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_第1页
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_第2页
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_第3页
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_第4页
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地位与前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中的应用 龙华医院心电图是最早、最常用、最基本、最快捷的诊断方法心电图是最早、最常用、最基本、最快捷的诊断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大量的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大量的促凝物质释放,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途径导致血栓形成,最终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凝物质释放,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途径导致血栓形成,最终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进而引发与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或不完全性闭塞,进而引

2、发与急性心肌缺血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急性冠状综合征属于一组病情处于进展状态的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如急性冠状综合征属于一组病情处于进展状态的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如果及时识别和治疗,将能转危为安,不能正确及时诊治时,则能贻误病情,死亡率很高。果及时识别和治疗,将能转危为安,不能正确及时诊治时,则能贻误病情,死亡率很高。 因此,该综合征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该综合征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冠心病的临床类型808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 透壁透壁/ /非透壁(心内膜下)非透壁(心内膜下)80-9080-90年代年代 Q-Q-波波/ /非非QQ波波

3、909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 STST段抬高段抬高/ /非非STST段抬高段抬高凸显心电图诊断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 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冠心病的临床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无无ST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猝死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X X综合征综合征 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各种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各种冠心病临床类型的

4、关系 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无ST段抬高伴心肌酶学升高伴心肌酶学升高心肌酶学正常Q波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心肌酶学诊断心肌酶学诊断心电图诊断心电图诊断大部分小部分小部分大部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心电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心电图STST段改变段改变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主线,该过程可分成3步: 1 1 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不稳定斑块的破裂 不稳定斑块多为偏心性,脂质坏死的核心大,常占斑块体积的40%以上,其纤维帽薄而弱,易受损伤。当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压突然升高,心率骤然变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冠

5、状动脉血流突然增多等诱发因素出现时,易损斑块的表面可发生破溃。 Libby P. Circulation. 1995;91:2844-2850.T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激活的内膜平滑肌细胞正常中层平滑肌细胞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易损斑块Lumenarea ofdetailMediaFibrous capLumenLipidcoreLipidcoreACS病理生理 2.2.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包括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二个环节。斑块表面破裂后,使内膜下层的胶原蛋白暴露,并激活血小板,使其粘附在内皮细胞并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释放的血栓素(TXA2) 进而

6、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使血小板进一步活化。与此同时,聚集的血小板促进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完成了凝血酶系统的激活,两者相辅相成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未阻塞的管腔血栓团块通常由冠脉内部分阻塞的通常由冠脉内部分阻塞的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引起斑块破裂处引起斑块破裂处GPIIb-IIIa GPIIb-IIIa 介介导的纤维蛋白原交联性血小板聚导的纤维蛋白原交联性血小板聚集集GP IIb-IIIa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斑块破裂易损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易损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3.3. 冠状动脉的闭塞与部分闭塞冠状动脉的闭塞与部分闭塞 在不稳定斑块破裂的部位,血栓形成发

7、生后,十分容易引起局部冠状动脉的闭塞或部分闭塞。 引起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血栓以红血栓为主,由于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网络了大量的红细胞等成份,故呈红色,红血栓比较稳定,使冠状动脉的闭塞稳定而持久,进而引发猝死及透壁性心肌梗死。 引起冠状动脉不全闭塞性的血栓常含血小板较多,纤维蛋白较少,故为白血栓。 当冠状动脉被血栓完全闭塞持续时间较长时,心电图则可出现ST段的抬高,而被血栓部分闭塞时则ST段可能不抬高或反而下降。对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当给予积极的介入及溶栓治疗。相反,对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一般不提倡溶栓,而提倡抗血小板治疗。少数高危患者全面评估后也可进行介入治疗, 一

8、、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一、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 有人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每次发作称为“流产”的心肌梗死,其与心肌梗死的根本区别是不伴生化标记物的增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新近发生的静息性心绞痛,轻度活动后心绞痛,或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内发作的程度、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所增加。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易损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时,多数病例缺血的相关冠状动脉都有70%99%的重度狭窄。 其与心肌梗死的主要区别是斑块破裂程度和血栓形成量的差别。其斑块破裂可能较浅,不累及中膜层,因而最初血栓可能位于纤维帽下,形成的速度缓慢,而且血栓不稳定。结果,冠状动脉出现的新病变使心肌的氧供需比发生了改变

