为钢丝绳直径 )2.6 对钢丝绳及其绳尾常用固定方法的要求2.6.1 对钢丝绳的要求2.6.1.1 起重机用钢丝绳应符合 GB1102 80圆股钢丝绳的规定并必须有出 格证,其钢丝的性号宜用 I号或特号。优先采用线

8、接触钢绳,多层卷绕宜用 绳。2.6.1.2 钢丝绳被压产生永久变形或打结变形后,禁止使用。2.6.1.3 钢丝绳禁止接长使用。2.6.2 对钢丝绳绳尾常用固定方法的要求。2.6.2.1 编结法:将钢丝绳绕于心形垫环上,尾端各股之间每股穿插4 5次,用细软钢丝扎紧,捆扎长度 L-(20 25)d(d为钢丝绳直径 ),且不小于 30mm。2.6.2.2 绳卡固定法按图 2的方法进行。 不同直径钢丝绳的固定所用绳卡数量应符 表7的规定,绳卡的固定应按 图 2的方法。图 2 绳卡固定法厂合 钢芯钢然后合表72.7 对吊钩质量的要求2.7.1 板钩和吊钩侧板应保证高度方向与钢板的轧制方向一致。板钩每片的

9、厚度不得小于 20mm 。2.7.2 锻钩尾部应留有试棒,用作机械性能试验。2.7.2.1 如一批吊钩系采用 GB699 65中的 20钢制造,且为同炉号,同一起重量,同炉热处理时, 除硬度 (HB) 必须逐件检查外, 其余机械性能按 表8规定的数 量抽试, 试验结果应符合 表 9的规定。表8表92.7.2.2 采用其他优质钢种制造吊钩时,在其机械性能未稳定前必须100%试验, 试 验结果应符合该材料相应的机械性能。图 3 吊钩简图2.7.3 吊钩头部切削加工部分中心线与吊钩对称平面内钩腔中心点的偏差 不得超 过钩腔理论尺寸的 3%(见 图3)。2.7.4 吊钩不得有裂纹、尖角毛刺、过烧等缺陷

10、,禁止用焊补的方法除缺陷。2.8 对齿轮减速器及开式齿轮的要求2.8.1 齿轮减速器齿轮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8.8.7(JB179 83)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2.8.2 开式齿轮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 9.9.8(JB 17983)。2.8.3 齿面粗糙度不超过 表10的规定,粗糙度等级符合 GB131 83表面粗糙 度代 号及其标注 。2.8.4齿轮的轮齿部分不得有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 如果有此缺陷, 也不允许用焊 补 来消除。2.8.5 齿轮减速器壳体须经时效处理,以消除内应力。2.8.6 对装配后的齿轮减速器,应保证运转灵活;在连续运转2h内,密封处不得 有油的滴漏现象。2.8.7 齿轮减速

11、器在额定转速下无载正、反向运转时间不得少于 2h,对于单向工 作 的减速器允许单向试验 1h,其运转方向必须与工作方向一致,不得有异常声音。2.8.8 当齿轮减速器在不低于工作转速无载下转动时, 在壳体剖分面等高线上, 距 减 速器 1m处测量噪声,此时须在减速器的前后左右四个位置检测,其平均值不得超过85dB(A) 。2.8.9 在完成了无载状态的漏油和噪声测试之后,将箱体内的全部机油和清洗后的煤油均用 70目的钢网滤出杂质, 然后将收集到的杂质在温度 120 135下烘干 1h, 冷却 20 30min 后称重,不超过 表11的规定。表112.9 对制动器的要求2.9.1 安装后的制动器处

12、于制动状态时,其制动闸瓦与制动轮工作表面必须紧密贴 合,其贴合面积应不小于总结合面积的 70%。固定制动闸瓦用铆钉的铆钉头应埋入制动闸瓦厚度的一半以上。2.9.2 当制动闸瓦在松开状态下,其母线方向与制动轮工作表面的平行度偏差不超 过制动轮宽度 3/1000。表12mm2.9.3 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之间的安装间隙应符合表12的规定。2.9.4 制动器各铰点不得有卡滞现象。2.10 起重机钢结构部件安装后必须满足 表13的规定。表13续表 13渎.相13愉馥珂FiKUa如惟證 :sX閘"宅常曦片頼仟鬥4阳攻悄|寿井丧对克址霞tnf內.MiffflttUi ®*j界茸心常.电从橫

