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生理学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 1、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 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反射)、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 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之前就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5转运方式 被转运的物质 特点 单纯扩散 脂溶性

2、(非极性)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 顺浓度梯度 无需蛋白协助 不耗能 易化扩散 经通道易化扩散 带电离子 顺电-化学梯度 需要通道蛋白协助 不耗能 经载体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 顺电-化学梯度 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不耗能、 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区别: K+外流(瞬时外向电流通道2期 0mV 平台期 Ito)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心 转运方向 无 顺浓度梯度 逆电-化学梯度 室 耗能情况 不耗能 耗能 联系:跨膜转运、转运小分子物质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带电离子 逆电-化学梯度 需要蛋白协助 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 膜泡运输 出胞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需要

3、多种蛋白协助,耗能,主动 入胞 6、 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区别与联系 7、 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8、 继发性主动转运实例:小肠吸收葡萄糖 9、 极化: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去极化:指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指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 10、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理解):带电离子跨膜转运主要取决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 和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钠泵也参与。

4、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理解):带电离子跨膜转运,需要电化学驱动力的推动 和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变化 11、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平衡电位:当电位差与浓度差两者的驱动力大小相等时,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为零,该离子的净扩散量也就为零。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成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12、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1)细胞外液K+浓度 (2)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3)钠泵活动水平 13、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播;脉冲式发放 14、Na+通道的三种功能状态:静息态;激活态;失活态 15、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6

5、、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从一个郎飞结跨越结间区“跳跃”到下一个郎飞结的传导方式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通过局部电流 17、局部电流的特点: (1)等级性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特点 (2)衰减性传导,以电紧张的方式向周围扩布 (3)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 18、兴奋性: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9、阈刺激: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20、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对应峰电位 相对不应期对应负后电位前半时段 超长期对应负后电位后半时段 低常期对应正后电位时段 21、终板电位:Na+的净内流使终板

6、膜发生去极化,这一电位称终板电位。(局部电位) 22、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的缩短和伸长是粗肌丝与细肌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行所致,而粗肌 丝和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并未改变 肌丝滑行的过程:结合、扭动、复位 23、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只发生肌肉缩短 24、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其对应的收缩前肌肉长度为初长度。 书P49 看图:最适初长度 25、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 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

7、6、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7、心脏的泵血过程(各期特点) 心动周期 心室内压力 房室瓣 半月瓣 心室容积 特点 心房收缩期 房>室<动 开 关 心室 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房<室<动 关 关 室内压上升最快 快速射血期 房<室>动 关 开 室内压达最高 减慢射血期 房<室<动 关 开 心室 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房<室<动 关 关 室内压下降最快 快速充盈期 房>室<动 开 关 减慢充盈期 房>室<动 开 关 28、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

8、舒张期的开始 29、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 (2)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3)心肌收缩能力 (4)心率 30、心率储备:搏出量保持不变,使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当心率达160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可增加至静息时的22.5倍 31、心室肌、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特点 心室肌细胞 (快反应细胞,无自律性) 窦房结细胞 (慢反应细胞,有自律性) 浦肯野纤维 (快反应细胞,有自律性) 0期 -90+30mV快速去极期 Na+内流(快钠通道INa) -400Ca2+内流(ICa-L) -50+30mV 同心室肌细胞

9、 1期 +300mV快速复极初期 无 同 肌 细 胞 Ca2+内流(慢Ca2+通道ICa-L) K+外流(IK1、IK) 3期 0-90mV 快速复极末期 K+外流(内向整流钾通道IK1、 延迟整流钾通道IK) 0-70K+外流(IK) 4期 -90mV 静息期 Na+-K+泵,Na+-Ca2+交换体 -70-40mV 自动去K+外流进行性衰减(If,IK,ICa-L) -90-50mV 自动去极期 Na+内流(非快钠离子通道,If,IK) 神经细胞 心肌细胞 静息电位 K+外流(K+的平衡电位) K+外流(IK1) 动作电位 Na+内流 04期 峰电位、 后电位(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32

