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结课报告_第1页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结课报告_第2页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结课报告_第3页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结课报告_第4页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结课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博士课 程结课报告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结课报告引言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选择了国外和国内博 士论文各一篇,作为本课程中研究设计与研究方 法的探讨和学习的对象。如下将对这两篇论文的 背景信息分别进行阐述。1.1国外博士论文论文题目为Strategic Renewal Through Knowledge Creation: The Impa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Time Orient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检索自本校所提供的美国 UMI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D),作者 George Page West III)早年(1

2、974)在纽约汉密 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 1)攻读了文学学士(B. A.), 1977年获得了达特茅斯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 ) (Dartmouth College, Amos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2),于1995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3)的工商学1 Hamilton College是美国知名的文科大学 2Dartmouth College, Amos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

3、ration ,该校只授了 MBA 学 位,在07年美国大学商学院排名中位居第 9,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最佳 25所商学院之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 06年全美大学的综合排名中位列第45位,07年全美 院(College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 获 得的博士学位(ph. D)。其导师Meyer, G. Dale教授,毕业于西北大 学和衣阿华大学,任职于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 校,并于1998年获得了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 校的最高终身荣誉the Hazel Barnes Prize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企业

4、家 (entrepreneurship )、CEOs和高管团队的战略 抉择和执行局限、组织的生命周期、竞争优势等 等。1.2国内博士论文论文标题为创意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行为影 响因素实证研究,检索自本校提供的中国博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者薛靖,2006年毕业 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其导师马庆国,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学科组成员、国家教 育部管理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马教授以科学务 实的研究作风而知名于管理学界。他是首位参加 国际价值工程会议的中国大陆学者,价值工程 基点法”发明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商学院中排名位列第 54位。成员, 三峡综合

5、经济论证主要专家; 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中国最早提出“神经管理学 ( Neuromanagement ) 的学者, 首先在管理领域倡导运用神经科学开展研究; 其提出的 “不完全电子商务”等概念也被广泛引用, 信息化研究深入企业实际; 近年来还致力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与改良。 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管理、高技术产业(企业)管理、科研管理和经济管理。二、 文献综述2.1 国外博士论文2.1.1 论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组织中战略变革的一种特定类型战略更新。 战略更新是由于对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的感知而引发的组织进行涉及到战略思维和制定战略逻辑层面的大规模变革, 不是简单的现有系统或

6、体制的局部调整, 而是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改变。通过对当时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剖析, 结合战略管理和信息、 沟通理论, 以及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战略变革(战略更新)领域有待探明的三个研究问题: Are changes in leadership necessary for strategic change to occur; Is strategic change only set in motion by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Or can strategic change be anticipatory in nature ; What is the re

7、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 , 其 中 的 leadership 、 strategic change、 firm performance 三个主题词构成了本 文研究的三个核心概念,贯穿于全篇。三个核心概念间的影响关系构建了理论模型的主体, 结合文献的研究, 作者对概念各个维度进行了定义, 以不同概念间维度的关系探讨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模型中的假设命题, 建构了一个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即将发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内部沟通方式而引发的战略抉择效果模型。围绕理论模型和假设命题, 作者展开了长达三年的纵向研究, 先后两次

8、对技术型企业样本进行重复调研, 收集了难得的一手资料。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对高管人员时间取向和沟通方式, 以 及 CEOs 日程安排等变化的影响效果进行检验。显示出未来导向的高管人员和高管人员时间取向的差异性对战略决策的产生至关重要, 未来导向与当前导向的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变革的良好发展。 同时验证了当高管人员进行适当的分化和集成时会使战略变革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 作者还发现组织中高管人员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可能预示了他们在变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 文中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革实质、 高管人员共识和显性知识等概念进行了深层的讨论,进一步拓展了概念的内涵。2.1.2 论文内容论文共

9、258 页, 分为七章: 绪论、 文献综述、理论建构、研究设计与方法、数据分析结果、结果讨论以及理论拓展。绪论, 基于现实背景讨论了对于未来的信息社会, 战略更新的重要意义。 其中界定了战略更新的概念, 融合了信息和沟通理论, 指出了研究视角信息处理, 探讨了相关的研究, 提出了论文的概要模型(参见图 1) 。随后对论文的预期贡献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论文的结构。图1论文的概要模型文献综述,从三个层面一一组织变革、战略 变革、战略更新,探讨了相关的文献研究。组织 变革从不同角度,各类文献的分类方法繁多,比 如渐进性变革与不连续变革,系统变革、技术变 革与结构变革等等。而战略本身是一种渐进性 的,

10、战略变革势必会引起权力(power)、结构和 控制的变革,会影响到整个组织。因此战略变革 被视为是组织变革的狭义概念。对战略变革和战 略更新所涉及的大量文献,作者将其归为了四类 理论视角(详见表 1): 1) as a political process;2) as the management of ideology and symbolism ; 3) as a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linking ; 4) organizations 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从中可以看出,变革和更新 基本都被视为一种过程(process