13、戡为用唐裁«jtd站;旳曲*械扁,rTtDK4nff J”?iE暂和覽UMI连林井 Jk «»> 2+.-W>KJtd样閘竹支鞘惜H睾聘晤卩崔豪曲9*?集.*如唆亡.W*.(l 插勺平由欝肾叢車丄1*H iftfiJirH | Ijitf=i诃测世续表43续表 132.11 对钢结构件螺栓连接的要求2.11.1 当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a. 连接用高强度螺栓、螺母、垫圈应符合GB 1228 12317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 头螺栓、螺母、垫圈的规定。b. 其连接施工要求必须按照产品安装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2.11.2 采用精制螺栓连接时a. 螺栓杆部直径

14、应大于螺纹外径。 螺栓在 M30 以下,杆部直径比螺纹外径大 1mm : 螺栓在 M30 以上,杆部直径比螺纹外径大 2mm。杆径与螺孔的配合间隙 0.4mm, 6.3/螺孔表面粗糙度应不超过 超过连接板总 厚度的 3%。b. 精制螺孔的穿孔率不得低于总孔数的 98% 。c. 精制螺栓连接应全部备有弹簧垫圈防松。2.12 对定位块的要求 在减速器、电动机及机架等安装处应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位移的方向上设 置 定位块,且构件与定位块必须贴合并顶紧。2.13 为了装拆的安全,对于大型构件均需设置合理的吊耳装置。2.14 对电气部分的要求2.14.1 一般规定2.14.1.1 低压供电的起重机,一般

15、采用 380V 、 50Hz 三相交流电源,高压供电的起重机,一般采用 3kV 或6kV 、 50Hz三相交流电源。2.14.1.2 启动时起重机内部在电动机端的最大电压损失不得超过5%;在起重机满 载运行时, 起重机内部在电动机端的最大电压损失不得超过3%。用电缆卷筒供电 时,电缆卷筒电缆的电压损失不属于起重机内部的电压损失。2.14.1.3 司机应能在司机室内断开起重机内部动力部分总电源(高压、 供电、 照明 除外) 。照明电路应单设电源开关, 不受起重机内部低压供电动力部分总开关的影 响。 紧急事故开关必须设置在司机室内明显位置。2.14.1.4 三相 380V 电源进线如无载流零线,起

16、重机内部控制、照明及信号用220V电源,必须由专设变压器提供。严禁利用金属构件、接地线作工作载流零 线。2.14.1.5 起重机必须配有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紧急切断运行电动机电源的保护、零位保护和行程限位保护。2.14.1.6 电气设备和电气元件应符合起重机工作级别的要求, 同时应符合使用环 境 的要求。露天装设的电气设备应有防雨雪人浸的措施。2.14.1.7 电气的安装, 除符合本技术条件外, 还必须符合 GBJ232 82电气装 置安 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2.14.2 电气装置基本要求2.14.2.1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完整无缺陷, 持有出厂合格证, 绝缘电阻、 耐压试验 (如

17、有必要时 )必须合格。2.14.2.2 所有配套的电机、电器的出厂试验报告必须完整无缺移交用户。2.14.2.3 高压隔离开关与高压断路器之间要有机械闭锁装置,且动作灵活可靠。2.14.2.4 仪表、按钮、操作开关、信号灯等的用途应标明在盘(屏、柜、台 )的正 面,装置在内部的元件应标明其代号。2.14.3 电气设备安装2.14.3.1 电气设备固定必须牢固。2.14.3.2 音响信号装置应清晰可靠。2.14.3.3 各凸轮控制器和主令控制器零位档应明显, 其手柄的操纵方向应尽可能 与 相应机构运动方向一致。2.14.3.4 行程开关动作必须正确可靠, 与其相应的机构在达到极限位置前即须停 止