10、、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区别(联系记忆) 33、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0期-55mV 局部反应期 -55-60mV (2)相对不应期: -60mV-80mV (3)超常期:-80-90mV 34、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Na+通道的状态) 35、期前收缩(兴奋):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兴奋)。 36、心肌的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 细胞间

11、的连接方式(缝隙连接通道) (2)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静息电位水平 邻旁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 37、弹性储器血管大动脉 38、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必要条件: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这对减小动脉血压在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具有重要意义 3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应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

12、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40、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41、组织液的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2)有效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42、心交感神经: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 心迷走神经: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 43、心血管反射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压力感受器:颈静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高血压动物的调定点升高 44、RAS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P138 (了解) 45、抗

13、利尿激素(ADH)血浆晶体渗透压 第五章 呼吸 46、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47、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8、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的呼吸运动 直接动力:肺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49、肺内压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呈周期性变化 吸气时肺内压较大气压低12mmHg,呼气时较大气压高12mmHg 50、主要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 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呼吸的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平静呼吸:吸气运动: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主动) 呼气运动: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被动) 用力

14、呼吸:用力吸气:主要吸气肌+辅助吸气肌收缩(主动) 用力呼气:主要吸气肌舒张,主要呼气肌收缩(主动) 51、弹性阻力:弹性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顺应性:弹性体(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弹性体的顺应性大,表示其形变能力强。顺应性=1/弹性阻力 52、肺泡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有尽可能缩小的倾向,有助于肺的回缩,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来源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主要有肺泡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与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 53、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其中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80%90% 54、潮气量:每

15、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人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P161 图5-6 5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 (2)呼吸膜的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56、氧的运输:是氧合而非氧化 57、Hb氧容量(血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Hb氧含量(血氧含量):在1

16、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Hb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Hb氧容量的百分比 58、氧解离曲线 P172 图5-15 (理解) 曲线上段:PO2 60100mmHg 比较平坦 表明PO2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曲线中段:PO2 4060mmHg 较陡 安静状态下机体的供O2情况 曲线下段:PO2 1540mmHg 最为陡直 血液供O2的储备能力 59、波尔效应:血液酸度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影响 生理意义: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摄取O2,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60、何尔登效应:Hb与O2结合可促进CO2释放,而释放O2之后的Hb则更易与CO2结合 61、调

17、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62、三级呼吸中枢学说:延髓喘息中枢 脑桥下部长吸中枢 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 CO2 PC加快H+ H+ 低氧 PO2 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63、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相互作用:增强相互作用:减弱PC相互作用:减弱PC 6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65、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把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18、 66、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律性 (3)具有紧张性 (4)富有伸展性 (5)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却特别敏感 67、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的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因慢波频率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故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慢波的幅度:1015mV 68、胃肠激素: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69、脑-肠肽: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又存在于胃肠道内的一类肽类物质,具有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作

19、用 70、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水、HCO3-、Na+、K+等无机物 71、盐酸的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以利于水解 (3)杀菌 (4)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72、内因子: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12结合,有利于其在回肠的吸收 7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的一层厚约0.5mm的凝胶层,可有效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液的侵蚀,也有润滑食物并有效防止食物对胃黏膜造成摩擦

20、损伤的作用 74、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特点 头期(神经-体液调节) 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 分泌量多(占总量30受食欲影响,消化能力最强 胃期(神经-体液调节) 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很高; 分泌量占总量60% 消化能力低于头期 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酸度不高,酶的含量也不高 分泌量少,占总量10% 消化能力最弱 7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盐酸(2)脂肪(3)高张溶液 76、肠-胃反射:指十二指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受到食物中化学成分(如酸、脂肪)和机械扩张等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和分泌的一种神经反射。 77、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

