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中世纪会计培训课件_第1页
古代与中世纪会计培训课件_第2页
古代与中世纪会计培训课件_第3页
古代与中世纪会计培训课件_第4页
古代与中世纪会计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发展史会计发展史讲授:讲授:TelE-Mail:2012014 4.3-5.3-5第五章古代与中世纪会计第五章古代与中世纪会计5.1 古代会计一、会计与社会的发展二、巴比化与亚述三、埃及四、希腊五、罗马5.2 中世纪会计中世纪会计以英国为例第五章古代与中世纪会计 5.3 官厅会计 一、我国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三、秦汉时期的会计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会计 五、隋唐时期的会计 六、元明时期的会计 5.4 民间会计 一、唐宋后的民间会计 二、明代的民间会计 三、清代的民间会计5.1 古代会计 一、会计与社会的发展 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商业需要而

2、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文明的水平愈高,簿记的方法就愈精湛。 有时,新的会计方法可以改变产生它的环境。 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定义都是在实务中发展形成的。我们学习会计发展的历史,一方面是了解会计的发展和变迁;另一方面,也是更好地理解会计的本质。5.1 古代会计 二、巴比化与亚述 约公元前7000多年前,巴比伦、苏美尔和亚述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的政府、最古老的文字和流传下来最古老的商业记录。记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开始了。 巴比伦神殿,以及中央和地方雇佣了数百名记录官作为行政官。现存的大量粘土制版反映了收支、工资支出、现金收入、贷款利息和不动产交易之类的经济事项。 他们在对

3、资产(国库以什一税和财产税主要通过实物来征收的)的销售、使用和库存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并根据收入和支出的商品,编制义务和履行报告书(类似审计和控制)。 5.1 古代会计 二、巴比化与亚述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763)中规定: 1、按工种支付报酬; 2、用规范债权与债务、利息标准; 3、依会计凭证进行结算。 亚述人的三柱思想:收入-支出=结余 (P124)5.1 古代会计 三、埃及 埃及与巴比伦的会计在官厅会计上大体相同,只是因为纸草的作用,使会计事项的记录更容易,使用的辅助凭证更广泛。由于实行物物交易(统一的货币度量没有出现),埃及与巴比伦的收支记录仅仅只是停留在目录形式,

4、没有进行累计的资料,也没有单独计算收益的尝试;同时物物交易的效率很低(交易达成很困难),商业和市场交换十分落后。5.1 古代会计 四、希腊 由于雅典城邦是由公民大会掌握财政立法大权的,并对公共财政实施管理和监督,所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财务公开的重要概念。(如神的出纳官、建筑官等将收支目录刻记成碑文公之于众) 希腊对会计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在公元前630年就发明了铸币,当用货币进行会计登记时,簿记就变得专业化了。 这时的会计,没有积累资料的尝试,不区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不计算利润,没有成本会计制度,因而不能更好地分配和使用资源。5.1 古代会计 四、希腊 帕提侬神庙(雅典娜神庙)建筑工程账户(

5、公元前434-433) 1、分项、分类核算与记录(收入与支出分开核算); 2、金额与文字结合记录、转账思想出现(上年收支余额与本年收支余额的出现) 3、向四柱清算过渡(上年收支余额+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本年收支结余)5.1 古代会计 四、希腊 债务观念与芝诺账册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在尼格马赫伦理学将债分为自由之债与不自由之债。自由之债依契约(买卖、借贷、租赁、合伙)而订,通过订金、抵押、第三方担保提供保证。不自由之债是对公民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而引起的债。 芝诺账册(公元前三世纪左右),腓拉德尔菲大农庄的管家芝诺所记,已经形成日记账(月度)总账(分类账)(年度)会计报告(三年汇总

6、表)的流程,并对谷物、油实行永续盘存。5.1 古代会计 五、罗马 罗马政府和银行家的会计账簿是从完善家长登记的记录开始的。由于法律要求纳税者作成关于所有财产和财务的计算书,而且市民的公民权是按财产进行分级的,所以家长账簿就十分重要。 在古罗马最先进的商业账簿中,采用了左右对照的账户形式 。银行业为其客户按人名进行记录。 总体而言,古罗马没有建立一套作为复式记录本质的实账户与虚账户结合的制度,甚至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单式簿记制度。5.2 中世纪会计 中世纪会计以英国为例 封建社会就象一座等级森严的金字塔,低等级的人同样具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这种结构要求大量下放权限,而且要求对土地所有权应从名义上的所

