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 .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 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2 .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3 . 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课时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教学方法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 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

2、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 .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 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 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 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100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教学过程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

3、奇的故事一一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自主导学>>步骤一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豁然开朗(hu o)屋舍俨然(y黄发垂髯(ti G。便要还家(y 阡陌交通(qi n mo) 无人问津(j in)间隔(ji a i) 诣太守(y i)刘子骥(j i)2 .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缘溪行(古义:沿,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说如此(古义:像这

4、样;今义:这样)阡陌父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邮电或各种运输的总称)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理.(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 今义:距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延伸)2 2) 一词多义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处处志 之(作标记,动词)志寻向所志(标记,记3,名词)寻向所志(寻找,动词)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开复前行,欲穷其 林(这,那,代词)甘八既

5、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武陵人捕鱼为 业(作为,动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3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 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 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4 .背景链接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 (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 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

6、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步骤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2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 .教师点拨。合作探究>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答疑解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2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答疑解惑】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3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疑解惑】

7、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 平的生活而叹惋。4 .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答疑解惑】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埋下伏笔。5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答疑解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步骤四鉴赏特色体悟主旨1 .谈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有什么独到之处?【答疑解惑】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 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

8、得寻“遂迷” “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 则写得清晰简略。2 .课文在情节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疑解惑】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渔人迷路了会怎样?桃林又大又美, 是个神奇之地。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渔人进入桃源的道路扑朔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 自由幸福?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人们 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 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3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答疑解惑】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

9、不满的精神寄托。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 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 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 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作业设计>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 避,你是如何认识的?辩题:桃花源一一陶渊明的理想寄托 (正方)桃花源一一陶渊明的消极逃避 (反方)【答疑解惑】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