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锲入”法启发学生_第1页
以“锲入”法启发学生_第2页
以“锲入”法启发学生_第3页
以“锲入”法启发学生_第4页
以“锲入”法启发学生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锲入”法启发学生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上, 有这样一段对话:齐威王问大军事家 孙膑:“地形很好,士兵也很齐心,为什么打了败仗?”孙膑回答:“因为没有 找到突破口。”这个典故说明两军对垒,能否突破一点,向纵深进兵,往往是能 否夺取全局性胜利的重要关键。今天我们研究语文教学,是否能够以该典故为他 山之石,来打凿琢磨出教学改革的新玉器呢?我以为这样做在文章学的理论上是 可以找到根据的,而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 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 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

2、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 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 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若启发学生以“为主” 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发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 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 辑录几例,以现一斑。一、锲入人物的性格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 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办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独自于山冈丛林 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

3、身哆嗦,即使有点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 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若,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 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 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则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 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 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 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 “彼竭我盈” 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 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 ”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

4、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 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 的顶花皮,跳近了则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 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 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 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

5、一闪”和“一 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 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 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 生形神兼备地活跃在学生脑海之中。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 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丽辞藻轻常用字 词的偏见。二、锲入作品的底蕴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 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 下:“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 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镁之刑。在渑池相会中, 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

6、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 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显示人生的价值!”“爱国!”“憎恨秦王!”板书了相如向门客交心 并问学生:“相如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把什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 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第三个故事“将相交欢”。 在分析中突出了相如忍让回避不与廉颇争列的可贵言行, 的直接引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么放在首位?”,那么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了相如的 你们说怎样理解这一致呢?”我进“国家

7、利益! ”学生齐答。'伸'“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表现了相如的'屈,两者好似相反,实质是一致的。一步启发学生。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相如能伸能屈都是为了捍卫赵国。”“爱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使他大智大勇大忍让!”“廉颇能负荆请罪也是被相如的爱国之情感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地赞扬了两位主人公的爱国之情。 我趁热打铁引 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都突出了“国”字,其内容如次:完璧归赵,出使不辱国;渑池相会,相君不辱国;将相交欢,团结卫赵国。在这段教学中,是否启发学生以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直接引语进行锲 入,效果大相径庭。不锲入,它仅能解释蔺相如不与廉颇

8、争高下的原因;锲入开 来,则显出文章“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的匠心, 使爱国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辐 射学生的心灵。三、锲入诗歌的意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串讲完了。我表情朗读琵琶女自我介绍身世那段, 读到“绕 船明月江水寒”一句时,板书了个大“寒”字,并启发学生:“优秀的诗歌写景 总是与感情密切融合,创造出深远而统一的艺术意境。 从这一认识出发,你们思 考一下,在琵琶行中,环境景象的特征寒与琵琶女的衷情有何相通之处?与 白居易、众听客的心态有何一致之点?请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写一段话, 然后读给大家听。”十分钟后就有十个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语段,现择其认识深刻、文字畅达的两 段抄录于后:“诗中的寒字,一方

9、面反映了环境景象的特点,因为秋夜气温下降,江 边更是寒气袭人;另一方面还透露了琵琶女那昔盛今衰、暮境凄凉所形成的心境。 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些阔公子不惜财帛, 尽力抬举捧场,琵琶女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的放纵生活;而一旦年长色衰, 则门前冷落鞍马席,只得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以至江边孤守空舟,夜 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不令人心寒?”“不仅如此,两位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诗中虽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但终归达成感情共鸣而使读者的神思聚集于一点。 可不是,那琵琶女动手弹奏就弦弦掩 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暂歇稍停,就别有幽愁暗恨生;而同病 相

