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_第1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_第2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_第3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_第4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白云校区规划情况简介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区(下称白云校区)选址于白云区钟落 潭东部,由马沥一一长腰岭一一马洞三地构成的三角地带及由马洞白土的带状地块组成,占地面积 1406380 m2。其地处广州市白云区北郊,距广州市区约25公里,交通便利,基地北侧的广从公路 是联系北部地区与广州市区的交通要道。该项目于2004年经广东省发改委批准立项。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战, 目前, 白云校区一期征地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一期范围内的各种功能的建筑物正在不断加紧建设之中,计划在2008 年 9 月让学生入住新校区,白云校区总体规划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一、 现状条件新校园区内现有鱼塘180000.

2、9 m2, 水田401802 m2, 山地 751537m2 (另有通过新校区内的广从一级公路占地33333.5 m2),其中山地最高海拔高度为70.1m; 鱼塘水田山地面积所占比例为1: 2.2 : 4.2。新校园区陆地现皆为山林、果林, 植被覆盖。新校区基地地形整体呈狭长、不规则形态, 西侧多为山坡地,东部较平坦。二、总体规划、构思、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一)“一核两环四轴”的总体结构总体规划综合多方面因素,将现代教学模式与山地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结合地势、一线多区、动静分离的“一核两环四轴”的总体结构。一核由中心湖面、水系及绿岛组成的中心生态核。两环以环形辅道联系各主要教学楼,环绕中心湖

3、面、水系及绿岛组成的中心生态核,兼具交通、景观功能,形成共享交流的环形空间;考虑到狭长的地形特点在规划区内规划了环型车行主干道路,解决车行交通问题,同时以环线进行不同功能的界定,实现功能合理 分区。四轴一一校区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及由东入口引入的学术 轴呈十字相应,礼仪景观轴同时起到疏导主人流、信息流的作用,将 各功能区联系起来。此外,利用基地东西侧的山峰作为视焦点, 组织 两条生态景观轴,学术轴、生态景观轴由礼仪景观轴加以联系, 交汇 处形成三个活动节点空间,顺应狭长的地形特点,使校园内的人流活 动、集散场所分布更趋合理。(二)教学与生活一一对应的布局模式在设计中采用教学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模

4、式来解决大尺度校园中 的人性化的步行距离问题,规划将不同学院的教学、体育运动和生活 功能区安排在基地的南北两部分,避免造成长距离的人、车流,同时, 有利于分期建设实施。教学区及生活区的主要建筑均采用组团式布 局,使建筑的分期建设成为可能,符合校园“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的原则。(三)以“青山曲水”为主题的规划特色结合基地山林绵延、水系贯穿的现状特点,校园布局强调以山体为背景、以水体为灵 魂,形成标识性的校园特色。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保护自然山体,同时充分发挥周边山体的生态、景观作用,通过一 系列的轴线廊道空间将基地内外的山林景观组织到整体景观结构中。对基地内的现有水系进行整合,以贯穿规划区南北的主

5、水系组织生态共享带,串起大 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并在中央放大为湖面。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的校园建筑 之间形成的自由与优雅的曲线空间,与严谨、工整的放形建筑体系,在对比与冲突中形成 有机整体,共同构筑整个校区景观形象的支撑骨架。(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用地模式本方案充分考虑地形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用地模式, 利用东侧相对平坦的地形,集中布置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公共中心 区,用地西侧充分结合山体、水体,依山就势,相对分散布置学生生 活区和教工生活区,这是一种在集中基础上的“有机生长、有机分 散”的用地模式。(五)着眼于大环境的景观设计构想白云区钟落潭镇山水相依,景观环境优越,仲恺农

6、业技术学院新 校区落户于钟落潭镇,应对周边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本 方案的景观设计构想突破用地红线的限制, 校区整体景观结构充分利 用周边的山体等有利造景因素,利用对景、借景、景观视廊、生态通 廊等手段,强化校区内外的景观联系,构造生态校园。(六)注重交流的新型校园空间设计中尤其注重交往空间的位置。由北入口引入的礼仪景观轴同 时起到疏导主人流、信息流的作用,将各功能区联系起来,同时也是 校际交流的重要场所。组团内采用连廊联系,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 息发布提供合适的场所,各部位的走廊均有局部扩宽与立面抽空, 内 空间与室外的大自然相互沟通。结合“园”的概念进行空间划分与渗 透,通过架空庭

