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_第1页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_第2页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_第3页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_第4页
(论文)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为查明污染事故的污染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定点和动态监测,现已成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日常的重要的工作。应急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是指从布点到采样、存储、运输、实验室分析等都采取了规定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包含了在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本文作者根据自已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

2、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进行了浅薄的探讨。关键词  环境保护 应急监测 质量控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类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为查明污染事故的污染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定点和动态监测,现已成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一项日常的重要的工作。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质量保证管理系统包括前期质量管理和运行中的质量管理。前者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应急监测工作手册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及应急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组织应急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做好应急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设备的筛选,做好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和试

3、剂、监测仪器的质量保证。后者的主要内容是: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警急情况下,环境监测人员从接到应急监测的通知到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到布点、采样、存储、运输、实验室分析以及出具监测报告,往往时间很紧,假设不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工作,那么在其中的任一环节,均有可能出现监测数据偏差或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及时、准确和可靠。笔者根据自已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污染事故的现场勘查和监测方案制定中的质量管理,现场采样(包括记录、运输、保存)和监测中的质量管

4、理,实验室分析中的质量管理和数据处理及编制监测报告中的质量管理等进行了浅薄的探讨。1、环境应急监测现场勘察和监测方案制定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人员接到应急监测的通知后,在时间、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立即对应急监测现场进行踏查,掌握相关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确定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将情况及时反响领导小组,以便制定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监测工程、监测断面、点位、监测频次等内容。1.1  监测工程筛选的一般原那么1:1对于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可根据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监测工程,同时应考虑该污染物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反响,衍生成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可能性。2对固定源引

5、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要通过对引发事故固定源单位的有关人员如管理、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等的调查询问,以及对事故的位置、所用设备、原辅材料、生产产品等的调查,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确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3对流动源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通过对有关人员如货主、驾驶员、押运员等的询问以及运送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外包装、准运证、押运证、上岗证、驾驶证、车号或船号等信息,调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或使用单位,同时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鉴定和确认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4对于未知污染物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通过污染事故现场的一些特征,如气味、挥发性、遇水的反响性、

6、颜色及对周围环境、作物的影响等,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5如发生人员中毒或动物中毒事故,可根据中毒反响的特殊病症,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6通过事故现场周围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源的生产、环保、平安记录,初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7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现有的仪器设备监测,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8通过现场采样,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利用试纸、快速检测管和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现场快速分析手段,来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9通过采集样品,包括采集有代表性的污染源样品,送实验室分析后,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工程。1.2  监测断面点位确

7、实定1监测断面和点位的布设必须使采集的样品能反映所监测环境的真实状况,必须充分考虑到所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断面点的设置一般以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为主,同时必须注重人群和生活环境,考虑对饮用水源地、居民住宅区空气、农田、土壤、蔬菜、稻谷等区域的影响,合理设置参照点,以掌握污染发生地点状况、反映事故发生区域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目的;对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农田、土壤、蔬菜、稻谷均应设置对照断面点、控制断面点,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应设置削减断面,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所需信息,同时需考虑采样的可行性和方

8、便性。1.3  布点方法1  对于环境空气污染事故应尽可能在事故发生地就近采样往往污染物浓度最大,该值对于采用模型预测污染范围和变化趋势极为有用,并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根据事故发生地的地理特点、盛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在事故发生地下风向污染物漂移云团经过的路径影响区域、掩体或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间隔的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样,同时在事故点的上风向适当位置布设对照点。在距事故发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区或其他敏感区域应布点采样。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采样点位置。  对于地表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点位以事故发生地为主,根据水流方向、扩散速度或流

9、速和现场具体情况如地形地貌等进行布点采样。 对江、河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地的下游布设假设干点位,同时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如果上游还有支流,还应在支流与干流的交界面布设断面。如江、河水流的流速很小或根本静止,可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在事故影响区域内饮用水和农灌区取水口必须设置采样断面(点)。重点控制饮用水源地,一般应在饮用水源地上游设置监视断面和预警断面。如松花江水污染监测:在哈市水源地取水口上游73公里、32公里设立2个监测断面,其意义:一是监测污染带到达2个断面的时间,用以计算水流速度;二是监视污染程度及变化规律,为设预警断面而提供参考。在水源地取水

