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的品质鉴别Linen._第1页
亚麻的品质鉴别Linen.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亚麻的品质鉴别Linen 亚麻的品质划分,技术鉴定,生产亚麻的加工设备,从原材料到亚麻线的工艺流程 市场上出售的优质纯亚麻布价格较高。价格也能体现亚麻布的质量廉价的亚麻布大都以麻絮 织成,纤维较短。个别商家把半亚麻布、 棉麻布混同亚麻布出售,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加 以区分。 (1)透光检看经纬线的粗细是否均匀。如果经纬线过于均匀,可能是棉类织物。 (2 )拉紧布纹检看编织的密实度。 (3 )优质原色亚麻布呈棕色,有光泽感,吸水均匀。麻质不好,被处理成柔顺纤维的亚麻 布,吸水不均匀,弄湿后会变黑。 (4)外精纺亚麻布,表面毛绒越少越好。 (5 )半亚麻布的纵横松紧度不同。 (6)扯一根线头,如果

2、两端有弯曲和分叉现象,该线为棉线。被扯断的亚麻线, 两端应是平滑的,否则不纯。(7)如把烧碱水涂于画布,那么亚麻会呈现棕黄 色,棉布呈浅黄色 兰西亚麻 在人们的记忆中,兰西这个农业县份,除了种植玉米、水稻、大豆、 瓜菜外,特别突出的就是种植亚麻和加工亚麻制品。亚麻是这个县的支 柱产业,而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 兰西县处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东南部,幅员面积为 2489.5 平方公 里,可耕地 216 万亩。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寒温带,昼夜温差小,日照 时间长,适宜亚麻生长。自 1937 年以来,在种植、栽培技术、田间管 理、亚麻收获、良种繁育、生产加工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3、据史料记载,亚麻种植与利用是从非洲古埃及开始的。 10 世纪初, 亚麻纤维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1810 年,法国人发明的湿纺 细扩机,人类纺织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亚麻纺织业的兴盛时期。 1906 年, 清政府在黑龙江的兰西、哈尔滨、双城一带进行试种,而且兰西这个地 方种植面积最大、质地最优、产量最高 亚麻属亚麻科,别称胡麻,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亚 麻籽可榨油, 油色青绿,燃灯甚明, 入蔬香美,秸可作薪,粕可肥田。 亚 麻经过人类的长期栽培和选择, 使它从野生窄叶亚麻进化成具有多种用 途的经济作物了。亚麻喜欢凉爽温润气候,同属植物有二百余种,大多 是野生植物。 亚麻经过人类的长

4、期栽培和选择,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经济 价值。 兰西县亚麻栽培历史悠久,从 1937 年起引进种植,广大劳动人民 和科技人员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 原茎产量、 纤维质量不断得到逐步提 高。1943 年,兰西亚麻种植面积达到 29200 亩。特别是建国后, 发展很 快,东北纺织管理局指令发展兰西亚麻生产, 将其列为重点产麻县, 1988 年发展到 265791 亩。 每到瓜秋时节,兰西县城的亚麻厂门前送亚麻的车就排起了长龙, 都是乡下来送亚麻的农民们。 亚麻春天种上一般不用过多的管理, 就是 怕干旱,遇上春旱就得用车拉水浇。他们从地里把亚麻拨出来,经过晾 晒,这个时候一定防止雨浇,打上捆装上车。以前是

5、马车来送, 现在全 是四轮子或者是大挂车了。 兰西亚麻原料厂,史建于伪康德 4 年( 1937 年) 6 月。日本侵略者 占领我东北三省以后,为进一步加紧我国实行政治压迫的经济掠夺。日 本人派仓到兰西,在县城东刘家窝堡屯东路南建起亚麻厂,面积这 708235 平方米。生产亚麻纤维,运往外地纺织。 1945 年,日本投降, 国家收回兰西亚麻原料厂。由龙南地区直接管理。可是,把持原料厂的 日本人狼狈逃窜时将他们厂内生产技术资料全部带走,一些设备被毁 坏,只留下破烂不堪的厂房和残缺不全的陈旧设备。亚麻厂一度处于关 停状态。解放后。高为同志担任第一任厂长,亚麻厂于 1938 年 1 月正 式投产, 1

