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第1页
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第2页
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第3页
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第4页
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2011江苏高考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S0 的 H0 一定温度下,反应A.MgCl(1)Mg(1) Cl(g)22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OOHHNH·HB.水解反应NH 2243C.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阳极均发生还原反应 , 加入MnO或升高温度都能加快OOO的生成速率 D.对于反应2HO2H222222解析:本题是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电化学等的简单综合题,着力考查学生对熵变、焓变,水解反应、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能力。 A.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熵变、焓变都大于零,内容来源于选修四

2、化学方向的判断。 B.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越水解,有利于向水解方向移动。 C.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D.升高温度和加入正催化剂一般都能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AD 2.(2011江苏高考15)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O,发生2反应: CO(g)HO(g) COH(g) 222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t): 21 n(CO)/mol HO/ mol /min 反应时间20.60 1.20 0 t 0.80 1 t0.20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1 molvtA.反应在min内的平均速率为(H)0.40/t·L

3、83;min1 21,到达平衡时,molHO1.20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B.0.60molCO和2 )n(CO。0.40 mol2,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OH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C.0.20mol2 O转化率增大,时COH的体积分数增大2 ,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0.64,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800温度升至D.平衡常主要考查学生对速率概念与计算,【分析】本题属于基本理论中化学平衡问题,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基本平衡移动等有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数概念与计算,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质的比值,而不是H内H浓度变化与tA.反应在tmin内的平均速率应该是tmin2

4、1211 t的比值。的量的变化与1起始时向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常数不会改变,B.因为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1.20 O和,似乎与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H容器中充入0.60molCO和1.20 molHO22 0.40 mol。n(CO)molCO效果是一致的,到达平衡时,2,与原平衡相比,平衡向右移lHO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2 的体积分数会增大。转化率减小,HO动,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O22,上800原平衡常数可通过三段式列式计算(注意浓度代入)结果为1,温度升至D. ,说明温度升高,平衡是向左移动的,那么正反应应为放热反应。述反应平衡

5、常数为0.64BC 答案:2 )O)电镀废液中Cr: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3.(2011安徽高考942722 H< 0aq) ) 2 PbCrO(s)+2H(CrO(aq)+2Pb+H(aq)O(l 4722 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由题意知该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2)cH(?K增pHA正确;可知依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应该减小, ?2?22)(PbcOc(Cr)?722O,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Cr大溶液碱性增强,会中和溶液中H72错误;增大反应不正确;温度升高,正、逆反应速

6、率都增大,C的转化率会增大,B22 不正确。O的物质的量会减小,物PbD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Cr72A 答案:催化剂 CHCOCHCOH(CH)COCH124.(2011北京高考)已知反应:2CH(l) (l)。取等232333 量CHCOCH)tY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20和0,分别在33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代表0下CHCOCH的Yt曲线 33v(0?C)?1 HCOCH的B.反应进行到20min末,33 v(20?C)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n(0?C)?1 Y=0.113从Y=0到,CHCOCHCOH(CH)的

7、D.2233 ?n(20?C)解析:温度高反应速率就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短,由图像可与看出曲线b首先到达平衡,所以曲线b表示的是20时的Yt曲线,A不正确;根据图像温度越高CHCOCH33转化的越少,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方应是放热反应,C不正确;当反应进行到反应进行到20min时,从图像中可以看出b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高于a曲线对应的 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快,所以,20B不正确;根转化分数,这说明b曲线即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反应进行到66min时a、b曲线对应的转化分数均相同,都是0.113,这说明此时生成的CHCOCHCOH(CH)一样多,所以从Y=0到Y=0.113,CHCOCHC

8、OH(CH)22332233?n(0?C)?1的 ?n(20?C),即选项D正确。 答案:D22,发生Sn时,在含有)福建高考(5.20111225Pb、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 反应:2222 ),体系中c(Pb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Sn(s)Pb和(aq)c(SnSn(aq)Pb(s)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 Ac(Pb增大2 变小)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固体后,c(Pb B2320 增大,说明该反应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H) C D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2不变;往)解析:由于铅是固体状态,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平衡不移动

9、,c(Pb2变大;升高温度,平衡体)固体后,平衡向左移动,c(Pb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232时,该反应250;系中c(Pb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2?)c(Sn的平衡常数K=0.22/0.10=2.2,故D项正确。 2?c(Pb)此题也是新情景,考查平衡移动原理以及平衡常数计算,题目不偏不怪,只要基础扎实的同学都能顺利作答。 答案:D 6.(2011天津)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和NO,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g)222NO(g)SO(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 32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

