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_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_第1页
《史记_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_第2页
《史记_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_第3页
《史记_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_第4页
《史记_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史记商君列传司马迁第一段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 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 之无令出境。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1 .实词:(1)孽ni 6 : ©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 名灾祸;罪过。 动危害。司)f午逆;不孝顺。【孽障】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 “业障”, 后写作“孽障"。【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2)庶shd : 0形众;多。 名平民;百姓。 名法法制度与“

2、嫡”相对 的旁支。 副差不多。 副表示可能或希望。出师表:“庶竭骂钝,攘除奸凶。”【庶几】L不多。2.也许;大概。【庶人】平民;百姓。(3)进:推荐(4)会:适逢,正赶上2 .虚词:即:如果3 .句式: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4 .文化知识:(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 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

3、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芈mi :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 屈原就是芈姓的。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 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 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姬jI:古代传说中黄帝在姬水之畔而生,所以以姬为姓,他是姬姓的始祖。姒s i :大禹的父亲鲸受到尧帝的赐姓,是为姒氏。妫gu I :得姓始祖是舜帝。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姑 j i、姚、妖y

4、m5 .翻译(1)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译文: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家的学说,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 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译文: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问候他,公叔座说: “公孙鞅,虽 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 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6 .分析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商鞅的才能?答: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

5、去治 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第二段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全国中求贤春,将修缪公之业,一东复侵地.乃. 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且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第二段重点知识整理1 .实词:中:合乎。符合说:通“悦”2 .一词多义:修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建,修造)邹忌修八尺有余(修理,整治)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长,高)掌修国史(撰写)恐修名之不(美好)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3 .虚词:因:通过4 .固定用法“以何”,译为“凭借什么”5 .翻译(1)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

6、,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译文: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 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向西去了秦国。(2)公与语,数日不厌。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3)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译文:我用富国强兵的道理来劝说君王,君王非常高兴。6 .分析公孙鞅谈及什么内容,让秦孝公非常高兴?由此可见秦孝公是怎样的国君?答: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可见秦孝公不是以德治天下的国君,急功近利,崇尚武力征伐。第三段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行动迟疑不决)一 无名,疑事(做事犹豫不定)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7、;苟可以利民,不循 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丕二道,便国不法古一故汤武不循古血王,一夏殷丕易礼. 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 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定变法之令。第三段知识点整理1. 实词 恐天下议己:非议。 不法其故(现成的法律) 法:袭用; 故:旧的 文 中指现成的法律 多:赞扬2. 虚词苟:如果卒:终于3. 词类活用圣人苟可以强国强:使强大苟可以利(使获利)民 禾I:使获利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王we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治世不一道一道:名词用作动词,遵循一种途径4. 一词多义( 1)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

8、道,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道之以政 (通导、 引导, 动词) 于是废先王之道 (主张, 思想, 学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故园谁道有书来 (料想,动词) 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2)非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而墨子非之(非难、责怪,反对)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不是)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除非, 除了) 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5. 古代文化知识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6. 理解下列句子7. 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8.

9、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9.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译文: ( 1)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出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2)圣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制度;如果能够使百姓有好 处,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3)治理国家不必遵循一种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 旧法度而能王天下,更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 的人不值得赞扬。7.问题在上述三句话中,选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四段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

10、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wwunwuvwvi-rfaArf%uwvwuwvVhVbnwwAjwwwiMVvwAiwvruiItuvwviniuvwi_nwvi_mwvvunnnWhwviIuijiwwnnIiwwvfaA_vwwuwvwiwwwwwvWMW瓢具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知识点整理:1 .实词令行于民期年 期年:一年; 君嗣:继承人2 .虚词于是太子犯法。 于是:在这个时候。3 . 一词多义(1)之动到去。为学到吾欲之南海。"代欲旨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 “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11、曲。"VV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 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 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2)趋 qu 动 快走。乐羊子妻:“妻乃引刀趋机而言。“【又】 动小步紧走。左忠公

12、 逸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又】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触 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动奔赴;奔向。指南录 后序:“夜趋 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动趋向;趋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对 追求;迎合。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动 争取。孙膑减灶:“百里而趋利者必蹶上将军。”(尊奉) 秦人皆趋令。【趋庭】承受父教的代称。4 .古今异义明日:第二天5 .词类活用(1)将法太子 法:名词用作动词 依法惩办(2)刑具傅 开IJ:名词作动词 对施刑(3)瓢其师公孙贾瓢:名词作动词用瓢刑处罚6 .文

13、化常识(1)太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 都是太子的老师。(2)瓢:瓢刑qing xing,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 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7 .翻译(1)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译文: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从上层触犯了它。(3)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瓢其师公孙贾。译文: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处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 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8 .新的法令施行一年后,老百姓非议颇

14、多,商鞅通过什么方法让老百姓信服的?结 合今天的时代,谈谈你对商鞅这种做法的看法。第五段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壬公战, 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 ,掌握军政 大权)。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用土血袭虚魏公子卬JS攻. 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第五段知识点整理1 .通假字:秦民大说(通“悦”)2 .词类活用: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15、动词用作名词3 .实词(1)家给(供。见荆轲刺秦王“给贡职如郡县”)人足。(2)道不拾遗: 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 直,社会安宁。(3)居:度过;(4)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使:派遣;将:率领(5)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数:多次。(6)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 者。)(7)而魏遂去安邑 去:离开4 .古今异义(1)河西(指黄河以西)(2)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遗憾。5 .文化知识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6 .虚词因动 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动接续。子 路、曾

16、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 动 依照。庖丁 解牛:“批大郤,导大邕 因其固然。"司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 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介介绍动作 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鸿门宴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袭】继承。7 . 句式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被动句 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8 . 翻译( 1)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译文: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2)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