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_第1页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_第2页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_第3页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_第4页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09年6月出版Joun1alofBeijingFederationofrradeunionsCadreCo儿ege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木冯军#(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北京lO0O54)摘要:"和谐发展,互利双赢"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原则之一.从历史的沿革,现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看,实现互利双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既有迫切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但劳动关系双方可以通过调节实现合作,促进企业

2、发展,维护职工权益,达到互利共赢.现阶段,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防止双方利益的失衡,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要充分考虑劳动力的发展权.关键词:维权观;互利双赢;劳资关系;劳动关系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240(2009)O2.003404中国工会十五大,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再次鲜明地强调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它明确了工会维权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本宗旨,核心理念,途径方式和基本格局,全面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会维权工作的总体要求."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其中强调既要维护

3、职工权益,又要促进企业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维权观;是一种视野开放的维权观,更体现了追求和谐共赢的维权理念.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一,实现互利双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资本缺乏而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局面.我们走过了一条低素质劳动者低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含量产品廉价产品竞争的低层次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增加资本积累,支撑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于注重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

4、逐渐形成了资本的收益回报率长期畸形偏高,劳动收益长期畸形偏低的劳资收益分配格局.劳资双方各自的利益长期失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私营企业中,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有损劳动者利益的劳动合同,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加班工资标准,不为员工建立社会保险,不注意安全生产和改善劳动环境,不尊重员工人格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与此同时,"仇富"的社会情绪也在滋生和蔓延.资本单赢所造成的劳资关系紧张有可能发展到劳资双损的危险境地,已经成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看到,当前的劳资关系紧张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问题,在改革开

5、放,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性质,同时,这个问题在现阶段仍处在可控状态,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能得到妥善解决的.第一,我们已经有过"互利双赢"的成功实践和成熟经验.建国初期,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生产力落后,发展社会生产是高于劳资双方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的现实国情,提出了"劳资两利"的理论,并将其成功运用于建国初期的建设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应收稿日期:2

6、0O9一O4一O8#作者简介:冯军(1957一),男,北京人,北京市1:会干部学院工会领导参考常务副主编.一34冯军: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该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打下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进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时,强制性地消灭私有经济,不仅不能实现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初衷,也不可能达到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目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客观存在,其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劳资双方既存在俱荣俱损的现实利益,也存在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

7、远和根本利益.所以,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进步作用,劳资双方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我们已经提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和措施,决定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实行"互利双赢"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互利双赢"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非公有制经济,它的发展处在公有制经济的有力支持和规范之下,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首先,公有制经济关系规定并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中雇佣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关系是一

8、种平等自愿,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它同以往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相比具有显着的区别.我国私营经济中的雇佣双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公有制经济关系中,每个公民都享有与国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平等权利与机会.在私营企业中,业主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雇工作为非所有者,双方是雇佣劳动关系.但是他们又是一种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其次,公有制经济关系影响着私营经济内部的分配关系.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聘自己所需要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根据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福利的完善程度来确定就业方向.因此,雇工工资的确定,必须在考虑劳

9、动力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有制经济中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雇主还必须充分考虑公有制经济中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努力保护和保障雇工的合法权益.再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对私营经济产生影响.这一方面是要求其经营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尽管私营业主的经营目的都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在客观上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它就得不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从而无法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求其活动服从于国家的管理和监督.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

10、乱纪的行为必然会受到追究和惩处.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为我们实施"互利双赢",调节劳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第四,党的阶级基础的增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为"互利双赢"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同时,我党又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注重强化自身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努力代表,维护和增进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兼顾和尊重不同阶层的利益,不断扩大

11、党的群众基础.这就能够协调各方利益,把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动员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作出贡献.第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私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在转变.因为资本较之劳动相对稀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形成了历史上长期的"资强劳弱"的局面.但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由劳动者的血肉之躯作为物质载体的,含有马克思所讲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劳动者的生存权,劳动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1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私营企业及其人格化代表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勇于担当企业的社会责任,注意维护劳动者利益,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既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总之,实现"互利双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既有迫切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一35第二期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二,实现"互利双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需要注意的几个向题第一,注意在思想意识上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双方没有矛盾和冲突.劳资双方作为利益直接对立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仍然存在各自的特殊利益,这些利益

13、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致性,但利益冲突的根源总是存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缓和,甚至出现了较长时期的阶级合作确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现象并没有根除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起源与发展纯粹地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作为经济利益对立的两个阶级,其间的阶级斗争只有在阶级消亡后才会消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互利双赢"基础上的劳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得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但作为根源于经济利益的阶级矛盾和

