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_第1页
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_第2页
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_第3页
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_第4页
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江西农大南昌商学院课程论文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以海尔为例姓名: 邹 华 平学院:南昌商学院班级: 经济081学号: 08505133时间: 2011-6 摘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全球市场经济的时代。因此今后的几十年,将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兴盛时代。一切高水平、高技术、大规模的贸易、服务和投资活动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货载体进行,国际间的竞争也将以跨国公司的竞争为主要形式展开。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和竞争格局,如何尽快建立和发展一批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一批企业勇敢地投身

2、海外市场。因此积极地研究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龙头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异常迫切。只有理论和实践并行,才能加快跨国公司的建设,才能加强产业竞争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竞争之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实。【关键词】国际化 跨国经营 竞争 AbstractForeign investment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90 20th century, humanity has entered t

3、he era of the global market economy. So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be the era of the ris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ll high-level, high-tech, large-scale trade, services and investment activities will be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the main cargo carrier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ultinat

4、ional corporations will also be launched as the main form of competition. Faced with this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how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a number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

5、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me business have the courage to join the overseas marke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ctively leading enterprises, especially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extrem

6、ely urgent. On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arallel,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and competition more solid way to go.【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Competiti

7、on 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发展以海尔为例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战略.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跨国经营.无疑成为令后我国能否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一环.1.1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8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旌发展经济,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首脑外交战略的首选目标.国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开展跨国经营最难得的机遇。

8、1.2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1.2.1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世界各国之问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协作化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各国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几乎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89年世界投资总额为80000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就占7以上.世界新技术开发投资的 进出口总额的1/3被各国的跨国公司所垄断.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销售额为50000亿美

9、元.相当于整个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而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与人口大国很不相称如果不奋起直追,在国际市场上将被"淘盘出局".1.2.2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区域化和集团化.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的八个优惠关税集团,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等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23个区域贸易集团,参加国达19个.这种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加强,无疑对非成员国产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国投资的诱发因素.形势迫使我国企业集团应加紧向这些地区渗透.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

10、跟.1.2.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重,高科技部门产业比重上升及制造业等产业比重下降.而发达国家放弃的正是我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如纺织品,服装,制鞋业等,我国竞争能力较强,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跨国经营活动.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1.2.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纺织品,鞋类,皮制品,钢材,汽车以及电子产品等被列入保护之列.特别是对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纺织品贸易保护限制最多.不但采取高额关税限制.而且用繁琐的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以及苛刻的包装,装潢,环保,安全

11、等方面的规定等非关税壁垒的手段给我国企业商品出口带来困难而实行跨国经营,建立大型跨国公司.又是绕过关税壁垒.对付贸易保护主义常用的有效手段.1.3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来看,全国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政治稳定,人心思富,跨国经营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加速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1.3.1实行跨国经营,是我国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主要渠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开办创业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通过境外投资办企业.可以向国际债券市场,商业银行,第三国政府,东道国筹措资金,使资金来源多样化.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以弥补我国企业资金的短缺.1.3.2我国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贸体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宏观经营环境的逐步改善,

12、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3.3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是行业相对优势.某些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优势明显,适应小规模市场一个显着的例子是中国食品的供应.在纽约,东京,华盛顿都有一些中国太饭店,经久不衰.二是生产价格的相对优势.我国一些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成本较低,这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太优势三是技术的相对优势.我国有较强的工业技术基础,一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相对优势.许多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找到广阔的市场.1.3.4我国跨国企业的实践.为跨国经营

13、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1979年,投资的领域在初期主要是承包工程,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后来逐步发展到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农林渔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行业.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独特优势.华人资本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三大资本之一,这必将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太循环是当代发展的太势所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此我们要抓住时机,制定相应的对策,

14、积极推进跨国经营.2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国际化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2.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20.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累计达329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64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累计达52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8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累计达419万人;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金额累计达3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2亿美元。在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中国的跨国公司

15、占了一半,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之一。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及区域分布广泛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已从一般的贸易服务、餐饮、简单加工、航运等领域逐步拓展到包括信息产业、交通运输、生产制造、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金融保险等在内的国民经济各领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格局。境外投资产业重点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联系更为紧密。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包括亚太、非洲、拉美在内的170多个国家与地区。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灵活多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除以设备、技术、外汇投资等为主的传统异地投资方式之外,还逐步出现了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