9、,造成了氧需量很小的增加就可引发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较差的高危指征包括:年龄75岁;静息心绞痛的发作时间20min;48h内发作有恶化;静息心绞痛发作时伴心电图一过性ST段压低;新出现束支阻滞或持续性室速;发作时症状较重,出现肺水肿、杂音加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约20%60%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正常,换言之,只有40%80%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心电图改变。除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Q波外,绝大多数表现为ST段的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的改变。 T T波倒置波倒置 胸痛发作时T波改变可表现为振幅下降、T波低平

10、、也可能倒置,倒置T波的形态可呈“冠状T波”。伴有明显的ST段改变时,“冠状T波”可能变得不典型。T波倒置反应了急性缺血,通常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仅有心电图T波倒置者预后较好。 STST段改变段改变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的改变常见而重要,可表现为抬高或压低。抬高或压低又有多种形态,而且动态变化大。一过性ST段的抬高提示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的压低提示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而新近出现的、显著而持续的抬高则提示可能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不同改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不同改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 只有ST段抬高或下移者,其死亡率低于两者变

11、化兼有的患者,而抬高与下移相比,前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后者再梗死发生的几率略高。 二、无二、无ST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称“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虽然两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但缺血的程度、诊断标准仍有明显不同。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栓可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或部分闭塞,引起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心肌缺血及各种临床类型。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心肌缺血的程度更加严重,更为持久,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心肌坏死。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栓闭塞常呈一

12、过性,持续时间短,十分不稳定,常因血栓的自溶而形成不完全性闭塞。 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表现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的改变,包括ST段不同程度的压低和T波低平、倒置等改变。这种ST-T改变与过去所谓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几乎一样。 心电图的这些改变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的改变完全相同,因而单凭心电图图形的改变不能区分两者。 当ST段压低的心电图导联3个,或压低幅度0.2mV时,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增加34倍。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心肌生化标记物。 心电图的诊断依据是新发生的ST

13、段或T波改变可持续存在24h以上,这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暂的心电图(24h)改变迥然不同。 诊断更重要的依据是心肌酶学的增高,当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浓度超过正常时,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则可诊断为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不伴心肌酶学的增高。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心肌酶学增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生化标记物检测中,多次检查仅有肌钙蛋白呈阳性,CK-MB并不升高时,可诊断为微小心肌梗死。 治疗治疗 虽然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认识进展较快,新的药物与先进的介入治疗层出不穷,但其最有效,最确定的治疗方法仍存在许多争议。 多数人主张先对病人进行危险分层,然后再给

14、予不同的治疗。 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栓主要是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对纤溶药物反应差,纤溶药物不但溶不了“白血栓”,反而能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促进凝血系统的活化,可使未闭塞的血栓发展成完全闭塞,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最恰当的药物治疗是抗栓而不是溶栓。 预后预后 一般认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年轻,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多为首次发生心脏事件。 而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年老,常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有冠心病病史。 资料表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者近期死亡率高,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者一年的死亡率高,即远期预后差。25%的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将进展为Q波性心肌梗死

15、,75%将发展成无Q波性心肌梗死。 判断患者预后的另一项指标是心电图ST段下降的程度,发作时ST段下降的幅度越大,则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 三、三、ST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基本改变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基本改变 T T波改变波改变 超急性期的超急性期的T T波改变波改变 出现在心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心电图则可出现超急性期的T波改变。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T T波改变波改变 A.心肌梗死早期,V2V5导联可见超急性期的T波高尖改变;B.几小时后,相同导联出现明显的ST段抬高,V1、V2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心电图特征为

16、典型者T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振幅可高达2 mV。 对于不典型病例,T波可能仅有微细的外型变化,T波振幅相对增高而无高尖T波出现。 超急性期T波改变的心电图如果随后出现Q波时,Q波出现的导联与T波超急性期改变的导联一致。 超急性期T波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主要因动作电位时间缩短,复极电位增大引起。这种急性缺血性的早期复极伴ST段升高的超急性期T波改变是缺血性早复极及舒张期部分心肌除极的共同结果。而伴ST段下移的超急性期T波改变是心外膜与心内膜复极的电位差所致。 相当比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未能记录到超急性期的T波改变,推测原因有:该心电图改变持续的时间短,心电图的记录未能捕捉

