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_第1页
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_第2页
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_第3页
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2008-12-11  来源:芜湖市第二中学 程海滨 文摘:由于音乐、图画与文学这三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能够让这三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能够这样说,审美复合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灵魂,本文就如何使上述三种艺术形式有效地融为一体,并进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语文教学对多媒体技术的倚重以前是喧嚣一时的潮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上,语文教师都争先恐后、绞尽脑汁地使用它,甚至在许多地方有无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成为优质课大赛的评分标准。进入新世纪,热衷于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人们开始冷静下

2、来,重新反思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反思的结果是有人以多媒体技术扼杀人的想象、冲击语言文字为由提出要警惕多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魔性。 警惕是一种告诫,告诫人们不能无节制地滥用多媒体技术。而作者以为对多媒体技术我们只要使用得当便能化其“魔性”为“神性”。事实上,多媒体即multimedia,从它的内部构成来看,它是文学、声音(主要是音乐)、图像等众多艺术种类的一种审美复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吸纳、利用、整合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协助学生搭建起一个有着梦幻般意境的想象的城堡,引领学生在那个比真实生活拥有更大时空的城堡中沉静下来,重塑作品中的审美意象,体悟作品中的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首先,

3、我们来讨论音乐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音乐,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音调,只然而音乐的音调很特殊,它是一种运动着的音调,是一种在时间上延续、能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感受的音流。所以说,音乐不但仅是诉诸于人的耳朵的听觉艺术,它还是诉诸于人类心灵世界的情感艺术。早在古代,就有中国音乐家提出“音心相印论”,“音乐不但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心觉的艺术”的观点,在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着深厚情感品质的艺术,它与人类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相互对应。仅仅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要通过何种综合的动力介质才能从“赏心悦耳”的听觉世界飘然跨入“悦心悦意”的心灵世界呢? 德国诗人海涅说:“音乐是个神奇的东西,我说

4、它是个奇迹,由于它处在思维和现象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朦胧的介质,既象又不象它所传递的东西需要时间表现的精神和无需空间表现的物质我们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正是由于音乐的这种与文学艺术相同的多义性、模糊性、非具象性的特征,才决定了它的鉴赏过程中是与鉴赏文学艺术作品一样的,都必须要借助于想象、情感等多种综合动力才能完成现实的听力世界与体验中的情感世界的融合。 在文学与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借助想象来填补这两种艺术由朦胧性、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点”。举例来说,我们在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会情不自禁地借助想象,透过语言, 在脑海中表现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视觉形象,不但如此,我们

5、仿佛还从诗歌中听到了乡间鸡犬的鸣吠, 嗅到了泥土的芳香;同理,我们在听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借助于想象,透过音乐的曲调,在脑海中表现渔舟拂水、波澜拍岸的景象。海涅在其中篇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这样描绘小提琴演奏给人们带来的视觉联想:“随着他手中琴弓的每一挥动,在我面前都出现形体和画面。” 既然文学艺术和音乐都侧重于读者的直觉感知与情感体验,都具备一定的“空白点”有待于鉴赏者去填补,既然文学艺术和音乐都需借助于想象、情感等相同的动力介质还原审美意象,体验作品情感,那么我们在中学文学教育的课堂上就完全能够用诉诸于听觉的音乐来渲染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来在读者的眼前表现相关的文学形象、来撩拨起

6、读者在阅读时由于种种原因还尚未奔涌起来的情感急流,只然而这里我们需注意一点,那就是我们在挑选音乐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文学作品有相似或相同意境、意象与情感的音乐作品。 举例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诵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就能够恰如其分地使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并将这支古曲贯穿教学始终。古曲中琵琶、二胡、萧、筝、木鱼共同演绎出的醇厚深沉、轻柔透明的曲调,恰似那宁静而又诗意的春江月夜,而学生们在音乐与文字的共同引领下,通过想象的内化,更容易将作品中审美意象具象化。(当然,我们在使用这支曲子的时候,须删掉第七段“回澜拍岸”,由于这个段琵琶用扫轮演奏出一联串顿挫有力、气势宏伟的旋律,恰似波涛拍岸的宏伟景象,这显然