10、口上游16公里处设置预警监测断面,其意义:一是抓污染带前锋,为政府提供污染带到达取水口的时间,二是监测污染带变化规律及通过时间。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必要时,对水体应同时布设沉积物采样断面点。当采样断面水宽10m时,在主流中心采样;当断面水宽>10m时,在左、中、右三点采样后混合。 对湖库的监测应在事故发生地、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的水流方向的出水口处,按一定间隔的扇形或圆形布点,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水层采样,多点样品可混合成一个样。同时根据水流流向,在其上游适当距离布设对照断面点;必要时,在湖库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设置采样断面点。 在沿海和海上布设监测点位时,应考虑海域位置的特点、地形、

11、水文条件和盛行风向及其他自然条件。多点采样后可混合成一个样。   对于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应以事故发生地为中心,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辐射法在周围2km内布设监测井采样,同时视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上方向,设置对照监测井采样;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取水处必须设置采样点。  对于土壤污染事故应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事故发生地及其周围一定距离内的区域按一定间隔圆形布点采样,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深度采样,同时采集未受污染区域的样品作为对照样品。必要时,还应采集在事故地附近的作物样品。 在相对开阔的污染区域采取垂直深l0cm的表层土。一般在10m

12、×l0m范围内,采用梅花形布点方法或根据地形采用蛇形布点方法采样点不少于5个。 将多点采集的土壤样品除去石块、草根等杂物,现场混合后取12kg样品装在塑料袋内密封。在污染或事故地点如果有地下水,那么还要对地下水进行布点采样。  对于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监测布点,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在产生污染物的不同工况部位下或不同容器内分别布设采样点。监测断面、点位的布设除遵循以上的原那么外,还应遵照相应的监测标准、标准和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密布点。1.4  采样频次确实定1污染物进人周围环境后,随着稀释、扩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应急处理处置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

13、。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围及变化趋势,常需要实时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对于确认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结束,宣布应急响应行动的终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急监测在事发、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阶段均应进行,但各阶段的监测频次不尽相同。原那么上,采样频次主要根据现场污染状况确定:事故刚发生时,可适当加密采样频次,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具体参见表1-1,应急监测频次确实定原那么。表1-1  应急监测频次确实定原那么监测点位应急监测频次跟踪监测频次环境空气污染事故空气事故发生地初始加密(数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空气质量标准值或已接近可

14、忽略水平为止空气事故发生地周围居民区等敏感区域初始加密(数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空气质量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空气事故发生地下风向34次/天或与事故发生地同频次(应急期间)23次/天,连续23天 空气事故发生地上风向对照点23次/天(应急期间) 地表水环境污染事故江、河事故发生地及其下游初始加密(数次/天)监测,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地表水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湖(库)事故发生地、受影响的出水口24次/天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地表水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江、河上游,湖(库)事故发

15、生地对照点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双样数据为准 近海海域监测点24次/天,随着污染物浓度的下降逐渐降低频次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海水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地下水污染事故地下水事故发生地中心周围2km内的水井初始12次/天,第3天后,1次/周直至应急结束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地下水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地下水流经区域沿线水井初始12次/天,第3天后,1次/周直至应急结束连续两次监测浓度均低于地下水标准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为止地下水事故发生地对照点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双样数据为准 土壤污染事故事故发生地受污染区域12次/天(应急期间),视处置进展情况逐步降低频次1次

16、,应急结束后对照点1次/应急期间,以平行双样数据为准  2、现场采样、记录、运输、保存的质量保证与控制2.1  现场采样一般来说,采样的误差大于样品前处理,样品前处理的误差大于样品分析,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来说,如果采样的误差大于分析误差的3倍,那么降低分析误差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做好采样工作的质量保证非常重要。  水质采样2.1  采样前的准备1容器的准备:采集污水工业废水的容器与采集地表水、地下水等清洁水的容器要分开,切勿混用,防止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容器的材质与选用玻璃瓶采集:COD、高酸盐指数、TOC、凯氏氮、油类、有机物类、微生物等;塑

