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共11页)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共11页)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共11页)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共11页)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 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 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 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 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 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 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 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 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 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 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

2、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 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 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 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 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 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 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 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 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

3、、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 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 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 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 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 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 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 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 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 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 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 要素(语言、

4、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 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要素是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发展的基础。每个时期的社会经 济、生产技术条件制约着环境艺术设计建 造的规模、建造技术、新材料开发使用等。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皇家园林建筑充分利 用和发挥封建社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手工 业技术,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筑结构形式和古典园林风格。环境艺 术设计风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 饰艺术派等流派的发展,在继承或反传统 基础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崇尚“机 械美”,在环境中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 件以及风管、

5、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并 在建筑形体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炫耀, 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社会经济和生产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以往基础上积淀、批 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自然 受此发展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表现 形式反映这一过程浓缩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总是沉积文化的成 分,并反映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古 典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巅,展现了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 想。例如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 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 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 自得。池

6、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 园浇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 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之载体。又如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 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 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10万两 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 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 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 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 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 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 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

7、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包含对人 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 执著追求。根植东方文化土壤的我国园林 进一步阐释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艺术设计风 格形成的根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绎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生态 文化、绿色文化、自然观等设计理念,说 明了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和文化一样具 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环境艺术风格发展 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 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 本民族的审美

8、理想和审美需求。艺术设计 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中西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 等各类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总之,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就是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气质,体现出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体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 不少现代设计师自觉地在自己的设计 中融入了传统的因素。英国设计师吉尔设 计的新英文字体就是基于传统字体的造 型。丹麦的雅科布森和芬兰的阿尔托在其 建筑设计和家具、灯具、餐具设计中,努 力做到在工业化中反映手工业,在现代化中反映民族传统和地域传统。 二、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 境艺术设计风格 1.吸取

9、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 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 想。 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 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 系,崇尚“仁义” 和“礼乐”,注重家庭 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即在人身上体现出 的和谐,注重人和环境的关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 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 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 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 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 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

10、的认识和教化的 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 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 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 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 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 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 计艺术流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除了考虑设 计师个人审美理想外,还必须要考虑到人 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 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 特

11、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2.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 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 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 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 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 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同时传统文化 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 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这就需要培植现代 文化和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进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文化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 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 系,就能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我国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12、 3.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 的。包豪斯格罗庇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 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吴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 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 术设计方向研究 龙厚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从事油画艺术 方向研究 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 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朗认为:“继 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 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 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创造的设计文 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设计 文化不断接受、不断选择和不断优化的

13、过 程。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在设计审美文化 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 同时也传播传统文化,使我国现代艺术设 计源泉长流不断。 传统文化永远是艺术设计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在设计 上的体现形成艺术设计风格,环境设计艺 术从功能内容到审美形式、从技术设计到 艺术设计都体现艺术设计的民族风格。我 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既要有民族风格又 要有时代风格,有助于传统环境艺术意境 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以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国创造在世界 立于不败之林。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

14、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

15、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

16、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2.欣赏与形式分析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

17、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

18、,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