7、是与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宁静、寂寞、孤独而又空旷的月夜春江图相错位。) 无可否认,单一的听觉音乐或单一的视觉文字自然也能勾起学生的想象,也能在学生的眼前表现某种审美意象,但当两个有相似或相同意境、意象与情感的艺术种类完美的结合时,双重的引领无疑会加倍地消解学生通过想象复归作品中的生活图景的阻障。  另外,我们在选择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一概选择正统的乐曲,有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爱好与欣赏水平选择一些流行音乐,包括一些流行歌曲,条件是这些流行音乐或流行歌曲只要与文学作品有相似或相同的意境、意象与情感即可。比如在上乡愁诗两首一课时,笔者就选择了香港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作为导入新课的音乐,再

8、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笔者则大胆地选用台湾歌手蔡琴演唱的月满西楼作为课前引导学生“入静”的背景音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符合学生爱好与欣赏水平的音乐更容易打动学生,更易促进他们的想象以帮助他们重塑作品中的审美意象。  如果说音乐是以其“听觉的想象”协助文字来共同引领学生重塑作品的审美意象的话,那么,美术则以其“视觉的想象”协助文字来引领学生重塑作品的审美意象。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这一艺术种类对重塑作品审美意象的作用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时需注意的有关事项。文学作品往往描绘大量的生活与自然的图像,而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诗歌文本中,诗人当然可以直抒胸臆

9、,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心志。但一般来说,诗要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诗歌通过外部事物来表现概念的意义,把内心世界组织在完全明确的、柔韧优美的形象中。”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画面交互融会,使诗情、诗意借外物画面得以感性的显现。应该说,诗画交织、诗画互补是诗歌创作的常用之法,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多数诗人更是把这种“诗画交织、情景相融”的创作理念作为自己创作的一种理论自觉。宋梅尧臣在谈到诗歌创作中这种诗画艺术的互补关系时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苏轼也借评价王维之诗来表述自己对

10、上述创作理念的理解:“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个须“味”,一个须“观”,诗与画的不同尽在此言中,而重要的是诗与画之可通亦尽在此言中。诗画互补、诗画互通,不仅诗歌如此,其他的文学种类也大都具备此一特点,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由于它诉诸于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以对它的接受必然要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并借助于想象来完成。而画面则不需要文字这一中间媒介,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系统, 在画面中,文学向其受众所强制的诸如文字、典故、韵律、相关知识积淀等先在的接受条件在这里则一概获得了豁免权,当读者的眼睛追随某一画面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幻觉,在这种审美幻觉的强力牵引下,他们会更轻

11、而易举地“行走”与文学文本所展示的空间中。即如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就完全可以借助于画面来帮助那些审美能力贫乏的学生尽快步入鉴赏性阅读的殿堂。当然,借助于画面帮助学生重塑作品的审美意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其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真地画面可以有效地牵引那些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感知到的审美意象不够充足、想象力较弱的学生重塑审美意象;另一方面,由于图像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不需要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系统,直接在学生的脑海中映现出一定审美意象,直接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快感,这里,想象力已经成为阻挠学生直接获得审美快感的无用的废物了。所以,如果说,文学文本为学生开辟

12、的是一片可以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那么,逼真的图像则使学生的这种自由的想象受到了某种约束与局限,这大概便是多媒体教学在近些年备受指责的根源吧!再有,图像还大大缩减了文字的魅力,试想,在教学烈日与暴雨下一课时,如果我们用烈日照射马路的图像和暴雨倾泻而下的图象来代替文本的话,那么,老舍先生笔下最精彩的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的几段景物描写无疑是失去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多媒体教学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受到了多方的责难,有的则干脆主张放弃多媒体教学。而笔者以为,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一电子时代诞生的“新生儿”视为语文教学的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它便会帮助学生重塑审美意象,消解学生与文本的阻隔。如何使用图像?第一点,

