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52016学年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目录一、 分数加减法 五、分数除法二、 长方体(一) 六、确定位置三、 分数乘法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四、 长方体(二) 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第一课时:折纸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异分
2、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2、列式表示为:二、启发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3、汇报讲解,同
3、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三、拓展思考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四、小结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五、练一练六、课本P3的试一试。七、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题。 第二课时:星期日的安排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
4、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10+15-28 26-4+21 45-(18+7)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二、新授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2、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生:(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
5、同学的几分之几?(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三、讨论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
6、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 1、2、3题。第三课时: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准备:纸板教学过程一、 复习准备1、 读出下面各小数。0.3 0.25 0.14 1.34 4.06 0.082、 求出下面各题的商3÷4 15÷45 5÷10 9÷10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
7、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 新授课程1、 看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2、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3、 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4、 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5、 比一比“小数王国”里的0.06与“分数王国”里的120那个数大?(1) 画图来比较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 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 0.06120(2)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
8、行比较。 (3)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 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三、 练一练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只有表现形式
9、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四、 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课本P8页练一练2、3、4、5 第二单元 长方体(一)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3、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4、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10、,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初步感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1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
11、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1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
12、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1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2页第2、3题。 完成后指名学生口答,集体校对,教师作补充或提示。 四、课堂总结。大家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 , 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五、布置作业:
13、160;课本第13页47题。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课本1415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二、
14、探究新知。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说说为什么剪出来的形状会不同?能恢复到立体图形吗? 得出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图形,同样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15、#160;3、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4、教科书第14页,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完成后集体校对。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再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三、 课堂总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并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16、。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练一练”第1、2题 第三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内容:课本16-17页。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
17、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逐步得出计算方法:长×宽×2+高×宽×2+高×长×2或者(长×宽+
18、高×宽+高×长)×2;为什么这样也可以计算?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大胆猜测:为什么这样计算? 得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棱长×棱长×6 提问如果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这样算的:6×6×6=216,3个6分别表示什么?
19、0;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至少需要多少面积?是什么意思?。 3、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无盖是什么意思?这样需要算几个面?那个面不用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5、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6题。 学生先讨论,再发表各自看法,说说原因。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第17页“练一练”第3、5题。 第四课时:露在外面的面积教学内容:课本18
20、19页。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2、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
21、#215;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二、 学习新知 1、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有没有不同的摆法,露在外面的面会不一样呢?为什么?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
22、=750(平方厘米)。 4、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5、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
23、论交流。 交流后,展示,集体讨论,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不同的摆法,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会有所不同。主要是遮起来的面增加了。 如果是5个小方块,露在外面的面会有几个?会有不同的吗? 那么6个呢?7个?怎样保证露在外面的面最少呢? 三、学生独立完成18页想一想,填一填。 1个是5个,2个是8个?为什么少了?遮住的多了一个。学生根据数据发现从第2个开始每增加一个小方块,面就增加3个,因为一个在下面,另外2个前后被遮住了。 学生根据数据发现竖着放回不一样?为什么?遮住的少了,露在外面的也就多了? 四、 课堂练习 1
24、、 学生独立完成19页1、2题,完成后指名口答,教师看情况作补充或提示。 2、 讨论3,为什么?学生用实验来证明。 第4题要求学生用计算来说明变化,并从中寻找原因。 五、 课堂总结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观察正方体的堆放,发展空间观念。 六、 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第14题。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
25、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分数乘法意义与计算法则。2、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3、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第一课时 分数乘法(一)教学内容:课本2223页。教学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把0.2+0.2+0.2+0.2+0
26、.2改成乘法算式。25个12是多少?12个1. 5是多少?3个是多少? 3提出问题。 求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二、讲授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1)出示题目。1个图案占1张纸的,3个图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用图示表示。 1个图案占这张纸的。 3个图案占这张纸的。用加法计算。=用乘法计算。3× ×3 = 或者 = = =×3表示什么?说明什么?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教师提问学生
27、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1:3×=;学生2:3×=)小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只把整数乘分数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三、巩固练习:做课本22页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做课本23页试一试。四、总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五、作业:课本23页第13题。第二课时 分数乘法(二)教学内容:课本2526页。教学目标: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2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
28、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 2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二、讲授新课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3 。笑笑、淘气各吃多少块饼
29、干?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1、笑笑吃了几块饼干(有3块)2、你能用一个关系式来表示吗? 笑笑吃的饼干数 =奇思的饼干数× ,即是(6×)3、算式6×表示什么? 4、计算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6×= 5、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就是求什么?(就是求6的 是多少?)学生:6×2/3=4(个)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三、巩固练习:1、做课本25页的练习题。2、课本25页的试一试。 注意让学生体验
30、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五、作业:课本26至27页3至5题。 第三课时 分数乘法(三)教学内容:课本28页至29页教学目标: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2、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 2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
31、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二、讲授新课1、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2、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那就是。也就是3、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让学生从=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4、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
