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陈永平_第1页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陈永平_第2页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陈永平_第3页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陈永平_第4页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陈永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陈永平 1, 林黎明 1, 2, 宫庆礼 1, 刘 岩 1, 赵华梅 2, 邓志科 1 (1.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部水生生物专业 , 青岛 ; 2. 青岛出入检验检疫局 , 青岛 摘 要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个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 人类的 生产活动更使得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 因此对它们进行有 效检测显得十分重要 。 近十几年来 , 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应用于亚硝酸盐和硝 酸盐的检测中 , 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检测方法 。 对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分析并 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总结 , 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 检测方

2、法 , 也为今后探索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实际的指导 。关键词 :亚硝酸盐 ; 硝酸盐 ; 检测方法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通用的化学试剂 , 已广泛 应用于染料工业、 食品工业和抑制水腐败等领域。 不仅能使添加后的食品有良好的色泽 , 还能有效 抑制肉毒菌的生 长和繁殖 , 防止肉 毒毒素中毒。 被人体吸收后能使正常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血红 蛋白从而失去携氧功能 , 还能和人、动物中的二 级胺或三级胺结合转化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 , 从 而诱发癌变 1,2。 但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条件下与 蛋白质作用转化成亚硝胺致癌还存在争议。 人体 血液中 Na NO 2浓度为 0. 4200mg kg 时会产生毒 性

3、 , 孕妇食用过量的 NaNO 2可导致胎儿畸形 , 1g NaNO 2可致人死命 3。除了硝酸盐 在体内转化成 亚硝酸盐外 , 一些氮的氧化物被氧化后也可产生 亚硝酸盐。因此可通过检测体内 的 NO 含量得到 NO 2-的浓度 作为 生物标 记 , 确 定病 人的 健康状 况。 在一些常见疾病如脓血症、 传染性肠胃炎、 脑 膜炎、 帕金森综合症、 儿童肾脏综合症、 风湿性关 节 炎、 糖尿病、败血症、高血压、支气管 发育不 良、 性功能勃起障碍、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中检 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显得尤为重要。工业和生活 燃 烧产生 的各种 NO x 在空 气中经 化学光 转化成 NO 3-, 生成亚

4、硝酸盐和硝酸盐而流入环境 , 有机 化肥的误用和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不善更导致了本 地和全球氮循环的混乱 , 因此探索亚硝酸盐和硝 酸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变得极 为重要 4。 土壤 中离子的高溶解性 , 可移动性及无机化肥的滥用 严重污染了地表水 , 造成一些藻类的繁殖 , 严重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 可食用贝类的污染和有 毒藻类的繁殖引起赤潮的出现给很多企业造成了 严重的经济损失 5。 亚硝酸盐的渗透还 引起地下 水污染 , 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 此 NO 2-和 NO 3-的普遍存在给分析界提出了挑战 , 对亚硝酸盐和 硝酸盐的检测显得十分重要。 而在环境、食品工 业、 生理样品的亚硝酸

5、盐和硝酸盐的检测过程中 存在大量干扰 , 很少有适用的技术。通过对近几 年每种体系不同检测线、 范围、 基质的参数的分 析 , 简要评价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1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分为亚硝酸盐硝酸盐同时检测和间 接检测。 同时检测法不通过离子转化过程直接同 时测定 NO 3-和 NO 2-的浓度的方法 , 包括电化学 法和毛 细 管 电 泳 法。间接 分 析 法 根 据 NO 3-和 NO 2-相互转化的原理建 立 , NO 2-(NO 3- 的 量通 过前后 NO 3-(NO 2- 的差值确定。 检测含有 硝酸 盐的样品不宜长时间放置 , 因为硝酸盐将面临被 细菌转化成亚硝酸盐的可能