14、阶级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坦然面对,未雨绸缪,把这种矛盾和冲突始终控制在非对抗性状态.在这里,需要改变对于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看法.由于过去阶级斗争绝对化和扩大化的错误,人们在理解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时,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对立,对抗甚至是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斗争.其实,只要阶级仍然存在,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就是普遍而客观的存在.阶级冲突未必是坏事.所谓阶级冲突,无非是阶级之间由于存在不相容的利益诉求,追求目标和行为方式而引起的某种程度的紧张状态.这种冲突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对于冲突,通过不同的利益表达,沟通和协调,可能实现阶级之间新条件下的和谐与合作.对于破坏性,

15、或者由于双方利益的势不两立,难以调和,或者由于沟通机制存在问题,都可能使得劳资关系激变成恶性的冲突.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要正确引导和化解冲突,抑制和避免破坏性.二是认为对立阶级之问不可能有和平,更不会有合作.其实,只要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可供分配的"蛋糕"做大,只要阶级之间存在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只要利益的分配"均匀"到使相关阶级所接受,阶级之间的合作就是可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历史经验和他们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阶级关系中偏重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但并没有一般地否定阶级合作.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不断趋向缓和,劳

16、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建国初期我国"劳资两利"的初步实践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第二,"互利双赢"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利益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通过完善的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劳资关系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的"资强劳弱"的局面没能得到有效改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在社会舆论上,"抑资扬劳"几乎成了一边倒的声音.毛泽东曾就解放初期私营企业劳资对抗的问题指出:"如果劳资双方不是两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为什么呢?只有劳利ff1资利,工厂就

17、要关门;如果只有资利而劳不利,就不能发展生产."不能做到"劳资两利","互利双赢",必然意味着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自然也就谈不上劳资合作,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纠偏是必要的,但切忌矫枉过正.不能将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理解为是在偏袒劳动者.劳资双方作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当然要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护,但对雇主和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也必须一视同仁.劳动立法的目的是恢复失衡的劳资关系,而不是制造新的法律地位的不平衡.第三,劳动者权益必须包括劳动力的发展权.劳动力作为劳动者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经济资源,具有

18、与物质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属性.比如,具有与劳动者活的生命机体的不可分割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够自我充实和自我提高的属性等.劳动力与活的生命机体的不可分割性要求劳动者必须拥有基本的生存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要求必须运用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手段调动劳动积极性;其自我充实和自我提高的属性则更是要求把劳动力的发展权放到突出的位置,使其适时"充电",不断促进劳动力的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当今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劳动力素质的竞争.不断促进劳动力的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不仅有助于增加劳动者在劳资博弈中讨价还价的筹码,更是

19、一个国家的富国之路,强国之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劳动一36一,冯军: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互利双赢的维权观者自身及其家庭的责任,还是企业的责任.就企业而言,我们不能再局限于像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时所说的那样,劳动者的收入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只是相当于其维系劳动者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如果那样,劳动力就始终只能是简单再生产,就不能解释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力资源相对雄厚的实际.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没有走向愈贫愈富的两极,阶级关系之所以逐步缓和甚至走向合作,当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民主政治的进

20、步等,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则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资本收入所占比重的逐渐下降.据统计,美国在l870一l984年问的l14年中,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由50%升至70%以上,资本要素收入所占比重降至20%以下;英国在l860一l984年的124年中,劳动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由45%升至70%左右,资本要素所占比重由36%降至20%左右.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使得劳动者家庭不仅可以支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而且可以购买一定的发展资料甚至享受资料,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的循环往复的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最终积累起雄厚的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有利位置.相

21、反,在中国为数不少的私营企业中,工人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克扣,拖欠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不仅造成劳资关系紧张,而且长此以往,劳动力只能在简单的,甚至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再生产,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所以,保护并实现劳动力的发展权,促使劳动力的相对价值不断提高,是实现共同富裕,建立更高层次的,可以持久的和谐劳资关系及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有鉴于此,对于劳动者工资,不仅要规定最低工资(这只是用来保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亦即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而且还要要求企业每年从增长的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增加劳动者收入,落实劳动力的发展权,保证劳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走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强劳动者素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掌握核心竞争力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不仅难以持久,而且会使我们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低层次徘徊的境地.当然,收人差距更会越拉越大,"互利双赢"难以贯彻,和谐的劳动关系更是无从谈起.COnsideratiOn0fPrOm0tingDeVelOpment0fanEnterpriseandSafeguardingRightsandInterests0fW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