10、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tt时,SO 段cb段小于ba的转化率:221解析:这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由于容器恒容,因此压强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在本题中只考虑温度和浓度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因为只要开始反应,反应物浓度就要降低,反应速率应该降低,但此时正反应却是升高的,这说明此时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由于容器是绝热的,因此只能是放热反应,从而导致容器内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所以选项C不正确;但当到达c点后正反应反而降低,这么说此时反应物浓度的影响是主要的,因为反应物浓度越来越小了。但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所以

11、选项A、B均不正确;正反应速率越快,消耗的二氧化硫就越多,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答案:D 7.(2011重庆) 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题图10 的是 ACO(g)2NH(g)CO(NH)(s)HO(g); H0 22223CO(g)COB(g)H(g)HO(g); H0 222CH=CH(g)CHCCHOH (g)HO(g); H0 222322 CHCH=CH(g)2HO(g); H0 D2CHCHCH(g)O(g) 252266523解析:本题考察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有关图像的分析和识别。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就越少,因此TT;同理压强越

12、大,反应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12就越少,因此PP;反应A是一个体积减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平衡向逆21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水蒸气的含量;而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水蒸气的含量,所以A正确;反应B是一个体积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压强对水蒸气的含量不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水蒸气的含量,因此均不符合;反应C是一个体积增大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同样分析也均不符合;反应D是一个体积增大的、放热的可逆反应,压强不符合。 A 答案: 海南)对于可逆反应,在温度一定下由H(2011g)和8. 2 g)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I(2A. H(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

13、成速率之比为2:1 2B. 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 C. 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是恒定的 D. 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BD 命题立意:可逆反应中的速率问题考查 解析:A选项中,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应为1:2;B选项出现的净速率在中学没出现过,但根据平均速率的求算,为反应物的净减少量,该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是减小的过程,而逆反应速率是增大的过程;D选项是平衡定义中来,正确。 【技巧点拨】这类题就只有几个考点:平均速率的比等于计量数的比;平均速率的计算;反应过程中即时速率变化;平衡中的速率问题。 9(2011全国II卷8)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

14、,2mo1N和8mo1H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2达到平衡 时,H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的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 2A5% B10% C15% D20% 解析: 2NH N+ 3H 23 2 起始量(mol) 2 8 0 转化量(mol) 2/3 2 4/3 平衡量(mol) 4/3 6 4/3 4/3?15.4%。 所以平衡时的氮气的体积分数 6?8/3C 答案:分别在X(g)+2Y(g)201110.(四川)可逆反应(N)g(2M2Z(g) 、g+P(g)) 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 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

15、确的是 A. 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达平衡(I)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15 5 的转化率为I)时,XC. 达平衡( 11D. 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的体积分数相等 解析:温度降低时,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说明平衡向正方应方向移动,因此正方应是放热反应;由图可以看出达平衡(I)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2102?2.828?mol,)时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是为;同理可以计算出达平衡(I 11.2.211225285mol?3;由于温度变的转化率为即物质的量减少了)时,所以达平衡(IX 111111化反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因此在平衡(I)和平

16、衡(II)中M的体积分数不相等。 答案:C 11(201浙江高考27,14分)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COONH)分解42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COONH(s)2NH(g) 342 (g)。CO2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330.0 15.0 20.0 25.0 ) 温度(5.0 25.7 8.3 12.0 17.1 (kPa) 平衡总压强4.0 9 平衡气体总浓度2.4 3.4 4.8 6.8 3.4 mol/L) (&

17、#215;10 。_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A )(CO)2?(NH23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 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S_0(填、或)。H_0,熵变 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2)已知:NHCOONH2HONHHCONH·H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 2432432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

18、(NHCOO)随时间变化趋势2如图所示。 -)(mol/L)COOc(NH 2?1?2?(min? 计算25时,06min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 _。 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_。 解析:(1)A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反应进行则压强增大;C恒容, 反应进行则密度增大;D反应物是固体,NH的体积分数始终为2/3 3需将25的总浓度转化为NH和CO的浓度;K可不带单位。 23S ,固体分解为气体,加压,平衡逆移;据表中数据,升温,反应正移,0H0。 ?c2.2?1.9?1?1?; )(2min?0.05molL= t6图中标与标的曲线相比能确认。 2281

