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设计说明_第1页
住宅小区设计说明_第2页
住宅小区设计说明_第3页
住宅小区设计说明_第4页
住宅小区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叶集区广场东苑小区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 项目研究一、 城市概况叶集区是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六安市辖区(原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2016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全区辖姚李镇、洪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平岗办事处、镇区办事处共6个乡镇(办事处),区域面积568平方公里,总人口26.9万人。叶集区文化底蕴厚重。徽商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即为江淮之间重要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未名文化薪火相传,涌现出与鲁迅并肩战斗的台静农、李济野等“未名四杰”燃灯文坛。红色文化彪炳史册,孕育出陶勇、杨国夫、桂绍忠等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名垂丹青。美食文化享誉内外,羊肉、沙锥贡鱼、空心挂面、启航茶油

2、等特产驰名四方。产业特色鲜明。为全国建筑模板之乡、华东四大木材集散地之一、安徽省林产业十强县区。木竹加工企业2000余家,规模企业91家,从业人员5万人,年木材加工量50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成功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通过中家协评审授牌,荣获第三届中国家具品牌节新兴产业基地示范奖。二、 区位环境叶集地处、皖豫两省交界,东望长三角,南枕大别山,西接中原地,北连淮河水,素有“安徽西大门”和“大别山门户”之称。境内史河(干渠)环绕,105、312两条国道、宁西、阜六、合武三条铁路和沪陕、合武、济广三条高速交汇于此,距合肥新桥国际

3、机场1小时车程,是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交通便捷。本项目用地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周边已建成住宅小区和教育配套商业配套众多,地理位置较优越,区政府、未名湖、人民广场近在咫尺。三、 现状分析1、基地现状现状基地为建设用地,整个基地内以自然植被为主,西侧有河流,基地内有部分民房,沿街有部分临时简易棚。项目用地总面积110904平方米(约166亩,扣除创新路道路面积),其中综合商业用地面积26737平方米,住宅小区用地面积84167平方米。2、地形地貌整个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高差较小,总体竖向标高在55.3-54.2之间,在竖向设计中应合理解决排水,同时有效地降低土方工程,减小

4、成本。3、周边道路分析项目地块南侧为城市道路,北侧为万寿路,东侧为柳林大道,南侧为南海路,综合商业和居住区之间为创新路,场地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4、出入口设置综合商业地块:用地北侧为万寿路(红线宽度30米),东侧为创新路(红线宽度24米)。两条市政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步行主入口与集散广场,用地东南角于创新路设置车行次入口,用地西北角于万寿路上设置车行出入口。住宅小区地块:小区四面临路,分别为西侧创新路(红线宽度24米)、北侧万寿路(红线宽度30米)、东侧柳林大道(红线宽度40米)、南侧南海路(红线宽度40米)。小区车行主入口设置在北侧万寿路,车行次入口设置在南侧南海路,东侧柳林大道道路

5、等级较高,小区沿此道路不设置出入口,小区步行出入口设置在西侧创新路上,与综合商业地块贴近,同时能方便小区居民快捷到达商业区、市政广场等休闲购物场所。 第二章 规划思想一、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发布实施)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5、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划JGJ50-20016、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6、-95)9、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守则10、城市排水工程规范(GB50318-2000)11、城市电力工程规范(GB50293-2000)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1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1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61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15、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6、六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年版17、招标文件提供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地形图18、现行的有关国家政策、标准、及地方基本建筑规定19、业主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的设计条件要求 二、 规划理念 1、 建筑设计

7、、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理念注重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注重住宅区景观的环境设计以及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将地块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三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统一考虑,充分体现规划地块的整体性。2、 以用地规划条件和地块周边现状为依据,打造出既能体现优质的内部居住环境,又符合更高层次的城市面貌要求的住宅小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周边建筑相协调,设计出我们生活中的“理想之城”。3、 塑造小区形象特色,营造出“和而不同”的小区内外空间环境,让家园更温馨。4、 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和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力求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强调环境资源利用的

