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脑电波_第1页
永不消失的脑电波_第2页
永不消失的脑电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不消失的脑电波人在睡觉的时候是没有主观意识的,但大家千万别以 为这时候脑细胞也都休息了,它们忙着呢!尤其是在“快速 眼动”(REM )阶段,脑细胞更是异常活跃。如果处在这一 阶段的人突然被叫醒,一定会报告说自己正在做梦,所有情 节都记忆犹新。有意思的是,处在 REM 阶段的人虽然眼球会乱动,但 全身大部分骨骼肌却都处于瘫痪状态,完全不听大脑的指 挥。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这种机制, 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 想想看, 如果此时骨骼肌仍然可以动, 万一哪根神经搭错了, 命令双腿胡踢乱蹬,很容易伤到自己。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从 REM 阶段苏醒过来时,骨骼 肌的瘫痪状态就会立即被解除。 但是,如果?烧

2、呙挥信浜虾茫 ? 比如突然被某个特别可怕的噩梦惊醒,骨骼肌还来不及恢 复,这个人就会进入“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状态。此时他的意识是清醒的,但全身肌肉却不听使唤,仿佛身体 被某个巨大的妖怪压住了,动弹不得,这就是传说中的“鬼 压床”。研究显示,大约有 4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鬼 压床”,说明这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超过一半的“鬼压床” 是被噩梦惊醒的,好在这种感觉非常短暂,肌肉的瘫痪状态 往往只维持几秒钟就会被解除,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我们 的祖先在野外睡觉时遇到危险,肌肉却不听使唤,那可就麻 烦了。所以人类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睡眠机制,每隔大约 5 分钟就会醒一次,

3、每次最多几秒钟就会再次入睡。这样算下 来,我们每天晚上都会醒 100 多次,不过这不是真的醒来, 只能算是“微觉醒” (Arousals),第二天早上肯定都忘了, 也不会对睡眠质量造成任何负面影响。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机制导致了“微觉醒”呢?以色 列巴尔 -伊兰大学( Bar-Ilan University )的物理学家罗尼 ?巴 彻(Ronny Bartsch)博士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这是由神经 元放电的同步性所导致的。原来,大脑中有一组神经元专门负责维持睡眠状态,科 学家们称之为 “促眠神经元” (Sleep-promoting Neurons )。与 之对应的是另一组 “促醒神经元”(

4、Wake-promoting Neurons ), 负责将大脑从睡眠中唤醒。人在睡眠过程中肯定是前者占上 风,但后者也没有彻底休息, 而是仍然在缓慢地无规则放电, 这就是脑电波图上显示的“白噪声” ,类似于收音机没调准 台时的状态。但是,这些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偶尔也会同步一 次,这就是脑电波图上有规律地出现的波峰。此时“促醒神 经元”的强度暂时超越了“促眠神经元” ,大脑就醒来了, 但因为“促眠神经元”的整体力量要强大得多,所以很快就 又入睡了。已知“白噪声”的强度和神经元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强度越低,神经元同步放电的出现频率也就越低。巴彻博士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 “微觉醒” 的频率会相应地下降,这就间接证实了他提出的上述假说。巴彻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 2018年 4月 25 日出版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巴彻认 为这个结果有助于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 (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的发病率,这种病在不满一岁的婴儿当中 相当常见,巴彻认为原因就是此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调节体温 的能力,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散热效 率太低(比如包裹得太严实或者卧睡) ,就有可能导致婴儿 脑部温度上升,从而降低“微觉醒”的频率。对于婴儿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