19、3 )L·mol)·cK ;)(答案:1BC (NHc(CO(10×1.6(1c/3)(2c/3)23 增加; ,。 11 ·minL(2)0.05mol·;25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15 大。 12.(2011安徽高考28,13分) 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3影响。 -1HSO洗涤Fe粉,其目的是 01)实验前:先用.1mol ·L ,然后用蒸 (42 馏水洗涤至

20、中性;将KNO溶液的pH调至2.5;为防止空气中的O对脱氮的影响,应23向KNO溶液中通入 (写化学式)。 3 (2)下图表示足量Fe粉还原上述KNO溶液过程中,测出的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pH3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部分副反应产物曲线略去)。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t时刻前该反应的离12+的浓度却NH的浓度在增大,Fe。 t时刻后,该反应仍在进行,溶液中 子方程式 41 没有增大,可能的原因是 。 (3)该课题组对影响脱氮速率的因素提出了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溶液的pH; 假设二: ; 假设三: ; . (4)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写出实验步骤及结论。 NO (已知:溶液中的

21、浓度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3 实验步骤及结论: 解析:(1)因为铁易生锈,即铁表面会有铁的氧化物等杂质,所以要用硫酸除去铁表面2+,Fe为防止该反应的发生必需通入一的氧化物等杂质;氧气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生成的种保护原性气体且不能引入杂质,因此可以选用氮气; 2+气体,所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NO、NH(2)由图像可知反应的产物有Fe和42逐渐增大,t时刻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pH10HNO=4Fe;NH3HO4Fe13242+结合,因此其浓度没有增大; 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和反应产生的Fe当pH(3)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比较多,例如温度、浓度、溶液多酸碱性、固体多表面积等等; (4)要验

22、证假设一,需要固定其它条件不变,例如硝酸的浓度、反应的温度、铁的表NO(依据提示:的浓度溶液中的面积都必需保持一致,然后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溶液中NO33浓度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来判断pH不同时对脱氮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 答案:(1)除去铁粉表面的氧化物等杂质 N 222的OH;生成的Fe水解(或和溶液中(2)4Fe10HNO=4FeNH3HO234结合); (3)温度 铁粉颗粒大小 (4)实验步骤及结论: 分别取等体积、等浓度的KNO溶液于不同的试管中; 3调节溶液呈酸性且pH各不相同,并通入氮气; 分别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的同种铁粉; 溶液中,KNOpH的浓度。若不同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相

23、同反应时间时各溶液中NO33 pH对脱氮速率有影响,否则无影响。浓度不同,表明测出的NO3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合理答案均可)) 分2513.(2011北京高考,12 HX 和H反应生成的平衡常数如下表:(g)X下,和t在温度t2212 ) ) K (tK (t 化学方程式21 F?HHF3632 2 10?1.9?10 1.8 22HCl?2HCl1211 10?4.29.7?10 22H?Br2HBr67 10?9.35.6?10 2234 43 HII?H2 22(1)已知t >t,HX的生成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12 (2)HX的电子式是 。 (3)共价键的极

24、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X都能与H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 22 (5)K的变化体现出X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原子半径2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6)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_(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2b. X与H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22c. HX的还原性逐渐 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发热反应; (2)HX属于共价化合

25、物,HX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因此HX的电子式是 ; (3)F、Cl、Br、I属于A,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 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这四种元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HF键的极性最强,HI的极性最弱,因此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在反应中均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也想得到一个电子而得到2电子的稳定结 构,因此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易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

26、化合物HX; (5)同(3) (6)K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 联系。答案:(1)发热 )(2 (3)HF、HCl、HBr、HI; (4)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 (5)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6)a、d 14、(2011广东高考31,15分)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和HO(g)转化为CH和422O。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42图13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的平均生成速率V

27、、V和V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IIIIII4 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 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最多。 4 (2)将所得CH与H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24-1。mol 。该反应的H=+206 kJ?O(g)CH(g)+HCO(g)+3H(g) 242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 将等物质的量的CH和HO(g)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24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求CH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4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 ?molH=802kJO(g) (g) 2OCO(g)2H (

28、g)3()已知:CH=2224 写出由CO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 。 2 解析:本题考察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及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对影响;反应热的概念和盖斯定律的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化学平衡有关的计算;图像的识别和绘制。 催化剂生成的甲烷最多,其次是催化小时时,30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1(剂,催化剂生成的甲烷最少。因此V、V和V从大到小的顺序为VVIIIIIIIIIIIV;同理由图像也可以看出,反应进行到12小时时,催化剂生成的甲烷最I多,因此在第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最多。 4(2)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 能量,因此反应过