8、公平性,让社区更和谐。5、 强调绿化与居民社区活动的融合,将住宅与绿化融为一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空间,让绿地更亲近。6、 充分利用规划地块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将此小区建设成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服务便利,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综合性城市居住小区,让生活更美好。二、 规划布局 1、 功能目标本项目以打造“叶集区居住精品工程”,使居民“安其居、乐其业、转其型、解其忧”为目标,设计体现现代感,突出商业配套、生态宜居、民生保障等功能,努力将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具有多样性、和谐、节能省地型的现代化居住社区。2、 环境目标将开敞空间与绿带空间引入规划设计,院落与绿野交融达到“堂虚绿野尤开

9、,花隐重门约掩”的境界。 广场、绿景与住宅融合,局部景点精致丰富,创造高品质精品社区。强调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单纯的空间创造转变为场所的创造,使场所具有宜人的空间尺度,在视觉上更能吸引人的注意。注重实用性布局,形成一个层次丰富、有机整体的商住空间,避免整齐划一的形式,布局简明、规则,能集中地满足市民各种需求。3、 规划布局解析本案总体功能布局结合城市道路将建筑南北朝向,保证了建筑的最佳采光通风朝向和道路的衔接关系。由于地块较大,在规划中本案采用组团式布局的模式,为营造组团内部优质的居住环境,我们采用中心花园式规划构图,在住宅组团中心形成大型中央景观区,与地块周边的城市绿带相互呼应渗透,形成住宅区

10、的优质环境空间。4、 规划功能布局规划在功能上可以概括为 “四区、一带”。“四区”:整个地块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住宅组团。“一带”:小区中央设置带三栋高层,由此为纽带,连接四区成为有机整体。四、 道路交通1、出入口设置住宅小区地块四面临路,周边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地块的四个临路方向依据现场条件均设置了三个住宅小区出入口。综合商业地块设置了一个人行主入口和两个次入口,方便购物人群快捷到达街区各个角落。通过商业街的次入口和住宅小区的人行出入口对应设置,二者有机联系,互补共生。2、动态交通设计从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小区的内环路,与小区的车行出入口相连,车行交通进入小区,可以直接从小区

11、主次入口附近的地库入口直接进入地库,或者沿环路在居住休闲区外围行驶,避免了车流与小区人流和休闲活动区域的流线交叉。组团景观通过景观轴线连接小区主轴线周边建筑群再结合步行支路的景观节点,构成小区的步行交通体系。3、静态交通小区地上车位沿主环路和商业周边停放,数量控制在总车位数的20%以内,地下车库设置在小区中间开阔地带,停车效率最高,至各个住户的距离也最短,地库入口设置在小区入口附近,机动车进入小区可以直接驶入地库,有效减少小区内部车流量。非机动车位利用高层住宅的地下空间与一层局部架空部分,分散式设置,使住户可以就近停车。4、消防设计消防道路系统以机动车环线为主,可穿越小区内部路网,也可穿越广场

12、和铺地,形成可到达各栋建筑的应急消防扑救态势,所有道路交叉及转弯处的绿化皆考虑为低平草坪,以备紧急状况下碾压之需。五、规划景观整个小区在沿街的空间效果处理上强调规划的有序性和韵律感,建筑有机布置,使其围合而成一个大尺度的庭院空间,外围建筑的序列布置和高度变化形成了空间上的秩序感和韵律,沿万寿路一侧住宅立面公建化设计,建筑高低起伏,北侧商业与高层住宅间的层次关系处理上,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小区的景观设计强调邻里交往和环境共享,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优质户外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小区内部景观设计和外部景观之间体现出了一种 “连续、渗透、共享、因借”的空间关系,使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小区景观整体。规划形

13、式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搭配树种,与水景、小品、草坪、小径、建筑等形成优美、恬静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休憩场地,让家家户户都拥有良好的窗外景观。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在各主要出入口位置、中心区域、对景观点等处设置观赏类树木。中心绿地作为居民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环境设计的重点,设有草坪、乔木和丰富的观赏植物;道路旁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夏季具有遮阳、降温作用;建筑东、西、北侧适当种植常绿乔木,冬季可作为阻挡寒风的良好屏障;建筑南面适当种植落叶乔木,帮助建筑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人行道与活动场地边缘种植带形的无刺常绿灌木与花草。在需要防范的地段(如矮墙)处种植带刺的常绿灌木,