11、),该论文也是 构建在这一基础之上。经过各类文献的综述分 析,作者指出了当时研究有待探索的三个关键问题(1.1节中已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并进一步 对这些问题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 析。在战略更新层面上,主要将战略变革与其他 类型的战略变革进行了区分,指出战略更新往往 改变战略方向,从根本上考虑新思路和战略抉 择。而战略调整是基于现有的结构,重点在对现 有条件所作的调整。最后将战略变革与管理者认知联系起来,强调了研究的必要性。-r".d _Cc. c c_cc_;ci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Political Process

12、es Gioia&Cht Greiner&BrocessesMcWhinne Mintzberg( aHqff(1 Quinn(1980)Johnso Tushman&RManageinnend SymbolismMey即翻瓢oiyer(ndhomiaui m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Linking ProcessesMeZias&Gl-Bedeia泗9 Pascal、Barr, BartunckE'-IMcWhinm Fiol(19 BartuneKiesler&SQuinn( Whipp&Banunck

13、(I aiiaiauQuinn&CaL anizationses&Schwn&Leve Dutton&Du Dutton&Du Dutton&PeLehIn Pondy&HQuinn&CaStinchcomKiesler&Sp独论建构)结合MintzPascal、Barr,Quinn(Meyer(West, MeyejProcessing, LetDunn(Hurst, 处理涉及的信息扩散和w& Ull&Kie件收敛理论,作者将高管团队中的信息处理从两个 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时间取向(TimePerspec

14、tives) 和沟 通方式 (CommunicationPatterns ) 。 总结了以往文献中的各类观点, 作者 提出了高管团队时间取向与战略变革关系的两个假设: Hypothesis 1: Top management teams with greater average future time perspectives will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rategic change; Hypothesis 2: Heterogeneity of time perspectives among top managers will be positi

15、vely associated with strategic change 。 其后 讨论了持有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取向的高管人员间的沟通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建立了三点假设(内容繁多,不再列出) 。由于 CEOs 在高管团队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中将 CEOs 的时间取向、 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任期时间对战略变革产生的影响单独提出,作为三点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提出了当以高管团队中战略观点的分化和集成为调节变量时, 战略变革对企业绩效影响效果的三点假设。 综合以上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假设, 共同构建了论文的理论模型 (如图 2 所示)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对战略变革效果的评价, 研究采用

16、了纵向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 同时进行了少量的企业访谈, 目的在于加深对衡量企业战略中管理者时间取向、 高管交流方式和高管人员人口统计特征变化的各种 量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解。假设的验证主要采 用线性回归的数据分析方法,利用的是SPSS软件。样本对象选择了科罗拉多州当地的技术型企 业,包括计算机、微电子、软件行业,先后在 1993年和1995年两次对技术型企业中的 CEOs 和高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表2所列为问卷调 查的情况。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对于模型中各个 不同维度变量的测量上,作者都总结分析了已有 研究的变量测量题目,综合考虑了题目效度和信 度因素,最终形成了长达九页,五十余项的调查

17、问卷。此外,针对纵向研究数据,作者专门设计 了 一些变量的测量公式和分析方法。Top ManagementTime Perspectives:图2理论模型数据分析结果,文中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必要 的转换,对数据的正态性、线性、多重共线性、 取样适当性进行了检验。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 1993年和1995年有关企业目标之题项的数据中 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然后综合了两年的数据, 统计了各自变量和因变量得分的均值、标准差、 最小值和最大值等描述性指标。其后检验了自变 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利用线性回归 和层次回归方法对模型中的各个假设进行了验 证。表 2 Research Response D

18、ynamicsNumbe r% of Univers e% of CEOs Agreein gUnivers eofFirms173100.01993 FirmsAgree to participat e5129.5100.0Sets ofSurveys returned3620.870.6Total214surveys returned1995 FirmsAgree to participat e2715.6100.0Sets ofSurveys returned2212.781.5Total surveys returned107结果讨论,首先从model specification、ca

19、usal inference and generalizability 三方面阐述 了该论文研究的局限性。然后,将上一章中数据 因子分析的结果与相关的文献研究作了对比分 析,揭示了战略变革前后,调查对象在企业目标 认识上的变化。其后以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为基 础,探讨了高管团队中的未来导向、沟通方式对于战略变革的重要性。还有高管人员中适当的分 化和继承对战略变革与绩效的调节作用也成为 了本文研究的一大重要发现。最后对最初提出的 三个关键研究问题试探性的作出了回答。理论拓展,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变革的本质,提 出变革是可以被预见的,而非仅仅只能应对;修 正了高管人员中共识(consensus的概念,提