29、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为。 -1 ?mol H=+206 kJO(g)(3)由热化学方程式CH(g)+HCO(g)+3H(g) 224-1 mol802kJ?O(g) CO(g)2H H=(g) CH(g)2O =2242-1 H=+1008 kJ?mol2O(g) O(g) 得CO(g)3H CO(g)+3H(g)=2222 ;V1)VV答案:(IIIIII ) (291% -1 H=+1008 kJ?mol 2O CO(g)+3H3HCO(3)(g)O(g) (g)(g) =2222 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SOCO分)研究,山东高考(15.20112814NO2 2、 。利用反应

30、6NO (1)NO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2 催化剂 在标准电子时,消耗的NO1.2mol7N12 H8NHO也可处理NO。当转移25232 加热 L。 状况下是 -1 196.6 kJ·mol H=- 2SO(g(2)已知:2SO(g)+O()g) 322-1 ·mol H=-113.0 kJ (2NO(g)+Og) 2NO(g) 22-1 mol。 kJ·)的SO(g则反应 NO()+SO(g)g)+NO(gH= 322 下列能说明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2与SO以体积比1 一定条件下,将NO22 。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压强保持不

31、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cSO和3 1 molNO d每消耗1 mol SO的同时生成23 。 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与SO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22 CO。(g)+2H(g)CHOH(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 32。)<”或“>”“ 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反应H 0(填 4 。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 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2HNO3NOHO=NO)解析:(1NO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是32226NO 在反应催化剂 7N12 HO中NO作氧化剂,化合价由

32、反应前的+4价降低到反应后 8NH02523 加热1.2mol?0.3mol,所以标NO价,因此当反应中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物质的量为2 4L6mol?.72L?0.3mol22.4/ 。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本题考察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 2SO2-1 2NO(g)mol196.6 kJ=H )(2SOg()g(+O)g -·+O(g)2NO 22132-1 。即得出2NO(g)+2SO(g)2SO(g (g) H=-113.0 kJ·mol) 3222-1-1-1。所以·mol·mol+83.6 kJ +19

33、6.6 kJ·mol113.0 kJ(+2NOg) H=HH=-12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1.8;反应NO(g)+SO(g)SO(g)+NO(g)的特点体积 322不变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因此a不能说明。颜色的深浅与气体的浓度大小有关,而在反应体系中只有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时即说明NO的浓度不2再发生变化,因此b可以说明;SO和NO是生成物,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二者的体积比总是3满足1:1,c不能说明;SO和NO一个作为生成物,一个作为反应物,因此在任何情况23下每消耗1 mol SO的同时必然会生成1 molNO,因此d也不能说明;设NO的物质的量232为1mo

34、l,则SO的物质的量为2mol,参加反应的NO的物质的量为xmol。 22 (3)由图像可知在相同的压强下,温度越高CO平衡转化率越低,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既要考虑反应的特点、4kPa左右时,1.3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还要考虑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由图像可知在×10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继续增加压强CO的转化率增加不大,但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却增加,所以选择该生产条件。 答案:(1)3NOHO=NO2HNO;6.72 322(2)41.8;b;8/3; 4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如果增加压强CO< ) 在1

35、.3×10的转化率提高不(3大,而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16.(2011重庆,14分)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灭菌等。 (1)O与KI溶液反应生成的两种单质是_和_。(填分子式) 3(2)O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题29表所33示。已知:O 。0.0216 mol/L的起始浓度为3 pH增大能加速O分解,表明对O分解起催化作用的是_. 33在30°C、pH=4.0条件下,O的分解速率为_ mol/(L·min)。 3据表中的递变规律,推测O在下列条件下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填字 3母代) a. 40°

36、;C、pH=3.0 b. 10°C、pH=4.0 c. 30°C、pH=7.0 (3)O可由臭氧发生器(原理如题29图)电解稀硫酸制得。 3 图中阴极为_(填“A”或“B”),其电极反应式为_。 若C处通入O,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 2 若C处不通入O,D、E处分别收集到xL和有yL气体(标准情况),则E处收集的气 2 体中O所占的体积分数为_。(忽略O的分解)。 3 3 解析:本题考察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对影响以及有关电化 学知识。 2KOH O=IH方程式为生成单质碘,O2KI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1)能氧化I223 O;2 OH;pH(2)增