6、966 年亚麻厂划归兰西县。当时有职工 1287 人,有沤麻、制 麻、梳麻等十个生产车间。 1970 年,建立麻棉纺织厂, 从哈尔滨亚麻厂 进纱,生产亚麻帆布、麻纱、包皮布,有职工 78 人。到 1990年前后, 兰西县已办起 16 个亚麻原料厂,从业人员 3636 人,固定资产值达 992 万元,成为乡镇经济的骨干力量。 站在亚麻地边上, 望去那长高的一片片亚麻, 就象绿波奔流的大海。 特别是亚麻花开的季节,那一朵朵小花组成金光点点,真是如诗如画! 淡兰色的花朵链接在一起,在广袤的平原上波浪起伏, 仿佛看到了一望 无际的大海。 亚麻成为兰西县的特色产业, 是这里的创收发家主要途径。 其实亚麻

7、从种到收、再从收到纺,要经过好多道的工序。前些年,亚麻 厂车间里工人紧张劳动的场景令人难忘, 他们捂着几乎变黑的口罩,在 亚麻堆的烟尘中不停地劳作, 有的还要把亚麻浸到水里沤麻。 这个过程 现在都机械化了,工人的环保条件也改善了很多,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黑兰麻纺公司,在兰西城东区路北建厂。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员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 时任省长陈雷和地县领导 参加了奠基仪式。 1984 年 10 月投入生产。这是一家拥有 2400 工人的现 代化纺织厂, 是兰西县里最有生命力最有前景的骨干企业, 工程技术人 员 90 人,管理人员 150 人。它的规模仅次五十年代建成的哈尔滨

8、亚麻 厂。它的主要设备都是从意大利、 法国、苏联等地引进的, 生产设备 1085 台(套),第一期投产的五千锭面积可年产宽幅亚麻布二百万米。总投 资 4883 万元, 1988 年 9 月第三期全面开工; 又投资 6487 万元。年生产 亚麻纱达到 600 吨,亚麻细布 240 万米,麻纱 800 吨,产品大部销往美 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当年,黑兰麻 纺公司年创产值 1400 万元,利税 1150 万元创汇 400 万美元。占全县工 业总产值的 34%,实现利润 423 万美元。 随着乡镇亚麻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是手轮打麻 工人的劳动逐渐增加。 劳

9、动环境比较恶劣。 1985 年,临江镇和远大乡亚 麻栈机械剥麻设备分别投产。随后,康荣、平山、燎原、移新等乡镇亚 麻厂安装生产,增加了机械剥麻设备,取代了人工手轮打剥。 1988 年, 临江镇亚麻厂研究出 “高效快速沤麻法 ”。到 1990 年初,兰西城乡已发 展了 23 家亚麻加工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麻城 ”兰西一度创造了亚麻产业经济的光荣与 辉煌。 90 年代中期。 由于政治、经济方面原因, 亚麻产品销售曾一度跌 入最低谷。生产停滞,工人放假,好端端原亚麻企业几乎破产。亚麻经 济一时“断了线 ”,但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没有丢失。特别是一些高级技 术人才并没有外流, 成为亚麻产业经济再

10、次崛起、 再造辉煌的强势支撑 力。 2001 年,兰西县亚麻业一跃而起,迅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集团化 产业。家庭作坊式亚麻制品工厂车间如雨春笋遍布兰西城乡。 亚麻业的 发展不仅使兰西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为这里的工业振兴、经济繁 荣、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大活力和美好前景。兰西县将亚麻产业经济定位 在 “小规模、大群体 ”的发展路子上,创造了 “蜂群经济 ”效应。以资源为 依托,以资产和技术为支撑, 兰西亚麻产业经济重获市场生机和活力。 尤其是兰西人以亚麻节为平台, 以省级亚麻大市场为载体 ,不断壮大经济 阵营,拉长产业链条 ,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 “神话 ”! 兰西县域内外种麻 40 多万亩,开