17、到;部分超急性期T波的改变微细而被疏漏;同时出现的ST段明显的抬高,掩盖或淡化了该时的T波改变。 超急性期T波改变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早期改变,也见于可逆性透壁性心肌缺血,例如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变异性心绞痛者。 此外,还可见于高钾血症、早复极综合征者、急性心包压塞、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急性期的急性期的T T波改变及演变波改变及演变 超急性期后,除少数病例T波恢复正常后一直保持直立而不演变外,绝大多数高尖的T波逐渐降低,此时升高的ST段已成为突出表现,凸面向上抬高的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2周左右ST段逐渐恢复到等位线时,T波将进一步演变。 该过程中,T波先演变为先正后负的双向T波,

18、其后逐渐变为倒置。 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倒置的T波逐渐加深, T波呈双肢对称,波峰尖锐,称为“冠状T波”。12周后倒置的冠状T波逐渐变浅,一直变成直立为止。 有人统计,急性心肌梗死1年时,约55%病人的T波可变为直立,1年后还有部分变为直立,但部分病例的T波将终身低平或倒置。A.超急性期T波改变;B.早期T波倒置;C.逐渐深而对称性T波倒置 T T波的改变及演变波的改变及演变 STST段的改变段的改变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ST段改变分成ST段抬高及无ST段抬高两种。传统概念称其为损伤型ST段改变。 STST段抬高出现的时间段抬高出现的时间 超急性期T波改变出现的同时,或紧接其后就可出现ST段的抬高。损

19、伤型ST段的抬高在心肌缺血损伤后迅速出现,均出现在坏死性Q波出现前,此时心电图显著的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具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虽然据此不能确定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却高度提示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STST段抬高的改变段抬高的改变 ST段的显著改变常呈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并与直立或升高T波的升肢融合形成类似单细胞动作电位图形的单向曲线,显著者形成墓碑样改变。 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墓碑型ST段抬高 注意 ST段抬高的形态十分重要,当ST段的抬高呈凹面向上而不是凸面向上时,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小。 A.凹面向上的ST段抬高呈微笑状,常为良性,尤其是健康无症状者;B.凸面向上的ST段抬高呈皱

20、眉状,常为急性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不同临床意义的ST段抬高 STST段抬高的范围与程度段抬高的范围与程度 心电图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一般比坏死性Q波记录的范围大。 除此以外,ST段抬高的程度变化也很大,部分病例可能升高0.1mV;胸痛伴ST段抬高能高度提示发生了心肌梗死,为了及早开始再灌注治疗,挽救存活心肌,可以不等心肌生化标记物结果证实心肌梗死则可开始治疗,由于有这种心电图表现的心肌梗死病人多数是红色血栓形成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故适合做急诊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尽快、充分、持续开通“罪犯”血管挽救心肌,挽救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要注意ST段改变的导联数目和幅度: ST段改变的导联数

21、目越多,程度越重,发生心肌梗死及恶性心脏事件的可能性越大。 ST段不同位置与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ST段抬高或压低的心电图导联分布与其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高度相关,、V4V6导联的ST段抬高属于广泛导联的ST段改变,提示左主干及三支冠状动脉存在病变。当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凹面向下,近乎等电位线,继而过渡到T波深倒时,提示前降支有高度狭窄。胸导联出现的ST段改变者1年内死亡率或心肌梗死发生率12.4%,而发生在其他导联时,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7%8%(P=0.002)。 AMI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分布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分布前降支:前降支:44%56%44%56%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27%39