18、 运动。2.14.3.5 各电气设备、 屏、柜相互间及其与结构构架 (或板壁 )间的距离必须符合检 修 方便的要求。2.14.3.6 电阻器的安装应保证散热良好。2.14.3.7 集电滑环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和电流容量的要求, 每个滑环至少备有一 对 炭刷,整个装置应有一个易于打开的护罩,保证通风散热良好。在室内能防 油, 室外能防雨。高压集电滑环要进行交流耐压试验。2.14.4 导线敷设2.14.4.1 所有导线必须采用橡胶绝缘铜芯多股电线或电缆,按敷设方式、环境温 度 和电压等级来确定。导线的最小截面:电动机电源线不小于2.5mm2:控制回路 和辅助接线不小于 1.5mm2;对电子装置、油压

19、伺服机构、传感元件等连接线的截面不作规定。2.14.4.2 屏、柜、箱、台等内部连接导线可用裸母线和塑料绝缘铜芯导线。2.14.4.3 用卷筒式软电缆供电时,电缆在卷筒上要排列紧密,层间避免出现交 叉。2.14.5 接地2.14.5.1 所有电气装置,由于绝缘损坏而可能带电的金属部分均要接地;在高压(3kV 、 6kV)系统中接地是指保护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380V 系统中是指保 护 接零。2.14.5.2 起重机所有钢结构必须保证相互间电气接触良好。2.14.5.3 所有电气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 金属线管、 金属线槽、 安全照 明、 变压器低压侧一端均须可靠接地。当电气设备连接

20、固定在钢结构上,并有保 证可 靠的电气接触时,可不必另装电气联接线。但电压为3kV 、6kV 的供电场合 必须有接到钢结构上的接地线。2.14.5.4 如起重机整机与轨道电气接触不可靠时, 起重机应有使之导电接触良好 的 措施,在起重机钢结构非焊接处较多的场合宜设接地干线。2.14.5.5 司机室与起重机本体用螺栓联接时,二者间应采用不小于40× 4扁钢或 不 小于 12.5mm2的铜线联接,联接点应不少于两处。2.14.5.6 起重机轨道接地由用户负责,与接地系统间的连接不少于两处。轨道要 装 设接地极,对保护接零系统,其接地极称为重复接地极,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 ,对保护接地,其

21、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不大于 4 ,轨道钢轨间电气连接必须可 靠。2.14.6 其他2.14.6.1 起重机高度在 30m以上时,在其最高点应装设红色障碍灯;起重机臂端高度在使用地区内为最高作业物时,其臂端也应装设红色障碍灯。2.14.6.2 对于可能在夜间工作的起重机,应设置聚光灯。2.15 对涂漆的要求2.15.1 起重机的各零、 部件的非加工表面及外露表面, 除下列情况或有某种特殊 要 求外,均需涂漆。a. 焊后内部呈封闭的结构件的内表面;b. 铜、铬、塑料、橡胶等材料制成的零件表面;c. 有镀层的零件表面。2.15.2 产品外表涂漆颜色可参照 JB2299 78矿山工程、 起重运输机械产品涂

22、 漆颜 色和安全标志的规定。对起重钩的侧板、动臂臂架、回转尾部都应涂醒目 的警 戒颜色及条纹。2.15.3 油箱和其他装有油的容器的内表面及管路配件的外表面应涂两度耐油磁漆。2.15.4 当两个钢结构件用铆钉或螺栓作永久性连接时, 在组装之前应彻底清除接 触 表面的污垢及氧化物,并立即涂上一层红丹漆或油漆,于油漆未干时,将其紧 贴 接合 (本要求不适用于高强度螺栓连接处 )。2.15.5 除了防锈底漆及装油容器内表面耐油磁漆必须在产品出厂前涂刷外, 面漆 是 在厂内施工还是在用户现场施工,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2.15.6 面漆一般采用醇酸磁漆、酚醛磁漆或调合漆,不得少于两度。2.16 对保证期

23、的要求制造厂应保证供应的起重机,在用户妥善运输保管和合理使用的条件下,自 使 用日期算起 12个月内,但不超过自发货日期算起 18个月内能正常工作。在此 保证 期内,因制造质量不良而引起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厂应无偿给予修理或更换零部件。3 安全装置3.1 绞车必须设置钢丝绳极限限位器。3.2 幅度限位器:3.2.1 对动臂变幅的起重机,必须设置最小幅度限位器和防止臂架反弹后倾装置。3.2.2 对小车变幅的起重机,必须设置小车行程限位器和终端缓冲装置。3.3 起重机应设置吊钩最高极限限位器。3.4 起重机应设置起重力矩限制器, 其综合误差应不超过 8%;应设置最大额定起 重 量限制器,其综