16、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BOT等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尤其是跨国并购作为实现企业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07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86.69亿美元,相比2006年的90.89亿美元,增长了105.4。2.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类型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为代表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具有市场信息灵敏、业务渠道稳定、融资便利的优势,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营销网络,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以首钢、海尔、联想、格兰仕、TCL、康佳股份等

17、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新兴生产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具有外贸经营权、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以五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大型金融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高、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信誉好,正向金融和非金融两个方向发展,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形成金融性的跨国公司;以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但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2.5中国跨国企业属于后发展型加入WTO之后,中国享有了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最惠国待遇,许多国家原有的垄断行业市场逐步开放,区

18、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在向技术壁垒转移,阻碍着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即使中国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其他同行业跨国公司也已存在,且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技术依赖性强。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3.1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不明确目前看来,大多数企业缺乏全球战略意识,未能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国际环境,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总体发展目标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2对外投资规模小,功能单一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引进外资累计达7826.58亿美元

19、,在海外的投资累计仅920.5亿美元,而发达国家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为1:1.2 。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力度不够。因此,现有海外企业功能单一,缺乏市场开拓、产品开发、融资及信息监控等功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业务开拓、规模扩张及科学投资决策的制定。   3.3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较弱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国际跨国公司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品牌、管理及市场,而中国企业尚未具备上述核心垄断优势,仅有的价格和劳动力优势在国际化经营中受到反倾销制约,难以发挥作用。3.4企业管理模式陈旧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经营范围扩大至全球各

20、个市场,产品更新加快,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纵向结构管理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全球经营环境的迅速变化。3.5跨国经营人才匮乏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人才队伍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法律、金融、技术,且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些都制约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投资活动。3.6企业文化金融与整合亟待加强企业文化兼融是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决定着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以中国首钢并购巴西企业过程中出现的劳资矛盾为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往往忽略企业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将自身的文化强加于并购企业,造成了企业间的文化相斥,引发了矛盾冲突

21、。3.7国家对外投资政策不健全长期以来,发展外向型经济被理解为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对外投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有关企业跨国经营和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有关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投融资、税收、外汇及投资保险制度等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及透明度,对外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不明,尤其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机构。 4以海尔集团为案例进行分析4.1海尔概况海尔集团是以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水器等为主流产品,兼营房地产、信息产品、金融投资、生物工程等业务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1999年海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

22、其中工业收入212亿元。目前集团下设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海尔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7个,1999年出口创汇1.38亿美元。除出口业务以外,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南斯拉夫、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在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硅谷、里昂、蒙特利尔建立海外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海外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4.2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海尔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其国

23、际化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4.2.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名牌战略(1984-1991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青岛电冰箱总厂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冰箱业的中国名牌。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这一阶段,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

24、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4.22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1992-1998年)所谓“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成本链相关的多个业务。相关多元化使企业在各业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使多元化企业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转移,并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90年代以来,海尔着手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加强在家电行业的竞争地位。1991年底,海尔兼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空调器厂,经营范围也随之由电冰箱扩大到电冰柜和空调器。1993年9月,海尔先后收购了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莱阳家电总厂,经营范围扩大到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1997年

25、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等产品。1998年6月,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进入电脑信息行业。目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产品范围最广、销售收入最多的企业。这一时期,海尔国际化的活动主要是建立海外市场网络,初步尝试海外建厂,以及实现产品设计的国际化。(1)建立海外市场网络产品出口是海尔实现跨国经营的第一步。海尔在一向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取得一系列国际公认的产品质量认证,这些质量认证成为海尔产品通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海尔品牌产品已先后进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海尔集团

26、已形成了有效的海外营销网络,在海外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经销点达8000余个,并建立起售前宣传、售中安装、售后服务的全方位营销体系,为海外建厂打下良好基础。(2)初步尝试海外建厂1996年12月,海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建立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首次实现海外投资跨国生产。1997年6月,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马来西亚海尔工业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2月,南斯拉夫生产厂成立。(3)产品设计国际化 为了实现本土化设计、本土化生产,海尔集团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的经营理念,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市场信息,使产品设计紧跟市场变化。自1994年海尔在东京建立了首家海外设计分部以