37、大,说明碱性增强,因此其催化剂作用的是,OpH=4.0C30由表中数据可知, 在°、条件下,108min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是3?1Lmol?0.0108?4?1?1in?L10?1.00?mmol; 所以其反应速率是 108min由表中数据知温度越高,pH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分解速率依次增大的顺序为b、a、c; (3)溶液中2价的O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臭氧,在电解池中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A是阴极,B是阳极;溶 ;2H2e=H液中只有阳离子氢离子,所以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然后结合溶液中氢离子生成水,方程若阴极通氧气,则氧气

38、得到电子被还原成OH ;OO4H4e2H式为22分别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臭氧的混合气体。设臭氧的体积E由以上分析知D、xny?n?2?6?4,解得nn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知x2y,所以臭氧的是 22.422.422.4x?2y。 体积分数是 y答案:(1)O I 22 ;)OH (24 10 1.00× b、a、c 2H2e=H (3)2 O;O4H4e2H 22x?2y y17.(2011新课标全国)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g)、CO(g)和CHOH32-1-1-1。请回答下 -726.5

39、kJ·-283.0kJ、·molmol和·)的燃烧热(lH分别为-285.8kJmol列问题: (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_kJ;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 (3)在溶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和H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考察22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T ;)300均大于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 n-1-1A ·mol·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温度为Tv(CHOH)=Lmin31 lA T时的小该反应在T时的平衡常数比21 该反应

40、为放热反应n(H)2增大,达到平衡时 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变到T21 n(CHOH)3(4)在T温度时,将1molCO和3molH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212CO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 2(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正极的反应式为_。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1,即每生成1mol的水就放出285.8kJ-285.8kJ·mol的能解析:(1)

41、氢气的燃烧热是量,反之分解1mol的水就要消耗285.8kJ的能量,所以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2858kJ; (2)由CO(g)和CH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3-1; -283.0kJ·molCO(g) HCO(g)1/2O(g)22-1;mol H-726.5kJ· (g)CHOH(l) 3/2OCO(g)+2 HO(l) 2322-1; ·molHCO(g)+2 HO(l) -443.5kJ(g)OH(l) 可知得到CHO223(3)CO和H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g)3H(g)CHOH(g) + HO(g)。由图像 222223可知

42、B曲线先得到平衡,因此温度TT,温度高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反而低,说明正12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甲醇的生成,平衡常数减小,即nmol,此时甲醇T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物质的量为错正确;温度为1Ann?1-1-1AAL?mol Lmol··minv(CH,因OH)=的浓度为,所以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3 2I2A此不正确;因为温度TT,所以A点的反应体系从T变到T时,平衡会向逆反应方2121向移动,即降低生成物浓度而增大反应物浓度,所以正确。 。 (5)在甲醇燃料电池中,甲醇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所以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CHOH3;甲

43、醇的燃烧热是=3H6HO6H,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3/2O6e6eHO=CO2222702.1-1?100%?96.6%。·mol ,所以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726.5kJ 726.5-1; -443.5kJ·molCO(g)+2 HO(l) H2858; (2)CHOH(l) O(g))答案:(1232(3); (4)1a/2; 96.6% 、=3HO6HHO=CO6H、3/2O6eOH(5)CH6e23222,实验测得水中可溶解0.09mol时,在海南,9分)氯气在298K、100kPa1L201118.( Cl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溶于水的2_; 1

44、)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列式计算)估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2_ 移动;(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将向_“不(填“增大”、“减小”或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4)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_ ),平衡将向_移动。变” ;答案(1) ) (2 ()水视为纯液体0 0.09 C 0 0 起1 0.03 × C0.090.03 0.03 变 3C 0.03 0.03 0.03 0.06 平 ; (4)增大,正反应方向(3)正反应方向; 命题立意:平衡相关内容的综合考查 解析:题干中用“溶于水的Cl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给出可逆反应2 ;平衡常数的计算(该反应在教材中通常没提及可

45、逆)+增大压强将增大H的减少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题中要求列三行式求算;平衡移动是因为 氯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新课标高考题今年引入了对过程呈【技巧点拨】平衡题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比较平和, 现的考查,这是以后高考中应注意的。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卷28)(15分)(201119全国II 催化剂 )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0H 反应aA(g)+bB(g) cC(g)( 件,在、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6.0 )1L·lB o5.0 m(/度浓4.0 3.00 3.0 2.00 1.86 2.0 A 1.50 1.00 1.00 0.76 C 1.0 0.50 0.62 /min 时间0.0 15.0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