21、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胃容积扩大,以利于食物入胃(胃特有) 78、胃蠕动的频率:食物入胃后约5min,蠕动便开始,蠕动波开始时较弱,在传播中逐渐加强,速度也明显加快。蠕动波约需1min到达幽频率约3次/分,表现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9、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特点:分期分批,间断进行 胃排空的直接动力:胃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平滑肌的收缩 80、胰液是最强大的消化液 水分及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81、胆汁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82、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经胆道进入小肠发挥作用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肝门静脉返回肝脏,刺激肝胆汁分泌,但对胆囊的运

22、动并无明显影响 83、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 84、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活动 85、真正由小肠腺分泌的酶只有肠激酶(帮助激活胃蛋白酶原)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86、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 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被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终尿 87、皮质肾单位:肾小体位于外皮质和中皮质层的肾单位,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0%90%。这类肾单位的肾小体相对较大,髓絆较短,其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大,二者比例约为2:1。 近髓肾单位:肾小体位于靠近骨髓质的内皮质层,肾

23、小球较大,髓絆较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口径无明显差异。 88、球旁器的组成:颗粒细胞(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 89、肾血流量的特点: 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20%(肾重占体重的0.30.7%)94%供应皮质层,5%供应外髓,1%供应内髓 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近髓肾单位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 围绕肾小管的网状小血管 细而长的U型直小血管,平行于髓絆和集合管 90、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肌源性学说、管-球反馈) (2)神经和体液调节 91、肾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取决肾血管的阻力 92、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

24、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93、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的公式)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降为零 9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必考,大题需展开回答)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系数 95、近端小管为重吸收的主要场所,重吸收约70%的水和Na+、Cl-。 96、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人肾糖阈约为180mg/100ml (糖尿病病人尿中出现血糖的原因: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太高,超过重吸收极限) 97、逆流倍增学说 外髓部:髓絆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部:髓质集合

25、管重吸收尿素,髓絆升支细段重吸收NaCl 98、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渗透性利尿:因肾小管中溶质的浓度升高而阻碍了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加。 (糖尿病多尿:血糖浓度升高造成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结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99、(大题)试述正常人分别饮清水1L和饮生理盐水1L各对尿量有何影响?阐述其机制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尿渗透压下降,称为低渗尿。机制:水被吸收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被稀释。 若饮生理盐水,则排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显著增加。 第九章 神经

26、系统的功能 100、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101、轴浆运输:是指借助于轴突内轴浆流动而进行的物质运输 10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脊髓灰质炎 10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形成与比较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104、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 105、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06、M样

27、作用(毒蕈碱样作用)可被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阻断(受体:M1M5) N样作用(烟碱样作用) 受体(N1、N2) 107、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E和E结合的受体 :1、2 :1、2、3 108、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也能消退)的,即在后天无法获得的一种数量无限的高级精神活动 109、腱反射: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110、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 (2)中枢延搁 (3)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与反馈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111、易化:兴奋总和后未到达阈电位,此时突触后神经元虽未出现兴奋,

28、但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加大,更接近于阈电位水平,表现为易化 112、突触延搁:兴奋在中枢传播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113、后发放:指神经冲动通过环式联系时,虽然原先的刺激已经停止,但传出通路上的神经冲动仍能持续发放一段时间的现象 114、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均为主动过程 115、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 回返性抑制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突触前抑制为去极化抑制 116、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 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通路 先上行后交叉 117、脊髓半离断:离断水平以下对侧浅感觉,同侧深感觉障碍 118、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

29、射系统比较 119、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定位精确 体表感觉区在第一感觉区分布的特点: 交叉(但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 倒立(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120、感觉柱: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从而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21、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定位不精确 122、牵涉性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23、最后公路:脊髓运动神经元会聚并整合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传入神经冲动,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24、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的功能单位 125、脊休克: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脊休克可不完全恢复 126、高位中枢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作用 127、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2)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129、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感受器均为肌梭 130、去大脑僵直(本次不考) 131、翻正反射:正常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