11、辟了“第一车间 ”,亚麻加工厂企业 延伸到许多乡村屯。近两年,兰西年加工亚麻原茎能力达到 7 万吨,纺 纱 4.3万锭,织布 2300 万米,纺织制品达 630 万套(件),已经真正成 为国内亚麻纺织业的龙头老大。兰西已经呈现出链索式发展态势, 产品 有亚麻纤维、亚麻纱、亚麻坯布、亚麻汽车坐垫、亚麻服装、亚麻工艺 品等六大类别, 170 多个花色品种。亚麻手编加工业蓬勃兴起,乡村各 家的炕头上都变成了麻编车间,编成了全民创业的一条致富之路, 麻类 企业发展到 300 多家。 兰西被中国行业协会授予 “中国亚麻之乡 ”和 “全国亚麻名城 ”;“兰 亚 ”品牌被国家评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在全国家

12、工商总局注册了 “亚麻 原产地 ”和“亚麻绿色用品标识 ”。 兰西县已连续五年成功地举办了 “中国 (兰西)亚麻节 ”和 “全国亚麻纺织品订货会 ”,有力地提升了兰西知名 度,兰西麻城在全国乃至国外叫响,打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成为 呼兰河畔一颗璀璨瑰丽的明珠! 之所以兰西麻城越来越火,产品日益走俏,就是因为亚麻的天然优 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青睐。亚麻中提炼的纤维以其天然、古朴、稀 有、色彩自然而高贵,被誉为: “天然纤维中的纤维皇后 ”,是现代化新 生活的首选高档次高品位绿色佳品!我国中医学专家认为: 亚麻服饰的 优点,还在于能及时调节人体皮肤表层的生态温度环境,吸收营养和氧 气的活动,

13、防止皮肤老化。亚麻纤维制作的产品,具有吸湿、散热、透 气、抗菌、防虫蛀、抗静电、不粘皮肤、挺栝大方、粗犷自然的一系列 特点。兰西亚麻大市场为南来北往及前来旅游的人们, 提供了一处选购 亚麻精品感受亚麻文化的最佳商站。 兰西县亚麻纺织品,是星级宾馆等级和水平的标志。亚麻布是精装 书籍、艺术品、画册,纪念册封面的高档装帧。兰西县突出挖掘兰西亚 麻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继开发了亚麻旅游、 亚麻美食、 亚麻风情等系列。 在全县各地的特色餐馆里,从室内外装饰,到餐饮用品、菜肴造型,到 美味名称,都能找到亚麻的影子,突出了兰西亚麻的 “金字招牌 ”。 被称为亚麻城的黑龙江省兰西县, 曾因出口而陡然繁荣而陡然

14、困顿, 被戏称患上了出口 依赖症。 一度走投无路的兰西人, 蓦然发现原来身边就有一个吐纳自如的内需市场。 在今年 外贸再次突变时,亚麻城却繁荣依旧。 那时候厂子一个接一个倒闭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兰西县, 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加上肥美的黑土, 非常适 合亚麻种植。兰西亚麻纤维程度高、 色泽纯正、柔韧性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优质亚麻原料 生产基地。 到了上个世纪后期,全县亚麻种植户发展到万余户,种植面积达 20 多万亩。全县 亚麻加工厂达 300 多家,出口创汇在全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东方亚麻城也一度名噪海 内外市场。 然而,当兰西人沉浸在亚麻带来的繁荣时,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由于种

15、种原因, 国际市场发生突变, 一直被称为 “纤维皇后” 亚麻原料出口受阻, 亚麻原料和初加工的麻纱、 麻布堆积如山。 紧接着陷入困难的是企业。 曾任县亚麻办主任的那成驰告诉记者: “那时真是乱成 了一团麻,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瘫痪了,接着又一个一个地倒闭了。”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 当时 1 米亚麻布的成本是 19.5 元,可卖 19 块钱也没人要。有位叫李井和的老板办了个厂, 以前连续几年都纳税过百万元,好好的厂子眼看着就黄了。 困难接着向城乡每一个角落传导。 企业发不出工资, 好的也只能发点布代替。 乡镇 普遍完不成税收任务,干部没钱开工资。 农民把亚麻交到厂里,得到的只是白条, 成群结队 地到