7、院联系起围绕建筑物周边的“园”。三、规划用地布局新校园区按功能配置分为公共中心区、 行政办公区、对外交流区、 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农业生态公园八大 功能区:(一)公共中心区以礼仪性大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组成的轴线构成校园的中 心区,位于礼仪景观轴两侧,在礼仪景观轴与学术轴的交汇处形成校 区内最集中的公共交流空间,共同形成校区礼仪形象,对外联系便捷。(二)行政办公区位于校园的北入口,相对独立。(三)对外交流区位于校园的北入口西侧,相对独立,对外联系便捷。(四)教学区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生活区联系便捷,有利于分期建设,并形成完整的校区形象。公共教学区与基础实验中心

8、为便于不同学院 的共享,安排在规划区的中部,工学、经管、法学与艺术教学区布置于整个规划教学区的内侧,农学院、 生物与环境学院及成教等其他学院布置于规划教学区的南侧,与种植实验区联系便捷。(五)体育运动区利用相对平坦的地形,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教学区、生活区联系方便,便于师生使用。(六)学生生活区结合学院的分布特点,分南北两片相对集中布置,与教学区联系更高效。 区内布局顺应自然地形,体现山地建筑的特点,创造出宜人尺度的生活空间,并布置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七)教师生活区本区位于基地的南部,结合水系、山体布置成自由曲线的形态,为相对独立的安静区域。(八)农业生态公园考虑到农业院校的特点,本方

9、案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布置了农业生态公园,总面积约40 公顷,一方面作为农林学院的种植试验基地,另一方面作为新校区的生态休闲公园。各类用地的面积与比例参见表表一、绿地明细表项目面积m2规划总用地1826135.915绿地绿地总面积1090669.453公共绿地居住区级742754.095居住小区级10.892组团级0.000宅旁绿地85610.937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262293.529道路绿地0.000人均公共绿地46.694绿地率()61.2%四、空间组织(一)主要景观轴线1、礼仪景观轴为校区最重要的空间轴线,北起主校门,通过入口主广场、图文广场和图书信息中心,向南跨越中心湖面,以学生活动中

10、心为结束。这条轴线以系列不同标高的广场与中心湖面一起,共同形成校区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2、学术交流轴为垂直于礼仪景观轴的一条次轴,东起基础实验楼与公共教学楼之间的绿化带,经过图文广场、中心湖、湖心岛,以独具特色的拱桥造型作为结束点,再向西通过蜿蜒的水系加以延续,逐渐柔化。3、生态共享轴与主水系相呼应,有一条绿化生态共享带贯穿校区南北,这条生态共享带的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形成校区的绿脉,向校园各组团渗透,并通过水系、生态景观轴延伸到周边的山林、田野中,此轴与礼仪景观轴交汇处形成广场性节点空间。4、生态景观轴利用基地东西侧的山峰作为视焦点,组织两条生态景观轴

11、,通过这两条生态景观轴,使东西两侧的山体区的视觉联系,充分利用周边的景观资源。学术轴、生态景观轴由礼仪景观轴加以联系,交汇处形成三个活 动节点空间,顺应狭长的地形特点,使校园内的人流活动、集散场所 分布更趋合理。(二)标志性建、构筑物体系自主入口大门起,沿着礼仪景观轴,依次布置了新校区的标志性 建、构筑物,主要包括主入口大门、国际交流中心、图文信息中心、 学生活动中心、会堂等;同时,在景观轴线、公共活动空间的标志性 位置,布置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构筑物,从而形成完整的标志性建、构 筑物体系。(三)两面山景的渗透基地处于山间谷地,东西两侧均为山体,自然景观优势突出。规划中 通过生态景观轴和水系的延续

12、作用,使校区的景观系统达到内外交 融。五、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一)动态交通由于基地的地形特点,北侧正门距离城市道路交叉口过近,不宜 布置车行出入口,本方案拟布置礼仪性入口,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平 时供人行出入,举行大型活动或迎接贵宾时可允许车行出入。车行出入口有三个,分别接入东侧和南侧的城市道路( 规划中) , 此外, 还结合开放空间系统布置了若干人行次出入口。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结合狭长的地形特点,南、 北两片分别设置车行出入口,就近接入城市交通,减少校园内的纵向穿越交通量,有效减少车流、人流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干扰。1、机动车流组织该规划区内及周边的车行道路可分为五级:北侧为广从一级公路; 东侧为规