7、有者向实际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转移。这一社会特有的会计问题就是主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直线联系。所以英国的财产会计要求庄园的受托管理人代表庄园编制义务和履行报告书,而王室方面则倾向于记录和验证征税的纳贡报告。接上页 英国最古老的残存下来的会计记录是税务法庭的总税册,系根据末日裁判书的估价额,以及反映各州长官和其他官吏应向国库支付款项的计算表编成的(它反映了从1130年开始的700年间的租金、罚款、租税和其他固定罚款,以及税收与费用的合计数额)。 税务法庭是国家的重要部门,由下院和上院组成,下院亦称财务主管部门,负责收取现金、物品以及验定货币成色;上院负责登记、批准经费、解决会计账目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并向

8、征税官答发收据。接上页 英国庄园会计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收支业务,与外界进行的交易成果在会计账户中列为“外务”。庄园主记账的目的是检查管家是否诚实可靠,防止损失和盗窃;而从受托的管家看,会计的记录是自己踏实履行义务的证据。庄园经济的独立性和无需向外界报告,意味着当时几乎不存在对我们称之为财务会计的需要。 庄园会计在内部控制程序方面,类似于现代企业,庄园的监视人期望通过会计资料对庄园的各项活动加以控制,并规划未来。 最大的庄园的账每年均要庄园主和他的家庭会议检查,而且常常是由选定的审计官员进行。接上页 13世纪农业的繁荣,庄园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非常缺乏,于是庄园会计成为牛津大学课程的一部分。这种

9、正规培训如同审计人员的指导书,使不动产会计实务趋向标准化。 当时,还没有建立资本的概念,没有将资产和权益对立起来,庄园就是他们的资本,土地很少被买卖,无法进行估价是,生产和消费混淆,没有确定总收益的动机。而且大部分庄园问题重复相同的工作,收入和支出的形式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没有建立系统成本会计的必要。但是,在内部控制和审计领域,却远远走在“威尼斯簿记法”之前。小结 推动古代会计发展的因素: 1、产品剩余导致商品记录; 2、国家出现需要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记录与控制; 3、征税的需要对私人财产进行登记; 4、民主政治(希腊)要求财务公开; 5、货币的出现使得财产取得记录一致; 6、债务的出现要求登

10、记债权债务; 7、官厅会计远领先于民间会计。小结(续) 特点: 有了完善的官厅财政报告体系; 出现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计算利润,不区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 没有资本的概念(产权不明确); 单式簿记; 民间会计落后。5.3 官厅会计 一、我国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 周易正义引郑玄注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我国“结绳记事”之法的创造、运用为最早,鉴于年代荒远,史书记载不详。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作为“书契”其涵义有三:其一,必须是用文字记载的。其二,必须是以刻记为主要特征。其三,作为书契在记录时必须有一定之规。古代史家大都把“黄钟”说成衡量万物的标准,凡长短、轻

11、重、宽阔,以及容量皆依据“黄钟”而定。 5.3 官厅会计 一、我国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 人类最初的计量与记录行为,还属于一种综合性质的行为,它不仅与会计有关,而且与数学、统计学,以及其他学科有关。无论是结绳记事、简单刻记,还是原始公社制末期出现的“书契”的萌芽,这些不仅表现了我国会计萌芽阶段的形态及发展起势,而且表现了我国数学、统计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萌芽形态及发展趋势。5.3 官厅会计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商王朝不仅逐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官僚组织机构,而且逐步建立了政治、法律及经济制度。商代国王宫廷里的官员,号称“百官”,根据职掌上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属政务、事务官。另一类属于掌握

12、神权及控制文化和知识的官员。周王由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辅佐。周王之下,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称为“六卿”,即太史、太祝、太卜、太宰、太宗、太土,号称“三左三右”。天官之长大宰为六卿之首,其职权与太宰相同。天官以下设有两个主管部门:一是财物保管部门,采用分权管理体制,由天官所属小宰负责,掌管财政“预算”及天朝的各项支出,税收则由另一系统的地官大司徒掌管。二是会计部门,由天官所属司会中大夫掌管。司会分四个职能部门:司书、职内(音纳)、职岁、职币。5.3 官厅会计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将出纳分为三个方面,不仅是中国会计发展史的的典型一例,也是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典型一例,是会计工作中