22、%27%39%回旋支:回旋支:17%17%心电图与罪犯血管的定位心电图与罪犯血管的定位EKGEKG导联导联累及部位累及部位罪犯血管罪犯血管V V1 1-V-V3 3前间隔、心间前间隔、心间左前降支左前降支V V3 3-V-V4 4前壁前壁左前降支左前降支I I、aVLaVL、V V5 5、V V6 6侧壁侧壁对角支或回旋支对角支或回旋支II II、IIIIII、aVFaVF下壁下壁右冠脉或回旋支右冠脉或回旋支V V7 7-V-V9 9后壁后壁回旋支回旋支V V3R3R-V-V5R5R右心室右心室右冠脉近段右冠脉近段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aVRaVR导联导联STST段抬高段抬高STSTaVRaVR

23、 STSTV1V1I I、II II、V V4 4VV6 6导联导联STST段下移段下移V V1 1、V V2 2、V V3 3及及aVLaVL导联导联STST段抬高段抬高II II、IIIIII、aVFaVF导联导联STST段下移段下移1mm1mmaVLaVL导联导联QQ波消失波消失STSTIIIIII STSTaVLaVL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降支近端左前降支近端右冠脉近端右冠脉近端 V V1 1、V V2 2、V V3 3及及aVLaVL导联导联STST段抬高段抬高I I、aVLaVL导联导联STST段下移段下移1mm1mmSTSTV3V3 / ST / STI

24、II III 0.50.5STSTIIIIII STSTII II出现右心室心梗出现右心室心梗回旋支近端回旋支近端V V1 1、V V2 2、V V3 3及及aVLaVL导联导联STST段压低段压低I I、aVLaVL导联导联STST段抬高段抬高STSTV3V3 / ST / STIII III 1.21.2STSTII II STSTIIIIII STST段抬高时对应性段抬高时对应性STST段改变段改变 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做介入治疗时,当左前支冠状动脉被球囊人为阻塞时,除前壁导联ST段升高外,部分病人同时可出现下壁导联的ST段降低,这一观察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时,确实存在镜像改

25、变或对应性ST段改变。发生率:文献表明,心肌梗死过程中心电图ST段抬高时,其他导联出现ST段对应性下降的发生率50%80%对应性ST段压低的特征:多数病例在梗死发生的几小时内ST段的压低最明显,压低的幅度与梗死区ST段抬高的幅度相关,对应性ST段压低多数在24h内消退对应性ST段改变出现的导联: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对应性改变的部位不同 临床意义:一般认为,对应性ST段压低改变多数出现在梗死面积较大时,与无对应性ST段改变的患者相比,其病死率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率更高,尤其对应性改变出现在下壁导联时。而对应性改变在前壁导联出现时,可能还代表相应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血与坏死。当然,真正的临床

26、意义还与这种ST段压低的幅度与持续时间相关,压低程度严重,持续下降12d,振幅0.45mV者,常常是多支病变引起的多部位梗死和缺血。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性改变可能发生的导联 病理性病理性QQ波波 试验表明,当心肌血流完全阻断1520min后才发生心肌坏死,而在6h后,尸检及显微镜下的检查才能做出坏死的诊断。 另有试验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表明,冠状动脉血流完全阻断2h后就有R波振幅的降低或消失,病理性Q波或QS波就可形成 这些资料提示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坏死与其电功能的丧失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病理性病理性QQ波波 传统的病理性Q波的心电图标准为时限40 ms,振幅同导联的1/4R波。 目前病理性Q波心电图

27、的标准变为时限30 ms,振幅1 mm,而且需要在相邻的两个导联出现。 病理性Q波的标准不适合用在和aVR导联,因为正常时这两个导联可出现“病理性Q波”。 异常Q波的出现常说明心肌坏死已发生 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需具备3个条件心肌梗死的直径2.5 cm,而临床约20%的病例为小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仅累及左室面积的10%,因心肌梗死的直径过小而形成不了病理性Q波;梗死心肌的厚度需要左室壁的50%或者厚度0.50.7 cm;梗死部位的心肌除极时间是在心室除极起始的40 ms之内,而又约10%的病例梗死心肌的除极时间不在这个范围,因而不能形成病理性Q波。这些因素造成相当比例的心肌梗死在心