6、, 使检测结果硝酸盐 含量偏低。 亚硝酸盐在中性和碱性环境条件下较 稳定 , 但在酸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得越不 稳定。 微流注射分析 (FIA 设备适合在还原柱中连 续分析两种离子 , 但这种方法需要在检测前做衍作者简介 :陈永 平 (1979- , 硕士研究生生化反应 , 反应设备如图 16。间接分析法是根据 NO 3-和 NO 2-相互转化的 原理建 立的 , NO 2-(NO 3- 的量 通过 前后 NO 3-(NO2- 的差值确定。 很多硝酸盐的量都是通过间 接测定亚硝酸盐的量来确定 , 即将相对惰性的硝 酸盐 用 化学 方法 转 化成 活 性较 强 的亚 硝 酸盐 , NO 2-

7、只起中介物的作用。很多还原 试剂包括锌、 汞镉柱、 铜镉柱、 肼铜、 镀铜镉 , 其中铜镉柱的转 化效果最好 , 转化率可达 100%。 1. 1 光谱检测法光谱检 测 法 包括 紫 外 光检 测 7、化 学 光检测 8、 荧光计检测 9、 I R10、 拉曼11等检测方法。格瑞斯反应法 :最普通的方法当属 1879年建立的格瑞斯反应法 , 其原理是利用重氮化合物在 酸性条件下与 NO 2-反应生成含氮发色团进行亚硝 酸盐的检测。 亚硝酸盐可直接与磺胺酸、 硝基苯 胺、 p 氨基乙酰苯反应 , 硝酸盐则需要在检测前还原成亚硝酸盐才能检测 12。 发色团的最大吸收值 在 500600nm 时即可

8、用传统的可见光检测 , 最常 用的两种试剂为氨基苯磺酸 (反应式如图 1 和 N 乙二铵 , 反应产物在 540nm 波长下检测。格瑞斯 反应的检测线在 0. 022 mol L 之间 , 此方法适 用于不同的基质并且简单有效 , 但易受到杂质的 干扰 , 抗氧化物如抗坏血酸盐和巯基硫醇在亚硝 酸与芳香苯胺反应前破坏衍生试剂 , 导致亚硝酸 盐的回收率降低。 HPLC 和 FI A 与格瑞斯反应法结 合扩展了基质检测范围 , 甚至在生物体液和食品等复杂基质中也能检测。 图 1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对氨基苯磺 酸发生硝 化再与萘乙二氨衍生化生成重但化合物催化分光光度计法 :方法是以 200g

9、 L 的乙酸 锌和饱和硼砂作为沉淀剂 , 用 20mm 的比色皿在 480nm 的紫外波长与零管做 参比检测其吸收值。 检测限为 0. 6 g mL, 精确度 相对标准偏差为 9. 2%, 与重氮化偶合法比较 , 两 种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金 属和 非金 属离 子对 本法没 有干 扰 , 只 有 SO 32-、 S2-和抗坏血酸等还原性物质干扰严重 , 使结果值偏低 13。另外 , 二氨基丫啶也能和亚硝酸盐 反应产生 颜色产物 , 在最大吸收波长 328nm 处最低检测限 为 2nmol L, 然而在最大吸收值处受到 Fe 3+(浓度超过 1mg L 的严重干扰14, 含硝基的酚醛塑料被用来做指

10、示反应 , 受到锆和铜的干扰 , 最大吸收 值由 312nm 转变为 348nm 。 Devi 等报道了阴离子 交换与光谱检测相结合利用硫氰酸盐与 Fe 3+结合 生成红色复合物在波长为 480nm 下检测 , 最低检 测限为 50nmol L15。溴酸钾催化分光光度法 :由于溴酸 钾氧化亮绿 SF 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缓慢 , 但亚硝酸盐作为催 化剂能加快反应速度 , 利用 NO 2-对溴酸钾氧化亮 绿 SF 使其褪色的反应原理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产物在波长 530nm 检测 , 但易 受到 Fe 2+、 Fe 3+、 Ag +、 SO 32-、 Br -、 I -的干扰 , Pettaas