17、料瓶采集:F-、B、Na、K、Cu、Zn等。详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标准?。容器的洗涤及检验测定金属类的容器:使用前先用洗涤剂清洗后,自来水洗干净,必要时用10硝酸或盐酸剧烈振荡或浸泡,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测定有机物的玻璃容器:先用洗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加盖存放备用。测定铬的容器:只能用10硝酸泡洗,不能用铬酸洗液或盐酸洗液洗涤。测定油类的容器:用洗涤剂、自来水洗干净后,还要用萃取的溶剂荡洗23次。细菌检验的容器:洗涤剂、自来水洗干净后,还要经高温消毒2小时的灭菌处理,并在2周内使用,否那么应重新灭菌。 应急监测用的采样容器平时应准备和洗涤好并经

18、洁净度检验合格后备用。2固定剂的准备固定剂的选择水和废水: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水样的保存中相关要求选择。空气和废气:按监测工程选用的监测方法中的要求选择。如空气和废气采样中所用的吸收液、活性碳、滤膜等都可视为固定剂。空白实验各种固定剂在采样前应作空白实验,其纯度和等级要到达分析方法的要求,按规定配制备用,以后在每次、使用前应检查有无被污染。固定剂空白目前还没有具体指标要求,但监测I类水,其空白值肯定应低于I类水质标准,监测IIII类水,其空白值肯定应低于IIII类水质标准,我个人认为应低于相应监测方法的检出限。.2  样品的采集1按监测技术标准进行采样。2背景样品的采集

19、:在污染带的上游和污染带的下游污染带到来之前,采集水、假设需要还应考虑采集底泥、水生生物包括微生物的背景样品。3采样同时应测定流量。采样器具应洁净并应防止交叉污染,现场可采集平行样,一份供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现场立刻参加保护剂,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假设需要,可同时用专用采泥器深水处或塑料铲浅水处采集事故发生地的沉积物样品密封入塑料广口瓶中。4考前须知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标准?。检查容器编号与点位是否吻合。如果采集有机物:可根据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相对密度确定采样浓度,用玻璃容器或比色管采样。采集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水样,在采样时,尽量防止剧烈搅动水体以免挥发性有机物逸散或

20、者使用专用的密封式采样容器采取水样。对于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且比重较大的有机污染,可分层采样。采集的水样可参加小体积溶剂做一次萃取,分层后不用净化及浓缩即行测定,该方法即简便快速,又有足够的测定准确度。采集地下井水时应避开井壁,采样瓶以均匀的速度沉入水中,使整个垂直断面的各层水样进入采样瓶。假设用泵或直接从取水管采集水样时,应先排尽管内的积水后采集水样。同时要在事故发生地的上游采集一个对照样品。应先用采样点的水冲洗容器23次油类、细菌除外,然后装入水样,并按要求立即参加相应的固定剂,同时填写采样记录。如果监测的工程比拟稳定,短时间内浓度变化不大,样品采集后23个小时内可到达实验室进行分析,建议可不

21、加固定剂。一是缩短采样、分析时间,二是减少可能带入污染或误差的环节。除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物的水样瓶不留空隙外,其它工程不能注满容器,应留1/10的空隙,以防运输途中外溢。需单独采样的工程:油类、BOD5、DO、硫化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工程。  大气采样4.1  采样前的准备1仪器的准备能用标准气体校准的应定期用用标气对现场监测仪进行校准并进行标识化管理,与流量有关的采样仪器应进行流量校准。采样前应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是否能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以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及时、正常开展和监测质量。2采样容器、试剂的准备根据本地区污染源或风险