14、外层仍以无刺灌木作为隔离带;在道路拐角、车辆出入口边上避免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所有草种、树种均选用无毒害、适应本地区气候、便于维护的品种。六、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新型住宅建筑体系。1、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本次设计在住宅建设计中,使用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在中心广场、道路和游园等场所,推广应用太阳能照明技术,阳台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小区居民停车在地下车库中按规定配备大于10%的新能源车专用充电桩,考虑到商业停车不可与小区停车冲突,故在沿街按10%配备商业停车位。2、新型材料(1)积极使用各种新型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隔墙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

15、,使用市场上推行的高效保温材料。(2)积极推行厨房、卫生间装备的系列化、标准化、多档次定型设计,确保产品与产品、建筑与产品之间合理连接与配合。 (3)优先选用新型墙体材料、防水保温隔热材料、轻质隔断、节能门窗、节水便器、新型高效散热器、经济型电梯和厨房、卫生间成套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并适合我市的产品和设备。七、社区节能及生态技术1、生态技术 “生态住区”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将住区居住生活的各项内容(居住、交通、休闲、购物等)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纳入整体生态系统的营造中,建设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的人居环境,目前国内生态住区实践的主要领域集中在

16、以下三个方面:(1)建筑技术层面包括建筑节能及材料使用的生态化:如改善能源使用效率,采用环保材料,运用非机械的气候适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条件),使用可再生能源。(2)市政工程层面包括中水系统,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生态道路交通系统,垃圾废物的无害化处理。(3)规划设计及规划政策层面包括采用紧凑的布局模式,通过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法(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创造可居性强的小区,提供可负担的住宅,保护小区及周边的生态资源。2、污水资源化技术及中水回用技术本小区建议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将洗菜或盥洗用过的水以及雨水经过住区设施处理后,用作生活杂用水,如浇灌、冲马桶

17、等,或深入地下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同时设组团生活废水处理站,生活废水及部分雨水处理(采用地埋式地表水过滤器,包括沉淀池、滤池及带水泵的蓄水罐)后浇灌绿地、小区景观用水、渗入地下,参加循环。3、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本小区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住区景观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住区内部不同层次景观绿地系统的连接,同时注重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衔接,符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理。八、社区智能化设计社区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物业管理及安全防卫智能化、信息通讯服务与管理智能化及住宅智能化三个方面:1、物业管理及安全防卫智能化系统包括小区物业管理中心(24

18、小时服务)、社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防灾及应急联动、小区停车场智能化管理、三表计量远传系统等。2、信息通讯服务与管理系统包括宽带网络服务、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等。3、住宅智能化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家庭保安报警、防火、防煤气泄漏报警及紧急求助报警等。 第三章 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理念高层住宅建筑以简洁大气的高层形体凸显地段标志和冲击力,竖向线条的造型组合提升了整体的建筑形象。点板结合的构成方式,在内部形成对比张力的同时,对外结成了更具特征的高层体量组合,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完整且突出。低层的配套商业与高层住宅高低错落,平面上带状商业、点式住宅相结合,尺度宜人,形态灵活。二、物

19、业构成本案物业构成以住宅和商业为主体,公共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村部办公、物业管理用房等;市政配套主要包括配电房、垃圾收集点、燃气调压设施站房、公厕等。燃气调压柜、市政设施布置在区内隐蔽且易达之处,在外观上考虑用玻璃、藤架、绿化加以美化。 三、平面设计本案住宅建筑分别设计了80、90、100、120五种户型,面积和配比均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配置,在规划上让每一户居民均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日照通风朝向,户型设计中我们不仅对六安房产市场销售较好的同面积户型分析之后,进行针对性设计,同时尽可能满足安置户对户型功能空间的要求,减小安置工作难度。四、建筑风格本案单体立面风格设计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形象高贵大

20、气,整体造型秉承新古典主义建筑严谨的立面比例关系,以简洁的高层形体凸显地段标志和冲击力,点板结合的构成方式,在内部形成对比张力的同时,对外形成了更具特征的高层体量组合,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完整且突出。五、技术经济指标第四章 结构设计一、主要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二、抗风、抗震设计标准1抗风设计标准:基本风压:0.4KN/2抗震设计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三、主要结构材料钢 筋:主筋 HRB335级钢(fy = 3