11、又报道了亚硝酸盐催化麝香草酚兰与溴酸钾反应 , 在波长 543nm 处最低检测限为 0. 1 mol L16。由一种聚氯乙烯结合硝酸盐离子载体和一种 质子载体光学感 应器来检测水 环境下的硝酸盐。 I 。 载体下吸附 NO 3-, Ind 载体吸附质子。硝酸盐 的浓度与质子的数量呈正相关 NO 3-+H +Ind -(mem +I 。 +(me m H+Ind-(me m +I 。+NO 3-(mem 。 通过阴离子指 示器测得质子 的浓 度 , 间接测定亚硝酸盐的浓度 , 如果无 NO 3-则 I 。+与 Ind -形成离子对附着在膜 上 , 光谱 指示器在最大吸收波长 612nm 处显示深

12、蓝色 , 有 NO 3-时 颜色变浅 , 吸收值变小。 反应过程属于可逆 , 把握 检测时间尤为重要。 在线性范围 4300 mol L 之 间检出限为 20 mol L 。 除了检出限高 , 较少电子 干扰外几乎无外界元素干扰 , 基线变化可被消除等优点 , 有效避开了亚硝酸盐、 氯化物、 硫酸盐的 干扰17。荧光检测法 :荧光检测法探究了检 测很多可 变复杂反应过程的方法。 其中在用 Ce 4+做还原剂与 NO 2-反应 , 荧光检测 Ce 3+的浓度时受到其他还 原产物的干扰。 更多方法使用 NO 2-的化学性质如 Lapat 用 2 氨基 4 氯 1 羟 基 6 黄酸基 苯和 4 氨基

13、 荧光素做衍生试剂在酸性条件下产生强烈荧光物 质重盐 , 分别在发射波长 608、 518nm, 激发波长 495、 492nm 处检测 19反应式如图 3。 Ke Jing Huang 报道了利用一种新的荧光探针 TMDCDAB ODIPY 直 接与 NO 2-衍 生 化 反 应 , 产 生 强 烈 荧 光 物 质 TMDCDAB ODIPY T, 反应受到时间、 温度、酸性强 度、 反应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 酸性强 H +可与探 针中的氨基反应产生更强的荧光物质 , 产生干扰 , 需加适量的碱中 和 , 为避免衍生物 荧光性减弱 , 检测必须于 15min 内在激发波长 500nm 、

14、发射波 长 510nm 条件下进行 , 线性范围 9300nmol L, 最低检 出限 0. 21nmol L, 回收 率 94. 62%105. 95%18(反应式如图 4 。气相化学光检测 :建立在 NO 和臭氧反应基础 上的气相化学光检测提供了较大 的检测范围 19。 NO 2-与 KI 在酸性条件下产生 NO, 再与臭氧反应 产生激活状态的 NO 2和 O 2, 激活状态的 NO 2发出 弱的红外线化学光。用这种方法分析硝酸盐时需 要很强的还原试剂 Ti 3+, 浓度值用前后差计算。 融 合化学光后的 FIA 法将检测限改 进到 10nmol L, 操作简单、 适用于处理大批量样品 ,

15、 定量硝酸盐、 亚硝酸盐耗时不超过 3min 。 缺点是增加了设备的 复杂性 , 且反应需要 600 的高温 , 如果温度较低 少量的氧气与 NO 生成 NO 2, 化学光削弱 , 检测结 果偏低 , 高温能使部分 NO 2转化成 NO 弥补了 NO 2的减少。分子发射空穴分析法 :分子发射空穴分析法 (MECA是将亚硝酸盐还原成 NO, 用氮气载入火 焰 , 在波长 640nm 下进行检测。 该方法用来分析 颜色较深的溶剂 , 解决了光谱技术上的难题。 但 检测过程中会受到 C O 2、 H 2S 气体的干扰 , 虽然后 者经过金属硫化物的处理 , 干扰程度减轻 , 但效 果不明显 20。原