22、源的特点确定污染事故放生时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准备好相应的采样容器或试剂,采样容器、试剂,均应进行检查,经检验合格后备用。如果用吸收液、或滤膜采集大气样品然后送实验室分析,那么采样吸收瓶应按有关要求清洗干净,配制吸收液的有关试剂、滤膜在使用前应经空白实验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2  样品采集1按监测技术标准进行采样。2利用检气管快速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范围,现场确定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采样时,应同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采样总体积应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体积。3有机污染物: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中选择与确定固体吸附剂或液体吸收液有困难时,可用100mL注射针筒采取气样。采样时应根据有

23、机污染物浓度及沸点确定适当的采样高度及范围。具体采样方法是:将100mL医用注射器带至污染事故现场,用现场空气反复清洗3次,抽取100mL待测空气样品于注射器中,先用聚四氟乙烯薄膜封住注射器口,再套上胶皮小帽。将采好气样的注射器避光并针头朝下竖放于适宜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土壤包括沉积物和固体废物采样5.1  采样前准备1采样工具、设备采样工具、设备所用材质不能和待采的固体废物有任何反响,不能使待采固体废物污染、分层和损失。采样工具应枯燥、清洁,便于使用、清洗、保养、检查和维修。任何采样装置特别是自动采样器在正式使用前均应做可行性试验。2盛样容器:盛装样品的容器必

24、须满足以下要求:坚实、洁净,无渗透性;所用材质不与样品发生任何化学反响,不污染样品;盛装含有易挥发、分解、氧化复原反响物质的样品容器,应能够密封;盛装含有光敏性物质的样品容器,应不透光使用深色材质容器或者在容器外罩深色套;盛装含有遇热分解或者挥发性物质的样品容器,应有保温层或者装在保温套中;盛装液态、半固态废物的样品容器,应有带防渗漏垫层的螺旋盖;.2  样品采集1按监测技术标准采样。2考前须知当监测工程为易挥发污染物时,样品应装满容器,不得留有顶部空间。当监测工程为易分解污染物时,可根据分析方法要求在采样现场向样品中参加相应的固定剂,并避光、避热或冷藏保存。采样工具应保持干净。当需

25、要连续采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废物样品时,应防止各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如采样现场没有洁净水冲洗采样工具,可利用准备采取的固体废物将粘附在采样工具上的前一种固体废物擦拭掉。用于擦拭采样工具的固体废物不得混入样品中。  质控样品的采集.1  现场空白样的采集现场空白可以起到一个全程序质控的作用,采样器具、容器是否洁净、固定剂或吸收液是否满足要求,采样、运输过程样品是否受到玷污、实验室所用试剂是否到达分析要求,或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否受到污染,都可以通过现场空白样的分析数据得到反映,因此水样、气样和土壤固废样都应按一定比例采集现场空白样,并将现场空白样的瓶口或管口封好,送实验室分析。1水质

26、水质监测中现场空白是指将实验用水带到采样现场,与水样同时注入盛样容器,参加相同的保存剂,与水样一起送实验室分析。2空气、废气:空气、废气现场监测空白样:是指将实验室准备好的加有吸收液的吸收管或滤膜带到采样现场,该吸收管或滤膜不采集样品,采样结束后和其它采样吸收管或滤膜一起交送实验室分析。3土壤固废土壤固废现场空白常常是将不含待测污染物的去离子水在现场条件下,使它与采样工具接触,然后以待测污染物为指标分析有无来自采样工具的污染,或来自前一个样品的交叉污染,或来自采样现场的污染如空气污染等。.2  现场平行样的采集现场平行样:与要采集平行样的样品在同等条件点位、时间、容器、保存剂等下采样

27、,并一起送交实验室分析。现场控白样和平行样最好以密码形式进行样品编号,每批现场平行样的数量应不低于每批样品总量的10。2.2  现场记录  事故现场有关信息的记录要绘制事故现场的位置示意图,标出采样点位如有必要,对采样点及周围情况进行现场录像和拍照,记录发生时间,事故发生现场性状描述及事故原因,事故持续时间,必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如水温、水流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事故单位名称、联系方法,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流失量及影响范围程度,假设可能,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有害特性等信息,还应尽可能收集与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盛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标签等信