13、实施相互牵制、以入制出,又以出制入的很好典范。 我国“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均起源于西周时代。“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司会是专掌会计的官员,其所属官员中也初步有了会计与出纳的分别。 5.3 官厅会计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在西周时代,对一日、一月、一年的会计,和三年的大计大体上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日成,谓旬日之成,是计官对王朝每日所发生经济收支事项记载反映基础上的加总考核;月要,是在日成的基础上,对一月以来王朝经济收去情况的汇总考核。一日、一旬、一月之核算,属于日常的、零星的会计核算。岁会,是对王朝一年来财政经济收支情况的总合考核。三年大计则是对王朝三年以来财

14、政经济收支情况的总考,故称为“大会”。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针对西周时的会计讲:“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也基本上概括了这个意思。 5.3 官厅会计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在两次变法中,涉及到财计制度方面改革的有如下几项: 1、组织民户,重编户籍,确定户籍制度。 2、废井田,开阡陌,确定租税之制。 3、划一斗、桶(斛),权衡,丈、尺,统一确定度量衡制度。在经济计量方面,商鞅统一采用“公量”,而废除弊病百出的“私量”。 4、搬用法经,拟定秦律。 5.3 官厅会计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西周王朝的岁计、大计之制在东周被继承下来,正式命名为“上计”制度。不过这时的上计之制,重点

15、已放在财计方面,并开始实行逐级上计,上计之制成为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工具。 在周朝时代(公元前1122256年),官厅会计发展到了最高锋,直至19世纪复式簿记的引进,这种会计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进,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在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也是无与伦比的。 5.3 官厅会计 二、夏、商和周时期的会计 周时代民间会计的发展情况,由于史料奇缺,无法加以详细考究 。但可以猜测,这一时期的民间会计是大大落后于官厅会计的。5.3 官厅会计 三、秦汉时期的会计 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以隶书为处理公务的日用文字 。 交通:实行“车同轨”。 统一币制、统

16、一度量衡。 实行土地私有制。 5.3 官厅会计三、秦汉时期的会计皇帝之下最重要的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又有左右之分,为皇帝的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国务大政,其中王朝的财政经济事务亦由其总理。御史大夫掌管国家政治经济的监察之权,并辅助丞相处理政事。每年中央各有关部门及地方各郡、具向上呈递的会计报告,其副本就由御史大夫掌握,以作为进行经济监察的依据。太尉则为军事长官,负责掌管全国的军队。 西汉初在中央统治机构里,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及监察大权,三者并立,亦称为“三公”,后来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到哀帝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三公”之下亦承秦制分设九卿,只是

17、官名与秦时有所不同。西汉与秦时不同点在于,加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之权。如汉武帝即位后,亲自过问包括会计在内的一切政务。九卿可以越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 5.3 官厅会计三、秦汉时期的会计在秦代运用的单式会计记录法中,是通过入、出、余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国家(或皇室)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入出余”的基本公式,不仅为后来的“四柱结算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整个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财计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也同秦代一样,按其性质划分为国家财政机构和皇室财政经管机构两方面,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区别开来。 西汉时代商品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促使这个时代的民间会计也有了较大起色。然而,关于他们对财物收

18、支的核算方法,以及盈利的计取方法,却缺乏史料考证。另外,从刍稿征收簿书、田租簿的记录方法上也可以看出,在西汉时代,我国民间会计运用的是一种比较规则的简明的单式收付会计记录法。 5.3 官厅会计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会计魏、晋财计承袭汉制,虽然也有一套班子,然而,大体是有名无实,徒然虚设。各朝代的统治者,虽然也有他们的计官,掌握国家财用事务国。也有会计簿书设置,考核财物出入,然而,不过是一些军火记录和统治者的糜费开支而已,故从当时的整个中国来讲,中式会计基本上处于停顿不前的状况之中。 5.3 官厅会计 五、隋唐时期的会计 隋废郡置县,县上设州。唐时又在州上设道(共10道,后增至15道)。唐代官制基

19、本上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中书和门下。尚书省负责制订国是,发布诰令;中书省是百官权力的中心,它对尚书省发来的诰令进行审核,因而对皇权有牵制作用,门下省为执行机关。这种制度确保宰相等大臣能够制衡并协同工作。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待郎一至二人。六部官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才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接上页在唐代中期的官厅会计中,已经有了“四柱”名目的运用,已经有了由“三柱清算法”向“四柱清算法”过渡的迹象,这从后唐同光三年沙洲净土寺编制有年终会计结算账单可以印证。结算公式实际运用情况如下:“承前帐”(旧管)新附入(新收)破用(开除)见在从“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