16、子吸收光谱和 FI A 联用技术 :Gallego 等报 道了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和 FIA 联用检测硝酸盐和 亚硝酸盐技术。 NO 2-、 NO 3-与铜鳌 合成离子对 , 然后 用 甲基 异 丁 基 酮 萃 取 , 原 子 吸 收 信 号 与 NO 2-、 NO 3-的浓度成正比。 检出限分别为 8. 7和 0. 65 mol L, 每小时处理样品 35kg 21。电子顺磁性光谱法 :Wennmalm 报道了电子顺 磁性光谱检 (EPR 检测结合在蛋白质亚 铁血红素 中的 NO 22。光诱导还原法 :Takeda 报道了一种最新 的转 化方法即光诱导还原 , 紫外光在波长 200300nm 时

17、可诱导 NO 3-转化成 NO 2-并生成 O 223, 这种方 法因为避免了有毒镉环境的污染所以倍受关注。 1. 2 色谱检测法为了寻找检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方法 , 前 人探究了很多色谱技术。 检测样品前处理过程无 论是简单的过滤还是衍生化 , 都在无形中减少了 技术的可利用性。 应用气相或液相色谱进行检测 时 , 样品的衍生是必要的 , 而很多高效液相色谱 和离子色谱则可对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最普通的 衍生方法之一是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再与 2, 4 二甲基苯酚和 1, 3, 5 三甲氧基苯反应 生成待发 色团的含氮重盐。 NO 2-还可以与 N 乙酰 L 半胱氨 酸衍生成 S 亚硝基

18、N 乙酰 L 半胱氨酸 , 但巯基的 存在却使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回收率降低。重氮化偶合 HPLC 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本方 法运用亚硝酸盐与显色剂氨基苯磺酸和 N 1 萘基 乙二胺反应生成重 氮化合物 , 在紫外波长 VWD:波长 544nm; 二极管 DAD:Sig =205. 4条件 下检 测。 根据 10ng/mL 亚硝酸盐的重氮化偶合产物的 HPLC/VWD色谱峰的峰高 , 按信噪比 S/N=3计算 最低检测限 , 本检测方法亚硝酸盐的最低检出限 为 40 g/kg 24。末端柱检测体系包括紫外、 荧光、 电子捕获、 电化 学、质 谱 分 析、 UV, 是 较 简 单 检 测 方 式。

19、 Tsikas 首先将 NO 3-用镉柱转化成 NO 2-, 直接分析 亚硝酸盐。 与之相反 , Gutize 用 H 2O 2将 NO 2-转化 成 NO 3-离子 , 然后与甲基苯以 H 2SO 4或 TFAA 做 催化剂 , 反应转化成对硝基甲苯 , 最后进行质谱 分析。 Cynthia 报道了 用萘二胺 (DAN 与 NO 2-反 应 , 产生强烈荧光物质 NAT, 最后用 FLD HPLC 法 进行检测 25(反应式如图 2 。 崔秀玉等 用高效液 相色谱 ODS 反相柱分离 , 紫外检测器于 210nm 检 测其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 整个分离过 程少于 7min, 硝酸盐和

20、亚硝酸盐的测定线性范围 分别为 0. 7100ng 、 5100ng, 最低检出限分别为 0. 3和 2ng 。气相质 谱适合分 析痕量 NO 2-和 NO 3-离子 , 不能直接分析 , 而是将离子转化成高 分子中性化合物进行气 质分析26。 图 2 亚硝酸在酸性条件下与萘二氨衍生化反应式甲基苯和 五氟溴 苯做衍 生物 :Tsikas 首先将 NO 3-用镉柱转化成 NO 2-直接 分析亚硝酸盐。 相 反的 Gutize 用 H 2O 2将 NO 2-转化成 NO 3-离子 , 然 后与甲基苯以 H 2SO 4或 TFAA 做催化剂反应转化 成对硝基甲苯 , 最后进行质谱分析。后来发展到以五

21、氟溴苯做衍生物高温下与 NO 2-和 NO 3-同时 反应产生亚消基五氟苯 , 在高温条件下 , 以五氟 溴苯做衍生物与 NO 2-和 NO 3-同时反应产生亚硝 基五氟苯 (PFB NO 2 和硝基五氟苯 (PFB ONO 2 (反 应式 如图 3 , 并 进行气 质分 析。在高温 下产生 PFB ONO 2的同时 , 也促使了 PFB NO 2的分解 , 所 以反应时间应控制在 1h26。 图 3 五氟溴苯在碱 性条 件下可 同时 与 NO 2-、 NO 3-同 时反应分别生成 亚硝 基五 氟苯 (PFB NO 2 和硝 基五 氟 苯 (PFB ONO 2很多无机 离子只有较低的 吸收值避