16、镇里、县里上访。在 2003 年最困难时,数百名情绪激烈的工人打着“我要吃饭”的横 幅,到省政府群体上访。那成驰回忆说: “那时干部可遭罪了,一上访干部就得去接,连哄 带骗办法用尽,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兰西曾拥有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麻纺厂,因其生产规模大而被不无自豪地称为 “5000 锭”,当地的姑娘小伙都以能进厂工作为荣。老职工王晓棠回忆说:曾那么红火的 厂里突然都找不到人了, 不是放假就是去上访了。 更让她不堪回首的是, 整个兰西县仿佛突 然停了下来,原来上下班的人流都不见了。那几年春节时,年货大街显得格外冷清。同样陷 入冷清的还有许多家庭,男人纷纷外出打工,夸张一点说,留守的女人想吵

17、架都找不到人。 亚麻产业专家肖云峰说: “这种困难其实一直伴着亚麻生产而周期性出现, 只不过 是那几年表现得更突出罢了。 表面上看, 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但仔细观察就不难 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兰西人几代人种了 70 多年的亚麻,除了出口创汇,竟同兰西人、 甚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基本没啥关系。” 对此, 兰西县县长王秀平分析说, 这是一种因内需缺失而患上的出口依赖症。 兰西 一直在简单地出口麻原料、麻纱、麻布,当时的工艺水平连亚麻布染色都解决不了, 更别说 生产适合国人消费的多种产品。 患上这种出口依赖症, 国际市场打个喷嚏, 兰西县经济社会 就得感冒发烧。另外,这种内需缺失也严重抑制

18、了产业链开发,一旦国家对外汇不再饥渴, 兰西亚麻就找不到定位了。 而这种原材料出口, 即使在市场好时也就是赚点小钱, 在一定程 度上,简直就是在卖血。 原来身边就有吐纳自如的内需市场 兰西人在焦虑地寻找出路。“ 5000 锭”厂里有个门卫叫于长富,当时每月工资只 有 200 多元,还经常欠发。心灵手巧的他用亚麻纱下脚料,为自家编了个沙发垫子,坐上去 很舒服。 他灵机一动, 眼看着汽车多了起来, 如果编个汽车靠垫咋样?他背着两套垫子来到 了哈尔滨市汽配一条街。 这种吸汗透气抑菌的亚麻靠垫, 一下吸引了商家, 出价 800 元一套。 又惊又喜的于长富说什么也只收了 400 元。 当时连于长富都没想

19、到, 从这两个汽车靠垫开始, 后来发展起一个壮观的产业。 于 长富的进城奇遇, 很快在兰西县传开。 兰西县委县政府也发现卖亚麻不必非得漂洋过海, 一 个巨大的市场原来就在身边, 很快出台多项扶植政策。 一开始缺少资本金, 兰西县就推进 “小 规模大群体”, 正规军与游击队齐上。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联合体,企业把原料分发给农户 编织靠垫,回收精加工后再销售。这样民房就变成了厂房,农民足不出户变成了农工。 现在,兰西形成了集群式规模发展, 重新拥有了麻类加工企业 300 多家。在废墟上 重新站起产业, 已不再是昨天那个跛足的巨人。 于长富建起了当地最大的亚麻靠垫厂, 自己 创意研发了近百个花色品种的

20、产品。在产品展示室里,立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于长富的 妻子说,新款式就是效益,当然就是商业机密。当被问及今年的市场如何,她说: “稍有一 点影响,但问题不大。因为现在虽然也出口,但一套高档汽车靠垫在国内也能卖到 5000 元 左右,价格相差不大且市场大着呢。” 启动内需不但让兰西亚麻产业起死回生,还日益显现出吐纳自如的巨大回旋余地, 兰西亚麻由此跳出了起起落落的周期率。 目前亚麻产品由过去的“麻纱布老三样” ,拓展到 高中档汽车坐垫、床上用品、服装、鞋袜等 7 大类、 170 多个花色品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终端产品畅销国内 20 多个省份。红光乡的亚麻种植户宋连和说,老辈种了一辈子麻,也没

