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教材分析_第1页
轴对称教材分析_第2页
轴对称教材分析_第3页
轴对称教材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材分析:1、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理解,把好入门的第一课。2、 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3、 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

2、相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4、 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5、 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6、 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能够认真研究。7、 本课对学生的动手水平,观察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8、 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能够充分展开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

3、意识。学情分析: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2、 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能够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3、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使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使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

4、概念。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2、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协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

5、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1、 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水准安排教学过程。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能够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3、 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说明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说明预习相关概念及定理。观察并回答。学生同步回答学生使用直尺或圆规和剪刀实行绘图和剪切。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讨论,然后积极回答。学生以小组形式实行操作和讨论然后努力向结果慢慢前进。学生对自己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作操作,体会对称的

6、思想。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更高层次的问题。学生观察,并且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实行大范围的搜索和体验。学生观察,体验,领会新概念。集体讨论并互相协助记忆重要的结论。每个小组抽查记忆。学生思考,看书理解,然后讨论每一步的理由。小组讨论,并且竞争回答。学生讨论,并且试图写出过程。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体会数学定理的使用和数学语言的组织。学生在自己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上画上已知条件,并且观察是否相等,然后实行相对应证明的思考,并积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开放性问题,自由发言。课题引入: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从三角形分类思考“两把三角尺的形状除了角度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在对学生思考结果的总结基础上,引入新课题

7、。新授:1、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腰,底边,顶角,底角。 2、指导学生做一做,要求:在事先准备的纸上,画一个腰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与组内其他成员的作品放在一起,并观察和回答问题。3、第一个问题:观察所剪得的三角形形状是否相同,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够画几个不同类的等腰三角形。4、第二个问题:将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并且使顶点重合,观察另外的一些顶点,看看有什么特点和发现。5、问题:等腰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体现他是轴对称,并指出对称轴。 问题:等边三角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几条。6、通过刚才的折叠结合屏幕上图形的字母,说明轴对称

8、图形的等量关系和位置关系。7、在总结刚才观察结论的基础上,引出两条重要的定理。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要求每个同学清晰记忆和理解定理2中的具体条件。8、完成例题:已知: 在ABC中,ABAC, B80求C和A的度数9、完成例题: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40,那么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等于多少度?10、完成例题: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11、完成例题: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能够用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的底边中点,那么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12、完成例题:等腰ABC中,ABAC,D、E是B

9、C上的两点,若BDCE,那么AD和AE相等吗?为什么13、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体会到什么?14、有益的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方法判断剪得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从直观图形上,回忆小学知识,体会等腰三角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深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构成和画三角形的方法。1、 直观体会钝角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不同特点。2、 体会已知两边不能确定三角形,为理解全等或三角形的构成作铺垫。1、 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总结的水平。2、 体验等腰三角形在圆中的存有3、 体会合作的乐趣。4、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为今后的轨迹思想做一些准备。1、 从轴对称角度理解等

10、腰三角形,为后面的等量关系的得出做铺垫。2、 体验学习过程。3、 加深对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两解问题的敏感度。1、体会轴对称图形中的等量关系和由此得到的特殊位置关系。为下面定理的引出得出有用的结论。2、感受组间竞争。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2、体验合作和竞争的关系。3、体验原定理和逆定理的关系。(不作任何表述,只做理解)1、完成对定理1的应用。体会定理在几何计算中的使用。2、体会合作精神。1、 体会两解可能性的使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2、 注意分类表达的合理性和清晰性。1、 对三线合一的使用2、 结合学生的过程书写,体会合情推理。1、 体会三线合一在生活中的使用。2、 体验

11、数学语言的精练和准确1、 直观体验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应用对称思想实现辅助线的寻找2、 继续体验合情推理的使用。回顾知识。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知识和第八章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结论。由于学生有相对应的小学的知识和预习,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成问题。由于三角形的形状不限,方法不限,学生绘制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此题学生较容易总结,至于体会到什么水准特别是目标2不作具体要求,体现新教材的“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此题教难,关键在于引导和启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必要时候使用事先准备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实际结果看,学生在多媒体的启发作用下,应该会有一个思维上的突破。体现新教材的操作理念,回归学习的本质,体验学习的过程。对问题的一般到特殊做一些体会。学生由于竞争的关系,往往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结论。建议采用“开火车”的办法。在概念1中强调:在一个三角形中。在概念2中强调:三条线的具体描述。定理2能够视情况使用多媒体辅助理解。特别是对相关逆定理的理解,但不作表述。理由的叙述是数学水平培养的重要一环,认真完成每一步。同时,鼓励学生讨论,共同提高。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