22、 免干扰 , 但芳香族化合物在离 子交换时有较 高的吸收值 , 使离子检测变得更复杂。 实验结果表明 , 磺化烷 烃具有较低的吸收值 , 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衍生 试剂。 Grosjean 研究了反 UV 检测在 HPLC 中的应 用 , 分析物吸收值较低 , 出现所谓的负峰 , 这种间 接检测比直接检测检测限效果要好27。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Yuegang 利用离子 对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雨水、 雪中的硝酸盐和亚 硝酸盐。 以反相 C 18柱作 为分离柱 , 83%的 (TB A OH q 羟基 四 丁基氨和 2. 0mM, pH 3. 9的磷 酸 钠、 17%的乙睛作为流动相 , 流速

23、0. 4mL min, 在 205nm 紫外波长处检测 , NO 3-和 NO 2-的检测线分别为 100 g mL 到 10 g L, 而离子色 谱的检出 限为 0. 130mg L28。 离子色谱经常被用来同时分析 NO 3-和 NO 2-, 如果样品包含 SO 42-和 PO 43-时 ,分析相当耗时 , 而离子对色谱较离子色谱检测成 本低 , 用传统的 HPLC 仪在实验室即可检测。 另一 方面离子对色谱的理论柱效较高 , 并且固定相材 料、 离子种类和浓度、 洗提液 pH 及粒子强度都可 以根据实验做出选择 , 所以离子对色谱更具可选 择性并能减少其他物质的干扰29。 Leubolt

24、30等用高压液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结合电化学检测器 , 测 定啤酒样品中游离 的亚硫酸盐 , 流动 相为 0. 001mol L NaCl 和 0. 005mol L H 2SO 4溶液。 1. 3 同时检测1. 3. 1 电化学检测法 电化学测定硝酸盐、 亚硝 酸盐通常分为两大类 :伏安法和电位计测定法电 位测量计法。伏安法和安培法 :自 1900年伏安法应用以来 一直用铜做电极还原 NO 3-, 近几年探究的电极体 包括镍、 铜镍合金、 镉、 铂、 石墨、 黄金、 铅、 银、 含硼的钻石等。结果表明裸露 的电极效果较差 , 除有热力学收缩的外电荷移动较慢外还伴有电极 钝化效应 , 因此 NO

25、3-的还原率较低。应用超电势 却会影响方法的选择性。 亚硝酸盐在石墨电极可 即刻被氧化和被还原 , 和硝酸盐类似 , 没有一种理想的选择可直接进行电化学分析31。 后来用电极修饰和固定电极分析弥补了灵敏度低和选择性 差的缺点 , 虽然电极修饰增加了方法的技术性和 复杂性 , 但同时也提高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还 原率32。维持高活性电极表面可增加电极回应的灵敏性。 为了在分析前更新电极表面 , 需要合适的样 品盐溶液 , 反应需在阴极大的电势范围进行 , 金 属离子以电解的形式电镀到电极表面 , 随着电压 的波动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还原。这种方法的 优点是不受电极材料的影响。预备还原位电极在

26、电镀溶液环境中被转移分 析溶液。这种方法根 据沉积的特征 更具可控性 , 如果是硫酸铜或氯化 铜溶液会出现 颗粒状沉积 , 然而这种方法受到累积钝化效应的影响 , 只能在 24h 以内连续使用。 实验结束后可用 20kHz 的超 声波清洗电极恢复活性 , 本方法避免了对样品的 清洁处理 , 节省时间 33。较复杂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属于生物催化剂的 应用。 还原酶能显著提高两种电极分别对硝酸盐 和亚硝酸盐还原的灵 敏性和可选择性。 Reshetilov 利用细菌可氧化亚硝酸盐建立了生物感应器 , 用 安培法测量反应的产物氧气。由于反应试剂过于 昂贵 , 电极表面复杂易损坏 , 所以此方法不能被 广