21、 享用过它,现在乡亲们不但也穿起了这种高档东西,有人还冬天一套夏天一套。 有一位名叫何立娟的美术爱好者, 干脆卖起了创意。 从鄂伦春人发明的桦树皮画受 到启发,创作了亚麻粘贴画。在面向俄罗斯、 东欧等国的哈尔滨市经济贸易洽谈会上, 新奇 的创意 与浓郁的地方风情,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的客商,卖出的第一幅画就赚了 1.8 万元。 目前,她的艺术工坊已拥有 60 多名员工。最近,一位丹东客商一次就订购了 1665 幅作品, 一笔生意就达 60 多万元。 启动内需还破解发展难题 据兰西县委书记杨文波介绍, 打开内需市场的亚麻产业不消耗资源不伤环境, 发展 工业不伤农业, 劳动力转移人却不流动, 还表现出

22、很强的城乡互补性, 为破解困扰当地的经 济社会发展难题,找到了科学发展的办法。 不征地不建房, 农房就地变厂房。 兰西亚麻产业的复兴与扩张, 基本没有新占耕地。 企业与农户组成联合体, 企业相当于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 发明亚麻汽车靠垫的于长富办的 企业,联系着 8000 多农户。目前,该县 15 个乡镇 182 个村屯有超过 6 万农户从事编织加工。 而兰西作为产粮大县也不断增产,目前年产优质商品粮达 12 亿斤以上。 农村剩余劳力、 剩余劳动时间就地转化。 亚麻加工业一般是秋后到来年春耕前是生 产旺季,不与农时争嘴。 一位名叫张立华的女工告诉记者,即使像她这样的正式工,农忙时 节也可请 2

23、至 4 个月的农忙假。 夫妻俩种着责任田算是“工资”,每人每年从厂里轻松挣回 1 万多元,相当于“奖金”。 破解增收难,家家有钱赚。 亚麻产业衰落时,不少农户改种大田后增收缓慢, 于是 有农户编了个顺口溜:“老农种玉米,就是锻炼身体。”现任红光乡党委书记的那成驰说: 现在是“家家有项目,天天有活干,人人有钱赚”。农村劳动力的概念甚至发生了改变, 70 多岁的老太太坐在炕头上,编编缝缝就能赚几斤大米。 劳动力值钱,城市就业不再难。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劳动力变得越来越金 贵了。过去城里的饭店每月 400 元工资就行,现在每月 800 元还很难招到人。一位县政府的 干部说,他的妻妹开了个饭店,

24、黄金周时招不到人,两口子无奈去给当了好几天临时工。 城乡社会稳定,风气为之一变。编织户崔秀华说,以前种麻打白条,上班欠工资, 老得堵门去要,弄不好还得上访。现在工厂把活送家来, 把钱也送家来才能取走,大家处得 好着呢。在红光乡东姚起屯,以前打架吵嘴不断。 现在家家户户忙着挣钱, 想找人打打牌都 凑不足人手,整个村子总是静悄悄的。 亚麻单纱出口欧盟增长迅猛 海关提醒应及时调整-出口 出处:杭州日报 时间:评论(0)设置字体:大中小卜隹要雄舂 今年头五个月,我省亚麻单纱对欧盟出口的数量大增,海 关等有关部门提醒出口企业,应及时调整出口策略,避免遭遇退运危机。 据杭州海关最新统计, 今年 1-5 月, 浙江省累计出口亚麻单纱 4300 吨, 价 值 2998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10 唏口 120%其中 5 月份出口 989.6 吨, 价值 688.5万美元,出口量、值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对欧盟累计出口 2902 吨, 价值 2061 万美元,出口量、值分别为去年全年的 1.7 倍和 1.5 倍。 就在亚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