21、00N/mm2) HRB400级钢(fy = 360N/mm2)箍筋、分布筋 HPB300级钢(fy =270N/mm2)型钢及予埋钢件:Q235B·F钢填充墙:加气砼砌块四、结构体系概述结构体系地下层数地上层数抗震等级商住高层框架剪力墙1-33三级地下车库框架10四级结构构造地下车库与主楼之间设置变形缝。主楼内若各单元拼接时出现较大凹口的宜设置抗震缝。地基基础根据地质勘探报告确定。五、结构计算内力与位移按弹性方法计算,可采用TAT,SATWE等空间协同程序进行三维分析计算。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本基地建筑考虑设置生产给水、生活用水、消火栓、自动喷淋给水、生产生活污水、雨水等给水排水系统

22、。一、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3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规程 【cecs94-97】4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规程与施工验收规程【CECS41:92】5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6民用建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定(GBJ08-71-98)二、生产生活给水设计1水源:本工程给水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2水质:应符合生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的要求。3供水方式(1)生产生活用水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方式。市政给水管网水池加压屋顶水箱减压阀减压用水点。(2)绿化及浇洒道路用水由室外市政管网直接

23、供给。 三、消火栓给水系统1消防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系统20L/s,室内消火栓系统2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2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二根DN200给水管,在区域内形成 环网。在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的附近设置地上式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火栓给水泵、屋顶水箱、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及消防管网组成,管网为水平及垂直布置成环,在每层适当位置设置室内消火栓,并保证每一点均有两支密集射流为10m的水柱同时到达。3给水方式室内消防给水为两个压力区供水;采用一组消火栓给水泵(2台,一用一备)供水。四、自动喷淋灭火系统1喷淋用水量:27L/s;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2自动喷淋系统:由喷淋给水泵

24、(2台,一用一备)、屋顶水箱、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喷淋水泵接合器及消防管网组成。3危险等级:按中危险级II级设计。4压力分区:室内喷淋给水为一个压力区供水。五、消防水池 当市政给水管网不能保证二路供水时,在地下室内设150T室内消防水池。六、排水系统1污水量1000T/d。2排水管设专用通气管。3地下层设消防排水坑,内设潜污泵,压力排至室外排水管网。4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系统。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若无 市政污水管网,则须经二级污水生化处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网)。屋面雨水及 地面雨水均通过区域雨水管道收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七、环保要求1设完善的供排水设施,生产用水和排水严格

25、执行国家指定的有关规范要求。2生活给水管采用铜质阀门,生活贮水池及屋顶水箱采用成品装配水箱,保证生活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3生活水箱进,出水管布置保证水的良好流动而无死角。4所有水泵机组均设置橡胶隔板垫(器)和可曲挠橡胶接头等起到消声,隔振作用,并选用低噪音水泵。5生活供水采取防二次污染措施。第六章 强电设计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3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4建筑提供的总体布置及面积指标二、设计范围本设计范围包括照明、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系统的设计,不包括供电局电业

26、站设计。三、负荷等级本工程按二类民用建筑设计,建筑物内消防及重要用电设备按一级负荷配电,其余动力、照明、空调按三级负荷。四、供电电源由供电局提供两路10KV电源同时供电,以保证负荷满足消防需要。第七章 弱电设计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2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5各工种提供的技术资料。二、设计范围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可对讲系统、三表数据采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信息化布线系统。三、电话系统1估算电话装机容量的3805

27、门。2具体开通电话数量由用户向电信部门申请,但开发商提供电话分线箱,交接箱及多对数干缆。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商业重要建筑内底层设一消防中心。2按规范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3保护对象为二级,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五、信息化布线系统每个区域设一只信息配线箱,嵌墙安装,电视、电话、安全防范及电脑网络的管线均由该箱引出。电脑网络预留管线(五类线UTP)引至基地,各层弱电间中预留网络楼层箱位置及上升通道,预留进户套管,今后由网络化公司开通该系统。六、保安措施本工程采用TN-S系统制式,强弱电机房电梯机房采用一点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所有插座回路均采用漏电保护开关。本工程所有电器设备均不选用国