13、划红线宽度40 米的城市次干道;宽度为20 米的校区环路;宽度为13 米的次一级道路;更低等级的小路。2、自行车交通组织校园内积极鼓励自行车交通,自行车交通线路结合步行系统和机动车系统组织,停放位置相对集中,避免对景观环境造成影响。人流组织:实行完全的人车分流,步行系统组织结合贯穿规划区南北的生态共享带, 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共同构筑整个校区人行系统的支撑骨架。公交线路组织:由于新校区距离广州市区约25 公里,为了方便新老校区的便捷联系, 本方案布置了完善的公交系统,分别于校区南北两侧结合车行主出入口布置了两个公交始末站,同时承担着校区内公交线路与联系市区的公交线路的转换作用。校区内公

14、交线路的布线基本依据车行主干道的走向,串联起校区内各功能区,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约300500米,其布置同时结合人行系统的人流聚集点。安全防卫通道组织:由于新校区位于山谷地带,应有效解决安全防卫问题。基地的南、东和北侧均有城市道路与周边地带隔离,西侧由于主要为山林,本方案在城市道路边布置了绿化防护带,西侧山林地带布置了兼具休闲功能和安全巡逻道功能的山道,以解决安全防卫问题。(二)静态交通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停车方式大致分为三种:1、地下停车方式:图文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较大体量的建筑群结合人防需要设置地下停车库;2、架空层停车方式:利用坡地建筑的半架空层停放

15、非机动车;3、露天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沿路边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并于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体育馆等人车流聚散集中的区域设置集中的停车场同时,按照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设置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其通道宽度不小于1.2m,纵坡道坡度不大于2.5%。六、绿地生态系统规划遵循“水系内聚,绿化外溢”的原则。水系内聚:利用现有水系加以整合,在校园中心区扩大为湖面,以增强中心区的聚合力和景观吸引作用,同时形成新校园区的绿核。绿化外溢:与水系相呼应,有一条绿化生态共享带贯穿校区南北,这条生态共享带的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形成校区的绿脉,向校园各组团渗透,并通过水系、

16、生态景观轴延伸到周边的山林、田野中,形成有机的生态绿化系统。校园绿化由中心绿化、块状绿化、林荫道绿化、农业生态公园等组成,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化植物考虑农学院的特点,既可观赏,又可作为实验观察对象。七、建筑布局与风格意象(一)“有机生长”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变化同时考虑到新校区发展的不定性和灵活性,因此本方案采用“有机生长”的概念,以满足专业系馆的有机生长和不断变更的现实需 求。遵循“有机生长”的概念,本方案将各个专业系馆组成大大小小的不同建筑组群来适应不同特色的专业,形成院系群落,各系馆内部均设有相应的专业教室、专业实验室、专业办公室,形成

17、三位一体的专业系馆,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在组团内部发展,满足内部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基础实验室、公共教学楼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各系馆通过连廊连接,加强了各系之间的交流互动。(2) 规划建筑布局按照基地的形状、用地条件,结合总体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结构,规划区内不同区位建筑的布局手法也不同。教学区采用以连廊为联系纽带、以单元式的“block ”形成有机联系的教学单元,这些“block ”分别解决不同的功能需求,大多以一所学院作为一个单元,可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也可以多个学院合并设置。生活区顺应自然地形特点,大体上顺着山体等高线布置,形成一组组的自由曲线,与山体形态有机统一,简洁有序。

18、(3) 建筑风格意象大学校园建筑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建筑类型,它既不同于商业建筑, 又有别于办公建筑。它不应过分追求豪华材料和虚假造型,而应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设计中力求表达建筑的真实性,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注重建筑群与建筑个体本身的高低错落,注重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的关系,使建筑立面自然生成。遮阳、 百叶等要素的运用符合岭南气候特点,同时又使建筑呈现出特殊的肌理效果,立面风格简洁明快,体现出严谨治学的理性逻辑。同时借鉴现代派艺术的原理, 在大面积白色调墙面中以原色点缀以丰富立面效果,构造一种富有朝气的现代校园建筑语言。1、主大门 :充分体现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悠久的建校历史与浓厚的校园文化,同时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办学宗旨。2、教学实验楼:原则上系部办公楼不独立设置,将其与教学楼有机结合,既便于管理,又可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主体建筑控制在五层,局部因造型需要设计为六层。3、学生公寓:按每四名学生一间的原则设计,每间宿舍设独立卫浴间及冷热水系统,预留安装空调设施。建筑结合山体设计,部分有半架空层,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学生交流的公共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