10、怜的诗人呢,平日则往往取酒还独倾,送客舟中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听 演奏竟叹息连声,青衫湿透,还有那满座听众的掩面抽泣,这些散见于全篇的叹 息、怨恨、愤懑、悲戚都是由心寒演变激化而成的,与寒江秋月的外景形成了韵 致翩跹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我见火候已到,小结如下:“根据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寒字虽为一普通形容词,却十分出色地凝聚了感情,描绘了景象,揭示了题旨,渲染了 气氛。一身数任,四通八达。诗歌的意境创造把寒字推向了制高点,为它确 立了全篇独尊的艺术地位,它也就无往而不适地解释着一切,笼罩着一切。因此, 我们从通体出发感受全诗,一个寒字可以了得。”至此,不由学生不惊诧这篇把两人心灵共振倾

11、吐得酣畅淋漓、 委曲动人的千 古佳作竟能如此高度集中,从而真正领悟到白居易穷究人情、体察物理、融铸汇 合和高度提炼的艺术功力,真正钦佩诗人“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创造 统一意境的独到运思。四、锲入作者的心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接近尾声。 我问:“孤帆远影碧空警一 句只提到了远影,难道李白目送孟浩然只看见孤帆的远影么?你们根据 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学生:“老师刚讲过,远去的小船在诗人眼中是由近及远,由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诗人既看见孤帆的近影,也看见不远不近之影,当然还看见'远影。”我问:“那为什么不把三者全写出来呢?”学生:“诗只四句,写不了。”“全写出来就嗦了

12、,要剪裁。”“全写出来就没有想头了,没有余味了。只提远影,正是诗人的艺术匠 心所在!”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我又问:“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有一见字,主语当然是李白。小 船已消失了,他只看见浩瀚的江流奔向天际,你能想像出诗人的位置和神态 吗?”学生:“伫立黄鹤楼。”“临江极目远望。”我再追问:“诗人为什么还伫立黄鹤楼,临江远望呢?”学生:“感情深。”“舍不得。”“真正懂诗的人会”黄鹤楼送孟浩然由此锲入进去,引导“依依惜别。”回答一个比一个中肯!巴尔扎克在幻灭中借人物之口说: 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 之广陵一诗中的“远影”和“见”这两个词语, 撩人神思,学生根据自己的

13、生活经验加以发展,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思维运动,终于发现诗人那以少胜多的艺术灵心,领悟到诗人送别时对故人的深挚之情, 这对启迪学生的潜在智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懂诗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锲入”教学的实质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正确发展。因此,通体认识课文,把握作品的内部联系,是“锲入”教学设计的必要前 提。一般说来,这种教学设计的要点有四:首先,要选准突破口。用刘熙载的话 说,就是要抓中“为主”的字句。如同打井一样,井眼找对了,掘地三尺之深, 清泉喷涌而出;位置确定错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比方说景阳冈一 课,也有武松用哨棒从空中劈下来打虎未遂的描写,虽然写得有声有色,也

14、产生了扣人心弦曲折有致的艺术效果,但其中任何字句都不是表现武松智慧和武功的 致力点,由此锲入,势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要认定目标。目标既定, 锲入的思维运动自然有了正确的方向。比方说要锲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底蕴, 必然是发轲于最后一个故事,启发学生以爱国精神作回光反照。锲入的锋芒始终 应指向目标,如此确定大方向,教学的步骤就会于无序之中自然有序, 于有序之 中显出自由。再次,运用关键字句要注意变通。有的关键性字句原封不动是不便 于使用的,但通过多角度思考,加以变通,往往又无往不适。例如小说分马,故 事情节发展到郭全海牵马时,写道:“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该 句“对自己的事”这

15、一状语已划定了陈述的范围, 我非但不受限制,反而启动多 维思维,问学生:“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他对待革命工作,对待 群众利益是否也随随便便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他分马前爬到桌子上, 做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抓住时机尽力把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有的说他 帮老孙头追“玉石眼”,累得气喘呼呼,急群众之所急;有的说老王太太分马不 中意,郭全海随即表示要以自己的青骒马换,并召开积极分子会商讨解决的办法。 总之,学生都认为郭全海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唯独对个 人利益看得随便,从而多角度认识到郭全海的崇高品质。 这样的教学,锲入到主 人公形象的各方面,能如此,当然得力于关键句子,但若教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