28、息,尤其是外文标签等信息,以便核对。应在记录中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填写,监测任务完成后归档保存。  采样记录1采样现场应有专人负责填写采样记录和样品标签,并核对样品。采样记录内容包括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方法,样品数量,样品名称,样品编号,分析工程,是否参加固定剂等。假设有必要还应对采样现场进行描述利用文字或简图,如果有现场监测工程,应做好现场监测记录,并有采样人、委托方、签字。样品标签内容包括样品编号,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分析工程、采样人姓名等。粘贴样品的方法为:A、粘贴样品标签的时间,应在样品完全装入容器、封口,并将容器外壁擦拭干净后,以防止样品标签被沾污。B

29、、样品标签上的字迹应工整、清晰,防止出现浸湿后字迹模糊不清的现象可用圆珠笔填写。C、样品标签应贴在容器外外表明显位置处。(2) 原始记录上有误需要改正时,应在错误的地方上划出横线,再在错误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据或文字,并在右下方盖章或签字。不准在原始记录上涂改或撕页。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编号,个人不准擅自销毁。(3) 参加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现场原始记录负责,做到及时记录信息,不应以回忆的方式填写。为适应应急监测快速报告的需要,可采用边采样、边分析、边汇总、边报告的方式进行。  现场监测记录现场监测记录是报告应急监测结果的依据之一,应按标准格式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30、主要包括环境条件、分析工程、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分析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签名等。2.3  样品运输(1) 在样品运输前,应封紧样品容器的封口,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环境的污染和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样品装箱运输时要在采样容器之间用泡沫塑料或瓦楞纸作隔板,以防运输中震动、碰撞而导致损失或污染。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样品的丧失、遗洒、破损、泄漏、浸润、挥发、沾污和变质。应有防止样品倒置或倒放的措施。(2) 含易挥发、分解和易氧化复原反响待测污染物的样品,应将其置于冷藏箱内运输。(3) 样品运输时必须有专人押送。2.4  样品的交

31、接与保存  样品的交接(1)交接前应有交接手续,接收者和送样者之间均应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名。样品交接单的内容包括:样品名称、编号、采样断面、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量、保存剂的数量和种类、接样时间、监测工程。(2)送样人和接样人员应共同核对样品,应检查样品标签上的内容、样品的数量与样品交接单上的内容是否一致,样品容器是否有破损、泄漏、变形、沾污等现象,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样品交接单。(3) 样品在交接过程中应对以下现象特别给予注意:样品标签、数量与样品交接单内容不一致时,在未搞清原因并纠正前不得接收;因容器破损或泄漏,使样品中混入杂物或其他样品时,此样品不能接收;对于土壤、固废样品从盛装样品

32、的塑料瓶或塑料袋外可看出样品处于受压状态或正在漏气时,应向样品委托人详细询问该样品所产生气体的性质,并在样品制备要求中给予注明,该样品不得用于易挥发、分解和易氧化复原反响污染物的监测分析。  样品的保存一般而言,应急监测的样品送实验室后应立即进行分析,如不能及时分析的应按有关监测技术标准进行保存。(1)水样:可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有关内容。(2)气样:可参见监测工程的采样或分析方法的有关要求。(3)土壤、固废:应根据待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特性试验要求确定样品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用于特性鉴别试验的样品,一般不加保护剂,可在4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见表3-1。表3-1

33、60; 各类废物样品的保存时间4废物种类保存时间/d废物种类保存时间/d含挥发性污染物废物1含氰废物14含半挥发性污染物废物14含六价铬废物1含汞废物28含氟废物7除汞外的重金属废物180含硫化物废物1生活垃圾样品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 h。当保存时间需要24 h以上时,应将样品按不超过50 mm的厚度摊铺在室内避风、阴凉、干净并铺有防渗塑胶布的水泥地面上。 3、实验室分析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目前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定量考核指标,如: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实验室空白样、实验室平行样、加标回收样和标准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方法比拟分析、室内互检、室间互检、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斜率、截距的要求,等等都属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1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实验室分析的应急监测样品都应采用国家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