20、出达成战略思考层面的共识, 可以对变革与绩效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组织中沟通过程产生的显性知识( articulable knowledge )对于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战略和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2.2 国内博士论文2.2.1 论文概述作者尝试整合了创意研究的不同观点, 探讨了个人知识转换能力、 外部关系资源、 网络中心性以及团队支持创新氛围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网络中心性在知识转换能力与外部关系资源影响个人创新行为中的中介作用。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探讨的结论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框架, 然后采用深度访谈法针对创意产业中的几位资深人士进行了探索性个案分析,以了解理论与文献探讨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1、。通过理清研究问题的本质, 确认了要研究的变量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并建立了实证研究框架, 提出了八项研究假设。随后,针对沪杭地区的 54 个创意团队中的 228 人, 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并验证了研究假设,最后总结出 4条结论及创新之处。2.2.2 论文内容论文共 193 页,分为六章:绪论、文献探讨、探索性个案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以及结论与建议。绪论, 从企业中个人创新的重要性、 创意产业的发展、 团队和团队氛围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性等一系列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 说明了该主题研究的意义, 指出了论文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及研究目的,并列出了研究流程。文献探讨, 收

22、集了有关知识转换能力、 外部关系资源、 社会网络理论、 创意团队与团队氛围等相关研究与分析, 进行了探讨和整合。 归纳出了与论文相关的一些结论, 如个人的知识转换能力对创新行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等等, 并提出了过去相关研究与文献的不足之处,如虽然Nonaka&Takeuchi(1995) 的知识创造理论已经广为应用,但只有Kidd 等三篇文章针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 其他相关研究只是应用该理论的整体或部分概念的研究, 因此必须有更多的相关研究给予验证与修正等等,以及本研究的方向。探索性个案分析, 管理学界对于如何通过人际互动关系网络进行知识管理活动, 以及对于团队氛围的认知等仍然停留在抽

23、象概念的阶段, 少有实证研究成果,该研究的理论框架应用的不足,因此在论文的该部分进行了探索性个案分析。 其目的有三: 确认研究对象的适当性; 探求各项概念间的关系, 以验证文献探讨结论的可行性; 建立完整的实证研究框架。 所以作者对三家广告公司的资深创意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 采用了 “内容分析法” 。每位访谈时间大约为 1.5 小时,非结构化的访谈大纲, 采用交互问答的方式。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解、归纳、分类和概念化,得到了一些与文献探讨相一致的结论和新的发现, 比如创意产业公司接到项目时, 会组成团队来执行项目, 这项结果符合该研究有关创意产业在进行创意过程中, 是以团队形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24、 经过个案分析, 作者进一步理清了理论中所涉及相关概念在现实中的相互关系, 建立了论文的实证研究框架,成为了后续实证研究的准绳。研究方法, 首先综合文献探讨及探索性个案分析的结论, 从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知识转换能力、 网络中心性与个人创新行为; 个人外部关系资源、网络中心性与个人创新行为;团队氛围与个人创新行为出发, 提出了八个研究假设,构建了理论模型(如图3)该论文的实证研究以问卷为资料收集的方式, 问卷内容根据实证研究架构各自选择适当的量表或者自己编制而成, 在自变量部分包括 “个人知识转换能力” 、“外部关系资源”与“团队氛围” ,中介变量为“网络中心化” ,因变量是“个人创新行

25、为” ,此外包括“基本资料”等五个部分。通过小规模的预测, 对问卷的问题选项进行了最后的修订, 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其后作者对模型中每个变量维度界定了操作性定义,说明了衡量的工具和题目。 在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上, 该研究充分考虑了产业特性和团队特性,确定了研究对象,采用了“非随机抽样法”和“雪球抽样法”的抽样方法,选择与协商适当并愿意接受研究的团队。以亲自发放、邮寄或者email 等方式发放问卷。最后说明了研究命题的检验,选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及 UCINET 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工作,介绍了涉及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图3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分析,首先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基本描 述,包括问卷的回收率,

26、研究样本团队与产业分 布及人口统计,然后进行了各概念的因素分析, 检验各因素衡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采用单因素 方法分析方法,讨论人口统计变量对个人创新行 为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运用多元回归分 析验证了创意团队成员个人知识转换能力、外部 关系资源、团队支持创新氛围与网络中心性对个 人创新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运用典型 相关分析证明个人知识转换能力、外部关系资源 也对该成员在团队中的网络中心性有正向影响, 此外,运用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了个人知识转换能力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效果中网络中心性的中介作用。结论与建议,通过与已有研究的结果相对比,对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 指出了研究中在

27、对象选取、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最后明确提出了该主题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几点研究意义,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三、 启示3.1 论文结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博士论文, 论文的结构都有其固有的模式, 以倒叙的方式呈现研究的思路和过程。 结构的安排讲求其思路的逻辑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追本求源, 只有研究过程的条理化和规范化才能呈现出论文思路的清晰, 所以规范化的研究过程是论文研究成功的先决条件。3.2 理论建构理论建构是以大量的文献收集和阅读为基础,所以文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理论建构的质量, 进而可能会很大程度影响假设检验的效果。 从参考文献的条目上看, 两篇论文的大量文献都来自管理学课程中所提及的管理类A 级期刊,以往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 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期刊质量所能够给研究带来的影响, 日后这将成为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在文献综述过程中, 国外论文采用的是分类的方法,而国内论文采用的是总结对比的方法。 分类可以帮助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 把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而总结对比, 可以了解已有研究的方法和结论, 发现研究的不足, 突出自身研究的价值。 这些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