27、后,先后在洛杉矶、硅谷、阿姆斯特丹、蒙特利尔成立海外设计分部;在汉城、悉尼、东京、洛杉矶、硅谷、阿姆斯特丹、维也纳、蒙特利尔、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城市设立了信息中心。4.3跨国经营(1998至今)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明确提出“国际化的海尔”这一战略目标。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由三部分组成:质量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市场国际化。(1)质量国际化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国际认证以及检测水平的国际认可是海尔集团使其产品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内容。目前海尔集团共有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六大产品经过ISO9001认证,是国内通过该项认证产品最多的企业。在国际上,海尔产品获得德国VDE、G

28、S、EMC、TUV,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阿拉伯SASO,俄罗斯GOST,国际CB,南非SABS,菲律宾PBS,韩国安全认证等共18类产品认证,产品可畅通无阻进入87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海尔的检测水平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国内同行业首家获得加拿大EEV、CSA“分享认证”、CSA“全权认证”和美国UL用户测试数据认可的企业。(2)科技国际化。在海尔集团十几年的经营中,科技国际化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引智创新、技术输出”的四步曲。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是海尔实现技术领先的关键环节。变频空调是海尔消化国外技

29、术的典型。海尔的变频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针对中国电力紧张、电压不稳的特点,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海尔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使用的变频一拖二空调,既具有一般变频空调的优点,还可以进行单机能量的叠加,双机能量合理分配,节约用电,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较强的适用性。目前,海尔的变频技术已向南斯拉夫、土耳其、西班牙等国输出。海尔的“引智工程”是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又一举措。为了培养人才,海尔集团每年选派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出国培训。同时,海尔先后实施了11项引进外国技术、管理专家项目。这些项目已不是单纯地将国外成熟的技术成果直接引进,更多的是利用外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产品、技术、市场动态有及时、准确的把

30、握。海尔集团每年为科研开发投入的资金占销售收入的4%以上。1998年8月,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入选中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1998年底,海尔集团在科技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正式成立海尔中央研究院。该研究院是海尔集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公司,通过技术合作建成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超前5-10年技术及新领域技术。中央研究院还设立了环境参数测试、IEC安全测试、数字技术等12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实验室。通过这些实验室,海尔集团能够完成欧洲GS/CE、美国UL/DOE、加拿大CSA/E

31、EV、中国CCEE等15种国际认证。海尔集团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出口和国际技术合作,标志着该公司开始以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产品开发上与国际水平同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3)市场国际化。 在市场国际化方面,海尔集团基本上实现了“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1/3。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49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18000多个,产品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产品出口走的是“创名牌、扩名牌”的路线,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迅速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坚持国际市场布局的多元化。目前,海尔出口市场欧美地区占60%,东南亚地区占16%。5

32、.所得启示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5.1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根据国际市场的环境,结合所在行业的规模、特点和本企业的发展需要,本着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制定具有一定特色、可操作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使企业根据跨国经营的行动纲领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资源重组,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5.2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按照“先易后难、稳定前进”的方针,借鉴以往跨国投资和并购的经验,积极探索“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等国际化经营模式,缩短投资周期和回收期、突破贸易壁垒、降低经营风险、建立全球营销网络,迅速扩大经营规模;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3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跟踪国际知识经济发展动向,形成新的核心技术。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企业的多元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实力。5.3建立全球化的公司管理模式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地区总部代表公司总部负责协调和支持重点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经营业务。公司事业部在当地的业务分部和地区总部实行矩阵式的管理结构,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及横向的地区总部网络管理模式,以对全球范围内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5.4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随着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必须集聚一批熟悉国际

34、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的国际化人才。可采用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在职培训;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树立企业形象,使企业融入当地经济循环体系;建立全球人才储备体系,为新的事业开发提供合适人才,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5.5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国跨国企业应通过全球各地分支机构聘用当地人才,吸纳多种人类文化成果,形成多元的企业文化,构建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企业理念体系,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5.6开展属地化经营改变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