24、合误差应不超过 5%。3.4.1 当起重力矩达到其额定值的 90%时,起重力矩限制器应能发出音响或黄色信 号灯光;当起重力矩达到额定值的 100% 时应能发出音响及红色信号灯光; 当起重 力 矩达到额定值的 105% 时应停止吊钩在提升方向及向外变幅方向的动作,而只能作下降或向小幅度方向的动作。3.4.2 当吊载达到最大额定起重量时,最大额定起重量限制器应发出音响或红色灯 光;当吊载达到最大额定值的 105% 时,应停止吊钩在提升方向的动作, 但允许吊 钩 朝下降方向动作。3.5 起重机应设置夹轨器,必要时应设置锚定装置。3.6 起重机应设置风速测定指示装置, 其风速测定器的安装位置与相邻挡风

25、构件 的 最小距离不得小于挡风构件垂直风向断面尺寸的6倍。3.7 起重机必须设置行走限位装置。3.8 对于通讯联络有困难的起重机应备有通讯联络无线电对讲机。4 试验方法与检验规则4.1 起重机除各机构必须在厂内进行无载试运转外,尚须对各部件的相关联结处 进 行预装。对于定型产品,制造厂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明书方可出厂,由用户负责进行安装和试运转工作。此时必须按产品出厂试验要求进行。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性运行。对于新产品,原则上应在厂内整机安装后进行试验和鉴定,若因制造厂的条件所限,也可在用户使用现场由制造厂负责进行。确认合格后,由制造厂出具产品合格证明书,方可投入生产性运行。4.2 工厂检验

26、的主要内容 (见 表 14)表144.3 工厂检验要求的说明4.3.1 按 2.1条的规定检验起重机制作用材料和铸件是否满足要求。4.3.2 按2.4、 2.5和2.7各条的规定,检查机构零件的制造质量是否符合要求。4.3.3按2.2及2.3条的表 4的规定,检查钢结构件的形位公差及焊接质量。4.3.4 按 2.10条的表 13检查各钢结构件装配后的尺寸及位置公差是否满足要求。4.3.5 按 2.14条的各项规定,检查外购电气元件是否符合该元件及设备出厂质量标准,电气控制系统及线路系统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4.3.6 按 4.5.3款的要求,检查各机构的运转情况,及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对于不在厂内

27、整机安装的起重机,应在厂内对各机构组装后,进行正反方向无载试运转,运转时间不得少于 30min 。4.3.7 按 2.15条中各项检查起重机的油漆质量。4.3.8 按5.2及 5.3条的要求, 检查仪表、 电气设备的防损措施, 大型构件吊运点 的标 记以及大件尺寸和重量是否符合铁路、公路运输的规定。4.4 整机检验的项目 起重机整机安装完成后,必须对整机各部件的状态进行检测并进行负载运转 试 验,其具体检验项目见 表 15。表154.4.1 按 2.14条的要求,检查电气线路的正确与否;检查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电气元件及设备的损伤情况;再次用兆欧表检查系统内所有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是否符合要求:检

28、查所有试验记录是否齐全。4.4.2 按 4.5.2款检查各项要求。4.4.3 按 2.14条及第 3章中的要求检查控制系统及各种安全装置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及其报警或停止其机构动作的可靠性。4.4.4 按 4.5.3款的要求检验起重机各零部件安装是否正确,连接是否可靠,机构运转是否正常。4.4.5 按 4.5.4款要求进行相符性试验。4.4.6 按 4.5.5款的各项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各机构的性能以及制动器的工作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进行 1.25倍额定载荷的超载试验时, 允许调紧制动器弹簧, 待试 验结 束后必须将其调复正常工作位置。4.4.7 按 4.5.6款要求进行动载试验,操作时必须按产品说