28、家指定的淘汰产品。七、环境保护商铺等房间日光灯采用无噪音的电子镇流器或高质量的电感镇流器。第八章 消防设计篇一、工程概述及设计依据 本项目占地约110904,分住宅区、综合商业区。商业建筑属二类建筑,高层商住楼为一类建筑,适用标准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二、总平面消防设计本次总平面设计中结合建筑周边设消防道路,商铺前后有道路,沿建筑周边周围设6M宽路面,基地内形成消防环通道。三、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计1、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在一层平面,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便于管理。2、根据规范要求和功能、流线布置划分防火分区。地下车库设24个防火分区,各设备用房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发电机房、风机房采用甲级防火隔音门;地

29、面高层,一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重要机房内采用自动气体灭火系统,其它部位采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3、管道井每层采用细石砼封堵,凡必须穿孔洞的墙壁、楼梯均用非燃材料封堵,建筑内建筑材料按其使用部位的需要、耐火等级按规范采用相应防火标准的材料。防火墙上及水泵房、配电室采用甲级防火门,管道井检修门为丙级防火门。4、除机房外,考虑到造价因素,建筑结合外窗自然、通风、排烟,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的用房如车库采用机械式排烟。本工程气体灭火系统由专业单位进行专业设计。四、给排水设计中的消防设计本基地消防总用水量为100升/秒,其中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升/秒,室外消防用水量25升/秒,喷淋用水量为30升/秒。消防用水

30、由建筑东侧和北侧市政给水管网二路供水,在基地内成环。本工程有下列消防措施: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 、IG541气体灭火系统、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手推式干粉灭火器及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系统:住宅楼每层均设有室内消火栓保护,消火栓设置间距保证同层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水枪的充实柱不小于10米。消防箱采用钢制消防箱,箱内配DN65消火栓一只,DN19水枪一支,DN65锦纶衬胶龙带(25米)一付,DN25消防软管卷盘一套,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4Kg)三具。消火栓给水系统采用稳高压系统,消防主泵和稳压泵均设于泵房内。消防主泵选用二台稳压缓冲多级消防泵(Q=15L/s

31、,H=55M,N=11kw),一用一备。稳压泵选用二台立式泵(Q=5L/s,H=70M,N=5.5kw),一用一备。水泵均从基地消防环网供水管直接抽水。自动喷淋系统:除电脑主机房、卫生间、泵房、及电气机房外,其他场所均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本系统为湿式,地下车库按中危险()级设计,其余按中危险()级设计。喷头采用玻璃球喷头,动作温度为68。整个系统由3只湿式报警阀控制,每只报警阀控制喷头数不大于800只。各区每层均设水流指示器和监控蝶阀。报警阀设于各建筑地下层报警阀间内。喷淋给水系统采用稳高压系统,喷淋主泵和稳压泵均设于泵房内。喷淋主泵选用二台稳压缓冲多级消防泵(Q=30L/s,H=65M,N=3

32、7kw),一用一备。稳压泵选用二台立式泵(Q=1L/s,H=80M,N=5.5kw),一用一备。水泵均从基地消防环网供水管直接抽水。电气机房采用IG541气体灭火系统,由设备厂家负责设计。灭火器:每层均按规范要求布置一定数量的磷酸铵盐干粉手提式灭火器或手推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室外道路边每隔不超过120米设一只室外消火栓。五、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1、住宅楼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等级为一级,本系统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在呼叫中心底层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在系统采用智能型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2、在住宅每层设置楼层显示器、手动报警按钮、警铃。在电梯厅、走道等场所布置智能感烟探测器;地下停车库布置智能型感温探测器。机房、变配电间、机房等采用智能感烟探测器、智能感温探测器联合探测火灾。3、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由两路专线电源供给,末端自切。4、火灾联动要求:(1)火灾发生时,消防控制室启动正压风机,且打开着火层及相邻层的正压送风阀,所有正压送风机可在现场及消防控制室自动或手动启停控制,火灾状态信号返回消防控制室。(2)火灾发生时,自动打开该处排烟阀,同时连锁启动相应排烟风机;当温度达到280摄氏度时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