27、泛应用 34。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直接电化学分析这些离 子较为困难。 这里应用硝酸盐的化学性质与芳香 烃如水杨酸、 异喹 啉、 2 羧基 噻酚发生 衍生化反 应 , 衍生物在电压 00. 5V 羧基噻酚之间用石墨 电极检测 , 结果表明 2 羧基噻酚效果较好。 类似 的与 HPLC 结合的方法在 -0. 47V 还原产生的硝 基苯酚作为分析反应物 , 灵敏度要比 2 羧基噻酚 高 1000倍 , 最高检出限为 0. 1 mol L, 反应很少受 到溶氧的干扰。 硝酸盐在电极表面可氧化铀离子 , 间接方法检测限为 2 mol L 。由于亚硝酸盐的高活性使间接分析方法呈现 多样性。 格瑞斯反应在电化

28、学中也有应用 , 利用 亚硝酸与亚苯基二元氨衍生反应 , 产生的氨在 0 0. 2V 测定 , 避开了电极活性的干扰。 碘酸碘在黄 金和铂做电极 , H 2SO 4作电解液时 是一种可逆电 化学体系 , 可用来间接分析亚硝酸盐。本技术利 用 NO 2-与 I -在酸性介质中产生 I 3-用安培法在 0. 20. 3V 电压范围检测。 反应式如式 :2NO 2-+3I -+4H + I 3-+2H 2O+2NO I 3-+2e - 3I -本方法相对简单快速 , 与 FI A 技术联用每小 时分析 60种样品 , 检测限低于 70nmol L 35。 主要 缺点是反应受到溶解氧的干扰 , 氧气能

29、氧化 I -和 NO, 因此溶液应该严格除气。电位测量计法 :除了伏安法和安培 法外电位 测量计法的应用拓展了电化学分析。 离子可选电 极的应用 , 离子经通道由一相到另一相 , 从溶液 到膜 , 形成电位差 , 根据 NO 3-标准曲线计算硝酸 盐的浓度。 还报道了与离子色谱结合直接检测亚 硝酸盐的方法。 ISEs 与 FIA 结合增加了 检测样品 的多样性 , 体系寿命延长到 15个月 36, 由于选择 常数较低受其他阴离子的干扰变小。1. 3. 2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简称 CE, 是 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1995年 , 首先被 应用于医 学 , 随后 很 快 扩展 应 用 到多

30、种 领 域。 Phili 37用 OFM Anion B T 或氯化 物做电 解液在 28 、 -20 kV 、 电解波长 210nm 下检测。 主要优点是能同时 检测多种离子 , 与 HPLC 相比 检测样品也更 微量 化 , 低缓冲 , 仪器进样自动化 , 设备维护简单 , 成 本较低。 2002年 , Nevin 用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检测 了肉制品和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 以涂有 聚醚酰亚胺 (PEI 的电泳柱电泳 , 最后直接用 UV 检检测器检测 ,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最低检测限 分别为 0 105、 0 099 g m L 。 本方法的优点是蛋白 质出峰较晚 , 避免了干扰 ,

31、 可适用于多种基质 , 检 测前必须除去蛋白质杂质以减少干扰保护毛细管 壁 , 使在保留时间无变化的情况下能延长设备的 使用寿命。 最近 CE 发展成毛细管区电泳 , 增加了 技术的 灵敏度。 检 测限 由原来 的 10 mol L 降 到 0 1 mol L, NO 2-和 NO 3-直接在波长 214nm UV 检测。2 结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亚硝 酸盐和硝酸盐检测方法的研究 , 总结了各种方法 的优点和缺点。 光谱检测法和电化学检测法操作 简单 , 设备成本低 , 可作为实用性检测手段 , 但是 检测线限高和灵敏度较低。 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度 高 , 检出限低 , 适于分析