29、明书的规定进行,且必须 将启、制动时的加、减速度限制在适用于起重机正常运转的范围内。4.5 试验方法4.5.1 试验条件及试验前的准备4.5.1.1 试验时地面风速不得超过 8.3m/s(2min 平均风速 )。4.5.1.2 检查轨道铺设是否符合附录 D各类起重机新铺设轨道的极限偏差的规定,并应保证所有车轮的踏面在轨道的工作范围内与轨面接触。4.5.1.3 在试验前凡是能用手转动的机构,均应该用手转动高速轴的联轴器或制动 轮,并使最后一根轴 (如车轮或卷筒轴 )旋转一周,不得有卡滞现象。4.5.2 目测检查下列各部件的状态是否符合技术要求4.5.2.1 各机构、电气设备、安全装置、制动器、控

30、制器、照明及信号系统。4.5.2.2 起重机钢结构件及其连接件、梯子、通道、司机室和走台。4.5.2.3 吊钩或其他取物装置及其连接件。4.5.2.4 钢丝绳及其固定件。4.5.2.5 滑轮组、滑轮轴和紧固件。4.5.2.6 各润滑点的供油装置。4.5.2.7 所有的安全防护装置。 检查时,不必拆开部件,但应打开在正常维护和检查时应打开的盖子,如减 器 视察盖等。4.5.3 无载试验 分别开动各机构的电动机,各机构应运转正常,不得有异常现象,对采用台 车支承装置的回转机构和行走机构的车轮均不得有啃道、卡轨和障碍等异常现象。4.5.4 相符性试验 进行相符性试验时,应根据起重机的载荷特性来进行,

31、并验证下列主要参数:图 4 垂直度允差a. 起重机回转轴线到平衡重外端的距离,其偏差不超过±100mm 。b. 吊钩的极限起升高度不小于名义值。c. 无载时,起重机最大工作幅度和最小工作幅度的偏差不超过名义值的2% 。d. 无载时,起重机转动轴线对水平基准面的垂直度偏差n 3/1000;检测 方法见图 4。e. 无载时,从最大幅度到最小幅度的全幅度的变幅时间的误差为±5% 。5f. 在额定载荷和额定电压下的起升、回转、行走速度允许误差为10% 。20g. 在额定载荷和额定电压下的稳定下降速度允许误差为5 % 。4.5.5 静载荷试验4.5.5.1 额定载荷试验。应于起重机相

32、应最大幅度起吊最大额定起重量和允许最大 幅度起吊相应额定起重量分别进行试验。a. 起升机构:以稳定的工作速度在全起升高度内进行不少于3 次的起升、下降 额定起重量,要求启、制动平稳。在下降制动停稳后不得有吊载下溜现象。b. 回转机构: 吊钩在允许最大幅度起吊相应额定起重量,以允许的回转速度 向左右方向各回转不小于 360°的角度, 要求在回转过程中启、 制动平稳 (按照正 常的操 作规程进行,不得突然反向动作 )。c. 变幅机构:对于工作性变幅机构,起吊额定载荷,在相应的幅度范围内作不少于反复 2次的变幅运动,不得有异常现象。对于非工作性变幅机构,满足 4.5.3 条的要求。d. 行

33、走机构: 起吊额定起重量离地 500mm 左右, 在轨道铺设允许的范围内往 返行 走3次,行走总时间不少于 20min,启制动应平稳。4.5.5.2 1.25倍额定载荷的试验。 使起重机处于 4.5.5.1 项中规定的其中一种状态 (主 要 构件和起升钢丝绳受载最大时的幅度 )进行试验,先起吊相应的额定载荷,使载荷离地 100 200mm,停止起升。再无冲击地加载到该额定载荷的 1.25倍,持 续10min, 卸去载荷。重复 3次。检查起重机的主要钢结构件不得有永久变形,目测检查未见裂纹,油漆剥落 或 对起重机的性能与安全有影响的损坏,连接处不得出现松动或损坏。4.5.6 动载试验起重机所处的状态和 4.5.5款相同,此时,试验载荷为相应额定载荷的1.1 倍。起重机的起升、回转、变幅、行走各项动作的试验应分别进行(当起重机的技 术文件中规定同时动作时, 则应作同时动作试验 )。并按其工作循环制试验至少应延续 1h,试验还包括对悬吊着的载荷作空中启、制动,此时试验载荷不应出现反 向动作。试验完成后, 目测检查起重机各机构和结构件不得有损伤及连接处的松动现象。4.5.7 试验期间的技术保养要求 在试验工作期间应根据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技术保养,起重机各部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