32、说法给以鼓励。5、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分母。6、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教师演示对折再对折的过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明白:将 对折再对折,表示求 的 是多少?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9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三、巩固练习:做课本2页的算一算。 ×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 中的3和6先约分,5和5约分。
33、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五、作业:29页练一练第23题。第四课时 倒数教学内容:课本31至32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新课引入1、出示算式:23×32 2×12811×118 110×1079×97 7×17二、新授1、师: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两
34、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2、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3、学生算一算4、找一找算式中有什么相同之处。5、反馈学生进行思考,同桌讨论。1、让学生说一说:上面口算题和自己举例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谁和谁互为倒数。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这间存在什么关系?2、学生分析: 学生偿试练习:0有小结: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3、练习:4、求倒数的方法(1)观察:(2)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指名口答,怎样写出一个数的倒数?(3)
35、想一想:怎样求411、169、0.5 0.35的倒数(4)想一想:1的倒数是几?0没有倒数?为什么?三、巩固练习。课本32页练一练13题。四、小结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为分数,求自然数的倒数先把自然数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五、布置作业:课本32页练一练46题。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和容积概念。2、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并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3、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4、 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立体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空间观念
36、,发展形象思维。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
37、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二、自学指导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2、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探究物体的体积。 1>、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2>、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3>、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4>、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5>、量杯里的水一定
38、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6>、教师提问学生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四、反馈交流、精讲点拨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五、当堂训练、检测让学生做课本37页的课后练习题1、2。教师巡
39、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六、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七、作业布置:教材37页第3、4题。 第二课时 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教学准备: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
40、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二、自学指导 1、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大小。四、精讲点拨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
41、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说出: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 1L = 1 dm3 1毫升=1厘米3 1mL =1 cm3五、当堂训练、检测 1、学生制作体积单位。(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
42、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2、练一练,1、2、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六、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七、作业布置:练一练,4、5、6题。第三课时: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并
43、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二、自学指导: 1、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自主完成41页表格。 3、观察表格,小组内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四、交流反馈,精讲点拨:填写41页表格可以发现: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44、60;高V = a × b × h = abh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3五、当堂训练、检测:根据上面学的公式填写下面表格长方体底面积(cm2)1025 9高(cm)867 体积(cm3) 10537.8六、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七、作业布置:教材4243页15题。 第四课时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目
45、标: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图表 、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引出体积单位。二、自学指导:1、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2、用以上方式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四、
46、精讲点拨: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1升 = 1000毫升。 2、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五、当堂训练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
47、,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六、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一练1、2小题第五课时 有趣的测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实
48、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水槽、量筒、水、不规则石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二、自学指导:为了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石头的体积。二、探究新知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
49、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三、精讲点拨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四、当堂训练1、第4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六、作业布置:练一练13题第五单元 分数除法本单元的课时划分:内容课时数分数除法(一)1分数除法(二)1分数除法(三)1 第1节 分数除法(
50、一)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够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1)每人吃12块饼,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51、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每人分得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师: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总结:分数除法的
52、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课件出示“涂一涂,算一算”)师: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板书算式:47÷2=4÷27=27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
53、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板书算式:47÷2=47×12=27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
54、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展示学生的分法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第1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
55、?第2道呢?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第1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活动,说算法。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生:有,除数不能为0。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
56、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五、布置作业 第2 节 分数除法(二)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2、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分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证明。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体会“除以一
57、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有一天,孙悟空化了4张饼回来八戒急着要吃,孙悟空为难八戒说:“想吃饼也容易,先回答几个问题,答上来就吃!”这下可馋坏了八戒,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八戒吗?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小组活动(1)整数除以整数的运算出示教材第57页“填一填”有4张大饼: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代表饼,动手分一分,列式计算。(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除法运算。师: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以分成8份。板书算式:4÷12=8(份)师: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学生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倡议书
- 代收快递合同范本
- 书籍制作合同范本
- 俩人合伙装修合同范本
- 个人转让地皮合同范本
- 个人二手车租车合同范本
- 代持股票合同范本
- 临时网签合同范例
- 会计雇佣合同范本
- 净化板销售合同范本
- 网络营销讲义网络营销产品策略课件
- 《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标准化生产管理办法》
-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Culture 2 Going Green 第二课时 广东开心英语
- 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演示文稿课件
- 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 2021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课文翻译
- 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真题
- 《网店运营与管理》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案
- 打印版 《固体物理教程》课后答案王矜奉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Q∕GDW 11612.43-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4-3部分:应用层通信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