32、痕量 NaNO 2, 但是需要将 NaNO 3转化成 NaNO 2, 容易造成人为的实验误差 , 仪器设备成本也很高 38。 而气相色谱质谱法能同 时测定痕量 NaNO 2和 NaNO 3, 检出限低 , 灵敏度、 精确度高 , 是较好的测定手段 , 但是对痕量分析 必须避开仪器设备试剂的污染 , 需要昂贵的设备 , 一般实验室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 , 难以在实际第 27 卷增 刊 2008 年 5 月 分析试验室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21 22 Meissam Noroozifar , Vol. 27. Suppl. 2008- 5

33、Mozhgan Khorasani Motlagh. 工作中开展。在进行毛细管电泳法时, 虽然一些 如 Br 、异硫氰酸根离子、I 的阴离子和蛋白质在 波长 210 nm 都有吸收值, 但电泳时的迁移时间和 NaNO2 、 NaNO3 的不同 , 蛋白质出峰最晚而不会对 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 另外用 PEI 代替缓冲剂避免 了试剂的选择效应, 加上具有设备成本低和冲洗 方便的优点, 使用方法更具有可选性。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S Lunvongsa, M Oshima, S Motomizu. Talanta, 2006, 68: 969 徐维光 , 任

34、立 .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 1998, 4( 1 : 13 - Talanta, 2006 Masahiro Kohno, Toshiki Masumizu, Akitane Mori. ESR EPR demonstration of nitric oxide ( . NO production from nitroglycerin and sodium nitrite in the blood in 23 ratsPathophysiology, 1994, 1( 1 : 198 Matthew J Moor croft, James Davis, Richard G. Compton

35、Det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itrate and nitrite: a review Talanta, 2001, 54: 785 24 25 彭景龙 . 粮油食品科技 , 2006, 14( 5 Hui Li, Cynthia J Meininger , Guoyao Wu. Rapid determination of nitrite in foods by HPLC withfluorescence dete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0, ( 746 : 199 Ke Jing Huang, Hong

36、Wang. Talanta, 2006, 69: 73 党国团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18( 2 : 50 C Ruiz Capillas, P Aller Guiote F. Food Chemistry, 2007, 101: 812 Paula C A G Pinto, Jose L F Clima.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3, 337: 69 B Haghighi, A Tavassoli. Talanta, 2002, 56( 1 : 137 Enika Nagababu, Joseph M . Free Radical Biology

37、 and Medicine, 2007, 42( 8 : 1146 Suchandra Biswas, Bhaskar Chowdhury, Bidhan Chandra Ray. T alanta, 2004, 64( 2 : 308 M A Fahim. Thermochimica Acta, 2000, 363( 1- 2 : 21 Nicolas Sergent, Mauro Epifani. Interactions of nanocrystalline tin oxide powder with NO2 : A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 Sensors a

38、nd Actuators B: Chemical,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006 26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itrification rates in oligotrophic marine seawater by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Darren R. Clark , Andrew P. Rees, Ian Joint Marine Chemistry xx ( 2006 xxx 27 28 D Grosjean, Env

39、iron. Sci Technol, 1990, 24: 77 张晓林 . 环境中亚 硝酸盐和硝酸 盐测定方 法研究进 Jing Yao. Ion 展 , 1995, 9( 1 : 17 29 Binghui Zhu, Zhixiong Zhong,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race iodate, chlorite, chlorate, bromide, bromate and nitrite in drinking water using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6, 1118: 106 30 Leubolt

40、 R, Klein H. J Chromato, 1993, 640: 271 31 Abdollah Salimi, Abdollah Noorbakhsh, Mohammad Ghadermarzi.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nitrite, iodate and periodate at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catalase and multi wall carbon nanotub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06 32 33 34 Thiago R L C Paix o a, Juliana L. Cardoso b Mauro Bertotti. Talanta, 2006 J Davis, M J Moorcroft, S J Wilkins. Analyst, 2000, 125: 737 H Chen, C Mousty, S Cosnier et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