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改善地球环境_第1页
用科技改善地球环境_第2页
用科技改善地球环境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科技改善地球环境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天气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正当人们在寻找防治雾霾的良方时,中科院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加拿大 Eco-Logic Systems Inc. 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研发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与污染源追踪同化系统软件。这是一个具有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功能以及大气化学成分分析功能的系统软件,不仅能精准预报分辨率达1 公里、小时步长未来7 天空气质量状况,而且能诊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 PM2.5 、PM10 等国家要求监测的 6 种大气污染物污染来源和二次大气化学反应对大气灰霾的贡献率,为政府治理大

2、气污染、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也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参考。提到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预警系统,不得不了解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陈报章。陈报章研发团队还研发并维护一个能够预报未来一周全国空气质量的模型系统,实时发布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以上城市的未来 7 天的空气质量预报结果。砺炼铸就成功1981 年,陈报章考取李四光任第一任院长的长春地质学院, 4 年的学习锻炼不仅丰富了陈报章的学识,而且在李四光精神的浸染下,勇于吃苦耐劳深深植根于心。1985 年,陈报章凭借扎实的基础、以优异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录取,开启了他的研究生涯。8 年的历练使他由“素材

3、型 ”人才转型为专业人才, 他采用植硅体分析技术,发现了河南舞阳贾湖8000年前人工栽培梗稻。这一发现比之前学术界公认的浙江河姆渡最早人类栽培稻提前了1000 余年,并把稻作起源地向北推进了一个维度,同时他也因此对农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9 年他获得中国矿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凭着对事业的更高追求他决定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学习。2000 年,陈报章来到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太平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他最初的想法是 “研究北美洲的农业起源、 环境考古”,在研究中他发现玉米起源于中美洲, 是北美历史中唯一记载完整的农作物,但单一的研究对象和简短的农耕历史并不是开展农业起源和环境考古研

4、究的理想之地。放弃?开弓哪有回头箭。在学生时养成的坚毅、不服输的性格让他选择了挑战 “恐惧 ”。在探索中他发现北美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不仅对农作物,而且对整 ? 生态环境都有影响,他从古生态学开始,一步步走向全球变化生态学,一路走来,视野的转变令他走上了一条从未触及的崭新的探索之路。近几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其中二氧化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的陈报章正与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研究热点不谋而合。从碳循环与下垫面变化的定量关系研究上开始,他构建一个基于遥感资料的陆面过程模型,耦合陆面生态过程与大气传输过程,从不同的植被类型变化、植被生长状况变化、地表能量水分平衡变化等多个层

5、面研究陆表碳交换及其在大气循环中的运移规律,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反演陆表碳交换量。他直接参与了北美高塔和通量网的建设、 TRANSCOM 大气反演与北美碳同化系统的研发工作,作为骨干成员他参与完成了加拿大 NSERC 、CFCAS 资助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2007 年受聘为加拿大昆特兰理工大学地理地质系教授。破釜沉舟的选择10 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让陈报章收获了硕果。在加拿大昆特兰理工大学的课堂上有他传授知识的身影,在他独立的实验室内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让他赢得了来自多方的赞誉,进入了当地主流社会。在别人眼里他是一名成功的学者,然而成功的背后总伴着淡淡的乡愁,思乡之

6、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参与国家的科技发展,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成为他心中最强音。在加拿大一所大学工作的妻子首先反对,回国不是一句话,这意味着放弃10 多年的所有努力,一切又将从头开始,面对妻子的反对,陈报章陷入两难的境地。一边是祖国的爱,一边是家庭的情, 哪一边他都无法割舍,这让他夜不能寐, 食不知味。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妻子终于坚持不住,主动提出回国。 2009 年的一天,陈报章把车子锁进车库,匆忙请朋友临时照看房子,就悄然回到了祖国,因为他怕稍有迟疑会被各种原由说服而改变主意。陈报章是幸运的, 2010 年中科院启动了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陈报章参与的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

7、证及相关问题 ”专项是首期启动 4 个 A 类专项中的一个,加之中科院开放的研究平台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令带着研究想法回国的陈报章更加信心百倍。他迅速组建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并全身心投入模型算法测试、实验验证等核心研究工作中,一天工作17 个小时,对他来说是常态。在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承受巨大减排压力的严峻形势下,他清楚“碳循环 ”研究关乎国家利益。如何施展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长项,尽快研究出与国际同步的“碳 ”同化监测系统,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和政府间谈判提供科学支撑,并通过国际学术界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在研究“碳 ”排放控制方面的不懈努力是陈报章的目标,他要尽快出成果不负祖国的期待。4 年结出硕果实现与全球同步的碳源汇动态模拟分析与监测系统平台是陈报章的目标,要与国际接轨,在研究过程中就要向世界看齐,面对我国“碳 ”研究起步晚的现状,陈报章清楚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必须快马加鞭。4 年来,他围绕地球表层系统模型构建与优化、数据模型同化、定量遥感和碳循环等方面积极展开研究,构建了多个数值模型,改变了以往从静态、 单一的定量方法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