13、我们要摆好阅读文本与阅读图像的关系及其先后的顺序。直接阅读文本是借助想象重塑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的方法,而阅读图象则是要帮助那些在直接阅读文本时无法通过想象重塑审美意象的学生,所以阅读文本一定要在先,而阅读图像则应在学生直接阅读文本之后。第二点,我们要灵活地使用图像。语文教师在选择图像时要突出两个“灵活”:一是教师在使用图像时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带班的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并以所了解到的情况作为依据,灵活自由地选择或“写实”或“写虚”的图像。如果学生们的知识范围较窄、感知过的审美意象较少、想象力较为贫乏的话,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必要选择一些“写实”的逼真的图像,来强力牵引学生,在他们的心灵屏幕上

14、透射出文本中某一审美意象的影子。举例来说,教学鲁迅的祥林嫂一文时,由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离今天较为遥远再加上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活动空间较小,这一切便导致了学生们无法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复归出小说中祥林嫂的形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选择了一张较为“写实”的祥林嫂的图像,图像以鲁镇热闹地祝福场景中为背景画面,整个图像上的祥林嫂一只手驻根拐杖,另一只手提着一个装着空碗的破篮子,那冰冷、绝望地让人不寒而栗的眼神、那篮中的空碗、那热闹的鲁镇的祝福场景不仅强力地冲击着学生们的视神经,而且还绕开了学生们的想象、知识积淀、生活阅历等先在的接受条件,直接让学生们在一种如临其境的视觉世界中完成对小

15、说审美意象的重塑。当然,逼真地图像无疑会挤压了学生们的想象,但笔者以为与其让学生们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祥林嫂这一审美意象,倒不如用一张逼真的“写实”的图像强力牵引那些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重塑审美意象,再说,某一图像在由教室屏幕转移至学生的脑海中时,学生们也是要掺杂进一定的想象的。所以说,使用逼真的图像并不一定就会完全摧毁掉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语文教师在选择图像时还要了解文本的特点,并以所了解到的情况作为依据,灵活自由地选择或使用“写实”的图像或使用“写虚”的图像或干脆不使用图像。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文学文本是高于图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往往会表达出许多绘画无能为力的东西,比如文学作品

16、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空间里分合错综的景物、比如文学作品中涉及到人的嗅觉、触觉、听觉的景物、再比如在描述时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的景物,这些用语言来描述的景物无疑都是无法入画的。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怎么画?暗香又怎么画?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自然泉声、危石、日色、青松都能入画,但是“咽”、“冷”要如何才能画得出?“骇浪生奔马,荒山卧病驼”两句在入画之时,是不是在画了山峰之后要沿着它的轮廓在勾勒出一头骆驼呢?上例表明许多文字能表现出的东西绘画却无能为力,文字的表现能力远比绘画要强得多。而我们在文学课堂上讲述这些文学作品之时,就完全可以放弃使用图像,即便是用

17、了,我们也只能是为追求“神似”而选择一些“写虚”的图像。另外,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是与西方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西方的文学艺术重客观、重写实而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重主观、重写意,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诗人们虽然也要通过表现自然来抒写内心的某种情怀,但是他们在诗歌的创作中并不只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在他们看来“形似”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是“神似”,是“得意忘形”、“天人合一”的审美化境。晁以道在谈到诗画的区别及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时曾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里的“态”,实际上指的是审美意象所应具有的某种神韵。中国古代的诗人们所追求的意象的某种神韵,决定了他们笔下的审美意象往往就具有空灵、虚幻、写意、意蕴深远的特点。而对于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了解这些文本中审美意象的特点,其次是要根据这些特点,灵活自由地选择图像。具体地说,笔者以为我们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要选用图像,宜选择那些不以再现具体特定物体色相为能事、具有空灵、虚幻、写意、意蕴深远的特点的水墨写意画。在弄明白了教师如何选用图像以帮助学生重塑文本中的审美意象之后,笔者有必要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