28、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波。 此图显示的心室壁内的梗死就可能不形成Q波 因上述或其他原因,心肌梗死时未出现病理性Q波,但能引起QRS波出现特征性的形态改变,这些心电图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能够诊断心肌梗死, QRS波的这种特征性改变称为等位性Q波。其包括:小q波:尤其是V1V3胸导联的小q波,或QV3 QV4, QV4QV5, QV5 QV6 ;进展性Q波:是指原来的Q波出现变化(变宽或变深)或原来无Q波的导联出现新Q波;Q波区:是指梗死区的导联周围(上下或左右)均可记录到Q波;R波丢失:包括V1V4导联的R波发生反向递增,相邻两个胸导联的R波振幅相差大于50%,某导联的R波振幅下降,下壁导联R波振幅

29、2.5 mV伴Q波等;QRS波起始部位出现切迹、顿挫或梗塞相关导联的R波存在0.05 mV的负向波,可能提示存在心室壁内梗死或小面积心肌梗死。当上述5种情况存在一种或复合存在时,均应考虑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时急性心肌梗死时QQ波及其演变波及其演变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常在临床表现出现后几小时(612h)心电图就可出现病理性Q波。此时R波振幅已经降低,并在几天内充分发展,在12d形成病理性Q波,在34d内由不稳定变为稳定后,约70%80%者Q波终生存在。约6%的病理性Q波可以完全消失,而10%15%的病理性Q波部分恢复,由病理性Q波转变为小q波。Q波较快消失或部分恢复的机制常用心肌顿抑

30、解释,而晚期消失者则用坏死心肌的解剖学愈合解释,或是对侧部位发生再梗死,使原Q波消失。 Q Q波的临床意义波的临床意义 与心电图超急性期的T波改变和损伤型的ST段抬高不同,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再结合临床胸痛等表现,则有确定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此外,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检查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已完全失去意义,此时,病理性Q波则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除诊断价值之外,病理性Q波还能为梗死部位定位,以及确定相关病变动脉等起重要作用。 当然,病理性Q波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也有局限性,例如对无Q波性心肌,对微灶或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低。 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 无无AMIAMI却

31、表现却表现ST ST 段抬高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大心包炎/心肌炎左心室室壁瘤肥厚型心肌病低温心室起搏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 无心肌缺血却表现无心肌缺血却表现STST段压低段压低低钾血症洋地黄作用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室劳损早期复极左室肥大室性起搏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 无心肌缺血却表现无心肌缺血却表现T T波倒置波倒置 幼稚型T波癫痫发作 or 阿-斯综合症心动过速后T波倒置起搏心律后T波倒置颅内疾病 (脑出血)二尖瓣脱垂心包炎原发或继发心肌病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 无心肌缺血却表现无心肌缺血却表现T T波倒置波倒置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心肌挫伤左室肥大室性

32、起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再分期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再分期 目前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在国内十分混乱,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很多,包括与国际接轨的尺度掌握问题。最初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分期十分明确:分成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这种心电图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心电图的相关表现并参考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但此后国外书籍中出现了愈合期及已愈合期心肌梗死的分期法,出现了充分发展期、恢复期、慢性期等多种心肌梗死的分期法等。这些使国内的心电图相关书籍中心电图的分类出现了混乱。有时还因同一英文新名词的中文翻译不同就能引起分期名称的混乱。心肌梗死心电图分

33、类出现的这些混乱情况对中国心电图水平的提高肯定有害,除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外,还影响了国内学术和学风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还应坚持分成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其中急性期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上述T波的改变,ST段的改变及Q波的出现,此期一直持续到Q波稳定,T波开始逐渐演变为倒置,因为T波逐渐向倒置演变的过程多数出现在ST段已回到等电位线之后,或在Q波已经稳定后。心电图急性期约1个月的时间,这与临床和病理的分期十分靠近。亚急性期主要涵盖了从T波倒置变浅一直到直立,此期约持续2个月。慢性期的心电图几乎到了静止状态,只遗留病理性Q波的改变,无Q波性心肌梗死在此期ST-T的演变也已结束并进入静止期,时间约为梗死发生3个月后。这种分期法,不但明了,而且明确,不仅易记,而且传承。目前在国外的不少心电图专著中仍沿用这个明确而简单的分类法。这种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方法与临床或病理学的分期法贴近,但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再分期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再分期 心肌梗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