20、后唐时期,“四柱”的名称还比较凌乱,除“见在”一柱之外,其余三柱尚无一致的名称。“四柱结算法”及“四柱清册”在宋代已有了比较广泛运用,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目前虽然还找不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四柱”结算实例,也缺乏宋朝会计簿帐及会计报告实物左证。但是,从宋代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可以得到大量的比较零散的实例,另外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四柱”俗语的运用,这些资料当可作证。 5.3 官厅会计 六、元明时期的会计 元朝不采用三省制,基本上只设中书一省。元朝如前有六部之设置,六部中亦由户部掌理财计事宜。 元代的商业十分兴盛,当时大都(今北京)、杭州、泉州、广州等都是中外著名的商业都市。元代的民间信用机关仍以典

21、当业为主,江南一带还出现了由大商人出资开设的银庄和牙行,如湖州就有绢庄十座,濮院镇就开设有四大牙行。 在元代,“四柱结算法”的运用已极为普遍,计算私籍是这样,官厅会计也是这样。接上页 朱元璋力求改变中央的政权机构。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丞相之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从而,通过提高六部的地位把军、民、财三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自此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最高峰。 明朝财计之权集中于户部。 接上页 财计制度 1、黄册与鱼鳞册编报制度 :黄册及鱼鳞制度是朱明王朝管制户口、控制田土、征收赋役的重要财政会计制度。 2、上计制度:明朝继承唐

22、宋时代上计制度的那一套方法,每年终,在自下而上逐级编制、汇总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规定由各布政使司及府、州、县,委派计吏赴京送审会计报告,奏销一岁钱粮,由户部集中统一勾考。 3、财物出纳勘合制度:所谓财物出纳的勘合制度,就是对以钱粮为主的财物出纳进行审核、验证的制度。 4、经济法制:朱明一代贪污盗窃现象极为严重,而大明律中对贪官污吏的惩办也极其严厉。 5、仓储管理制度接上页 明代官厅日常的会计记录,大都以“收、支(付)”作为记账符号,而在月结、季结、年结和会计报告编报方面则多以“入、出”作为集合账目的标志。这种作法,源于宋代,普及于明代,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亦一脉相承,相沿不改。 明代官厅对四柱法的

23、运用,已普及到会计文簿和奏销报告以外的其他各个方面,如在各类名籍和经济凭证中不少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的。 5.4 民间会计 一、唐宋后的民间会计 “四柱结算法”的创建与运用,是唐宋时代最杰出的贡献。总之,自唐宋时代,中式会计已有了一整套相互联系的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后来的朝代基本上是继承照搬着这套方法的。 在这个时期,民间会计也获得了全面发展,我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为商业经营服务的货栈邸店,以及一些批零兼营性质的商店,它们所运用的会计方法已不亚于官厅。这套方法,为明清时代的钱庄、票号、典当,以及批零商业行业的会计方法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时代之后,民间会计的发展水平已逐步超过官厅会计

24、。 5.4 民间会计二、明代的民间会计那时候,商业资本尤为活跃,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的商邦,如徽商、晋商、江右商、闽商、粤商、吴越商,以及关陕商等等。1、账薄设置“三账”是指“草账”、“流水账”和“总清账”这三册主要账簿。第一账草账。这种账用于赶急暂记,起原始凭证的作用,其性质与西式簿记的备忘录相同。第二账“流水账”。又名“日流”、“细流”、“清流”。第三账“总清账”。又名“誊清账”、“总簿”、“总账”等。此账是“三账”之中最重要的一册账簿,对外保密,对内部一般人员也保密,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财神账”和“看家账”。“总清账”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起分类核算的作用;二起盈亏计算作用;三是民间会

25、计报告红账编制的依据。 接上页 2、四柱清算 (新)收(开除)(旧管)原本(实在)共在接上页 3、三脚账 “三脚账”(一种不完全的复式簿记),又名“跛行账”,它是旧时工商业者习用之簿记法,由于这种记账方法只重视人欠、欠人项目,不重视商品进货与费用项目,总清算账所记之数不能进行平衡结算,只能用盘存的方法,倒轧出盈亏,因而有“跛行账”之称。接上页 4、龙门账 “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类包括全部收入账目;“该”类则包括企业的资本和全部负债。“存”类包括企业的一切资产,而“缴”类则包括费用、税金等支出账目。 “龙门账”采用两对前呼后应的记账符号,以“收来”和“付去”作为处理账目的基本格式,这与“三脚账”大体相同。不过,“龙门账”对全部账目的处理,均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接上页 “龙门账”采用双轨计算盈亏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